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马东经典语录这篇内容是经过特别精心的整理的,这篇经典语录的内容相关性较强,所以,如果您想要看看十三邀马东经典语录的话,这一篇十三邀马东经典语录应该是您需要的。
十三邀马东经典语录
喜欢看十三邀并不是因为它表面上充满了文青和愤青的情调。
这个节目的特殊性,在于节目的内容,给人一种跳脱世俗泛娱乐化的感受。对话中会看到许知远这个矛盾的知识分子个体对于这个世界的反思,以及反思后跟那些人对谈碰撞出来的火花。在这种意义上,到底是谁采访谁,节目在凸显什么价值观,都是富有争议和看点的。那种超越现实,极力去掉综艺show的元素,贴近真实的状态,是目前市面上少有的一股清风。他反应了公众人物的并不真的浅薄的那一面,反应了大众媒介平常根本不关怀的那一面,这种反差,在娱乐圈的人物身上体现的更激烈。
这种节目本身的结果其实是鼓励大众开始思考。就像他与马东聊的,奇葩说的主题,虽然都是些陈词滥调的变种,虽然五四运动把很多东西都曾剖析过了,但马东却反问一句:“那有如何?民智开了么?”那种冲击和无奈,在文化断层的背景下,在普罗大众的底层需求由于自媒体的出现可以被照顾和关怀的现状下,凸显的尤为明显。
陈嘉映也在回答许知远问如何解决这种社会精神空洞的状态时说:其实不要把个人的努力看的太重要,放在历史长河中,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对于整体民智提升的层面,要远比文化大V、甚至重要的思想家来的更重要。也许解决这种空洞状态的原因根本不来自于某些个人和事件,而是来自于整体民众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种思考,确实深入,正如同政治形态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关系,绝不是个简单的事件可以解决的。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事件本身很可能完全被大众忽略,这是历史的真实!而只有时机成熟的时候,事件本身可以作为“导火索”的角色影响历史进程并被历史铭记。所以,根本没有英雄造时势,只有时势造英雄。
生产力和知识普及度提升带来的,是政府越来越难管控渐渐开化和思想独立的大众。这种转变,是新中国之前很难想象的,就像识字率提升的重要性,客观上增加了与历史对话的人的基数,这是一种权利,一种通过获取人类知识积累所带来的认知提升机会的权利。而这一点却被某些机具悲观主义色彩而又浓烈自恋、甚至有些乳臭未干的“知识精英”所忽略,这种忽略从本质上是由于他们本身的局限性。正如马东说许知远的,你只关心那5%的人就行了,你干嘛关心那95%的人?其实就是批评许知远根本没有深入人性的人文关怀,是一个浮萍,不接地气。
尤其是对话蔡国强,许知远对于文艺复兴时期那些大艺术家的臆测和意淫,暴露在了节目中,被蔡国强不断纠正。在这些真正的艺术家身上,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对于人性的关怀和对于生命的谦卑,以及对于自我欲望的坦然。对比许知远这个自己并没有很大成就的,稍显清高的知识分子,成熟和幼稚的反差一目了然。其实连他自己也承认的偏见,实际上是来源于他内心傲慢。但正是由于节目中的这些对比,让许知远式的坦然暴露他自己局限性的同时,也映射出了很多观者的局限,让我们仿佛也看到了自己浅薄和无知,看到了世界更多的可能性,拓展了认知边界、打破了思维惯性。
至于他在采访俞飞鸿、林志玲和姚晨那几期,表现出来的男权色彩,也同样突显了他个人对于人性深层关怀的缺失。他本身是喜欢给别人贴标签,这点甚至他自己都不自知,他甚至在精神上缺失了跟人平等对话的能力,连姚晨在走之前回答他助理的问题时也说:“我希望看到他与普通人对话的样子”,这句话的分量其实很重。现代女性面对突如其来的社会变化,展现出的那种无奈和努力适应,从节目上看许知远并没有认真思考体会过。生产关系的变化带来了女性解放,把她们从“依附品”中解脱出来的同时也带来了历史上也少有的压力。毕竟与生产力的提升相比,人类本身的进化显得相当滞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在每个个体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越优秀的女性也越开始在“寻找依靠”和“自立自强独立自主”之间纠结和平衡。而此时,男人对于掌控感的追求,在俞飞鸿的眼中是那么的幼稚和可笑,这一点也许是女人在面对生命的感触上比男人有着先天优势吧,这种优势在最近社评提升的张爱玲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但很遗憾,面对这一切深刻的反思,许知远并没有在对话中提供什么话题或者声音,反而是当这些女性主动提出时,换来的是他的傲慢与无视。
好的内容总是让人心醉,这一点在当下所谓“思想匮乏”的时代显现的尤为明显。但内容的核心是足够深入的思考,以及对于真理的严肃和敬畏。肆无忌惮的语言和文字总是用标新立异的外表搏眼球,但也于此停滞不前。许知远对于优秀内容的渴望我深表理解和认同,但对于所谓“精英阶层”的偏见以及愤慨是来源于许知远对他们有过分的期许和要求甚至幻想,这一点我以为不可取,说的难听点,是颇有懦夫的滋味。身为“公知”的他完全可以停止愤怒,安静的投入创作之中,为什么要把期望建立在别人身上呢?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力感、一种眼高手低。当然,也许是我也忽略了,许知远一直以来的身份其实还是媒体人,媒体人对于深刻内容的创造实际上并没有任何责任。但也许是他对于自我定位的模糊,让他自己和观众总是有种他是作为真正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人设的错觉。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而言,到底是不是他对所有人包括自己的期许都过高了呢?这也导致了大众对他的期许过高了?这一点很难讲,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
在与陈嘉映的对话中,许知远体现出了某种胆怯,对谈中他突然发觉自己想要什么都不清楚,一团混乱。而陈嘉映一方面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足够深入,另一方面也去除了年轻时那种为了获取权力而不断展现自己能力的需求,反而回归到一种平淡,一种安然。这种力量和气场,在许知远面前,是那样的有冲击感。陈嘉映也说: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其实一个人想什么说什么重要么?包括在学校里觉得自己再牛逼,在蒙古时的团里觉得自己再牛逼,真正接触大的社会的时候,感觉做什么才重要,越来越不在意其他人对自己的正负面的看法。这种通透,只有经历过,才能获得。这让我联想起中国文人有着继承性的臭毛病:眼高手低、鄙视链创造者,这些酸不拉几的其实是自身虚荣心作祟的浅薄和无知。所以,我们需要开始更深入的探索人性,从更谦卑和全面的视角去体会人性,而不能像许知远这样,把自己深锁在想象中的“认知海洋”,实际就是书本的“象牙塔”中,华而不实。
但以上这些种种冲突和思考,也正是十三邀的价值,虽然许知远显得这样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但作为个体思考者存在和发声的珍贵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不成熟的愤青以他本身具有局限性的视角以及超越大多数人的勇气做了一款这样的节目,在现在大众能够目之所及的网络世界中,的确很难得,而且这本身也是有趣的思想撞击。试想,如果没有这种“不成熟”的“冲动”带来的冲击,又有什么意义呢?中庸本身也许不需要被否定,但中庸带来的往往不是认知边界的拓展,反而是某种保守,某种意义上传统的守卫者,但对于舒适区的逃离本身就是和“卫道士”的对抗,这样才有可能迸发新的思想,正像是欧洲的启蒙运动那样。然而,《十三邀》也让我感觉启蒙运动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希望这不是自欺欺人的错觉吧。
引用一句话作为结尾:我们要找出藏在真实下的虚伪,更要找出藏在虚伪下的真实。
十三邀马东经典语句
13”这个数字被西方人视为不祥的象征。
据说它源于宗教典故:出卖耶稣的犹大是耶稣的第十三个弟子;还有种说法,只要到每月的13日这一天,12个巫婆(witch)都要举行狂欢夜会,第13个魔鬼撒旦就会在夜会高潮时出现,给人们带来灾难。因此,西方人不仅忌讳“13”日,也忌讳有“13”数字。,于是人们对“13”心生厌恶。又由于耶稣受难在星期五,因此西方人在既是13号又是星期五的那一天一般不举行活动。
甚至门牌号、旅馆房号、层号、宴会桌号都要避开“13”。英国剧院中找不到13排13号的座位,美国的剧院即使有13号也以半价出售。在西方,许多用到13的地方多用M来代替,国内好多楼宇电梯也没有13层,只有M层。
此外,非洲的加纳、埃及,亚洲的巴基斯坦、阿富汗、新加坡及拉美一些国家也不大喜欢这个数字。但不是所有西方人都排斥“13”,13号这一天,飞机照样飞,火车照样开,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就为儿子选择13号举行婚礼。
其实,并非所有“13”都是不祥之兆。有的欧洲人就很喜欢13:以色列曾被分成13部分;救世主恰恰就是13日降临的;欧洲神秘的占卜术中有许多13,比如说,有13眼天泉、13座天门、信奉上帝的人希望得到13种神药。而在古埃及,在玛雅人(印第安民族群)的心目中,13象征着上帝的青睐。有人认为13不仅不晦气,而且会给人带来运气。第一位飞越大西洋的驾驶员林德伯格前12次都以失败告终,却在第13次飞越时获得成功……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作者/冯寅杰 (本文原载于《南方人物周刊》 原名《罗振宇 用自媒体打造社群的力量》)
2013年,最火的自媒体和最受欢迎的自媒体人是谁?罗振宇和他的《罗辑思维》一定榜上有名。在一周年生日之际,这位自嘲“U盘式手艺人”的胖子将他的事业带上了崭新的高度。
早在2008年,时任央视《对话》、《经济与法》等节目制片人的罗振宇就开始筹划“单干”。当时罗振宇在央视社会地位高,拿着不菲的酬劳,但他内心痛苦不堪。“你发现那会儿在电视台干死干活,最后得利的全都是主持人。”在那种体制环境下,他突然意识到,个人比组织更值钱。
挣扎了三年,罗振宇从央视跳到第一财经,再次辞职时,他已经不再找新的工作。“当时我意识到组织没希望了,传媒组织肯定没希望了。这么说可能有点得罪人,但是我在2011年就判定组织都得完蛋,我坚决跟所有传播组织不玩了。”罗振宇说。
2012年,优酷土豆合并,中国出现了占据市场份额第一的视频网站。这一年,佳能出了一款叫5DMARK3的相机,可以拍摄成本较低,品质高端的视频。这一年,罗振宇遇到了申音。这位《创业家》杂志的前主编正好辞职创建NTA创新传播机构,以一位媒体人敏锐的嗅觉开始探索社会化媒体营销的道路。在促成《逻辑思维》最重要的三个条件之中,申音是最重要的一个条件。罗振宇说,我终于可以说服一个人来支持这件事了。作为这想法整体的提出者,这么多年来,罗振宇一直试图说服电视台这样的机构来做这件事,但是他说服不了任何人。“申音是第一个听得懂我在说什么的人,然后我们就开始合作。” 罗振宇告诉记者。
2012年12月21日,《逻辑思维》开播,罗振宇开讲的第一课是《末日启示,向死而生》。“12月21号是世界末日,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一天开播,因为如果没有世界末日,新的时代就来临。”到了2013年12月21日,整整一年过去。罗振宇主讲的视频脱口秀节目《逻辑思维》,在优酷上的点击量已经突破一亿,单集的平均点击量超过百万,而《逻辑思维》的微信公众平台上的订阅量也在生日这一天突破百万。
这是罗振宇想象了许多年的场景,依靠自己的能力,成为冯寅杰一个“U盘式的手艺人”——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写作。最关键的是,《逻辑思维》在商业上的前途慢慢展开。“我和申音是一定是想清楚这个事的商业模式,一定要挣到钱。只有挣到钱才能为传统媒体人的突围看到信心,因为你没有赚到钱就没有说服力。”罗振宇告诉记者。
脱口秀背后的逻辑
和优酷的另一款王牌自制节目《晓说》一样,《逻辑思维》是依靠极低的成本构架成功的。利用一二工作人员,一个主持人,这样一档趣味性十足的节目就可以制作。“我原来是电视台出来的,电视台总觉得在视觉品质上要有要求。但我们的东西都是单机位的,很多时候就一个镜头,这个电视台是没法接受的。”但是罗振宇坚持摒弃视觉上的花哨,“因为这会封闭内容在其他方面的二次传播,比如把它转化成音频,你会丧失一大部分受众。”所以他坚决主张做极简主义的视频。
《为泡妞成功而读书》、《剩女照亮未来》、《逃离北上广的另类解读》、《你的女神你不懂》……这些看上去难登大雅之堂的“思维”课程都是罗振宇节目的标题,虽然另类,却吸引着大量的用户点击观看,他们为此喝彩叫好。
在微博上,经常会有粉丝给罗振宇留言。例如某位网友曾说,听罗振宇的逻辑思维实在太过瘾,不仅是讲得平实,他还会给你推荐好多书。希望中国这类脱口秀越来越多,给我这样的没思想又懒惰的人灌输点思想。
罗振宇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因为信息流通的海量性,文字已经越来越没有吸引力。没有人会去阅读煌煌巨著,虽然我知道那一定很有营养。人们需要的是一个可信任的人来告诉你知识的内容点,这是《逻辑思维》在做的。
在《逻辑思维》里,罗振宇拥有清晰的冯寅杰人格魅力。“清晰的人格,带来吸附。”罗振宇说,“过去电视台这样的传统媒体,总是认为内容为王,而内容是不能带来吸附的,在一个过量供给的市场上,价值是没有用的。”
每天早上6点,罗振宇都会准时发出一段语音,给这一天所有《逻辑思维》公众帐号的粉丝。这可能是一段读后感,也可能是一个小段子。“我的微信公众号从来都是发语音而不是发文字,因为语音所包含的人格的要素要比文字要好得多。”事实上他每天强迫自己早起,和全国的粉丝抢占上厕所的时间。现在,《逻辑思维》的微信公众平台的粉丝突破百万。“我上个月还和申音打赌,事实上我们做到了。”罗振宇告诉记者。
《逻辑思维》的视频脱口秀也是基于这个逻辑成立的。“我不会像传统媒体人那样笔耕不缀,是因为视频的人格更加清晰。”对于罗振宇来说,他做的不是一个内容产品,而是一个清晰的人格。
社群的力量
很多时候,罗振宇都不喜欢粉丝这个词,“事实上我们称之为社群,我只是吸引人来围观。”
罗振宇在今年做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就是围绕《逻辑思维》做一个知识人社群,“如果能做成这件事的话,那它的价值就太大了,就不光是商业价值,还有社会价值和实验性的意义就太多了。”于是,今年8月份在合伙人申音的帮助下,《逻辑思维》卖了一次会员号。“我们想看一下这种知识型的社群的聚集力能有多大。”结果出乎意料,5个小时,罗振宇卖了6000个号。这让他更加大胆,准备第二批开放更多的会员号出去。“我们的社群会是一个十万人冯寅杰的规模,我们不想做大,也不想扩张。所以这次只要在9万个之内,我们会尽量开放。”这次实验的成功,让罗振宇感到兴奋。
就像一个探险家一样,罗振宇开始不断地探索这个社群的力量。他做的第一个小实验就是发“逻利”。罗振宇告诉记者,就是我会告诉外界我们有一个社群,谁愿意白送我们东西。结果就有无数的人愿意送我们东西,比如京东商城、乐蜂网都送我们购物卡,当然也有值钱的不值钱的,便宜的可能是一本书,贵的比如有人送了我们十台3D打印机。于是《逻辑思维》每周都在发,叫“逻辑思维福利”简称“逻利”。罗振宇觉得这就像一个大家庭,总有一些免费的馈赠,谁需要谁拿走。而对于罗振宇来说,这仅仅是一个小探测。“一旦一群人聚集起来之后,他们就会产生‘占便宜’的能力,这就是商业利益的来源。最简单比如我们做团购,我们都可以做得成,因为我有十万人,这本来就是商业模式。”罗振宇告诉记者。
第一个实验成功后,罗振宇遂即做了第二个实验。通过社群冯寅杰,《逻辑思维》做了一个名单收集,目的是为用户里面的女孩找对象,结果一天之内就有3000多人报名。
这让罗振宇开始无限想象,他最近就打算在明年做一次“逻辑思维月饼”。他打算在社群内部,把所有的工种平摊,然后由专业工作人员来进行各种各样的辅助。最后开放给社会各家进行“逻辑思维月饼”的联合品牌订制。“因为现代企业在中秋送月饼的时候是一个润滑客户关系非常好的工具,但是他能买到我们先锋互联网精神。” 罗振宇告诉记者。“我们越探索,这个模式就能往大了发展,你会发现我们在组织内部可以呈现任何自由人的自由联合效应。”
这些事情让罗振宇找到了乐趣,以及新的商业模式。在过去,任何社会机构要做到这样一件事情都非常困难。但是依靠《逻辑思维》社群,自由人开始自动结合起来。这种结合相当于一个交易所,比传统的交易所能量更大的交易所。就像一个众筹网站,可以为任何人发起任何事情。“众筹网站事实上它没有社群,所以流量就成为它致命的因素,它要发展就必须要有流量,但是众筹网站不可能有流量,于是它就成为一个概念上不成立的东西,但是众筹的理论是对的。所以我们可以更方便地做众筹,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信任我,如果他不喜欢我,不信任我,他就不会在这个社群里。所以我发起的事情,或者说我背书发起的事情更容易筹集到资源。而这种筹集它又不像过去的交易所,它只能筹集到资金。而社群可以筹集到任何东西,人、资源、品牌背书。”罗振宇告诉记者。
胖子狂想曲
罗振宇自称罗胖子,因为他觉得自己口歪嘴笨,实在冯寅杰不应该走到前台,是互联网给了他机会。
他告诉记者,互联网最精彩的地方不是外行加入了内行,这是表象,实质是具有极客精神的人的力量得以释放。所以你说当年明月写明史,他在于明史是外行么?他不是外行,他在明史的许多体察能力上超过了那些专家,只不过他的社会角色分工是外行。
未来的企业是否真的需要基业长青?罗振宇提出疑问。可不可以根据项目,围绕一个一个项目来开展,就像众筹现在正在做的。未来的商业是不是就可以像“逻辑思维月饼”这种用随机组成的这种团队,按照项目本身的目标,做完就解散。这样做完月饼就能做元宵,做完元宵就能做粽子,做完粽子没准我就能干手机,干完手机我不知道多少年我或许就能做汽车,这里面想象空间非常大。罗振宇觉得这是对传统商业非常重要的一种提醒。
“所以它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但是围绕某个项目它会形成新中心,但这个中心又不是常设中心,会解散。”罗振宇说。
例如黄太吉、雕爷牛腩,罗振宇觉得他们是做互联网时代的点状创业,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比如黄太吉围绕一个煎饼,雕爷围绕一款产品,一个点就能窜得很高。但是他们是企业这边,是供给方的机会,而罗振宇认为自己想实验的是需求方的机会。“大家都在说,互联网会让整个商业社会的重心会让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这一边。但是问题现在所有的创业中心都是在生产者这边,他们并不是消费者,而《逻辑思维》要做的事情是打破生产者冯寅杰和消费者之间的界限,我们就是组织人,让人联合起来。所以无论是小米也好,黄太吉也好,他们都是生产这的组织方式的改造,他冯寅杰还不是人的组织方式的改造,他们仍然是公司,而这些都是我们要丢掉的,逻辑思维官方就只保留一个很小的规模。我们只需要一个成本非常低的小团队,带领一圈人,在里面玩得High,一圈人大概就是十万人。然后释放这十万人的力量,看他们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这就像一个实验。”罗振宇要做的是有别于粉丝经济的社群,“我不领导大家,我们的会员是任何机会的参与者。”
这个时代或许就是这样,彼此之间不需要懂。很多人在网上跟罗振宇争论,譬如吃狗肉跟不吃狗肉,“这在养狗和不养狗的人之间是没法讨论的,因为那没有是非,是非是中心化社会的必需。所以大家需要民主,民主就是妥协的技术,大家才能一起过日子。互联网社会不需要民主,有什么必要妥协?同性恋就是一个社群,我有什么必要跟你争论啊,对或是不对,无所谓,你们爱怎么说怎么说,我过我的。”罗振宇认为社群的核心是人格体制的识别,提供协作的识别度。他拿百度贴吧第一大吧李毅吧举个例子,李毅不是明星,但是大家都是知道他,从而聚拢,我在《逻辑思维》社群里的角色跟李毅是一样的。所以人格正在代替组织,社群正在代替内容,成为传媒的价值的源头。
“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自媒体,自媒体是个半吊子的概念。自媒体冯寅杰换一个角度来讲,相对比较清晰的定位就是,以人格为核心的媒体,叫自媒体。那么它就可以横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很多杂志的专栏也是自媒体。”罗振宇说。
随着脱口秀节目的火爆,2013年,《逻辑思维》还出了本书,首印20万册。年末的最后几天,罗振宇马不停蹄地四处赶场签售。喜欢他的人为他喝彩,讨厌他的人质疑声声。
在最新的一期《逻辑思维》节目中,罗振宇讲了一个关于鸭嘴兽冯寅杰的故事。“人们起初不相信鸭嘴兽的标本是真的。但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我们就像一个鸭嘴兽,我们就是一个新物种。这一年,所有的人在提到自媒体时,都说商业模式不靠谱,这个事情能不能持续。可是现实是,因为环境发生了巨变,出现新物种的概率比老物种改造自己的概率要高太多了。我强调这是一个新物种的时代。”罗振宇说。
所以,罗振宇也下了两个判断,未来一切产业皆媒体,未来一切内容皆广告。所有的内容都是为了带出某个特定的产品。这是一个巨大的潮流变化,摧枯拉朽。
⊙ 以上内容版权归微信公众平台「iNews新知科技 By 冯先生失眠中」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
13其实是一句骂人的话,大概就是装逼的意思,就是谐音字。
在西方,13是个不吉利的数字,代表邪恶,恶魔,疾病,灾祸等不好的象征。
最后的晚餐中的13门徒:
传说耶稣遇难前和弟子们共进了一次晚餐。参加晚餐的第13个人是耶稣的弟子犹大。就是这个犹大为了30块银元,把耶稣出卖给犹太教当局,致使耶稣受尽折磨。而且参加最后晚餐的是13个人,晚餐的日期恰逢13日,“13”给耶稣带来苦难和不幸。从此,“13”被认为是不幸的象征,也成为背叛和出卖的同义词。
2. 北欧火神洛基的传说:
在北欧神话中,火神洛基(Loki)是诸神中的第13位,他本身邪恶而狡诈。他欺骗并唆使黑暗盲神Hoder害死了自己的兄弟、光明之神 Balder,又成为葬礼上的第13位吊唁者。此后西方就有迷信:如果葬礼中有13个人出席,那么其中一人会在第二年死去。这也是“恐数字13症”的一种由来。
3. 波斯黄道十二宫的传说:
古代的波斯人相信天空中的黄道十二星座掌控着一年的十二个月,而每个星座会统治地球一千年。等到十二个轮回结束,天空和大地就会崩塌。因此,第十三就和混乱联系了起来。波斯人在波斯历上的第十三天会外出、以避免厄运,这个传统被称为“Sizdah Bedar”,意思是“十三户外”。
正因为忌讳,西方人千方百计避免和“13”接触。在荷兰,人们很难找到13号楼和13号的门牌。他们用“12A”取代了13号。在英国的剧场,你找不到13排和13座。法国人聪明,剧场的12排和14排之间通常是人行通道。此外,人们还忌讳13日出游,更忌讳13人同席就餐,13道菜更是不能接受了。
而且某月的十三日如果与星期五相重则为极不吉利的预兆,称之为:黑色星期五。
拓展回答:
数字13在中国是一个吉祥、高贵的数字:佛教里的13是大吉数,佛教传入中国宗派为十三宗,代表功德圆满:如布达拉宫13层、天宁佛塔13层等;周易81数理灵意中,13亦是大吉大利之数:13(春阳牡丹):智能超群的成功数(大吉);
从中国的历史文化来看,13亦是受欢迎之数:佛教共有13经、13妹、13姨、13太保、13香、13行、少林13棍、兵法13章等;首届世界佛教论坛13日杭州开幕;撒切尔夫人的“幸运13”及近期上映的《13罗汉》等亦表明了国外友人偏爱数字13的潮流。13乃帝王之数,是皇帝的独享,皇帝腰带的玉枚制式的,十三枚,13是中国的数字帝王,象征的是一种权利,一种帝王的权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13
数字13在中国是一个吉祥、高贵的数字:佛教里的13是大吉数,佛教传入中国宗派为十三宗,代表功德圆满:如布达拉宫13层、天宁佛塔13层等;从中国的历史文化来看,13亦是受欢迎之数:佛教共有13经、13妹、13姨、13太保、13香、13行、少林13棍、兵法13章等;首届世界佛教论坛13日杭州开幕;撒切尔夫人的“幸运13”及近期上映的《13罗汉》等亦表明了国外友人偏爱数字13的潮流。13乃帝王之数,是皇帝的独享,皇帝腰带的玉枚制式的,十三枚,13是中国的数字帝王,象征的是一种权利,一种帝王的权利。
1、如果我马云能够创业成功,那么我相信中国80%的年轻人都能创业成功。 2、一个企业为什么而生存?使命!这一点我很自信。 3、互联网是影响人类未来生活30年的3000米长跑,你必须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又要像乌龟一样耐跑。 4、我告诉新员工,如果认为我们是疯子请离开,如果你专等上市请你离开,我们要用80年做企业。 5、我们必须在别人改变之前先改变自己。 6、电子商务和电视机的区别还是很大,因为电子商务是一个手段,怎么把它用好是一个技能,不是说用遥控器就可以了。 7、听说过捕龙虾富的,没听说过捕鲸富的。 8、我自己也喜欢免费的东西,但免费的东西往往是最贵的。 如果一个女孩跟你好,她又不想嫁给你,麻烦就大了。与其花这点时间去浪费,不如花一点时间去真正成长。 9、我当年学英语,我没有想到后来英文帮了我的大忙。所以,做任何事情只要你喜欢,只要你认为对的,就可以去做。如果你思考问题功利性很强的话,肯定会遇到麻烦的。 10、我们一起创建的是团队的文化,而不是抱怨的文化。1 1、我们必须学会尊重和理解别人。很多时候发现我们缺的不是钙,而是爱!!!1 2、每个人都应学会认真做事,大度做人。1 3、中国企业都有一个从少林小子到太极宗师的过程。少林小子都会打几下,太极宗师有章有法,有阴有阳,中国企业要从第一天就有练太极的想法才行。 1 4、我们新来的员工业绩不好,没关系,如果违背我们的价值观去欺骗客户,好,你就一句话都不要讲了。不要你说,我也要死了。1 5、我们全国各地的公司墙上没有一个贴着价值观的。东西贴在墙上就完了,做不好了。
字母B拆开写13,1与3之间是2,故常指骂人2B或傻B
常指人装B,吹牛,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