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岛屿来信》经典语录

《岛屿来信》经典语录这篇内容是经过特别精心的整理的,这篇经典语录的内容相关性较强,所以,如果您想要看看《岛屿来信》经典语录的话,这一篇《岛屿来信》经典语录应该是您需要的。



《岛屿来信》经典语录



《岛屿来信》经典语句



很多人看到的,只是二人对话的尴尬,而这场对话,给我的感觉则是震撼——差距太大了。

这种震撼不亚于看本世纪初马云接受央视《经济半小时》记者的专访。

2000年,央视记者曲向东在一家咖啡厅约见马云,问他:你对未来中国的电子商务趋势怎么看?

马云的几点论断都堪称预言,比如他预言B2B市场竞争将会极为惨烈,C2C市场将会有机会,但是这个机会一定是结合中国本土实际发展出来的,所谓的本土实际,具体体现在信用体系,支付手段,物流等方面的中国化运作,这像极了当年毛的《论持久战》,直击问题本质,且有高度的前瞻性。

马云平时喜欢读鲁迅,最后的豪言壮语也剖有鲁迅的色彩——只有唤醒民众,才能引发一场革命。

那个年代的企业家,多半都是四平八稳的“官本位”气质,马云的这种气质的反差,确实是一个异类。2004年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当坐在第一排的海尔张瑞敏在马化腾领奖的互动环节,表示自己对QQ兴趣不大时,马云正在第三排的阴影处冷眼旁观。

无论是马云还是马化腾,他们都超越了中国前代企业家的格局。

唯一的异类是后来入狱的牟其中,他的一系列做法有当年巴黎公社的社会学实验性质。

而马云和他们的不同在于,他通过信息流的影响,进而改变了社会的局部结构,这种改变造成了一部分崩塌,也带来一部分升级。

马云从来对技术没有兴趣,他的最终出发点是社会学实验(当然,赚钱是副产品,他和撒贝宁说的对钱没兴趣并非是假话,但是你的境界到不了那个层次,就觉得他是在说瞎话)。

内在系统就是“和人斗,其乐无穷”;外在输出,本质也是为了影响更多的人。

马斯克则是另外一个境界了。

曾有一句经典语录:

你有乔布斯家的车库吗?

你有马斯克的探险家祖父吗?

作为一个在理工科和技术方面颇有天赋的少年书呆子,马斯克的探险方式只是换了一种路径——祖父用热气球在格陵兰岛的上空翱翔,以生命为赌本;

马斯克则是在赚了能买一座私人岛屿的钱之后,把它们全部投入了创办科技公司。

如果说马云的落脚点是人,那么马斯克的落脚点,可以说是人类,甚至可以说是文明。

马云的所有行为,默认设定是:人没有变,只是技术提升,提高效率,构建新的组织形式;

马斯克早已突破了这个局限:人会进化,实际上手机已经是人类进化出来的一个器官。

他的思想已经类似于某种科幻小说作家,和刘慈欣不同的是,他拥有这个星球最发达地区,而如何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在某些方向做出一些取舍,是他关注的问题——当然,为了他的最终目的能够实现。

马云显然对这些不以为意,和普通人一样,他觉得这些都是遥远的幻景,和当下现实没啥关系。

马云和马斯克终究是两个世界的人。

印象里一直有记得,少年时期听过陶立夏这么个名字,但拼命去想的时候,却又发现根本想不起来,自己究竟是何时何地,因为何事而知道她。让人不禁有些怀疑,是不是自己记错了?可这段模糊记忆却又明明白白地停留在那段时光里,让人完全无法忽视。

这种有关于记忆的模棱两可的事,其实挺有趣的,有那么一点点像是“舌尖现象”,明明心里清楚的知道,可一时又说不上来。想想自己处于这种类似于“哑口无言”的状态,就有那么点想笑。想起,春节回老家时,我开着车在路边等我爸妈,这时候忽然有一个小伙子,开着电瓶车停在我面前跟我打招呼,说“这不是某某某吗,你现在在哪里工作啊?混的怎么样?”“哦,你在上海啊,那你知道不,你高一那个女同桌也在上海。”“啊?你不知道啊……”

整个对话,自己完全处于一种“懵逼状态”,我知道自己面前那个跟我打招呼的人,是我文理分班之前的同学,我记得他的样子,虽然这些年他略有些发福,但模样只是稍显成熟了一些,可不管我怎么想,都想不起来他的名字。

这种“别人记得你的名字,但是你却忘记了别人名字”的境况,让我觉得非常尴尬。还好只是稍微寒暄了两句,他就开着小电驴去澡堂了。如果再多聊几句,说不准就穿帮了,毕竟我自己都能想到,当时自己脸上的神情有多尴尬。

而陶立夏这个名字,于我,也是如此。

我清楚地记得青春期里最爱的作家是郭敬明和安妮宝贝,然后是韩寒和张悦然,之后就是陶立夏等人。但其他的,就只记得关于郭小四和安妮了,毕竟那些年,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他们了。

说实话,要不是这周在新买的书《岛屿来信》上,看到了“陶立夏 作品”这么几个字,自己也不会记起曾喜欢过这么一个作者。

因为买这本书,完全是冲着这个书名去的。

既然已经不记得曾经读过哪些陶立夏写的文章,那么,这本《岛屿来信》就当作,是自己读她的第一部作品吧。

起初,在没翻开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它是一本小说,臆想中的主旨是围绕着一对爱恋却又彼此分开的情人,其中一个人居住在孤独的岛屿上,而那时通信行业并不发达,两人之间的联络只能靠着并不便捷的信件。而最后的结局自然会是bad ending,因为种种原因,两人最终彼此错过,遗憾终生……

好吧,我承认自己脑洞开得有点大,估计是去年做过一期有关电影《海角七号》的电台节目,让自己“中毒”颇深,因为电影的剧情,就是在这样一个迟到了几十年的信件追忆中,逐渐展开的。而当时那个给我投稿的作者,他的文章标题就是《岛屿 邮筒 飞鸟》。

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以“大海和岛屿”为封面的书时,我发现自己想多了。它不是一本小说,而是一册旅行随笔。记叙着那一段时间里,作者去过的那些岛屿,以及遗留在那里的心事。

从马恩岛到怀特岛,从斐济从萨摩亚,从文莱到波托菲斯,从斯里兰卡到珍珠岛,再从马其他道瓦努阿图,陶立夏以自己的笔触和视角,引领着我们去领略不同经纬度里的人和事,以及那里的独特风景。

而每一座被大海环绕的岛屿都是孤独的,每一座岛屿上,也都留下了她内心里或多或少,不曾言说的秘密。而今,这些来自不同岛屿的信件,都印刻着那些,她能说的秘密。

因此,有了这些行迹和述说,有了那些娓娓道来的往事,最终,才有这“封”《岛屿来信》。

很喜欢陶立夏在前言《孤独岛》中写到的那段对话:

“你想得到什么?”

“面对的勇气和耐心。我已习惯并精通逃避的乐趣,但现在想停下来,转身看看追赶我的潮水。”

“你说的,是时间吧。”

“也可能,是孤独。”

而岛屿,就是最圆满的孤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