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道德经20句经典语录

当我们要了解一些道德经20句经典语录的时候,豆豆语录网已经为您备好了这些道德经20句经典语录的内容,等待您的翻阅,相信这些道德经20句经典语录的相关信息会是您正想要阅读的经典语录。



道德经20句经典语录



道德经20句经典语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第五章》,乍看之下,这话仿佛在说:天地无情,把万物都当做祭祀用的动物。

市面上很多热门的网络小说,往往也会引用这句话,来表达“大道无情”之意。

但这样理解的话,就彻底偏离了原意,走入了误区。

我们要理解《道德经》中的句子,正确的思路不是用今人的视角去看,而是把自己代入春秋战国时期背景下,当时人们的视野下,去思考这句话的本意。

仁,《中庸》说:“仁者,人也。”

刍狗: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

老子的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成了“天地与人不同,它把万事万物都看作祭祀用的刍狗,任凭其自生自灭”。

2、在老子生活的时代,古人相信万物有灵,也就是所谓的“灵魂”,天自然也不意外。

比如,君王的权力来自于天的恩赐,这叫做“君权天授”。

谁一生平平安安,这叫做老天保佑。

简而言之,古人觉得天是有思想的,且这个思想是向着人的。

但老子不同,他直言:老天对万物都是平等的,任其自生自灭!

这句话太震撼,放在当时,就仿佛突然站出一个大思想家,公开质疑大众信仰了几百年的观点。

读者瞧到这儿,应该明白这句话真正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劝勉大家,做一件事的时候,不要去违背自然的规律,而是应该顺应自然,因势利导。

老子的这种哲学思想,看似消极无情,实则他更多是在强调人本身的主观作用,而不是利用天道去引导大家求个心理安慰。

  道德
  开放分类: 中国文学、哲学、教育、道、德
  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道家则以为所谓天地万物之自然为“道”,而各种事物所得之自然为“德”。对人而言,便是品德。宋明理学家把“德”称作是实行某种原则,有所得于心。
  德 dé
  [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通常讲的道德
  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
  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这一概念说明,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
  范。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
  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
  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
  语。“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认识之后,按照它的规则把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从中国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始,千百年来.
  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题。
  道德是行道积德——实践真理、发展真理。
  真理就是大道。行道,就是创造条件、建立机制、运行和谐发展、大家都赢的客观规律,创造和谐发展的客观实际,是运用科学、实践真理。积德,就是不断创造和谐发展的客观实际,是追求真理、发展真理。行道积德就是道德。
  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破坏和谐发展,是不讲道德;平等互利、诚信互助实现和谐发展,是一般道德;助人为乐、奉公为乐促进和谐发展,是高尚道德;舍己救人、为公牺牲在行道积德上达到了顶峰,是最高道德。道德的这种阶级(等级)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高尚道德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自然是高度和谐发展的社会。这是和谐道德观的基本观点。
  行道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普遍接受大道的理念,明确发展的方向、目标与指导思想,这是精神条件。二、创造出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保证,在经济上首先要消灭贫穷与垄断这两极分化,普遍建立生活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物质条件。三、建立个体与群体行为的和谐制约与激励机制,就是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与风俗习惯,这是社会运行条件。只有具备了这三个条件,才能普遍运行和谐发展、大家都赢的客观规律,使社会向高度和谐发展的理想目标靠近。
  【释义】
  (一)道德,品行;特指好的品行。参见词条“道德(一)”。例:品德|公德|德育|德才兼备。
  (二)情义;恩惠。例:功德|积德|感恩戴德|《书·盘庚上》 “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
  (三)心意;信念。例:同心同德|离心离德。
  (四)感德。例:《左传·成公三年》 “然则德我乎?”
  (五)事物的属性。例:章炳麟《国故论衡·语言缘起说》 “实、德、业三,各不相离。”
  (六)德国的简称。
  (七)姓。
  【德高望重】 #dé gāo wàng zhòng 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多用来称颂老年人。
  〖例句〗李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教育界、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望。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女子无才便是德”是一句封建主义的老话。
  今天,当中国以“礼仪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或在对传统道德进行继承光大时,是否也应对这句老话有一番检视呢?
  这句老话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还包含了父权制文化对男女两性的双重价值标准和双重道德标准,更紧要的,这还是一种封建统治的手段,即将女性的“德”与“无才”紧密联系起来,以“德”为由,剥夺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将她们置于愚昧无知的境地,从而造成了中国女性上千年间“女憧憧,妇空空”(《大戴礼记·主言》)的状态,无论是未婚女子还是出嫁妇人,大都不知不识,头脑空空,懵懵懂懂——以此来确保男权中心主义的统治地位及对女性的压迫与控制。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最早出处已无从考证,但与它涵义相近似的说法有:“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懿厥哲妇,为枭为鸱”(枭、鸱都是极凶猛的飞禽,喻狠毒)、“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皆出于西周的《诗经·瞻卯》。可见,认为男人拥有聪明才智可以成就事业,女人拥有聪明才智则非但不是好事,还是搅乱天下、酿成灾难、祸国殃民的根源。根据《诗经》之中的这些说法可断定,“女祸论”的观念也算得上是历史悠久了。从这一意义上说,为提防、阻止女性变得聪慧,不让她们有思想、有才能,也就成为巩固封建统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问题了,因其直接与江山社稷的稳固联系在了一起。为不让“哲妇倾城”,就必须使女性不成为“哲妇”,最关键的就是把她们限制在家庭的小圈子里,使之成天忙碌于家庭事务,不知亦不问世事。根据记载,汉代女子到了十岁就禁止外出了,要深居闺房,学习执麻、治丝、织纫、制糟酱酒浆等等一大堆“女事”,以练就从事家务劳动所需的基本技术。之后,十五而笄,二十而嫁。可见,这一时代的女子也并非是什么都没学,而是按照“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扮演,使女性“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即只让她们学习掌握家务劳动的技术,而不让其参与到社会教育体制之中去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特别是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知识。
  根据东汉班昭所著《女诫》的记载,女子出嫁之前除了要加紧练习家事技术外,还要进行所谓“女教”,以达到规范女性言行举止的目的。“女教”的内容为“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个方面,是封建礼教对女性要求的具体化。所以,“女教”绝非等同于近代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兴女学”,“女教”的目的与“兴女学”正好相反,它不是为了推进妇女解放,而是为把套在女性脖子上绳索拉得更紧。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女教”在“德、言、容、功”四方面的表述,都是以“不必”这样的否定形式来进行阐述的:“妇德不必才明绝异”、“妇言不必辩口利辞”、“妇容不必颜色美丽”、“妇功不必工巧过人”。显然,这些规训要求女性本来可以做到的也不必、不要去做,即佯装自己做不到,更无须尽量做到极致、做到最好。这四个“不必”、特别是“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不仅再度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相互印证,还非常明确要求女子必尽量“装懵扮傻”——即使聪明过人,心里明镜似的,也要表现出木讷、迟钝、无知、孱弱的样子,自我压抑,自轻自贱,保持低于、次于男性的姿态,切不可将自己的聪明伶俐显露出来。班昭是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彪的女儿,其哥班固也同为著名的史学家。班昭虽为女流,却得益于家学渊源,文慧超群,曾有公卿大儒马融之辈向她问业,被《中国妇女史》的作者陈东原誉为“好一个了不得的女子”。想必作为学问家的班昭本人,是完全清楚有多少男人的学问其实是在自己之下的,也知道有多少女子其实十分聪慧。然而,无奈受制于封建礼教伦常,班昭不但遵从三纲五常,还应邀进后宫给嫔妃们讲解妇德,并运用自己的文思,将原本散漫浮泛的男尊女卑封建礼教系统化,编撰而成《女诫》。此书与《烈女传》、《女训》等著作一起,成了封建时代进行“女教”的范本,也成为牢牢套在中国女性脖子上的千年枷锁。
  由女性来做束缚女性的事,呜呼哀哉!
  为使“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制度化,父权制还与儒学结合大力推进贯彻“男女有别”、“男女大防”的封建礼教,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防女子之“淫”。为此,大加渲染的是女子一旦有了知识,就可能具备对自由的向往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不仅难以驾驭,还会变得“淫荡”,继而发生种种“不贞”之事。历史上,此类女子“因才而淫”的故事传说比比皆是。如才女卓文君被司马相如的琴声感动而与之私奔;蔡文姬虽才学丰富,却感情复杂缱绻,结果三易其夫;杜丽娘、崔莺莺因知文断字,看了一些文学“杂书”,愈发多愁善感,移了性情,春情萌动,将对封建伦常的反叛付诸行动,等等。所以,上千年来女性受教育的权利一直遭到剥夺,目的就是为了将女性塑造为俯首贴耳、唯命是从的封建礼教的奴隶。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

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纳、

选自《老子·第四十五章》。屈:弯曲。讷:即不善说话。最正直的东西好似弯曲,最灵巧的东西好似笨拙,最好的口才好似不善辩说,最大的赢利好似亏本。老子通过揭示出事物的表面情况与实际情况有时完全相反的事实,指出冲必定胜富,屈也必定胜直,拙讷也必定胜巧辩。

二、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选自《老子·第四十九章》。。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对待他,使之得于善良。诚实的人,我以诚实待他,不诚实的人,我也以诚实待他,使之得于诚实。

三、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选自《老子·第四十九章》。常:恒,固定。心:私心。圣人没有私心,以百姓的心为心。圣人是以百姓之心去治理天下的。

四、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选自《老子·第五十三章》。朝:朝廷。除:干净,修治。芜:田地荒废,长满野草。虚:空虚。宫殿整洁华丽,农田长满野草,仓库空虚无物。

五、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选自《老子·第三十三章》。正确认识别人的是智者,认识自己的是高明者。聪明的人不但做到了正确认识别人,更重要的是做到了正确认识自己。自知之明,不只是认识自己的缺点,重要的是认识自己的长处。

六、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选自《老子·第六十一章》。邦:国家。下:谦让。大国谦让小国,可以取得小国,小国谦让大国,可以取得大国的信任。

七、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选自《老子·第六十三章》。作:开始。处理困难要从简易入手,实现大事要从细微着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开始;天下的大事,必定从细微开始。

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选自《老子·第六十七章》。慈:慈心。俭:节俭。我有三种法宝,掌握并保持它:第一是“慈爱”,第二是“节俭”,第三是“不敢为天下先”。

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实践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较为粗略,后者较为精密。思辨只有对错之分,没有中间状态,而实践的精髓正在于选择,并且中间状态就是最好的选择。例如,在对待恐惧时,有三种选择,鲁莽,勇敢和怯懦。

勇敢这种选择就被认为是合乎道德的,而另外两种选择就被认为是违反道德的,所以说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但是,一只燕子带不来春天,一次良好选择也不能成就道德,所以还要多加一个限定,即养成习惯。综上所述,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

扩展资料:

一、道德功能

凡是人的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幸福,区别在于幸福的种类和完满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动既然是一种活动,当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为了追求某种幸福。

人类的灵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个部分,即营养和繁殖的部分,感觉和欲望的部分,心灵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与实践和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它的目的就在于追求人类灵魂中感觉和欲望部分的幸福。

二、道德准则

既然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像射箭一样有一个标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样,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感觉来调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说道德的准则是感觉当不为谬误。

有人说道德的准则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义为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这话一半正确,一半不正确。因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对幸福一概而论,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现。人的性格是有多样性的,有的人爱好思考,有的人爱好运动。

即便同一个人,小时候和长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乐也具有多样性。对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论,相应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论。

如果对象全都是自由人,那么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诚然是一种道德,但是如果对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隶,那么道德就是一方压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强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够做到不影响、不妨碍他人!
无需提醒的自觉——主动遵守各项规则,什么时候该干什么,都能够清楚的执行!
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自由首先要能够懂得自律!
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失去了善良也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因此能够善待他人方能诚信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