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李开复向死而生经典语录

你可能正想要阅读李开复向死而生经典语录,想要了解李开复向死而生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豆豆语录网精心整理了李开复向死而生经典语录的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阅读,那么,下面这些李开复向死而生经典语录内容,如希望是您喜欢的。



李开复向死而生经典语录



李开复向死而生经典语句



的确,在病痛面前,再厉害的人都没折。这不像人生中遇到的其他困难,只要咬咬牙坚强去面对,时间会帮你治愈。而疾病是,你在心理上一而再给自己打气,也无法预知身体的疼痛将会如何折磨你,那由不得你说了算。中国人有句俗话很玄:“只要不去体检就没事,一旦检查,什么毛病都来了。”不知道如何去解释,但我相信大部分的农村或是在城市生活但处于底层的人是几乎不去医院体检的。一个是经济条件不允许,还有就是真怕查出个什么也没钱治。玄就玄在这,有数据调查,癌症患者多半是被吓死的。我相信是存在这样的特例的,自己得了癌症却不知,恰巧因为心宽无畏的生活态度,癌细胞又自己退散了,或是多活了几十年才恶化。

说回李开复的这本书,一共分为五部分。开篇先阐述了从发现癌症到治疗结束的整个过程,描写的很详细,包括治疗手段和化疗后呕吐、便秘等一系列不良反应。看的过程特别揪心,也很佩服他的这份坚毅。第二部分是生病时的觉悟和反思。第三部分是学会享受生命的每一天,让人生过得最有价值的办法就是学会珍惜。第四部分是关于健康的一些小贴士,如保持饮食、睡眠的规律,其中详细列举了一些食物清单和治疗失眠的办法。除此之外当然还得坚持运动,最重要的还是心态,保持一颗幽默的童心。最后一部分是学会“懂爱”,开复老师分别讲了他和父母亲、妻子儿女的相处模式。有感恩也有反省,你一边读一边会感受到那种暖暖的温馨。 我总觉得有些道理,只有发生了你才能明白。就像开复老师在做一个工作狂的时候,他不懂生命的脆弱。如今,他曾经离死亡很近,所以他知道未来该怎么活。书里有句话是:记住,你即将死去!这是一句很有力量的警告,我觉得当我们面临选择的困惑,遭遇挫折,不爱护健康,和他人发生冲突等诸多时候,都可以拿出来,随时提醒自己。然后跟从你的内心,快乐的有价值的去生活!

今天恰好看了罗素在1922年出版的《中国问题》一书,深深为这位哲学家的世事洞明和他对中国的大爱所折服,看了罗素生平简介,他一生为了维护自由决绝的与霸权主义作抗争。看了罗素87岁高龄时接受的一次采访,他对靠核弹维系世界统治的格局(采访时间点为1959年)提出了激烈的批评和对普通人无法掌控自身命运的深切担忧。当采访进行到最后一个问题时,他被问到有什么话想对后人说 ----“如同死海古卷一般,在一千年以后被人看见,你觉得有什么对他们那一代人说?有关您的一生,以及一生的感悟 ”时,罗素回答了两点,一点关于智慧,另一点关于道德,关于智慧的部分是这么说的 “有关智慧,我想对他们说的是:不管你是在研究什么事务,还是在思考任何观点,只问你自己,事实真相是什么,以及这些事实所证实的真理是什么?永远不要让自己被自己所更愿意相信的,或者认为人们广泛相信的会对社会更加有益的东西所影响(the intellectual thing I should want to say to them is this: when you are studying any matter, or considering any philosophy, ask yourself only what are the facts, and what is the truth the facts bear out. Never let yourself be diverted either by what you wish to believe, or by what you think could have been efficient social effect that is well believed )”。 罗素对当时强权政治主宰世界的前景感到悲观,他对“后人”的这番寄语配得上哲学意义上引人深思的的 “向死而生”,而不是功利又书生气的“我修的死亡学分”。

听了罗素的最后寄语,我的第一反应竟然是想到李开复,因为他一直以来喜欢做青年人的导师和创业者的伯乐,孜孜不倦地宣扬他所相信的人生道理,试图告诉年轻人他的人生道理即是符合个人和社会利益的真理。吸引了无数渴望“成功人士”指点迷津的青年学子们的关注和聆听。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却是,至少有很大一部分寄托过仰慕甚至崇拜情感的青年对李开复导师的人生教诲感到疑惑,不信任甚至产生反向的厌烦情绪。直到开复老师癌症稍适恢复后,立马拍摄视频出版新书来“反思”曾经的自己,婉转表达曾经反复宣扬给青年人的成功大道理存在诸多瑕疵,内在矛盾重重。 社会名人的错误言行造成的负面影响本来就大,而当青年导师的立德立言立行是偏执甚至错误时,也许其影响用危害来形容是不为过的,因为至少导师辜负了许许多多曾经在困惑中求真求是的青年人们最真挚的初心和信任。基于开复老师作为青年人导师的自我定位,这样的辜负,在我看来,为害远在他对他自己家人的疏忽照料之上。 视频里的李开复老师巧妙的解释了过往对待自己身体的疏忽,虔诚的检讨了自己过分的名利心,痛心疾首的忏悔对自己家人的不够尽责,希望自己有机会可以弥补,可是我却没能看到李导师对大批被他影响过的青年学子们(以及他出版物的读者和更广泛的公众)直接表达过任何对自己曾经轻率而偏激的教诲的不妥。相对照之下,仅对自己和家人的检讨显然只能让人感到自私的诚意,甚至娇柔做作。

在十年前的中国,李开复是个多么稀缺的完美形象,优良的家庭出身,年少负笈留学,名校卡梅的计算机博士,顶尖IT公司的高管,互联网时代的宠儿,融汇中西的谦谦君子,愿予青年人无私指导的导师。无数胸中激荡热血的年轻人奉之为楷模甚至偶像,花了大量时间阅读李开复的书籍来寻求人生指导,立为奋斗目标。我也曾在年少时初闻那些新颖而又传奇的故事后仰慕他的成就和为人, 上网看了不少他的《给青年的信》,家长还曾买了本《做最好的自己》悄悄放到我的书桌上。可至今我还印象较深的内容就剩书里有一张八卦五行图一样的成功要素表和那个开复老师选择从学术界跳到工业界的华丽转身的故事。因为那时李开复的形象实在太高大,以至于当时的我不敢对他人宣称我发觉那书里的八卦图开复成功大法和港台地区算命大仙一年一版的风水命理集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至于从学术界跳到工业界的故事,是说苹果的副总裁挖他入伙,“开复,你是想一辈子写一堆像废纸一样的学术论文呢? 还是想用产品改变世界?”,这句话触动了李KF的心理,他表示要 “make a difference, 世界因你而不同!” 。 初听上去又像是一段令人热血喷张的励志故事,一段个人传奇旅程的起点。可是随着年岁渐长,我反而认识到改变世界靠得是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各自做出突破后所形成的合力,而不是亢奋的商界大佬们的吆喝揽功----突破性工作虽会有先后之差,但是昭告自己的工作一定比别人的工作更重要更正确更有价值则是愚蠢的自我宣扬和自我麻痹, 这样的自我迷幻往往是在浪费自己和信徒们的生命。 学术界的本职工作之一就是在人类已有的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基础上添加新的知识或技术,写“废纸”论文的工作是必然性的改变世界,企业界是不管实际做的是好是差,口号总是要吹到最好的,做企业做产品是或然性的改变世界。后来 我也进入到计算机专业学习研究,阅读起一堆一堆“废纸”一样的学术论文,才感受到艰辛,庞杂,默默无闻却也扎扎实实的学术研究工作。在开复老师像个摇滚巨星一样在业界的聚光灯下呼啸的几十年间,学界的“废纸”不幸的也越堆越高,计算机各个领域尤其是KF老师当年从事的模式识别领域,就是以这些成堆“无用的废纸”论文为载体,飞速的发展,扩张,完善和交叉传播的,相比学术界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性的研究(庞杂并且面向各个方向突破),企业界的工作大多偏重市场导向性的技术应用,就像奶油蛋糕上鲜亮的樱桃。 热爱并坚守科学研究或者离开学界去业界打拼不过是个人选择罢了,可开复老师却要以“无用的废纸”堆为参照来显示他华丽的转身的明智性----选择去做鲜亮的红樱桃没啥对错可言,连带贬损一下作为基础性支撑的“无用的废纸”蛋糕也大可一笑置之,可还要以此来标榜自身的导师般的绝对明智性就是个人虚伪的问题了。 有时看着周围甘于寂寞,对写“无用的废纸”乐此不疲的教授和博士生们,真觉得李KF自我解释的华丽转身不仅铜臭味十足,而且甚为轻浮, 遑论以导师自居! 邪乎? 当然,最近,KF导师也表示自己对“make a difference”的定义太过功利了。

逐渐便对KF老师不甚感冒,可他又来搞 “微博改变一切”,成了社交网络上无处不在的超级巨星,从青年人的导师再次华丽转身为创业者的伯乐(以下或简称李伯导)....即使我刻意避免关注他,也逃不过充斥在他人转发里的 “伯导式人生感悟”。喧嚣的创业时代令人激动,但是李开复,薛蛮子,蔡文胜等等等等的风投大V们 刷屏不厌诲人不倦的创业格言大多是说了等于白说,从不直接切入技术实质,让人无从摸到创业暗流下的石头, 看他们的评论指导几乎就是浪费时间,却在当下流行的中文社交网络里无处不在,让人难以躲避。 个人倒是在阅读Paul Graham 的《黑客与画家》以及他的创业博客时每每发现令人拍案叫绝的论述和新颖观点,让人觉得创业有着真实可触的路径基础。 黑色幽默的是, 李伯导等创业导师能够做到长久坚持,矢志不渝,乐此不疲的发表着空洞没营养的V字人生箴言。为了所谓的 make a difference, 说的却全是自我感觉良好的 nonsense。

后来便是开复老师体检出癌症的不幸消息,带着大陆各界的真诚祝福回到了台湾安心治病,反思人生。二十多个月后,他以一部标榜人生大彻大悟的纪录片,一部书名虔诚的《向死而生》回到了大陆的公共视界。我只看完了纪录片,有所感触,却也基本判断这本书暂时不会有值得看的新意。

片中作为一个以平凡姿态叙述回家体验的开复,温文尔雅,和蔼可亲,有血有泪,对父母妻女的愧疚和深爱,在事业,尽孝,家庭之间的奋斗和挣扎,以及在中西文化冲突间努力的调和,这些都令人动容,也是给人启发的真实所在, 褪去浮华,开复老师的内心冲突和焦虑基本还是中华文化下的知识分子们所共同共通的内心冲突和焦虑,像我们的父辈,即使在粗粝的现实中匆忙赶路的行人都能瞬间恢复那份熟悉的敏感与柔弱, 那些自责和焦虑都能被同在路上的人所感同身受。脱掉导师袈裟的李开复就像个温良忠厚,值得信赖的长辈,虽然他也无法让我觉得是个很有洞见,有趣味,有克制的长辈。

可纪录片后半段,开复老师就迫不及待的又开始阐发新伯导名言,新警世通言,新劫后恒言了,转折的自然近乎不经意,使我从刚刚观看时心有戚戚的同理同心也自然而不经意的转变成了令人窒息的无趣反感,开口闭口皆是老调 “自问.....内心.....梦想.....剥削欲望.....人生意义.....本质......我认为年轻人该怎样怎样.....我也不认为怎样怎样......”,以至使我对那伴随的台湾腔调也产生了一小会儿的反感----温和着伪善----当然这仅是一时的错觉。温和可亲的平凡大叔立马不见了,开复老师他近乎无法自控也似乎毫不自知的给自己披回了导师袈裟,这一回他又取名叫 “谦卑的筑梦者”,"谦卑"着实显得牵强违和, 不如 “伯导式的筑梦者” 来得更契合他想表达的意图, 两分钟前涕泪反思后轻松解脱的氛围转瞬便又充满了五分钟前声称放下的功名欲望,使人感受到的只有窒息。。。伯导筑梦者说对了,那是对青年人的有益指导,伯导筑梦者做错了,也可以拍片出书,亦是对青年人有价值的宝贵的经验教训------伯导筑梦者哪管自己那些偏执甚至错误的言行本就是古已有之,惨痛的经验教训也早被前人深刻的点明并总结过了---- 事实的真相似乎更像是----伯导筑梦者本人 才是曲解甚至屏蔽前人已有而今众人亦知的 经验教训, 然后以此引导信徒去重复实践那些偏执甚至错误的言行的推动者之一, 在伯导自身深受其害并遭遇挫折之后, 反加之以拍摄纪录片和出版新书宣传自己“新的”经验教训,营造出这些经验教训是具有伯导自身的“独特专属性” 而非先哲早已阐明过的“普遍共通性”的假象, 好来迷惑掩饰众信徒去发现自身原本正常后来却被伯导影响至扭曲的偏执有害的价值观的现实过程, 以巧妙掩护并推卸所业已造成的对不少其他信徒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上的危害的责任 。。 。 所以,其实对伯导来说,对错和真相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营造传播环境(纪录片,书本,回归北京新片发布会,各社交媒体发布等),来高效的让更多的信众来接受李伯导的传道, 以继续扩展他的 make a (nonsense) difference的目标。.

如果上面的解释太复杂,容我做个调侃式的类比:从前 本来人人都知道 “搬起石头会有砸到自己脚的危险”的道理,有一天来了一位头戴光环的梦想大师脚踏七彩祥云,千千万万的紫霞仙子激动地以为终于等来了天命, 而大师真诚的告白却是,“0. 搬砖大法好! 1. 人生的意义在于搬砖,你们只要向我学习就能获得成功的人生! 2. 成功的人生必须能够搬足够多足够重的砖,你们的成功将以此来定义, 世界将因你的成功而不同, excited! 3. 成功的秘诀在于能够搬比绝大多数人更多更重的砖, 4. 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够坚持不懈全力以赴的搬砖......”,口号升级到出书成册宣传到铺天盖地,也便扭转了许多本就知道搬石头有砸脚风险的青年和创业者们的观念。 轰轰烈烈的时代感足以蒙蔽 "搬砖的收益与风险是正相关,而理性的思考与信众的人数是负相关" 这些基本常识, 受到感召的普通青年和文艺创业者们奋力搬砖的过程中时常被砖头砸坏脚的现实却不为人所关注,直到某天砖头砸坏了梦想大师自己的脚, 于是大家才回忆起“搬砖”需辩证的旧常识。。。。。可足疾尚未痊愈,梦想大师便又开始传授青年人和创业者新的经验感悟了 “ 0 隐去不表(不能让那些脚已经被砸坏的家伙主动寻思责任源), 1. 以导师我不同寻常的人生经验,我深刻的发现一个“前所未有” 的宝贵教训----搬砖有风险!搬砖要谨慎! 2. 我终于发现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搬砖,人生的第一要义在于养护身体爱护家人,第二要义才是搬砖!要正确处理爱和搬砖之间的关系,绝不能拿人命搬砖 3. 我的人生感悟是多么珍贵多么代价高昂多么值得广泛传播啊, 让青年人和创业者都了解并谨记我独特的人生感悟, 只有他们紧跟我的道路才能避免再犯我犯下过的错误! 4. 我必须想方设法把我的宝贵经验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我的领悟, 否则我将会对不起自己所受的痛苦也辜负了父母妻女对我的付出. 5. 经历了砸脚之痛,我的生命得到了常人所不可能有的升华, 我的人生感悟因而更加的丰富了,我的理论体系因而更加完善了,除了出新书和回归公共社交网外,我还要专门拍摄纪录片来推广我那日臻升华圆满的人生! 6. 这是使命的召唤, 为了生命的圆满,人生的大和谐!”。 也许不全恰当,但类比的故事梗概大体如此吧, 调侃到此。

我想,年轻人想听的是“something real but we don’t know yet,not things you nags for thousands of times!”。 结尾处导师倚窗远眺,若涅槃哲人般做沉思状:

现在我愿穿越虚无的影响力,

做一个谦卑的筑梦者,

以赤子之心为经线,用辽阔大爱为纬线,

一针一线的编制梦想

话语一如既往的浮云。就如开复导师自我反思的影响力(make a difference), 自己过分的功名之心,以及为追逐梦想而过度耗费压抑生命的不合理工作态度,都是他曾经对年轻人和创业者的谆谆教诲,而纪录片中李导轻巧的叙述了自己所反思的过错,表达了对父母妻女的深深的愧疚后,却可曾面向他曾经竭力影响的青年学子和创业者们直面的表达过歉意?没有真正的勇气,也没有真诚和平等(侧面自我叙述反思而非直面的沟通表达),有的仍然是虚幻的导师自我意识,向大家宣告“导师我就要回来啦!待我来给你们筑梦吧!”。

做大事业的功名之心根本不算什么坏事,大丈夫都会有强烈的功名心做自我驱动,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虚的却是刻意给功名心套件不伦不类名不符实的梦想导师袈裟。 要成大事业,需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人早已精要的阐述过了,这也是中华文化精髓的一部分,无数华夏的仁人志士一直都在用行动默默的实践着,远的不说,近的例子,完成国家交于任务的于敏,回家后面对因公未曾尽职照料的亡妻默默念诵 “唯将终夜长开眼, 报答平生未展眉”,面对自己已无法回去的青春只一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来表达家国情感后便作结,更别提因辐射致癌而早逝的邓稼先等鞠躬尽瘁的废纸旧人。其实他们生前沉默的留白和身后中流砥柱般的弹星工程本身就是很有力量的注脚,是年轻人会驻足致以深情凝望的事业,破解自身疑惑的勇气来源,和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KF老师以忏悔和家人私爱的名义,在这吸引大众22分51秒眼球和精力的视频里,絮叨着自己的病后感悟,和对家人的愧疚(家人也只是为了个人事业奋斗的牺牲,较之于敏因公而愧于亡妻亦只默默承受,KF何足这般对公众宣泄? 敬老爱妻护犊之情人本共通,难道独这一份情最特别最值得感动和宣传?) 在以“改变”的名义之下,用 了无新意的内容, 完成了又一场自我的宣传造势,继续 make a nonsense difference(如果读者觉得这纪录片这书不算宣传造势,可以继续去看看开复导师在京城的纪录片首映礼和在台湾的新书发布会)。 这样的宣传秀,除了继续暗示年轻人用功利和虚浮的手段来构筑编织梦想, 可教人看到任何沉淀的智识或实质的改变? 不过是继续去完善本来就错误百出的逻辑系统罢了。 。。。。 改动一下钱理群教授提出的名词----“精致的功利主义者”----来形容李开复,似乎有些贴切,但那些空洞老调的说教和无甚感召力的情感宣发,反而让我觉得用刘瑜教授给出的名词----“精致的平庸”---- 可能更有拨云见日的准确。当然,拿李和于敏做比较本身也许就不合适。

如果说不能只用东方的价值取向去测度长期在美国接受教育和工作的开复老师,那么如我以上所述,我也很难通过开复老师自我塑造的伯导形象感受到自由和平等的西式气息,亦没有感受到充满创意,用技术消解权威的硅谷文化,甚至无法感受到美国大学通识教育里特别强调的核心----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态度。 有的倒是 “我说的话就是给你们解决问题的指引, 我的经验感悟就是你们需要的价值,我已走过的人生道路就是你们后来者的轨迹,无论对错都值得你们大家学习仿效,所以我要通过各种手段推行我的价值理念,总之都是为了你们好” 的自洽逻辑和莫名其妙的优越感, 以及经年累月大谈 “改变世界” 却不首先去理解真实世界的浮夸文化,这倒是极符合老派美式WASP文化中一贯傲慢和自视最高的特质。其实经典的西方文化也并非这样输出观点的,比如在西方文明的源头: 苏格拉底的自我总结就是 “我比其他人聪明的地方仅只在于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苏认为自己最需要的是 “认识你自己(Know Thyself)”。这样的哲言铭刻在阿波罗神殿的墙砖上已历数千年,却仍无法让一类人放弃操弄观念的丛林,不仅活着却看不到自己, 甚至无意识自己还在迷惑着更多的人。

所以无论从东方还是西方的角度看,披着导师袈裟的开复老师,习得了中西方皆有----过分功利心所致的虚伪, 好为人师却无理性基础的虚妄 ----的糟粕文化,过分偏执以至于成了偏离真实的“智见障”。 却没有习得也是中西方皆有----智慧和勇气----的精髓文化。照之以李开复老师所接受的最高的哲学科学教育(Doctor of Philosophy), 在创业界媒体界华人互联网世界里摇滚巨星般的存在,以及他自我塑造的青年人的导师+创业者的伯乐+筑梦者的崇高地位,伯导筑梦者却从不试图首先去告诉急切渴望被他指引的寻路人 真相是什么,真实是什么 (也许他自己也没有智慧和勇气去追寻),从不会说 “你们该思考如何相信并依靠自己的智慧去发现真相,要有勇气去实践自己的想法, 这是生而为一个有尊严的独立的个人的起点, 也是实现真正的梦想的前提”,而是包装出各种纷繁迷人的 “ 我的人生感悟是什么什么, 我特别提醒你们怎样怎样,你们要去相信如此如此, 然后依此去实现梦想, 才能获得成功, 我将会是你们的伯乐,导师和筑梦者”。 这样的空话假话成本低智商低卖相好(背后运作的智商却不低), 在营造出的耀眼光环的掩护下, 却足以吸引不少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以及被崇拜感迷惑了双眼的激情创业者们的顶礼膜拜, 开复老师正以此来实现伯导的自我塑造和社会地位的构筑, 实践了一场方式其实颇为老套的“成功之路”。 只有时间会冲刷出真相,这样的高位构筑和塑造之下,只是自我屏蔽的懦弱和逻辑矛盾的愚蠢。

====================================

今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

那时的忧伤, 开满山岗,等青春散场。

青春的断崖,你把忧伤都绞成绳条,

绑牢自己,缓缓的下逃。

当本真的成长,又未能逃开复刻前人的异化,

岁月和美丽成了风尘中的叹息,

剩下的只有镜头后的雕琢,和刻意隐藏的苍老,

对着后来人,唱起成长的歌谣。

(To Director Gao)

====================================

真诚的祝愿李开复老师战胜身体和心理上的病魔,恢复健康,克制输出伯导价值观,让这个世界少点重复的无聊。

SAPERE AUDE!

=====================================

这个 在 乐视网 就有看的 很感人的 。

到书城或网上或图书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