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短小的禅理故佛教经典语录

你可能正想要阅读短小的禅理故佛教经典语录,想要了解短小的禅理故佛教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豆豆语录网精心整理了短小的禅理故佛教经典语录的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阅读,那么,下面这些短小的禅理故佛教经典语录内容,如希望是您喜欢的。



短小的禅理故佛教经典语录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短小的禅理故佛教经典语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

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 洞然明白

荆棘丛中下足易 月明帘下转身难

不空不著 内蕴悲心

华枝春满 天心月圆

菩提自性 本来清净 狂心不歇 歇即菩提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佛教的禅定思想,孕育了“虚静生思”的审美论,溶入中国美学的创作中,形成了“有中蕴空”“动中藏静”,以“寂静”为特点的禅意诗。吾之最爱独品佳句,与朋友们一同鉴赏。“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一、王维《辋川集》中的几首经典代表绝句: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山寺鸣钟晨已昏,鱼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三、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 四、李白《庐山东林寺夜怀》:“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  ” 五、刘长卿《寻南溪常山人山居》:“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诸,芳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六、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七、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袤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代以后,禅宗一直流行,且是流传佛教宗派中势力最大、影响最广的一宗,故这类禅理诗也不绝如缕。  

要禅语啊
那就要看慧律法师编撰的〈佛心禅话〉
截录一小部分,给你看
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 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 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5.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6. 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7. 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8.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9. 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10.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11. 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2. 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13. 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14.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5.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6. 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给你个链接,这个链接有慧律法师编著之《佛心禅话》1~7
共600多句,古来禅宗祖师的禅话,您可以慢慢看
http://hi.baidu.com/xztxsisi/blog/item/3807c65cf0292d43fbf2c05b.html

这句话本是佛教经典格言,被误解数千年后,却让坏人当口头禅!

大家都知道,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名副其实的古国。在中华五千年这这悠久的历史中,我国拥有着众多宝贵的历史文化沉淀,例如百家争鸣时期,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最终奉行法家思想的秦国统一了六国。但之后历代统治者都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理念。

东汉时期,外来文化逐渐进入中国。佛教就是在该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吸引了绝大多数百姓的信仰。可佛教为什么会轻而易举的被百姓们接受呢?佛教作为当时的新思想,他应该和我们本土的思想格格不入才对,可它为什么会在中国传播甚广呢?原来是和当时百姓的困苦境遇有关。王莽叛乱、地主压迫、战争纷纷,导致东汉百姓流离失所、痛不欲生。当时的察举制下的百姓也是很不容易的,这也是他们信仰佛教的重要因素。察举制下的百姓想要飞黄腾达是很难实现的。过上普通的生活也是不易的。所以当时的百姓处境是异常艰难的。

而佛教的传入带给了百姓们精神上的解脱。佛教向百姓们传达的是今世修来世的福分。今世的困苦是为来世的富贵与飞黄腾达做准备。这样一来,百姓们大多就得到了心理上的安慰。就是这样,佛教才在中国颇有影响力。佛教传入中国时间久远,早在东汉就传入了中国。佛教文化在中国历经几千年,与中国的儒家文化逐渐融合,成为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在中国也是颇有影响力的。融入儒家经典的的佛家经典文化也使人们广泛接受。例如《大藏经》、《楞严经》等佛家经典。这些文化底蕴深厚的著作其中不乏饱含深意的语句,但其中的某些语句却成为了罪人逃脱责罚的理由,语句之一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句话从表面上来说是“如果一个人事事不为自己考虑,那么老天爷都会看不下去,都会把他诛灭,不让他存活于世上”。但这句话的“为”字实则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句话中为字应该是念第二声的。这句话的本意是告诉我们人要经常自省,反省自己所作所为,并将自己的错误及时订正。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不经常反思自己,就会自取灭亡的。这句话本来是一句劝告人们的忠言,谁曾想却成了某些心存歹意的人们推脱罪责的借口。

事实上,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对于那些自私自利,用尽心机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却不顾及别人利益与感受的人,总是用这句话推脱自己的责任,那么佛家那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话就送给他吧。

去佛教网站找佛经和法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