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我的影子在奔跑经典语录

我的影子在奔跑经典语录这篇内容是经过特别精心的整理的,这篇经典语录的内容相关性较强,所以,如果您想要看看我的影子在奔跑经典语录的话,这一篇我的影子在奔跑经典语录应该是您需要的。



我的影子在奔跑经典语录



我的影子在奔跑经典语句



这是一部没有什么野心的片子,从题材、排片、宣发各方面看都不会大卖,但是本身在小格局内达成了较高的质量,表达真挚动人,基本挑不出什么硬伤。

本科时我在自闭症和智力障碍儿童托育机构参加过义工活动,那是我第一次走进自闭症(也包括本片中的艾斯伯格综合症)患者群体的生活。给我最深的印记,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一旦诞下不幸患有此症的孩子,无论各方再怎么努力,父母的一生、孩子的一生都会走上一条与众不同、极为艰辛的道路。这甚至影响到了我当时的生育观,因为我实在没有勇气去想象如果我以后的孩子患有自闭症,我该如何对他/她担当起父亲的责任。这部电影无法从根本上打消这种顾虑,但它给这层厚厚的阴霾添上了一抹明丽的色彩,我想这可能也是大多数非有亲身经历的观众能从本片中获得的增益。

关注这个群体的国产电影,本片不是第一部。我几年前看过薛晓路的《海洋天堂》,调性如深蓝色一般沉重,甚至加入了父亲带孩子求死的情节。由于主角的病症程度比《我的影子在奔跑》中的修直更深,所以可算是写实,无可厚非。上个月我也去看了电影《别离》小规模公映,虽然主角是患有智力障碍而非自闭症,但这两个群体有相似之处。《别离》走的是类似纪录片的写实风格,镜头一直尾随主角母子的生活琐碎,导演除了以音乐作为少量魔幻现实主义场景的载体用于表现角色心理,基本没有干预其中。这种克制的风格是创作者主动选择的电影美学追求,在欧洲一些艺术片和中国部分第六代以后导演的作品中可以见到。《别离》导演有意弱化叙事和戏剧冲突以力图还原生活的叙事风格,加上片子比较暗沉的影像风格,以及走向悲苦的情绪传递,不是很对我的口味,也确实不太讨好市场,只能在小圈子里被欣赏到(写作此回答时时光网上的评分人数只及个位)。

《我的影子在奔跑》的风格跟以上两部很不同。明丽,这是我看完后首先想到的一个形容词。由于片中主角修直患有的是艾斯伯格综合症,相对较轻的症状提供给编剧和导演一个不煽苦情、而是以贴近普通母子生活的角度去勾勒剧情的机会。片中实际使用了两个视角,第一个是普通人的客观视角,观众得以跟片中的母亲、外婆、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同学一样,用一个“正常人”的视角去观看主角的行为,以“正常人”的心态和思维去处理主角造成的种种问题,影片在这个视角上采用了大量手持镜头以增加拟真效果。第二个视角则是用主角修直的视点反观这些“正常人 ”、尤其是母亲田桂芳的反应。由于修直患有艾斯伯格综合症这一特殊性,所以这个视点往往给观众带来的都是意想不到的想法(比如“数学文盲”),有着另辟蹊径的效果,也是本片构建戏剧张力的一个主要手法。但片中主角的想法并不是痴傻癫狂的体现,而是有一定的逻辑合理性,外加一些善良的天真浪漫,这在无形中让观众感受到主角虽然思维与众不同,但其实跟“正常人”也没有太大差别,使观众产生了对主角的理解和同理心,也使母亲田桂芳对修直的态度和方式立住了脚。最根本的,还是编剧和导演把主角放到一个“正常人”的位置和形态上去描摹,体现了对主角人格的平等尊重,尤难能可贵。

修直的视点带来的另一个效果,是给了导演和摄影师在主角主观世界里随类赋彩的空间。片中多次使用极为明艳的超现实画面风格和轻微畸变的第一人称镜头直接描摹修直所看到的世界,如梦似幻,用电影视听语言独有的造梦效果完成了本来不便表现的内心叙事功能,部分想象有沈复《童趣》的神韵,也体现了创作者对电影美学的艺术追求,跟《看上去很美》中方枪枪的视点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区别,可算本片独特的亮点。

在这两个视角之中,是本片堪称清新自然的剧情。由于剧情跨度从修直出生到高中毕业左右,可以写进剧本里的事情其实很多,编剧和导演扣住主角成长的时间线索,根据不同的成长阶段来给母子的血肉形象勾勒赋彩:前半段由于孩子尚年幼,摆在母子面前的问题大都是如何处理修直艾斯伯格综合症的表征与周围环境的矛盾;后半段随着修直的长大成人,问题由外向内转变为主角自我人格的成长。具体的情节选取的都较为生活化,并使用轻松的小桥段来调剂气氛,比如修直走失,找到时却是跟警察叔叔在派出所门外拿蚂蚁做实验,被家长领走后还不忘回头叮嘱警察叔叔注意验证实验结果,富有童趣;后面修直给同班女生补课,用对女生长着细软绒毛的耳朵的两个微距大特写镜头来表现修直的心理(在性心理学中耳朵有性的意象),让人不禁联想到王小波小说中对女性身体上细软绒毛的美好描写,然而本片没有就此滑入青春期男女涉及性吸引则引发一大串故事的俗套,而是用修直的自白道出了他对社交关系的纯真认知,由于之前的剧情中已经有不少体现他社交思维与常人不同的片段,所以这里显得并不矫情,反倒充满自然清新的意味,让我想起《无蝉的夏天》中同样清新木讷的年轻小伙子谈阳。即使本片主角并不是艾斯伯格症患者,只是表现成长中的母子关系,剧情也可称有趣,从这个维度来看,本片其实超越了自闭症题材的桎梏,并且坚持在主视角中使用现实主义摄影风格,避免了气质流于糖水化,

剧情的另一面,母亲田桂芳的人物形象也塑造得很丰满,既有身为人母的慈爱一面,也借儿子的视角塑造出中青年女性的自身性格,这里就不多谈了。非要鸡蛋里挑骨头的话,田桂芳的剧情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儿子修直而来,对她自身的独立描绘不多,人物背景交代得不是特别清楚,从女性主义视角可能会被非难。但是鉴于本片的剧情核心在于儿子的艾斯伯格症上,我觉得为了保持剧情紧凑可以理解。父亲在片中绝大多数时候是缺位的,出现后虽然被寥寥几笔勾勒了个形象,但内心描写的缺失使得角色没有立起来,算是个小瑕疵。

本片几个主演的表演在剧情中融入得很好,饰演童年修直的小演员尤其出彩,对艾斯伯格症儿童患者的演绎堪称神形兼备,眼神、表情、腔调和轻微晃腿等小动作都展现到位,导演调教之功必然不少。张静初应该是卡司中唯一的知名演员,在近几年她接演众多商业烂片后终于展现了专业的表演功底,查了一下她也凭借本片提名了金鸡奖最佳女主角,不过由于母亲的戏份偏向日常化,角色本身没有非常独到的突破性,所以留给演员发挥的上限不是特别高。一个小瑕疵是电影后半段她已步入中年,面相还略显年轻,不过这应该归咎于化妆,跟演员的表演无关。绝大多数配角和龙套演员的表演也比较真实,只有幼儿园园长的普通话配音稍微有些出戏。剪辑上没有大的瑕疵,除了一小段修直回学校找母亲的插叙我个人稍感突兀,整体流畅性不错,个别场景转换设计还有新意(比如用街上的出租车、公交车作为蒙太奇的媒介)。可能限于本片的低预算,电影前半段的置景和道具年代感不足,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时间坐标功能,观看之初不能一眼明了故事回溯至了十几年前,导致我没有预判出影片会采取前后两段式的结构,但瑕不掩瑜。

影片的最后,以修直的童年幻想照进母子关系的现实收笔,结构上与影片开端形成呼应,内容上以片中多次出现的纸飞机作为载体形成与现实中未乘机远走高飞的对比,没有升华太高但收束有力,有点睛之效。辅以歌词极为切题的片尾曲,我是在轻松柔软的情绪中结束观影的,对于一部题材本身和探路的前作都堪称沉重的电影,我觉得这是本片难能可贵的成就。从这部电影本身的小格局来看,其完成度是非常高的,也展现了一定的艺术追求。本片拍摄距今已有五年时间,但在题材、演员阵容、话题度、排片量质上都无法与同是延期多年的《无问西东》相较,我也是昨天看了时光网上的一篇新闻稿才得知上映,由于以前做研究看过导演方刚亮的三部旧作感觉良莠不齐,从此片题材和田壮壮监制估计文艺片成色较足才决定去看,今天一大早查了万达等大院线都没有排片,找到一个小电影院只有三排共十来座的超小厅才如愿,上午场观众共三人。片方宣传也比较实诚,现在写的这篇还是知乎上第一个回答。跟两个月前的《嘉年华》一样,这部电影也是一朵在大片蓝海中很容易被湮没的小浪花。作为有幸在大银幕上跟着母子俩体验过一回的观众,下一次如果再走近片中修直这个群体,我会用更平常、而非悲悯的心态去面对他们。这既是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改变,我想也正是它的成功所在。

电影《我的影子在奔跑》上映时间: 2014-02(中国大陆) 导演: 方刚亮 编剧: 疏疏 主演: 张静初 / 龙品旭 / 黎兆丰 / 王同辉 / 张国强 / 叶婉娴 / 丽娜 / 吴海燕 / 吴若林 / 喻引娣 类型: 剧情 / 家庭 / 儿童

上映日期: 2014-02(中国大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