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呼兰脱口秀决赛经典语录

你可能正想要阅读呼兰脱口秀决赛经典语录,想要了解呼兰脱口秀决赛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豆豆语录网精心整理了呼兰脱口秀决赛经典语录的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阅读,那么,下面这些呼兰脱口秀决赛经典语录内容,如希望是您喜欢的。



呼兰脱口秀决赛经典语录



脱口秀总决赛:呼兰憾负却被封无冕之王,徐峥一个小动作赢得喝彩。

近年来,脱口秀成为很多人喜闻乐见的综艺形式。他们敢于吐槽、敢于自嘲,给观众带来了快乐,也让一批优秀的脱口秀演员成为明星。李诞就是名气最盛的一位,吊儿郎当但是却粉丝众多。而备受关注的《脱口秀大会2》总决赛也落下了帷幕,卡姆凭借高输出高爆发的表现,竟然斩落大热门呼兰,夺得了此次冠军。

此次比赛,李诞、池子都没有参加。经过前面9期的角逐,卡姆、呼兰、王建国、思文、庞博五位脱口秀演员进入了总决赛。此次的议题是”笑是生活的解药“。

王建国第一个出场,算是中规中矩。王建国依旧不改冷笑话的梗,他的段子总是需要细细品味方能察觉,意蕴有余不过现场感可能弱了些。呼兰第二个出场,“don't worry,be happy”的梗非常精彩,连后面出场的演员也提到了这个梗。

紧跟呼兰出场的是卡姆,场面一下子就变得火爆了。经过很多期的比赛,前面两个演员的创作力明显跟不上了,而卡姆却仍然高输出,意外获得了满堂彩。

呼兰的淘汰,让很多人惋惜。在卡姆和王建国的最后比拼中,王建国仿佛已经有了主动让贤的打算,而卡姆却一直亢奋,最后以黑马的姿态赢得了总冠军。此前一直被称为夺冠大热门的呼兰,最后憾负,只获得了第四名,不仅输给了黑马卡姆和王建国,也输给了徐峥最喜欢的思文。

卡姆在总决赛的表现确实更胜一筹,不过网友也纷纷支持呼兰。这位2018年底才出道的年轻脱口秀演员,潜力十足,不仅在《吐槽大会》上大放异彩,而且在《脱口秀大会2》前9期的表现,也非常让人惊喜。虽然最后憾负,但是却被网友评为”无冕之王“,这也算是对呼兰的认可。期待他以后奉献更多好脱口秀。

此次飞行嘉宾是徐峥,是此次总决赛的一大亮点。他本是自带喜剧特质的人,在简短的一段脱口秀中,却内容丰富,表白思文,还有模仿沈腾”你过来啊“赢得一片掌声,还大肆评价于谦不传递演戏经验和吴昕到处传递演戏经验,导致德云社和快乐家族拍一部戏砸一部。最后劝告李诞和其他脱口秀不要乱接戏,可谓笑点十足。

虽然第一次说脱口秀,但徐峥的表现可谓非常精彩。除了精彩的内容,徐峥还凭借一个小动作,赢得了众多网友的点赞,这就是他开场时脱掉帽子向观众致敬。看到这个镜头,很多人肯定都非常熟悉。但是这个小细节,并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到。

有网友感慨地说:有谁注意到徐峥出场的礼仪了。戴着帽子鞠躬的时候一定要把帽子摘下来。戴着帽子冲着别人鞠躬那是在骂人!可是现有好多人都不知道了!这个评论获得了2000多网友点赞,徐峥人缘那么好,是有原因的。从演员转型到导演,徐峥非常成功,是很多人的榜样。他给大家带来快乐的同时,还能保持谦逊,更是很多演员的榜样。

呼兰脱口秀决赛经典语句



一、早年生活
[编辑本段]
1911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五),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远祖张岱,于乾隆年间从山东省东昌府莘县逃来东北,到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才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乃莹。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
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王廷兰之子王恩甲。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二、求学
[编辑本段]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在第一女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父亲反对,毅然背叛家庭,逃婚来到北平,并进入女师大附中读书。
1931年2月初,因无经济供给,生活困难,萧红只好离开北平返回呼兰。春节后她随家搬到阿城县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在福昌号屯的这段生活,为萧红后来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她的一些小说、散文就是以这里为背景写的。
三、结识萧军
[编辑本段]
1931年10月,萧红从阿城逃到哈尔滨。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违心地与王恩甲一起住进道外十六道街东兴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王恩甲却不知去向。
萧红困居旅馆,处境艰难,只好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并因此结识青年作家萧军。两人一见钟情,互相爱慕。裴馨园、萧军等人给了萧红很大的帮助。
1932年8月,松花江决堤,洪水泛滥市区,萧红得以离开旅馆,摆脱困境,到裴馨园家暂住。不久她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人。出院后,萧红与萧军住进道里新城大街(今道里尚志大街)的欧罗巴旅馆,开始共同生活。
因没有固定收入,二人仅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度日,生活非常困苦。但他们患难与共,感情融洽。
1932年11月,萧红、萧军从欧罗巴旅馆搬到道里商市街25号(今道里红霞街25号),有了自己的家。
四、走上文学之路
[编辑本段]
1933年3月,萧红参加了中共党员金剑啸组织的赈灾画展,展出她的两幅粉笔画。同时,在萧军的影响下,萧红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1933年5月21日,她写出第一部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作品通过描写王阿嫂一家的悲惨遭遇,愤怒地控诉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这篇小说发表以后,她便以悄吟作笔名陆续发表了《看风筝》、《腿上的绷带》、《太太与西瓜》、《小黑狗》、《中秋节》等小说和散文,从此踏上文学征程。
“牵牛坊”是画家冯咏秋的宅院,因院内种植牵牛花而得名,是位于道里水道街(今道里兆麟街)的一处平房。萧红、萧军经常到这里参加左翼文化人的聚会,常来的还有罗峰、白朗、金剑啸、舒群等人。通过与他们接触,使萧红开阔了眼界,增加了文学知识,而且还受到了一些共产党员爱国进步思想的影响。
萧红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萧军、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团体“星星剧团”中担任演员,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由于引起敌伪特务机关注意,剧团于公演前解散。
1933年8月,长春《大同报》文艺周刊《夜哨》创刊,萧红做为主要撰稿人,在夜哨上发表了《两个青蛙》、《哑老人》、《夜风》、《清晨的马路上》、《八月天》等作品。
10月,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在中共党员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萧红署名悄吟,萧军署名三郎。《跋涉》的出版,在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跋涉》集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觉醒、抗争,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进步色彩,引起特务机关怀疑。为躲避迫害,萧红、萧军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于1934年6月逃离哈尔滨,经大连乘船到达青岛。
在青岛,他们与先到这里的舒群一家住在观象一路一号。萧军在《青岛晨报》任主编,萧红集中精力,勤奋写作,不久完成著名中篇小说《生死场》。此间,他们与上海的鲁迅先生取得联系,并得到鲁迅的指导与鼓励。
由于青岛局势紧张,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舒群被捕,萧红、萧军处境危险。1934年10月,他们离开青岛去上海。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萧红1911年出生在黑龙江哈尔滨市的一个封建地主大家庭,萧红自幼便没有了母亲。萧红有着新时代女性勇敢斗争的品质。

1925年,只有十四岁的萧红便在呼兰县第一次参与学生活动,在萧红小学毕业后,父亲阻挠萧红继续接受教育,萧红被迫辍学在家,经过一年顽强的斗争,萧红再次取得了接受教育的权利。

1933年的秋天,是在萧红的那句诗中开始的。树大人小,秋心沁透人心了。那天上午,萧红和好友白朗站在画家冯咏秋的院子里看牵牛花。一个暖洋洋的句子悄悄爬过萧红的心头“花开了,就好像花睡醒了似的”。她不禁想起呼兰河边祖父的后园子里,也挤满了这样团团簇簇的牵牛花。离家六年来,她第一次在花叶间看到了乡愁。

那一刻的阳光,温暖着两颗年轻的心,她们如牵牛花一般并肩而立的身影,经由阳光的传递,投注到了几十年后的现代文学史上。

1942年1月22日,萧红在香港病逝。5月1日,在延安“文抗”作家俱乐部举行的追悼会上,白朗献上了怀念萧红散文《遥祭》。

扩展资料:

因病去世:

1941年(民国三十年)4月,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回国途经香港,特意到九龙看望病中的萧红。后来萧红听从史沫特莱的建议到玛丽医院做全面检查,发现患有肺结核。10月,萧红住院打空气针治疗。11月底,因受医院冷遇,萧红返回九龙家中养病。

1941年(民国三十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九龙陷于炮火,柳亚子先生应萧红之约,到九龙乐道萧红住处去探望她。次日,端木蕻良和青年作家骆宾基护送萧红从九龙转移到香港,住进思豪酒店。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12日,日军占领香港。萧红病情加重,被送进香港跑马地养和医院,因庸医误诊为喉瘤而错动喉管,手术致使萧红不能饮食,身体衰弱。

1月18日,端木蕻良和骆宾基将萧红转入玛丽医院。次日,萧红精神渐复,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21日,玛丽医院由日军接管,萧红被送进红十字会在圣提士反女校设立的临时医院。1月22日上午10点,萧红病逝,享年31岁。

参考资料:萧红-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呼兰是我继李诞、池子之后非常喜欢的脱口秀演员,甚至在我心中有超越李诞的感觉。

首先来讲,呼兰非常聪明,他的聪明在于逻辑性非常强,每一个段子的爆发点往往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比如“巴菲特一年只能赚20%是因为没有买到这么好的理财产品……”,这种梗很高级到,你不光是会笑,而且会惊讶,“这真TM是逻辑鬼才!”而且这种好笑的感觉在于你在二刷、三刷的时候还会觉得很好笑。

第二就是节奏,谦儿大爷说这叫“让包袱”,呼兰的“让包袱”优点在于,对包袱有一个很强的强化作用,而且每一个包袱之前语速和语言的密度很大,导致让包袱的时候,观众就直接被“惯性”甩出去了,想不笑都不行,感觉就好笑。

第三就是表演,呼兰给人一种大智若愚的感觉,他的聪明不是那种抖机灵的感觉,而是那种看透一切之后的戏谑和无奈,所以他的表演就显得很可爱,比如“这不愧是国外回来的,职业素养就是高……”“你帮人学习就帮人学习,你骂我干什么玩意呢?”这种表演配上这种无奈的梗,就感觉效果很好。

不过我觉得有几个点真的可以改进,会更完美:

第一个就是喘,可能是有一部分人真的喜欢,但是我觉得大众化一些的话,还是需要把这个调一下,因为看他的表演内心很挣扎,一方面很好笑,一方面又很难受,不过现在已经改的比之前好太多了,会越来越好的;

第二个就是素材,个人觉得最新一期“爱一个人”的段子相比之前几期有一些浅,浅在你能清晰的感觉到他段子里面的逻辑性,而内容的渲染力就弱了好多,之前他的逻辑性往往化于无形,观众往往不知不觉就被支配了,但是这次的段子能有很清晰的感觉;

第三个就是底,说实话前面几期的收尾收的都比较仓促,比如罗振宇那个,按照自己想象的样子生活你就是生活的甲方这样的观点跟之前有一些“脱离感”,而且罗振宇是后面出现的,就跟前面的段子有些脱节。

总体来说,他的水平我个人觉得很高,期待他越来越好。

一生的爱情纠葛

萧红曾这样解读自己:“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1、汪恩甲

少女时代的萧红,曾被家里订了婚,未婚夫叫汪恩甲。这人相貌堂堂,师范毕业,萧红对他也很是倾心。但是,萧红在初中毕业后跟表哥搭伴去北京读高中,这件事情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未婚夫的哥哥汪恩厚因此逼迫弟弟跟她分手。

萧红不服,到法庭状告汪恩厚代弟休妻,汪恩甲为保全哥哥在教育界的名声,表示解除婚约是他自己的要求,令萧红败诉。不过,萧红后来还是原谅了汪恩甲。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两人住进哈尔滨东兴顺旅馆,不久萧红有了身孕。

但是,当萧红临产期近,汪恩甲却突然失踪,令萧红独自被困在旅馆。对于汪恩甲的失踪,一种说法认为他没有足够的钱交房费,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是遭遇了意外。

2、萧军

萧红怀孕时困居旅馆,处境艰难,只好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的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裴馨园多次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两位文学青年因此开始了相互爱慕。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松花江决堤,由于萧红欠旅馆的钱太多,旅馆不让萧红离开。

萧军趁夜租了一条小船,用绳子把萧红救出水困。不久萧红进医院分娩,但她无力抚养孩子,将孩子送人,这个孩子后来夭折了。出院后,萧红与萧军住进当地的欧罗巴旅馆,开始了一段贫苦但甜蜜的共同生活,同时,萧红也迎来了自己的创作黄金期。

一开始的时候,他们过着苦日子,可是他们的心是在一起的。那生活就算糟糕,也还有些美好的回忆。可是到了后面,生活是有些改变,但感情却不在了。

但是,萧军有些大男子主义,他个性粗暴,而且情感轻浮,在两年里先后跟三个女子有暧昧。而且,他并未拿萧红当成自己最后的归宿:“她单纯、淳厚、倔犟,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两人从哈尔滨结伴去青岛,最后又到了上海,但最终,萧红还是向萧军提出分手,结束了这段既爱且痛的恋情。

1986年夏天,萧军重来青岛,被问及当年与萧红相处时,他提及“那时确实脾气不好,常对萧红发火”,并亲口承认“打过萧红”。

3、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曾是萧红和萧军共同的朋友。跟粗犷的萧军不同,端木蕻良性情阴柔,他还曾称赞萧红的文学成就超越萧军,让萧红找回了久违的自尊。当萧红终于下定决心跟萧军分手时,她已经怀了萧军的孩子,但她和端木蕻良仍于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5月在武汉举行婚礼。

她被命运一次次的抛弃,在恩师鲁迅先生去世之后,她的爱人萧军婚外情并且导致怀孕引产。多次被绝情的背叛,让这个女人千疮百孔,两次怀孕的经历也耗尽了她的身体,每次都是在颠沛流离中生下孩子。这些都不是她真正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带给她的只有悲剧,她真正意义上的黄金时代应该就是和端木蕻良在香港的时光。

对这段感情,萧红曾经这样形容:“我和端木蕻良没有什么罗曼蒂克的恋爱史。是我在决定同三郎(萧军)永远分开的时候我才发现了端木蕻良。我对端木蕻良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

但是,端木蕻良的个性和他过去的优越生活决定了他并非很好的照顾者。有人谴责端木蕻良在萧红生命攸关的时刻离开萧红,但据后来的端木夫人钟耀群所解释,端木蕻良离开萧红是为了外出购买食品和药物,并寻找尚未被日军接管的医院。

1987年,端木蕻良曾到广州银河公墓为萧红扫墓,并写下“天涯海角非远,银河夜夜相望”的悼念之词。

4、骆宾基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萧红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在香港期间,端木蕻良帮助了同为东北流亡作家的骆宾基。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骆宾基打算撤离香港,但当骆宾基打电话向端木蕻良和萧红辞行时,端木蕻良却问他能否暂留香港协助照料病重的萧红,骆宾基慨然允诺。

根据骆宾基的记载,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萧红病逝的44天中,他始终守护在萧红身边。至于骆宾基跟萧红之间是否有男女之情,其后人始终表示否认。 

扩展资料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

萧红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爱折腾,不愿守本分,她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惨的、短命、穷困、奔波,她从十九岁离家出走,这一走便再没回头,中间只辗转回去过一次。

墓址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24日,萧红遗体在香港跑马地背后日本火葬场火化,一部分骨灰被葬于香港的浅水湾,剩余骨灰葬于圣士提反女校后院土山坡下。 

1957年8月15日,经中日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倡议,萧红迁葬悼念仪式在广州市大德路别有天殡仪馆举行,萧红骨灰从香港迁到广州银河革命公墓,重新安葬。

参考资料

萧红_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3月,参加中共党员金剑啸组织的赈灾画展,展出两幅粉笔画。4月,以悄吟为笔名发表小说《弃儿》,是萧红最早发表的文学作品。随后发表诸多作品,踏上文学征程。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7月,与萧军、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团体"星星剧团"中担任演员,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由于引起敌伪特务机关注意,剧团于公演前解散。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10月,在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萧红、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萧红署名悄吟,萧军署名三郎。1934年夏青岛樱花公园《跋涉》的出版,在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拓展资料:

人物简介: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文体特征: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系列散文《商市街》在发表时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议论,因为萧红使用了不少小说的技巧,这样的写作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异常新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