周国平开讲啦经典语录内容,豆豆语录网这里有不少,而这一篇周国平开讲啦经典语录的内容是我们豆豆语录网经过多次整理,最终挑选出来的周国平开讲啦经典语录内容,方便您的阅读与学习,希望对您有用。
周国平开讲啦经典语录
哈喽!各位好!就在上一期给大家讲的是《开讲啦》的清华大学校长薛其坤。今天继续给大家分享《开讲啦》里的故事,今天讲的人物是作家周国平!毕业季,我们在一起!一起聆听他们的青春故事,一起感受我们的成长蜕变!幸福是什么?哲学家周国平说:一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这条命照顾好,把这颗心照看好,就是幸福的哲学。今天给大家讲的是他和孩子之间的教育!
周国平在演讲中讲到,你要享受生命,享受生命单纯的快乐,也要享受你的智力,享受老天给人的这些得天独厚的禀赋。这就是做人的幸福,他认为最重要的智力品质是什么?一个是好奇心。对事物,对世界,对知识充满了兴趣。其实这些他在他的女儿身上就看得很清楚,她的女儿小时候好奇心非常的强烈,他女儿四五岁的时候,她问她妈妈,她说妈妈,云的上面是什么?然后妈妈说,云上面是星星。
那星星上面是什么心情?上面还是星星!然后她说我问的是最后的最后是什么?然后妈妈说没有最后吧。他就奇了怪他回过头来问我爸爸,这怎么会呢?她指着他们家的天花板,她的意思是说天也应该有个天花板吧,这应该也是有个最后吧。周国平说他女儿问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就是世界在空间上是有限还是无限的。于是她还要问问她妈妈,她说妈妈有一个问题你肯定回答不了。
妈妈说什么问题?她说你告诉我世界的一辈子有多长?周国平解释说问这是世界在时间上有限还是无限的问题。她女儿又问她妈妈说妈妈,这世界上第一个人是从哪里来的?妈妈说中国神话里面说是女娲造的。她马上又问,女娲又是谁造的?对生命,对人类的起源,追根究底。这是典型的哲学性的追问。那么又过了几天了?他女儿问他一个问题,她说爸爸在世界的另一个地方,会不会还有另一个我?他听到这个问题,汗毛都竖起来了。
然后周国平对他女儿说可能吧,他说说不定还会遇到他呢。然后他女儿马上非常生气的打断周国平的话,她说不会的,然后转过头去跟她妈妈说,妈妈,有一天当你老了的时候,实际上她是在委婉的说,当你死了以后,在世界的另一个地方又会生存,那个人跟你长得完全不一样,但她就是你。周国平那时候觉得很不可思议,因为他的女儿是在讲轮回。于是他觉得孩子真不能小看。
他说相信很多小孩子在小的时候也是这样提问家长,可能当时家长叫她不要胡思乱想,其实这哪是什么胡思乱想,这是最重要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想把人生的大问题弄清楚,要不生活得不踏实,有这种感觉的人,你就是有哲学天分的。他觉得不要小看孩子的智慧,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
对于他女儿小时候能提出这样的问题,他觉得他女儿应该是有这些哲学家天分的,但是上了小学以后,这样的问题就越来越少了,她问的问题就会变成都是作业怎么做的问题,一个哲学家就这样被扼杀了。那么要怎样才让孩子的聪明保持下来?教育到底要达到个什么目的啊?现在的教育,他的目标太狭隘了。怀特海说,把学校教给你的都忘记,剩下的就是教育。所以他经常也跟家长们谈,一条就是为素质教育加分。
家庭里面最重要的教育就是熏陶,家长自己是一个爱自律生活的人,爱读书,爱思考问题,然后经常跟孩子交流,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孩子自然而然的那个方向发展的,他的素质就会提高。还有一点就是给应试教育减负。那时候她女儿在上初中的时候,从小学的第一第二名,初中就下落到了第三,第四名,他那时候对她女儿说,就这样,保持你第三第四名的成绩就好了,然后他就跟他女儿约定了。
那是有次她女儿考了一个全年级第一,然后他就批评了她的女儿。其实他就是想通过这个,就是不要让她老是去争第一,因为他觉得爱孩子并不是等于为孩子安排一切,所以那些家长不要老是安排他们去学习,然后去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然后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甚至是以后的工作,恨不得全给他安排好了。他们以为这样安排就是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其实并不是。
因为孩子的未来绝对不是掌握在家长的手里,而是掌握在孩子自己的手里。小编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不要老是束缚孩子,给孩子一些空间,也给自己一点空间!我们就写到这里了,非常感谢您的阅读!喜欢我们的作品的话希望可以关注我们并点赞!对于我们的应试教育有什么看法的也可以在评论区讲!
周国平开讲啦经典语句
周国平曾经对年少时的我有过很大影响。有过一段时期,是我最迷茫最苦闷的日子,我抑郁到甚至想要结束生命时,他的文章让我开始严肃思考人性、价值和死亡,让我走出一段冰冷的岁月。以及,中学时期是一个人理性觉醒的时候,也是他文章里对于书籍的态度,让我开始阅读,开始思索。
现在已经很多年没读过他的书了,再翻一翻,老实讲他的文字和思考也确实已经满足不了我现在对书籍的品好了。但我依然想说,很多人对他贴的标签,是缺乏对他的了解的。
大体上对他文字的评价,不管寡淡鸡汤也好,三流学者也好,我至今更多的印象却是,他的书更像是一个内向、安静和真诚的读书人写的日记,或零碎或琐言地,记录自己的一切思想、情感、笔记和人生。他很强调一种写作过程中的“真诚”,他说他所言所写,首先都是为着取悦自己而非读者,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自己对自己的探索和思考。所以从周国平的“日记”里,能看到的也许只是一个渺小个体的一些渺小却不失真的思想和情感,只是他私人对于人性和自我的剖析和记录,只是一些并不那么严谨的读后感、读书笔记,不一定实用,不一定深刻,更不一定讨人喜欢。我相信对他和对读者而言,任何类似于“哲学家”、“散文家”甚至“学者”的光亮头衔都是会带来争吵的,事实上也是不准确、不恰当和不需要的。他自己在书里真正所标榜过的头衔,只是说自己纯粹算是一个“爱书家”,从年少到年老,一直爱读书,而写作,是读“自己”这本书。即便是那本关于尼采的“学术著作”,事实上也并不严谨和深入,在我现在看来那本书无法掩饰地蕴藏着充沛的“读者”情感,有很多私货和抒意,与其说是写“尼采”,更像是借了“尼采之口”表达和记录了周国平自己以及八十年代知识分子所共有的思想激情、精神自由与精神浪漫,所以它本质上依然是只是周国平一本记录自己和自己阅读的“日记”。书海无涯,既然书一辈子都读不完,周国平的文字你也会感觉好像一辈子都写不完,你从他出版的数量频率就可以看出,这些“日记”大概是可以写到生命最后的。
我认同大多数对他思想、道德、文笔以及学术水平的批评,聚光灯下的世界,也许夸大偏颇,但基本论点是合理有据的,就算有矛盾的地方,但矛盾的组合才是一个真实的人。如果你对人性有充分思考和理解,会对世间许多的“恶”与“丑”失望,但不会过于愤愤不平,真实的人必定让一部分人喜爱又一部分人厌恶,必定复杂而不完美。聚光灯下的一切,大思想家亦或是大政治家,小读书人亦或是小老百姓,谁又不都是这样呢?
我想提出的意见只是,如果让我对周国平和他的书贴个标签的话,我觉得那就是“一个读书人和读书人的日记”。也就这一点,虽然已经“走过告别”周国平很多年了,却让我一直很尊敬他,也很感激他。因为我自己也算是受他启蒙成为了一个他所谓的“爱书家”,并也一直保持着写日记“与自己对话”的思考习惯。以及,我承认书是有好坏高低之分的,时间是检验的最准确也最严厉标准,但读书也是很私人的一件事,除了学习路上必读的专业书籍,每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境遇下爱读什么书,只需“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就行了,一切标签、推荐和评论,可以参考,但别遮住眼睛。
ps: 关于周国平“哲学家与哲学学者”的标签,看过他的一个访谈,他自己对此其实是有很清楚的认识和评价的,大致意思里,首先他自己就认为自己的文字离真正的哲学家十万八千里,他对自己部分作品的价值定位“至多算是通往经典的桥梁而已”,而即便作为“哲学学者”,他也提及到“九十年代初女儿妞妞的离开,自己从此再无精力和兴致去进行严肃的哲学研究工作”,所以应当也是在此后,他的人生很早便开始远离了学术界,逐渐转向和喜欢上偏文学的散文随笔写作,并在从中找到新的人生追求。
是不是在成都被击毙的那个杀人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