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经典语录欣赏内容,豆豆语录网这里有不少,而这一篇挪威的森林经典语录欣赏的内容是我们豆豆语录网经过多次整理,最终挑选出来的挪威的森林经典语录欣赏内容,方便您的阅读与学习,希望对您有用。
挪威的森林经典语录欣赏
挪威的森林经典语句欣赏
1、“我和渡边的相近之处,就在于不希望别人理解自己。这点与其他人不同,那些家伙无不苍蝇狗苟地设法让周围人理解自己。但我不那样,渡边也不那样,而觉得不被人理解也无关紧要。自己是自己,别人归别人。”
2、死不是以生的对极形式,而是以生的一部分存在着。
3、我们最正常的地方,就是知道自已是不正常的。
4、相当一段时间里,我决定即使去上课,点名也不回答。我也知道,这样做并无任何意义可言,但如果不这样做,心情就糟糕得不可收拾。然而这样一来,我在班里愈发孤立了。当点名我也不应时,教室便出现了尴尬的气氛。谁也不跟我说话,我也不向任何人开口。
5、那对眸子仿佛是个独立的个体似的滴溜溜地转来转去,时而笑,时而怒,时而悲伤,时而灰黯。
6、有时我觉得自己似乎成了博物馆管理人——在连一个参观者也没有的空荡荡的博物馆里,我为我自己本身负责着那里的管理。
7、少年时我们追求激情,成熟后却迷恋平庸,在我们寻找,伤害,背离之后,还能一如既往的相信爱情,这是一种勇气。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8、不要因为寂寞随便牵手,然后依赖上,人自由自在多好,纵使漂泊,那种经历也好过牢狱般的生活,所以我刻意不让自己对网络太依赖,对失去的人也保持淡然的态度,数千个擦肩而过中,你给谁机会谁就和你有缘分,纵没有甲,也会有乙。
9、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总会一次次不知觉望向远方,对远方的道路充满憧憬,尽管忽隐忽现,充满迷茫。有时候身边就像被浓雾紧紧包围,那种迷茫和无助只有自己能懂。尽管有点孤独,尽管带着迷茫和无奈,但我依然勇敢地面对,因为这就是我的青春,不是别人的,只属于我的。
10、任凭怎么解释,世人也只能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越是拼命争扎,我们的处境越是狼狈。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于1987年所著的一部长篇爱情小说。
故事讲述主角纠缠在情绪不稳定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和开朗活泼的小林绿子之间,展开了自我成长的旅程。
“并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 在大雪纷扬的白色笼罩下,砖红色屋顶。灰白色天空,恍惚之间卸去了沉重的色彩,唯以素色裹身。有一种轻松自在之感由然而生。我想是村上春树的话,他一定会看见那白色皑皑中如火一般的精灵,冰清玉洁下微笑的身影,撩清那漫天飞舞中的千姿百态。 一个字一个字地看《挪》,不忍心错过一字一句。或许我这么看着,突然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眼睛圆鼓鼓的,她就这么对你说:小姐,和我一起打滚好么?”……村上春树的书就是这么让人突兀,而且充溢着古典和浪漫,幽雅和恬静。 耳边依旧会响起敢死队的故事,直子“吃吃”地笑了。 至于敢死队的离奇失踪,也将成为我记忆中的一抹。而永泽。初美,他们是我人生中的过客,只是烟花盛放时的光华瞬间,当纷繁的雪花落光之后,当冬去春来,冬日的冰雪融化地无影无踪,我不知道自己还能记得多少。也许忘却,也许永远。我,直子,木月。当一个人的离开带来了另一个人的疯狂思恋,那么泪水终究无法停止。 那种超越友情,超越爱情,但却是友情和爱情的爱使我深深为之震撼并且再也无法忘怀。我喜欢玲子,绿子,她们的存在让我有了真实的触动。 最后是以“我在哪里也不是的场所的正中央,不断地呼唤绿子”结尾的。 这与其说是娓娓讲述渡边所经历的青春,倒不如说是一场心灵的探索。 每个人的生活态度是不同的,就如同这雪。即使也是白的,细小的,也不千万种的姿态。你无法大略看清,但能够细微地感受到。 如果对于死去的人的感情太过沉重,那么于生者只会是身体的完好,精神的腐蚀,就像直子,她永远活在对木月的爱下“不甘愿被折离枝端失去了灵魂。 不能做坚韧的行尸走肉。宁愿自毁至形容狰狞,被人丢弃。如此,这短而无救的美才深如骨髓,令人怀恋。绝不苟延残喘”。刻骨铭心的爱如何释怀呢? 渡边君大是一副天下无谓的态度。敢死队会认认真真地过活,爱地图拉,做体操拉,虽然成为笑料是事实,也改变不了他生活的原始轨道,力图坚持自我的目标实在令人钦佩。 再加上永泽应该算是对比吧:永泽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但他认为“人生中无需所谓理想的东西,而是行为规范”。 木月的死看上去是个谜,但一直被提醒的似乎他的离去是个必然和迟早。但死者已死,所幸的是在直子走后,渡边也终于发现了真正的人生价值。 “周围走过的人无不直盯盯地看着我们,但我已不在顾忌,我们是在活着,我们必须考虑的事只能是如何活下去。”玲子对渡边说,渡边终于回到了生命的轨道,勇敢奔向绿子。这就是我对《挪》的理解。 也许痛会让人不能自己,当新的事物出现,你不该为过去感伤,应该去面对新的生活。 人生啊,不要一味沉浸在濒临绝望的海洋中,试着去发现吧,事实上你想象得到的那个远比现实来得糟糕。可能这样,木月,直子也就不会不在人世了。但死的价值正是提醒我们冲破思想的 囚笼,迈向幸福的动力。毕竟就像渡边说的,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 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到某种哲理。 〈挪〉在静默中拉下帷幕。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经典语句
我希望你记得我,记得我曾这样存在过
不要用不自然的方式磨损自己
绅士:所做的,不是愿做之事,而是应做之事
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
在周围充满可能性的时候,对其视而不见是非常困难的事。
我必须为我的继续生存付出代价。
“我希望你永远记得我,永远记得我这个人。”
时间如此流逝,谁又真的记得谁?
我们都是过去的碎片
想到这里我不禁悲伤了起来.原来直子从来没有爱过我.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而永存。
文章这种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纳只能是不完整的记忆和不完整的意念.
喜欢到整个森林的老虎都化为黄油。喜欢到全世界的森林统统倒在地上
哪有人喜欢寂寞?不过是不乱交朋友罢了.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在丰富的物质世界中迷失的救赎与自我成长的爱情故事,当然也有很多人把这本书作为性启蒙的典范,锦洛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的这本书,看的时候迷恋上孤独与黑暗,它告诉我只要心里有光就无惧黑暗,告诉我当世界以痛吻我是正常的,告诉我无论生与死都追寻自己的意愿!
书中的文字可以说都是经典,锦洛摘抄了其中的十句和大家分享,一起来看一下哪句话最戳心吧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经典名句之一: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经典名句之二: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经典名句之三: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经典名句之四: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经典名句之五: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经典名句之六: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经典名句之七: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经典名句之八: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经典名句之九: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经典名句之十:
关注这个问题有几天了,今天终于找到时间来答一下。
《挪威的森林》是一部对我的影响非常之大的小说。第一次接触村上春树,是在高中。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心里有好长一段时间不能够平静。因为有一点我在此之前完全没有想到:卧槽,小说居然还可以这么写?
事实上,在接触村上之前,我也读过不少书,其中读得最多的还是小说。浅显一点的有小学时候看的《儿童文学》,以及其附属的书目《盛世繁花》。高深一点的有巴尔扎克、德莱塞、爱伦坡、欧亨利等等。另外《鬼吹灯》之类的流行小说也是来者不拒。这些小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主要的内容就是讲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可以是为了讽刺,可以是为了揭示某种意义,也可能就是纯粹为了让读者读着爽。而村上春树则是我的一个分水岭,自此之后,我开始接触更加现代一些的作家作品,比如王小波、杜拉斯、卡夫卡等等。包括村上春树在内,这些作家的小说也有一个共同点:情绪成为了小说的主导,故事情节是为了情绪服务的。相比于前一类作家来说,故事的真实性和现实逻辑就变得好像不那么重要了。
所以,我一般都习惯于把小说分为两类:故事类和情绪类。而在这两个大类之下,又有多种别的分法。
先谈故事类吧。故事类的小说我习惯于按照作家的目的,分为三个小类。
1.纯故事型;
2.谈意义型。
3.反映现实型;
纯故事型的小说,古往今来尤其多,写作门槛也不高。典型的就是当今一些网络小说和青少年流行小说。诸如《鬼吹灯》、《诛仙》、《哈利波特》等等。很多侦探小说和悬疑小说也属于此列。阿加莎、爱伦坡、柯南道尔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吴承恩的《西游记》也算。在创作这些小说的时候,作家往往也没有想太多,他们所想的就是穷极自己的想象力,写出一个好的故事出来。所谓好故事的标准其实也不多。首先情节得跌宕起伏,干巴巴的不行;然后得让读者有强烈的代入感,燃起读者的激情;最后文笔要与故事相结合,比如写个盗墓小说不能写出古装言情的感觉来。虽然标准就这么几条,但要做到也很不容易。起点写小说的人那么多,能养活自己的就那么些,出名的就更加屈指可数了。
谈意义型的小说,顾名思义,就是作家想让自己的小说能够教给读者某些意义和道理。这一类小说作家中间有一个教父级人物:奥斯特洛夫斯基。此君若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他那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直洗脑神器,让当年不小心翻到这本书的我的幼小心灵受到了极大震动,仿佛一瞬间发现了人生的终极意义。如果不是因为当时实在太过幼稚,不知道布尔什维克是什么东西,也没想通彼特留拉那些人究竟犯了什么罪。我就操起两把菜刀干革命去了。
当然,撇开这类莫名其妙的政治煽动性作品不谈,谈意义型的小说中间还是有不少杰作的。比如说冯骥才先生的《神鞭》,语言简洁明快,意义令人信服。还有鲁迅先生,也是创作此类小说的佼佼者,只是他不喜欢把他想要表达的意义写得太明显,而是更加喜欢用暗讽的手法。保罗柯艾略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也是这一类中的一部神作。这一类作家的野心,往往比纯故事型的作家要更加大一些:他们不光想要创作出一个好故事,还想要达到点化世人的目的,不可谓不难。
而反映现实型的小说,作者的野心就非常之大了。作者往往想要通过他的一部小说,完完整整地表现出当时社会的一个横截面。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巴尔扎克的一整套《人间喜剧》,老舍的《骆驼祥子》,路遥《平凡的世界》、德莱塞的《美国悲剧》等等。在这些小说里面,有悲喜,有没落,有崛起,有失望,有生命与死亡。人世间的所有悲欢离合都能够从这一类小说中寻找得到。私以为这一类型的小说是故事类小说的最高峰,也是最为难以创作一种。
以上谈的都是故事类的小说,它们的共同点就是:脱离不开故事,脱离不了时间地点主人公这些老派小说的框架。接下来我想谈的是情绪类的小说。在这一类小说之中,所谓框架基本上已经被抹去了。贯穿始终的只有情绪,无处不在的一种情绪。
情绪类的小说,我喜欢按照作家的格局,分为两个小类。
1.个人型;
2.群体型。
所谓情绪类的小说,就是情绪为王,所有的小说情节都围绕着作家所想要表达的情绪展开,而不是相反。老派小说的那些对情节起伏、矛盾和发展的要求,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在这之中虽然也有故事,但故事处于次要的地位,随时随地可以依据作家的心情改变,所以用看侦探小说的态度去寻求这类小说的逻辑,基本上等于是白费功夫。本题的《挪威的森林》,就是一种属于个人型的情绪类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虽然对时间地点人物有所交代,但是故事的主线和发展都是模糊的,有点随心所欲的味道,情节也无多少起伏。甚至主人公的选择也是模糊的。谁才是主人公呢?普普通通的“我”渡边?抑郁自杀的直子?欢快的小林绿子?生吞蛞蝓并且睡了一堆女人的永泽君?自杀的木月和初美?还是半大年纪有些豁达又有些纠结的铃子?
其实我觉得,这些人都称不上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事实上这部小说是没有主人公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同等的重要。村上为了表达那种青少年面对生命之沉重时的忧伤与迷茫,自己建立了一个框架,框架之中的所有人都在为表现这份情绪而服务。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不难发觉,其中几乎每一个人物都有着或多或少不同于常人的地方。比如渡边的愤世嫉俗与孤独,永泽对世界秩序的鄙夷和轻视,绿子对生活的爽朗豁达,直子、木月和铃子的苦闷与忧愁。事实上,这些人物都可以看作村上本人性格的不同角度,换句话说,他们其实都是村上的分身而已。
在《挪威的森林》之后,村上又写了许多作品,同《挪威》比起来,后期的作品要更加老练一些了。这种老练体现在对故事框架的设计更加精巧,也不仅仅是为了简单地表现出一种情绪,而且同时也试图将对生与死的哲学性思考融入到小说的情节中去。从《舞!舞!舞!》到《奇鸟行状录》再到《海边的卡夫卡》,一部比一部晦涩难懂。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依旧未能跳脱出村上本人的性格影响。无论哪一部作品,在之中都能窥出村上本人的性格和情绪来,就像是在通过村上的眼睛在看着一个狭小的世界一样。
这或许是村上一直未能获得诺贝尔奖的缘故吧。而且我猜测,他以后恐怕也很难获奖。诚然他的确是一个很棒很棒的作家,但却还是达不到诺奖的评选标准,因为格局不够大,作品中私人的东西太多了,缺乏普世性。与他情况相类似的还有玛格丽特杜拉斯,虽然就王小波的话来说,她的作品“感性得无与伦比”、“是真正的小说”,但无论是《情人》还是《印度之歌》,抑或《抵挡太平洋的堤坝》,都跳脱不出来她本人在少女时代于殖民地所受的影响。即便王小波本人,也不能说是完全脱离了自己的限制,他的每一部小说,都满溢着对“那个十年”和极权的调侃态度。这当然是一种轻松有趣的态度,但代表不了那个年代的所有人。当然也有能够跳脱出私人情感的作家,而谈到这里,就到本答案分类出的最后一类了:群体型的情绪类小说作家。
这一类作家以马尔克斯、略萨、莫言等人为代表,可以说是目前人类小说的巅峰。我记得我第一次看《百年孤独》的时候,所受的震惊不亚于第一次看《挪威的森林》,而且更为强烈。而后来买到一本《族长的秋天》,读了不到十页,就有一种想把膝盖跪碎的感觉。整章不分段,奇幻的语法结构,看似不着调却极为和谐的修辞,更重要的是那种贯穿全书的独裁者的忧伤和国家性的绝望。除了马尔克斯,真不知道这世上还有几人能够写出这种水平的书来。
这一类的作家,可以说是格局最大的一种,有点像是开了上帝视角的感觉。如果你不能体会到这种作家的牛逼之处,想一想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再想一想把那种战乱年代每一个人,包括皇帝、将领、士兵和老百姓,所有人的情绪和心态浓缩在纸上,是一种什么水平。无数作家都在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前赴后继地做出自己的努力。在这份努力下,略萨写出了《酒吧长谈》,莫言写出了《生死疲劳》,这些都是能够传世的好书。他们为世界所做的贡献并不比那些造火箭研究能源的科学家们来得要小。
我一直相信,伟大的艺术家之间是心灵相通的。一个伟大的画家画了一幅很多人都看不懂的画,凌乱抽象又晦涩。而一个伟大的作家站到这幅画前,就一定能够写出一部很棒的小说与之对应。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也能为之谱出一首歌曲,伟大的导演和编剧也能为之写出剧本、拍出好影像。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因为情绪是每一个人都有的东西,很多人应该都有过这种体验:某天在秋风萧瑟之中,看到树上落下的黄叶,闻着寂寞的秋风,内心会突然涌上一股无可遏止的悲怆。而艺术家的职责就在于捕捉这一类情绪,并将它们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具象地表达出来。
谈了这么多,现在回头谈一谈原问题吧。题主想问的是读过《挪威》之后的读后感,我个人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好像不太妥当。请原谅我,经过这么多年的语文应试教育,导致我现在一看到“读后感”这个字眼,就会联想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人民的困难穷苦”这类令人蛋疼的句式来。我想题主的意思,大概也是想要从意义的层面上得到一个答案。但是非常遗憾,《挪威的森林》这本书不是那种谈意义的故事类小说,其本质上是没有意义可言的,即便是村上春树所擅长的对生与死的思辨,在这本书里也仅仅只是极为粗浅地体现了一点点而已。但是题主也说,每一次读它,便心情低落,觉得忧伤。这就对了。
因为这就是村上春树想要表达的那种情绪啊。多余的思考,都没有什么必要。
以上。
PS:我不是学文学的,只是业余喜欢读点书,写点文字。所谓故事和情绪的分类,也是依据以往读过的书所做的一个基于经验的判断,并无权威支撑。事实上按我这种分类法,有些小说我也的确不知道该归为哪一类才好,比如乔治奥威尔的《1984》,卡尔维诺《通向蜘蛛巢的小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和《看不见的城市》等。文学专业的朋友若有意见,可以提出来,愉快交流一下。谢谢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