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正想要阅读华西吴仁宝经典语录,想要了解华西吴仁宝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豆豆语录网精心整理了华西吴仁宝经典语录的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阅读,那么,下面这些华西吴仁宝经典语录内容,如希望是您喜欢的。
华西吴仁宝经典语录
华西村原党委羽记吴仁宝经典语录【为官篇】我的一生追求的就是“生命不息,服务不止”。作为一名干部,职务没有终身制,但是为人民服务可以终身制。
华西吴仁宝经典语句
【吴仁宝经典语录】1、我们华西提倡“一村两制”,村民既可以搞集体,也可以从事个体。但不允许干部搞“一家两制”。2、我们做干部,要“三不倒”。再大的困难难不倒,再多的表扬夸不倒,再强的威吓吓不倒。3、当官没有终身制,为人民服务有终身制。O网页链接
文章为华商韬略原创,禁止私自转载!
文丨华商韬略 · 华商名人堂 熊剑辉 当年穷得没饭吃,后来家家住别墅、有汽车、人均存款过百万的“天下第一村”,真的不行了吗? 穷则思变
1928年11月,吴仁宝在江苏江阴吴家基(今华西村)一户农家出生。他的儿时记忆中,只有一个“穷”字。他11岁给财主放牛;14岁家里断粮,只好去摸鱼捉虾换大米;16岁想着贩布赚一笔,没想到一年赔光老本,只好回乡当长工。解放后,吴仁宝穷人翻身入了党,一门心思要摘掉穷帽子,让村民富起来。 当年,华西是远近闻名的穷村。草房破烂,垛墙歪倒,泥路曲拐,下雨就一片汪洋。全村就800亩土地,还被分割成1300多块,高低错落不成片。由于实在太穷,外村没姑娘愿意嫁过来,所以有“有女不嫁华西去,宁愿扔在河浜里”的民谣。 吴仁宝却憋着一股改天换地的劲。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刚过,吴仁宝当上村支书,上任就搞耕作革新,产粮大增,成了饥荒年月的大能人。1965年他又发动村民搞了个15年“大规划”,靠肩挑手扛,将河流改道、削峰填谷,平整了全村地貌。结果提前8年完成规划,还成了全国农业先进典型。
华西村人为之振奋,精明的吴仁宝却早早算清了一笔账:全村就600多个劳力,把田“种出花”来也就混个温饱。人口比粮食涨得快,土地就那么点。靠着种地刨食,肯定没出路。 思来想去,吴仁宝认准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这个理。1969年,他偷偷办起了小五金厂。 当时,全国上下都在“割资本主义尾巴”,吴仁宝干这事可有“掉头”之险。为保密,吴仁宝在工厂周围筑墙围布,搞得像“地下工厂”。工厂白天关门熄声,有领导和外人来参观检查也不知情;人走后,村民又返回来加班加点……偷偷摸摸10年干下来,小五金厂大赚200多万,悄无声息成了“暴发户”。
邻村忙着背语录、跳忠字舞,穷得揭不开锅,华西村却拼命搞生产、闷声大发财,吴仁宝也偷着乐,难道跳忠字舞就能多打粮食?1972年,全体村民搬进了新盖大瓦房,家家有存款,外村姑娘排着队要嫁进村,连小伙子都“倒插门”……所有人才恍然大悟——华西村发啦!
起落人生
“文革”年代,出名暴富可是大麻烦。有人拿“用生产压革命”的“帽子”来压吴仁宝,他却用毛主席“抓革命,促生产”的话给怼回去;有人死咬不放,说华西村是“假典型”,把吴仁宝告上中央。结果中央派人一看,反倒很欣赏吴仁宝,又把华西树成一面红旗。
这不是吴仁宝第一次遭排挤打击。60年代,华西就被讽为“吹牛大队”;文革时,吴仁宝被“造反派”挂黑板批斗,幸亏被群众保护下来;70年代又成了“假典型”……人生沉浮中,吴仁宝想透了一件事:一定要实事求是。
1958年,全国猛刮“浮夸风”,吴仁宝在公社村干部“报产量、放卫星”的大会上,咬牙报出亩产3700斤,还被人说成“保守”。多年后,吴仁宝反思这段往事,想清楚了亩产万斤和3700斤都是假话,而对付“假大空”,不能“明顶”要“暗顶”:不管领导说什么,全部先答应,可不符合华西实际的,坚决不执行。靠着搞“形式主义”,吴仁宝一次次抵御了“官僚主义”,保住了“实事求是”的底线。
搞来搞去,吴仁宝终于靠“地下工厂”起了家。一个小村官,老百姓全拥护,撤又撤不掉,抓住他小辫子的人也无可奈何。1973年,吴仁宝竟官运亨通当上了江阴县委书记,最高官至省委委员,却始终没放弃华西大队书记的职务。
吴仁宝当县官也不一般,他把三分之二的干部轰下乡,去基层同甘共苦。短短5年间,江阴工农业生产总值就翻一番。可干出业绩得罪了人,1980年,身为县委书记、省委委员的吴仁宝竟落选县党代会代表。他干脆又回到华西村,继续当他的村官。
所有人都以为这是吴仁宝的人生低谷,他却毫无失落感。官越做越小的他又兴奋起来,从此可以专心致志建设华西村了。
奔腾年代
1978年,华西村盘点家底,固定资产100万,银行存款100万,另有3年口粮。这在一包烟2毛钱的年代简直富得流油。吴仁宝一回来,打算继续盖厂兴业,结果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下来,全国农村要搞“包产到户”,给吴仁宝又出了个大难题。
中央精神一下,全国农村土地承包如火如荼。吴仁宝却不忙,带人先在河北、河南考察一圈,最后决定不分地,还交代一句:“领会中央政策,闷声发大财。”
这简直是和中央精神“对着干”,吴仁宝却有一番精打细算:华西人均半亩地,分了种地就得穷死;咱集体经济最发达,正是集中用地办工业的好机会。结果华西村没分地,吴仁宝出门考察还有了意外收获,他要建个做农药喷雾器的药械厂。
想法一出,马上有人反对。当时有句话:“包产到人,农机关门。”农具、农机行业都不景气,还上药械厂?吴仁宝的看法则不同,以前农民种地,打药治虫都大队承担,有十几个喷雾器够用了。如今包产到户,家家户户要买农具喷药,市场无比巨大啊!
可大家仍然不理解,那为什么农具农机遇冷呢?吴仁宝在考察中发现,农民土地刚分到手,手头钱还不多,大都靠暂借农具维持着。等过两年农民富起来,加上原有农机具损耗更新,整个行业就要爆发啦!一席话说得众人心服口服。
1983年1月,华西药械厂诞生。由于市场时机抓得准,仅1984年就大赚200多万。
赚来的钱积累起来扩大再生产,华西的塑纺厂、板网厂、织布厂接连拔地而起。1985年,吴仁宝带着100多村民跑南京雨花台宣誓,决心苦战三年干成“亿元村”,否则全部家产充公!
很快,吴仁宝碰到了一块硬骨头。
1985年夏天,吴仁宝密切观察市场,感觉新一轮建设高潮在即,铜铝材必火,想赶紧建成一家铜铝材厂。但这种厂技术工艺复杂,吴仁宝本想去苏南一家铜铝材厂参观考察谈合作,没想到吃了闭门羹,人家连车间门都不让进。
吴仁宝气愤不已,你不让搞,我偏要搞得大获成功不可。
很快,吴仁宝打听到上海铜厂党委副书记张金龙是江阴同乡。这家厂技术先进、设备富余,吴仁宝便下定决心要攀“高亲”。当时,拉着上海铜厂搞联营的好几家,甚至包括张金龙的本村老家。吴仁宝赶紧定厂址、修厂房,真心诚意求合作。结果张金龙考察一圈发现,其他地方啥没有,华西村只等进设备开工了,最终将这笔大投资敲定。
厂子一建成,华西出产的铜铝材板质量上乘,却因为没知名度,加上人们对乡镇企业产品不放心,市场意外地不买账。吴仁宝看准难点,挨个攻克。他先是拿到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的质量认证,给客户吃下“定心丸”;接着,又带销售人员四处推销,与客户“约法三章”:保证交货时间,质量不满意包退,价格比同类产品低2%~3%。好东西禁得起比,大客户们发现华西铜铝材板价格便宜量又足,数百吨的供货合同接踵而至,很快闯出了名堂。
办了这么多厂,吴仁宝深知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但他坚信,市场不相信眼泪,但相信质量和诚意。以前华西村民笨嘴拙舌搞推销,人家一听就觉得,要么是伪劣产品,要么是江湖骗子。在吴仁宝看来,农民要想赢市场,只有用质量开道、用诚信叩门,才能杀出条血路。
80年代初,跑推销的村民意外说起东北只用麻袋、不用编织袋的习惯,引起了吴仁宝的兴趣。东北是中国的大粮仓,袋装需求极大,但东北老百姓却认定编织袋没麻袋结实。找到原因后,吴仁宝要求工厂做出比麻袋更便宜、结实的编织袋,100斤的沙子装进去,3楼扔下都不破。就这么个质量上的单点突破,一举打开东北市场,把个小小的编织袋都做得供不应求。
整个80年代,吴仁宝创造了波澜壮阔的“造厂时代”,华西由此成为产值超亿的富裕村。华西经济常年以20%的速度稳步递增,这里面,吴仁宝又有诀窍。
多年来,吴仁宝始终坚持“少分配多积累”。村办企业工人每月只能领一半工资,其他作为企业流动资金,年底才兑付;奖金则是工资三倍,作为股份投入企业,第二年按股分红。外人看来,这简直是没有财产支配权的表现,但华西村民都支持这种“股份制”。吴仁宝则认定,企业要发展,不能靠贷款,只能自我造血、自我积累,才能走上良性轨道。
然而“人无横财不富”,吴仁宝精准研判趋势的“神迹”,很快令华西村迈进“暴富时代”。
暴富时代
吴仁宝有个习惯,每天必看《新闻联播》,看完后雷打不动地开村党委会。1992年2月,当邓小平南巡讲话被连续报道后,吴仁宝预感到将有大事发生。他反复揣摩,突然在3月1日凌晨2点恍然大悟,赶紧在凌晨3点召开紧急会议。村干部们还睡眼惺忪,吴仁宝却喊出石破天惊的四个字:“借——钱——吃——足!”
原来吴仁宝分析,小平南巡讲话后,市场经济很快会掀起一轮发展大潮。经济一起,原材料价格必涨。以前华西搞实业求“稳”,要求内外无债。可这波经济大潮将起,吴仁宝决定拼命借钱,猛吃原材料,狠狠“赌”一把。
村干部们都被吓醒了,这还是那个谨慎的“老书记”吗?“疯子”才干这事啊!
当天开始,华西村狂借2400多万,疯买上万吨钢坯、上千吨铝锭,把仓库全堆满。大多数人还不明所以,全国迅速掀起建设热潮,一切不出吴仁宝所料,原材料很快狂涨数倍。
有人说,吴仁宝开个会,赚了一个亿。华西经济从此跃上新台阶,奔着十亿村、百亿村的目标一往无前。
对于投资,吴仁宝既果敢,又有一份警醒。
80年代中期,苏南有过一轮“毛纺热”。当地政府鼓励华西建毛纺厂,甚至协调银行解决了2500万贷款。吴仁宝最初感觉靠谱,渐渐发觉不对,最终决定项目下马。没多久,遍地开花的毛纺厂纷纷亏损倒闭,华西躲过一劫。
多年后谈及这些,吴仁宝的心得是:既要研究中央精神,又要研究自我实际,“又怕又要不怕,这样才能成功”。
2003年,吴仁宝再次“小宇宙”爆发,提前告诉村党委:宏观调控快来了。他的依据是:中国已加入WTO,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经济出现过热苗头,原材料价格高到离谱。吴仁宝列出“三车妙计”:现有企业开稳车,新投项目开快车,未上项目急刹车。
数月后,国家宏观调控果真启动,人们对吴仁宝在大趋势上的预见力佩服得五体投地。大批企业前期盲目扩张,结果遭遇全面衰退。华西企业却未雨绸缪,该撤的项目撤掉,该加足马力的火力全开,结果华西村逆流而上,当年全村总产值突破百亿。
华西大管家
吴仁宝知天下、明大势。企业管理上,照样是一把好手。
华西村产业多,钢铁、纺织、旅游是三大支柱。
90年代,吴仁宝瞅准机会,把建杨浦大桥拆迁后的上钢五厂线材车间拉进了华西,揭开了华西钢铁时代的序幕。2002年,他又将华西钢铁、华西北钢(与唐钢合资)、华西高速线材厂建成投产,赶上了钢铁行业的“黄金年代”。
吴仁宝搞产业,首重质量。钢铁板块中,“华西法兰”是亚洲最大法兰基地,出口日本的不锈钢法兰占到中国市场的半壁江山;“华西扁钢”,则是中国唯一通过CE认证(欧洲统一标准认证)进入欧洲的产品,出口量占到全英国总量的五分之一。钢铁业正是华西村百亿级的“印钞机”。
华西纺织业也风生水起,毛纺厂、棉纺厂、织布厂、服装厂等全产业链贯通。其中,“华西村”西服曾被评为“十佳品牌”,“华西村”商标被认定为“国家驰名商标”。
1999年8月,“华西村”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农村第一股”。后来更发展到上百家企业、数百亿产值,这么一大摊子怎么管?吴仁宝给归纳了“八统一”(资金、人员、项目、原料、费用、设备、大修、食宿全统一)、“四要诀”(薄利多销现钞,厚利欠款不要,勤进多跑快销,库存积压减少)。其中,“四要诀”尤其值得称道。
搞企业没有不产生“应收账款”的,但吴仁宝定了死规矩:谁产生应收款就撤谁的职。这个账吴仁宝这么算,比如这批货有30%的毛利率,但资金一年多才能收回,这样毛利率大打折扣,销售人员还要整天催款,厚利实际上是薄利或无利。因此,只要有欠款,利润再高的生意,华西也不做。
吴仁宝做生意,讲求“宁可人骗我,不可我骗人”和“三守三真”(守法、守约、守信,说真话、售真货、定真价)。因为产品质量好,又讲诚信,老客户都是给华西企业先打款、再收货,从不误事。这成为华西敢于不赊欠的底气。
不过,依然有人来挑战“底线”。有家内蒙古客商曾要求华西派车送一批铜嵌条,答应货到付款。结果货到后,对方又说没现金。一般生意人也就认了,大不了派人来催款。但耿直的华西人坚持把货拉回来,损失运费也在所不惜。这家客商最终认准了华西的脾气,从此进货带现款,甚至还帮着介绍新客户。
华西搞旅游则更神奇。早年由于是农业典型,来华西参观考察的人就络绎不绝,于是几十年前开始收10块钱门票(如今150元),还被炮轰“华西村人掉进了钱眼里”。此后,华西村又推出“工业观光游”、“三农基地游”,数百万游客蜂拥而至,“躺着”年赚过亿,人们不由得佩服吴仁宝的眼光精明又深邃。
到华西,人们看的自然是令人惊叹的“天下第一村”:家家住别墅(最小450平,最大600平),户户有汽车,人均存款上百万,根本就是“中国首富村”。另外,村民吃饭不花钱,服装有自产名牌,教育全免费,老人“被包养”。吴仁宝还规定,老人过100岁,子孙统统奖1万,弄得村中敬老成风……这样富足的好日子,惹得有人不惜10万买户口,只为成为华西村民。所有人羡慕嫉妒恨:华西村农民才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
华西村的建筑建得“土洋结合”。98米高的金塔,耗费3.5公斤黄金镀成,是华西村的标志性建筑,顶上供着菩萨、寿星、天官、老子;仿颐和园长廊的“万米长廊”,号称世界之最,但修它的原因,却是吴仁宝想让村民出门下雨可以不打伞,长廊就连到了每一家。
而华西公园更像“世界之窗”,到处是“洋”景:美国“白宫”、英国“古堡”、巴黎“凯旋门”、德国“天文台”……以前农民出国不敢想,吴仁宝却要让村民天天能“出国”。
但华西村最值得看的是“华西398号”,吴仁宝的家。
很多人根本不相信,村民都住上了豪华别墅,吴仁宝却住在70年代旧楼里不走。屋里三样东西:一是满墙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地方领导、外国友人的合影,二是14英寸老电视,三是一张旧木床。与村民生活相比,这里隔着好几个时代。
吴仁宝这么做,源自他上世纪70年代给自己定下的“三不”规矩:一不拿最高工资,二不住最好房子,三不拿最高奖金。后来,华西镇政府奖他5000万,他也分文不要,全部捐给了集体。
总有人觉得吴仁宝是作秀,但他就这样“作”了一辈子。40多年来,吴仁宝全家26口坚守在华西最贫困的时代,无一离开,他连让子女农转非进城的机会都没给,这在城乡差别极大的70年代难能可贵。退一万步讲,吴仁宝真想发财,单干才是最佳选择,成为亿万富豪毋庸置疑,但他显然不想这么做。
吴仁宝曾发自肺腑地说:“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他确实用一生践行了这点。
交班风波
2003年7月,76岁的吴仁宝决定交班,并直接推荐四儿子吴协恩。吴仁宝极崇拜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四个儿子则分别叫协东、协德、协平、协恩。其中协东知识面广,协德处理复杂事务能力强,但吴仁宝考虑到协恩最年轻,还是推荐吴协恩。
“老书记”一言九鼎,最后接班人投票,吴协恩以175票全票当选。但“接班事件”在社会上引发了对华西村治理模式的质疑,有人认为吴仁宝在搞“家天下”,已走上了大邱庄禹作敏的老路。
多年前,天津大邱庄的禹作敏红极一时,号称“华夏第一村”。吴仁宝见他带保镖、养狼狗,一副“庄主”做派,就预言禹作敏“出事就可能是大事”,后来果不其然。反观吴仁宝,从来一个人在村里跑,华西村人甚至排戏颂扬他“高尚立寰宇,人间此人少”,对他的爱戴不可同日而语。
吴仁宝能长盛不衰,自有一套办法,那就是夸不倒、难不倒、吓不倒:夸华西的越多,自己越要知道差距,要夸不倒;遇到困难,一靠艰苦奋斗,二靠联系群众,这样什么问题也难不倒;而有人为了自己的名利,挑毛病、找麻烦、恐吓你,面对这样的人要挺得住,哪怕被冤枉也算社会监督。
华西31个正副书记,5个是吴仁宝子女;华西90.7%的可支配资金,掌握在吴仁宝4个儿子手上。即便如此,吴仁宝依然认为这不是家族制:华西村6任会计,吴家没人当过;华西从1961年至今的账,全部可以翻查;村党委委员56人,吴家仅有8人。根本上,依然是集体领导。
在吴仁宝看来,吴家都是为了老百姓,从不牟私利,“如果都像我吴仁宝一家,这样的家庭还是多点好”。而华西村百姓对这样的安排并无不满,他们甚至希望吴仁宝能活1000岁。
2013年3月18日,吴仁宝的传奇人生落幕,享年85岁。敬献花圈悼念的,上至国家最高领导人,下至普通村民,皆给予吴仁宝极高评价。花圈堆满长廊、万人含泪送别的景象,更令人唏嘘。
遗憾的是,华西村体检中心拥有国内最先进CT,有村民曾查出早期癌症并成功康复,而患肺癌辞世的吴仁宝忙于工作,一次都没去过。
第一村未来
吴协恩接班头一年,华西村的产值翻番达220亿,相当于吴仁宝苦干40多年创造产值的总和。成绩虽然卓越,但人们大都视为吴仁宝“扶上马、送一程”的结果。吴仁宝去世前,曾给新班子定下“努力一千天,创造一千亿”的目标。
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末,华西集团总资产533.88亿,总负债357.37亿,负债率66.94%。有人据此认为,华西村不行了。
钢铁、纺织、旅游,本是华西村三大支柱。如今,钢铁全行业不景气,华西钢铁步入亏损;纺织业毛利率下降;旅游业虽然极有特色(主要是听村领导做报告,讲华西村致富故事),却高峰已过,增长乏力。
然而,这一切正是华西村主动调整结构的结果。
吴协恩看破了华西繁荣下的未来困境:土地、人力成本提升,环境容量有限,传统工业将到尽头。多元化虽然有试错成本,但只要把握得当,就会找到新支柱。
很早,华西集团就展开多元化新布局:2003年投仓储物流,2005年进金融领域,2008年投海运海工,2011年涉足矿产资源,2012年做农产品批发。近年来,还在电竞产业、游戏直播、阿里天猫魔盒等项目上大展拳脚;渔业公司甚至远赴秘鲁、阿根廷捕鱼……
吴协恩与吴仁宝最大的不同,就是在金融领域。
2003年吴协恩接班后,特意到北京、上海、深圳考察,回来决定学上海、搞金融,但吴仁宝不同意。老企业家从来都觉得实业看得见、摸得着、最靠谱。但吴协恩背着父亲偷偷干、赚了钱,最终获得吴仁宝认可。
2015年,华西股份确立“投资+融资+资产管理”金控平台战略,涉足银行、证券、期货、基金等多领域,当年投资收益就达到27.69亿。业务规模虽然不及钢铁板块的1/10,利润却5倍于钢铁。金融业就此成为华西集团新支柱。
2016年,华西集团参股21家公司,投资范围涵盖TMT、医疗、教育、新能源汽车等新兴战略领域,未来还将大力参股金融牌照。做金融,所需的资金量、杠杆率与实业完全不同。相比一般金融企业90%的负债率,华西集团66.94%的负债率显然无需担心。
实际上,华西最大的麻烦并非企业亏损,而是无法将亏损企业一关了之。传统产业解决了大量村民就业,仅钢铁业就容纳了2.5万人。华西村产业大调整的同时,要考虑村民就业。吴协恩的办法是以时间换空间,用5年完成人员与产业的“乾坤大挪移”。
吴仁宝曾说,“小发展大困难,大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如今华西村遭遇的,其实不算什么困难。2016年华西股份年报显示,其每股收益0.68元,净利润大涨600%。这样的成绩,却是在中国经济“L”形探底中取得的,实属不易。华西村的“吴仁宝时代”虽已过去,但他的精神依然照耀着“天下第一村”,那就是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永不服输、决不放弃。
吴仁宝简介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3 月1 日 | 文章来源:中国网
吴仁宝,男,汉族,1928年11月17日出生,195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政工师、高级经济师。曾任江阴县委书记、华西村党委书记等职。现任江苏省政协常委、全国小康村研究会会长、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华西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江苏省江阴县华西村党委、村委、企业集团总办公室主任。
他在50多年的工作经验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同富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出了一条非常成功的、独具特色的“华西之路”,把华西村建成了“天下第一村”。最近,他又提出了“村帮村,户帮户,核心建好党支部,最终实现全国富”的新目标。他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他的名言是“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近几年来,上级政府批准给他的奖金,累计有5000多万元,但他分文不取,全部留给了集体。如今,老百姓都住上了高楼别墅,他还住在70年代建造的老房子里。他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两次)、全国十大扶贫状元、中国十大乡镇企业功勋、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特等奖、中国经营大师、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江苏省廉政代表等奖励。(本文资料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提供)
参考资料: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HIAW/1138629.htm
这期@南方人物周刊 封面是吴仁宝,@光明日报出版社 今年出了一本《吴仁宝箴言》,马上还要出一本《吴仁宝经典语录》呀呀呀~~~~吴仁宝掌控首富村,我也想去华西村!![挖鼻屎]
江苏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经典语录:做干部“三不倒”:再大的困难难不倒,再多的表扬夸不倒,再强的威吓吓不倒。那如何才能会不倒呢?要能上能下,能官能民。
【关注吴仁宝•经典语录】华西培养接班人是培养群体,不培养个人。谁都可以当接班人,但其中有一个标准。他要有三个力:组织能力、发展能力、控制能力。
回首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40年,吴仁宝是一个无法淡忘的存在。在江阴市华西村采访,处处可以感受到这位“老书记”留下的痕迹。
10月29日上午,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在接受记者采访谈未来发展蓝图时,这位华西村的当家人却回忆起“老书记”吴仁宝的往事。吴协恩说,他曾经很不理解,父亲吴仁宝那么忙,但村里移一棵树,都要他批准才行。后来,吴协恩在管理华西村的过程中,渐渐明白了父亲的苦心:“长一棵树几十年,砍一棵树几分钟。”
“天下第一村”能有今天的繁荣,离不开吴仁宝几十年园丁般的持续耕耘和精心沃灌。
“我就信仰共产党”
每天到华西学习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以前很多游人习惯去听听吴仁宝的演讲,现在的游人常常要去看看吴仁宝的旧居。华西村398号,吴仁宝在那里生活了几十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作为天下闻名的富裕村的当家人,吴仁宝在这上世纪70年代盖的平房里一住就是几十年。屋子里只有简单的几件家具,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挂满了各种镜框,都是他看重的荣誉证书。吴仁宝曾说,其中他最满意、最看重的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这个荣誉。
与很多人避谈信仰不同,吴仁宝从来都是大张旗鼓地袒露他对社会主义坚贞不二的信念。他说:“一个人要有信仰。我就信仰共产党,信仰马克思主义。我一直没有动摇信仰,如果说我动摇了,也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华西。”吴仁宝始终是一位勇立潮头的改革开放探索者、共产主义理想的实践者,是历经岁月磨洗而永不褪色的优秀共产党人典范。
对于奋斗者来说,有了信仰就有了指引前进道路的指针。“华西的天,是共产党的天。华西的地,是社会主义的地。实践检验华西,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29年前,吴仁宝创作了《华西村歌》的歌词,如歌所唱,凭着“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的坚定信仰,他率领华西村民缔造了这个“天下第一村”的发展奇迹。
认准了社会主义道路,认准了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他为村民操心到最后一刻。最后的日子里,被病痛折磨的吴仁宝还要人给他读一读报纸,弥留之际偶尔醒来,还喊“开会,开会”,操心的还是华西村的发展。
“老书记在上海住院时,还不停喊我,要我整理材料准备开会。” 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孙海燕在吴仁宝身边工作了20多年,他至今都清晰地记得“老书记”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仍然放不下工作,“他心里想的只有工作,没有自己”。
“从病重起,我陪了18天,父亲很坚强,没有喊一声痛,跟周围那么多人讲了那么多事,讲来讲去都是国事村事,没有一句家事,对自己的身体、对家人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吴仁宝的女儿吴凤英说。
“只要心脏不停,就要脚步不停、脑子不停、事业不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停。”吴仁宝用他一生为理想信念的持续奋斗践行了自己的誓言。
“人民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
如今,华西人偶尔还会谈起5年前吴仁宝去世前后的事。2013年3月,吴仁宝病重从上海的医院回到村里,村民们扶老携幼地来看他,哪怕挤不进屋子,从窗户里远远地看一眼也算告个别。老百姓现在提起吴仁宝,都会尊称一声“老书记”。村民们忘不了吴仁宝,是因为吴仁宝生前心里一直装着大家,弥留之际都记挂着村民的冷暖。
吴仁宝出生在江阴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11岁给人放牛,后来又给人家当长工。从小穷怕了的吴仁宝没有像杰克伦敦小说《热爱生命》里的主人公那样,有过差点饿死的经历后养成了积蓄食物的习惯。翻身解放,入了党的吴仁宝,想的不是自己个人富起来,而是怎么样拔掉村里的穷根子,让乡亲们都富起来。吴仁宝曾经说:“我是穷过来的,看到有人穷我就心疼,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穷人过好日子。”
“有难官当,有福民享”,是吴仁宝的口头禅,也是他坚定的行动准则。吴仁宝几十年里都是5点之前就早早起床,23点才能上床休息,开会开到半夜是常事,甚至后半夜爬起来召集村干部开会部署工作。几乎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地辛苦操劳,他还乐在其中,他说,“人民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在华西村,他一不拿最高工资,二不住最好房子,三不拿最高奖金,因为他认为这些东西不能给他带来快乐。
“不管到哪个地方,你要有信仰,要让当地老百姓富起来,只有这样子,你才能够成功,才能够发展,老百姓才拥护。”吴仁宝生前该拿的各种奖金有1亿多元,但他没有装进自己的腰包,都给了集体,给了村民。1961年11月,33岁的吴仁宝成为江阴县华士公社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那个时候,华西全村845亩地、667口人,集体积累1764元,欠债1.5万元,村民温饱都成问题。2003年,吴仁宝退居二线,华西村已经实现超百亿元的销售,家家都是“百万元户”。
吴仁宝生前无论再忙,每天都要亲自接待来华西村参观的客人,一直到他病倒。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辛苦,他回答说,很多人千里迢迢来华西,就是为看他本人,听他报告。哪怕一百人中有一两个人感动了,回去想努力干工作;一万人有一两个人成功致富,都值了。
新华社记者袁养和认为,吴仁宝几十年里成为“不倒翁”的秘诀,在于他“重心在下”。与群众血肉相连的吴仁宝,几十年来从未离开过哺育他成长的华西的父老乡亲,他的根深深地扎在人民群众的沃土中,他的“重心”始终在下面,犹如希腊神话中的安泰,双脚不离地面,就能从大地之神的母亲那儿汲取无穷的力量。
“过去的钥匙开不了现在的锁”
“华西报告会”,如今仍然是“华西游”的王牌节目。在崭新的华西文体活动中心报告厅,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都喜欢到那里听一听“老书记”的故事。
“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报告人朱蕴海已经1000多次重复吴仁宝这句经典语录。吴仁宝一口浓重的江阴“土话”,如果没有翻译,外地人很难听得懂。朱蕴海,是吴仁宝生前最后一任普通话翻译,从吴仁宝去世前两个月开始接替他为到华西参观学习的人作报告。她说,老书记担任村书记近半个世纪,一直能挺立时代潮头,一直踩准发展节拍,秘诀就是实事求是。
改革开放之初,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分田”的创举,揭开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大幕。但在全国推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过程中,吴仁宝做出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决定:华西不搞“分田到户”。当时,对于“分田到户”,村民也有愿望,吴仁宝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说服大家集中力量办大事。吴仁宝的这个决策就是立足于华西村人多地少的实际:人均不到半亩地,家庭联产承包之后,华西不会有出路。这一决策,为华西村之后发展乡镇企业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讲实事求是,吴仁宝有自己独到的“秘诀”:听领导的不走样,听国外的不走神,听百姓的不走偏。多年来,无论是上世纪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还是新世纪“育人”,吴仁宝始终跟着“三听三不”走。他经常说,“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自己不听群众的话。”
“讲实事求是,还要与时俱进。” 吴仁宝形象地比喻说:“过去的钥匙打不开现在的锁。”
华西村走过的历程,就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发展史。
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吴仁宝认准“无工不富”的道理,坚定地发展乡镇企业。在缺乏人才、缺少资金、没有技术的农村,吴仁宝领着华西人凭着“四千四万”的精神,先后建起了纺织、钢铁、印染、塑料、建材等多家工厂。
上世纪90年代初,吴仁宝抓住改革开放新机遇,挺立发展市场经济的潮头。很多人都熟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吴仁宝大手笔囤货的经典商业案例,说那次凌晨3点吴仁宝召集的村干部会议,让华西赚了一个亿。当时华西在资本市场也风生水起,“华西村”股票1999年在深圳上市,华西村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第一家以村命名的上市公司。
进入新世纪,正视旧有发展模式的瓶颈,吴仁宝提出“数量转质量,体力转脑力,传统转现代”的发展思路,加快产业转型的步伐。近年来,应对产业日益分化的趋势,华西村在新书记吴协恩的带领下,一方面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传统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拓展金融投资、旅游服务、仓储物流、远洋海工、矿产资源等新兴产业。到2017年底,华西村的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利润贡献率已达到65%。
“一个人死了,死即了,但了的是物质的东西,精神形象不会了。”吴仁宝生前的这句话,足以解释为什么在去世5年后,他仍然被华西人挂念,仍然“活”在新闻和文艺作品中。 记者 马薇 陈炳山
吴仁宝(1928年11月17日—2013年3月18日),男,汉族,1951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江苏江阴人,高级政工师、高级经济师,曾任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党委书记,江苏华西集团公司董事长等职,农民企业家,中国农民的杰出代表,农民教育家、全国人大代表。
35年来,吴仁宝坚持以集体经济为主的共同富裕发展道路,使华西村成为全国首富村。2013年3月18日18时58分,吴仁宝因患肺癌医治无效,在华西村家中逝世,享年85岁。
扩展资料
吴仁宝家属成员:吴仁宝共有4子1女,从女儿吴凤英出生这年起担任村支书。除了女儿的名字,4个儿子取名为协东、协德、协平、协恩,据说是为了纪念毛泽东、朱德、邓小平、周恩来。在5个儿女成长中,吴仁宝为他们逐一分工。
大儿子协东做木匠,二儿子协德做泥瓦匠,协平学了烹饪,女儿学了裁缝。如今,协东主管建筑装潢公司,协德主政钢铁产业,凤英为服装公司总经理,而协平则为旅游服务公司副总经理。
几个儿女的婚姻,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4个媳妇由吴仁宝的妻子赵根娣亲自挑选。家里最大的冲突发生在协恩身上。协恩11岁那年,吴仁宝把他过继给同村丧子的孙家当儿子。
协恩长大后爱上了本村一位漂亮姑娘,但婚姻大事还要父母做主,协恩一气之下离家参军。协恩说:“我一直想了一年多,父亲为啥这样干?
后来我想通了,父亲已经把华西当成一个大家庭,大哥、二哥、姐姐、姐夫既然都为华西作出了牺牲,我个人又算什么呢?”1985 年11月,吴协恩退伍回村,与父母指定的姑娘结了婚。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吴仁宝:天下第一村主帅卸任(新闻人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仁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吴仁宝,男,汉族,1928年11月17日出生,195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政工师、高级经济师。曾任江阴县委书记、华西村党委书记等职。现任江苏省政协常委、全国小康村研究会会长、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华西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江苏省江阴县华西村党委、村委、企业集团总办公室主任。
他在50多年的工作经验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同富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出了一条非常成功的、独具特色的“华西之路”,把华西村建成了“天下第一村”。最近,他又提出了“村帮村,户帮户,核心建好党支部,最终实现全国富”的新目标。他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他的名言是“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近几年来,上级政府批准给他的奖金,累计有5000多万元,但他分文不取,全部留给了集体。如今,老百姓都住上了高楼别墅,他还住在70年代建造的老房子里。他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两次)、全国十大扶贫状元、中国十大乡镇企业功勋、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特等奖、中国经营大师、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江苏省廉政代表等奖励。(本文资料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提供)
参考资料: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HIAW/1138629.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关注吴仁宝•经典语录】华西人富了要"三不忘"和"六爱":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
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经典语录【为官篇】当干部要做到“三正、三平、三守、三能、三不倒”: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政策水平、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守法、守约、守信誉;能上能下、能下能上、能进能出、能出能进;能官能民、能民能官;难不倒、夸不倒、吓不倒。
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经典语录【为官篇】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
华西村吴仁宝老书记的经典语录,见图。晚安!无锡古运河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