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净土法门法师经典语录

你可能正想要阅读净土法门法师经典语录,想要了解净土法门法师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豆豆语录网精心整理了净土法门法师经典语录的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阅读,那么,下面这些净土法门法师经典语录内容,如希望是您喜欢的。



净土法门法师经典语录



净土法门法师经典语句



問:什麼是浄土法门?答:从来无一个佛法不是浄土法门。

《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一、明白什么叫“不二”,就知道什么叫“净其意”,佛法乃不二法门,哪一个佛法之门,不是净土法门?

佛陀说法45年,并没有说过两个佛法,万变不离其宗,说来说去都是贯穿“般若波罗蜜多”,違背般若波罗蜜多已经不是佛法,叫“外道”。

二、学佛,已经是在修浄土法门。

問:什么叫念佛?

佛,是觉悟的意思。念佛,梵文是buddha anu-smrti,即是“忆念觉”,指忆念觉的智慧、言教、身教,然后学习效法。佛陀教人借着口念梵音佛号,亦忆念起佛陀言教,以达到离相、放下,才能契入浄土,但后世不精进的人,不肯用心参悟正见正法,贪求方便,于是扭曲原意,将“忆念”佛曲解成“口念”佛,实属可悲。

证据如下: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节录《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以上经文已经清楚说出念佛的真实义......

三昧,梵音叫“三摩地samadhi”,意即心灵安住某种智慧,稳定不动的状态,并不代表必定“安住佛智”,泛指于精神安住并集中统一的状态,亦即是说三摩地并非必定跟佛法有关。任何世上修炼方法都可以进入三摩地,例如静坐。

真正念佛,就是应如《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二人相忆,二忆念深”。透过回忆、挂怀该佛陀的言教、身教,好比回忆如何回家之路的方法,犹如儿子挂念母亲般的态度,直至契入三昧,成就“念佛三昩”,亦即是《阿弥陀经》所说的“一心不乱”。前提是必须对该佛陀的言教、身教清楚了解,否则根本谈不上“忆念佛法”。 一理圆融,万法皆通,就明白佛法就是净土法门了。《佛说阿弥陀经》提及的“执持名号”,内涵是要记忆起“阿弥陀佛”本来的名号,并不是中国人伪造出来的名号,即是说一定要用当时“释迦牟尼佛”所教的音韵去执持,释迦牟尼是印度人,衪会教什么语言,请各自深思。

Dhara,可以解作“任持、执持、奉持、住持、记忆”,但不是念诵持咒般的持,亦可解作“通晓”,但是现在唐代把印度原文翻译成“执持”,本来没有扭曲原意,但是如果将“执持”变成为用“口念”,这就是曲解。

如果把曲解的言论叫佛法,这就是“毁法”,再硬说变成佛陀所教,这就是“谤佛”,必招恶果,引致入三恶道。一句到尾,佛法是心地法门,佛陀所教一切以“降心、住心”作切入主导才是最终目的。

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具,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节录自《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读者可以留意,经文中提及:

一、闻已思惟。二、系念不乱。三、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具,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 闻已思惟:指听闻之后,再去思维。系:指维系,也指保持不涣散。念:思维活动。令心不乱:使心不散乱。此段经文内涵,指听闻“阿弥陀佛名号、愿力功德、极乐世界”内涵之后,再于一日甚至在七日内,去回忆及思维其殊胜道理,保持不使涣散,就能凭着这个善缘,可以使人在百年归老的一刹那,感召阿弥陀佛、佛弟子、菩萨众,降临前后围绕来到亡者面前,协助亡者直至“令心不乱”,这样就能顺利契入极乐世界净土法界。

由此经文得知,说来说去都是说思维,从来无提及用“口念什么字句”。明白以上道理,就可言归正传....问:怎么对净土法门,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深信不疑?答:既然“修佛法”就已经是“修净土”,明白佛法的人,自然知道什么是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根本不存在信疑,此刻之所感到疑惑,就是因为不明白佛法,唯今之计就只有努力参悟佛法,别无他法。 因为佛法并不是信出来,而是亲身证实出来。问:怎么坚持念佛?答:明白人生是苦、无常、空,就会坚持求觉,求觉就等于念佛。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由始至终都没有提过用口念佛,只是提及“二人相忆,二忆念深、怜念众生、如母忆子、以念佛心、若众生心、忆佛、念佛、净念相继.....”,全部都跟回忆、想念有关。

有句说话叫“念念不忘”,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容易体会什么叫“如母忆子”,并非“念念有词”去呼叫儿子啊!

忆,是回忆。念,是念头。 佛,是觉悟。 三个字都是指思维,何曾提過用口唸? 觉悟是精神领域,并非来自外界,怎样念出来?实在值得反思。忆念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力。忆念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庄严。忆念阿弥陀佛本来的梵音名号。简单说,就是透过回忆将心进入“精神统一”的状态~(三昧),亦即“一心不乱”,这才算是修“净土法门”的最核心条件,才称得上“念佛~buddha anu-smrti,即是“忆念觉””的真实义”。

如果愿意去查一查以下来自《阿弥陀经》内的三句梵文经文,相信民间信徒会感到很震惊。梵文羅馬拼音:buddhānusmṛtiḥ kāye saṃtiṣṭhatidharmānusmṛtiḥ kāye saṃtiṣṭhatisaṃghānusmṛtiḥ kāye saṃtiṭḥhati以上意思就是中国民间流传的一句经文:“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节录自《佛说阿弥陀佛经》如果“念佛”是只用口念名号为主,“念法”又是不断口念什么?“念僧”是否不断诵出家人的名字?真相是什么?有缘的读者各自消化。Reflection on Buddha arises in them大意:对佛陀出現时的反思~念佛Reflection on law大意:对原理的反思~念法Reflection on the church大意:对教派的反思(注:此处指当时佛陀僧团组织)~念僧~节录自《穆勒(max muller) 梵文英译版》现代民间认为念佛是用“口念”。但笔者翻查古印度经文,译成作罗马拼音后,再用梵文大词典得悉“念佛,梵文是buddha anu-smrti,即是“忆念觉”,指忆念觉的智慧、言教、身教,然后学习效法。”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观无量寿佛经》“具足十念”,是指十个念头之内,没有间断,完全具足回忆跟佛陀的相关事情,亦即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内所指的“净念相继”,相继是指连续不间断的意思。亦即《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內所指的“繋念不乱”,是指连续不间断的意思。更是《佛说阿弥陀经》内所指的“一心不乱”,是指连续不间断的意思。以上经文清楚指出念佛不是口称佛陀十次名号,重点是具足十个与佛陀相关的念头,看经文必须依照上文下理,不能断章取义。至于是否需要口称十句佛号,谁也没有意见,因为一切只是手段,重点是“忆念”,而这个忆念必须具足回忆起码连续十个与佛陀相关事情的念头,好比母亲忆念儿子一样非常在乎,这种状态就会达到精神统一,即佛经所说的“一心不乱、相继、繋念不乱”。我们在乎一个事情,必定会一心一意一方向,不要将一心不乱四个字“神格化”,例如一个人掉进水中,就会一心一意准备脱危,这就是一心不乱。念佛是密中之密,属意行,由于我们众生的思维非常混浊執著,要一刹那之中将“中阴身”契入佛菩萨的“三昧耶samaya ”,必須用极度专注的精神状态。

作为一个有心求道的人,理应正确了解什么叫“念佛、念法、念僧”,其实仍然有“念戒、念施、念天”,统称“六念”,但很多民间信徒却一无所知,用口念这个做法根本是中国独有,梵文的本意不是这个意思。“念天”内涵:念天即念善,时刻安住善念,保持善良念头的意思。意思是指修行人必须怀着“善心”的念头面对际遇,这是灭除三恶道的做法,四字形容~就是“止恶行善”,这样就使人投身“天界”,这是权宜之计,目的是教人对因果生起警惕的心,行善可以使人慢慢破除“我执”。念戒、念施,就是忆念调整执着、忆念布施。经过这样解读,已经好明显知道这个“念”是代表什么。

P.S 唐代去翻译印度文的时候确实出现了很大偏差,现在中文的佛经只能大概信七成,当然这个数字也是虚数,总之不能全信经文所有中文字,必须跳出文字以外的框架,须上文下理了解,不能带着偏见,才能洞悉形而下的内函。

顺带一提,唐玄奘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就是《阿弥陀经》的详尽细致版,有缘人可以参阅。

净土法门一般指净土宗、念佛法门。修行人以念阿弥陀佛圣号,发愿求生西方极乐净土为宗。以信、愿、行为修行为宗旨;同时阿弥陀佛所发接引众生带业往生极乐世界的大愿,双方共力,解脱众生的二力法门。净土法门是末世众生得获解脱的不二法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