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王尔德莎乐美经典语录

当我们要了解一些王尔德莎乐美经典语录的时候,豆豆语录网已经为您备好了这些王尔德莎乐美经典语录的内容,等待您的翻阅,相信这些王尔德莎乐美经典语录的相关信息会是您正想要阅读的经典语录。



王尔德莎乐美经典语录



王尔德莎乐美经典语句



这是我的老师麻文琦曾经写的一篇剧评,我认为写大概是对莎乐美这个故事最好的解构和分析。《莎乐美》(Salome)取材于《圣经》故事,原故事的叙事重点与王尔德的《莎乐美》完全不同。《圣经》故事意图向人们传达出这样一种信息:先知约翰,这位无畏、圣洁的传道者,这位基督的引领者和施洗人,因为触怒了希罗底王后,被这位阴毒的妇人残害至死。希罗底利用丈夫对自己女儿的爱欲,把莎乐美作为要挟的工具——不处死约翰,就不让女儿跳舞。由于莎乐美的舞蹈太过于诱人,希律王只好答应处死伟大的先知。从《圣经》的叙述中,我们读到的是一个关于传道者牺牲的故事,约翰死于希罗底的怨恨、希律王的肉欲,至于莎乐美,她那在七层纱背后隐约的胴体,只是让这个悲剧故事多了一些香艳的色彩。美丽的莎乐美与约翰之死实在是没有什么关系。约翰的故事直到19世纪方才有了些变化。德国诗人海涅重新解释了王后希罗底残杀约翰的动机。他在诗歌作品《阿塔.特罗尔》(Atta Troll,1841)中,赋予了希罗底对先知约翰一种隐秘的爱欲,这个妇人最后捧着约翰死亡而冰冷的头颅热烈地亲吻。把一个严肃的宗教故事情欲化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时尚。30多年后,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居斯塔夫.莫罗将目光转移到少女莎乐美身上。莫罗富丽堂皇的莎乐美系列绘画在巴黎的沙龙(1876)和巴黎世界博览会(1878)上展出,使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莎乐美在七层纱背后隐约的胴体,现在终于成为了这个故事里最引人联想的部分。莫罗为人们提供了莎乐美活色生香的视觉造型,只等待着后来者为这具美丽的肉体里面注入新的灵魂。于是,王尔德的《莎乐美》出现了。从剧作的人物关系上看,王尔德仅仅变动了两处:一是让莎乐美爱上了先知,二是增加了一个人物侍卫队长,并且让他爱上了莎乐美。可这两处变动却让这部短小的剧作里面充斥了太多的爱欲和死亡:侍卫队长和希律爱莎乐美,莎乐美爱约翰,约翰爱上帝;侍卫队长死于绝望,约翰死于莎乐美极端的爱情,莎乐美死于惩罚。不容否认的是,王尔德在剧中那种连环套式的爱情关系设计,的确能够让人产生很多联想。譬如,我们可以认为王尔德有意识地在作品中编制进了几个不同层面、不同境界的爱:希律王对莎乐美充满肉欲的爱,侍卫队长对莎乐美纯情的爱,莎乐美对约翰惊世骇俗的爱,如果这些属于尘世间正常或反常的爱欲形式的话,那我们不要忘了还有约翰所表现出来的超脱凡俗的宗教之爱。类似这种的联想是观众对作品的一种非常自然的读解,是一种探究和品位。但品位和联想也就顶多止步于此。王尔德尽管在作品中构设了爱欲的不同层面,但他对任何一个层面的爱欲形式都没有作更为丰富的展示。观众如果试图从《莎乐美》多层面的人物爱欲关系中去玩味人类情感的复杂性,那注定会失望的。准确地说,王尔德在作品中只是为人们勾勒了一副人物情欲关系的草图。但爱在作品中更像一个概念,它缺乏血肉的填充,因此当几位人物为各自的爱欲最后与死亡相拥时,观众并没有因为他们的结局而产生太多的唏嘘。实际上,《莎乐美》即便有三重死亡的设计,也并不因为“死亡的叠加”而加重剧作哪怕一丁点儿悲惨而沉重的色彩——年轻叙利亚人的自杀令人感到有些滑稽的意外,约翰被剁下的头颅也全然丧失了伟大的牺牲所带给人的痛心感受,而莎乐美之死,王尔德更是有意地加以诗化处理:他让一律月光洒落在莎乐美身上,这个将死的少女仍然在痴情地注视着手中的头颅,这一画面的确过于诡异而凄艳了,那些有着固执道德感的观众恐怕会厌恶地皱起眉头。要知道,忧郁的哈姆雷特王子在坟场上把玩手中的骷髅头,对生命进行深沉的思考,都会让人产生不快,更何况莎乐美这种恋尸的行为。《莎乐美》中的人物是剪影式的,他们的死亡,只是几个影子在舞台上跌倒而已。但这并不时作品的缺点,而是作品的特点。王尔德并不想让人物的死亡结局撞击观众的情感,产生什么煽情的效果,他也没有借助人物死亡的结局诱引观众的理性,去思考什么人生的奥秘。王尔德创作的兴趣点并不在这里。当然,人们也可以从《莎乐美》的爱欲和死亡的关系中去挖掘作品的宏旨。譬如可以这样发挥:约翰对上帝的爱被莎乐美对约翰的情欲所毁灭,莎乐美爱约翰,约翰爱上帝,二人都为自己的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叙利亚青年对莎乐美的爱则是莎乐美行为的一种补充说明。他着魔地赞美莎乐美的美貌,而后又受了她的诱惑把约翰从水窖里放出来。爱情让这个青年盲目地“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而他自己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用自杀逃避了情感的痛苦。最后,我们可以用莎乐美的一句台词——“爱的神秘超过了死亡的神秘”,来为作品做出一个神秘而深沉的注解。不过老实说,上述这点儿“微言大义”,《莎乐美》并不见得能够比任何一部普通的爱情悲剧揭示得更加感性。另外,还可以对作品的主题进行这样的阐发:约翰是真理的象征,希律王是权势的化身,希罗底是市侩的代表,而莎乐美则是权势者没有头脑的宠儿。真理谴责了权势者和市侩的勾结,遭到了市侩的仇恨,而权势者全因真理有着崇高的威信,虽然监禁他,但不敢杀害他。而浅薄的莎乐美占有真理不成,又受到了市侩的挑拨,依靠权势把真理杀害并且占有了真理。这的确是一种有趣的解释,似乎王尔德试图借助《莎乐美》为人们图解“真理、权势、市侩和傻瓜”之间的角斗。而最糟糕的解释其实是这样一种说法:莎乐美的爱情过分地激烈以至于残忍,她是古希腊爱欲的化身,而约翰显然是基督教禁欲的代言。那么,当古希腊的异教精神与新兴的基督教精神相遇,悲剧的结局自然年不可避免。这种说法显得很严肃,它真的把《莎乐美》看成了一部表现人类困境的悲剧作品。而我们的看法是,即便将悲剧的内涵加以无限地放大,王尔德的《莎乐美》也依然会在悲剧的界限之外自顾自地溜达。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说,对作品的解读是自由的,自由的解读是接受者的权利。但上面涉及的各种解释都具有过度阐释的倾向,过度阐释会让作品的面貌扭曲变形。上述的解释大有一种挖掘金矿的热情,在《莎乐美》中寻找哲理和深度,全然不顾王尔德是在一种怎样的兴趣支配下创作这部作品的。所以,最好还是让我们回到作品本身,让我们来看看王尔德在作品中竭力渲染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莎乐美》是王尔德生前的最后一出戏剧作品。他此前的几部作品——《温夫人的扇子》、《理想丈夫》等,结构精巧,对白精彩,表现的是细皮嫩肉的上流社会客厅里红男绿女的情感生活,针对的是中产阶级的欣赏口味。这些观众能够从王尔德为他们设计的如下台词中获得充分的乐趣:“男啊越变越老,绝不会越变越好。”“什么东西我都能抵抗,除了诱惑。”“女人对许多事情生来就很精明。除了显而易见的东西,什么也瞒不了她们。”“昨晚她胭脂搽得太多而衣服又穿得太少,这在女人向来是绝望的表示。”“坏女人给我麻烦。好女人使我厌烦。”“恋爱总是以自欺开始,以欺人告终。”“男人结婚是因为疲倦,女人结婚是因为好奇。”“女人再加是因为讨厌原来的丈夫,男人再娶是因为太爱原来的妻子。”与这几部客厅喜剧相比,《莎乐美》的确风格迥异。这个具有东方异国情调的故事,需要王尔德更换一副笔墨来处理,改变一种方式来操作。这新的笔墨和方式体现在剧本中那高度风格化的语言形式上。表面上看,剧本中的台词是基于每个人物的心理逻辑的,每个人物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在说话和动作。但事实上,剧本中的台词是根据王尔德想要的一种艺术效果在设计的,王尔德按照反复、递进和渲染的原则在操控人物的语言。年轻的叙利亚人痴情地注视着美丽的莎乐美,他身旁站着的是希罗底的侍从。这位侍从反复在说一句话:“你总是在看望着她。你看得太过分了。如此热情地看着一个人,是相当危险的。可怕的事情,终将发生。”“你不应再注视着她……可怕的事情可能发生。”“不要看她,我求你不要看着她。你为什么和她说话?你为什么看着她?噢!不吉祥的事情将要发生了。”师从的台词因为反复,从而形成一种特有的节奏,忧郁一直旋律在作品里阴郁地回荡,知道年轻的叙利亚人倒在血泊中。但随着希律王上场,同样阴郁的旋律又一次出现了。希律王在反复地说着:“我听到空中有翅膀拍动的声音,就像是一对巨大羽翼的振动。你听到了吗?”“我又听见了。你没听到吗?就像是翅膀拍动的声音。”“我走到这儿来却因地上的血而滑倒,这是不详的征兆;而且我听到了,我确实听到翅膀振动的声响,一对巨大翅膀的拍动。我不清楚那是什么意思……我今晚觉得悲伤。”王尔德显然在按照一种特殊的节奏处理着人物的台词,他的艺术目的非常明确,他想让莎乐美的故事在一种神秘而不详的氛围中进行。为了强化这种神秘不详的氛围,王尔德又按照递进原则制造出了另外一种节奏的旋律,这支旋律同样是阴郁的。王尔德让莎乐美的故事发生在朦胧的月夜里,月亮成为作品中一个非常突出的意象。在年轻的叙利亚军官的眼中,月亮“像是挂着黄色面纱的小公主,她的双脚洁白无瑕”;在莎乐美的眼中,月光“就像是一小片金钱,你会以为她是朵小小的银花。月亮冷冽贞洁……她是位处女。她从未受到玷污。她从未像其他女神那样委身与男人”;在希罗底侍从的眼中,月色是怪异的,月亮“就像一个死去的女人,伸手找寻她的裹尸布”。之后,月亮正是循着这怪异的轨迹,在人物的说辞中变得越发可怕和疯狂了。希律王说:“她就像是位疯狂的女士,一位四处寻找爱人的疯狂女人。她赤裸,她全身赤裸。云层想要为她遮掩,但她不接受。她高挂在天上展现自己。如同酒醉的女人,她在薄云之间踉跄游移……”而约翰则锐利地宣示道:“当那天来临时,太阳会像是深黑的麻丝布,月亮会变成血红,而天上众星将像成熟的无花果掉落大地……”最后,高挂天空的明月变得赤红如血。先知的预言实现了。希律王惊恐地叫喊:“现在月亮红得跟血一样,你们看见了吗?”现在,我们能够清楚一点,剧中人物的台词似乎被王尔德编排到了几个不同的声部,他在指挥它们合唱。以反复形式出现的台词发出的是低沉、闷闷的声响,犹如天际外隐约可闻的雷音;以递进形式出现的台词发出的是逐渐高亢、刺耳的声响,犹如从上至下穿透云层的电闪。王尔德在他的《莎乐美》中显然是在尝试一种剧作的结构法,那就是在完成基本的故事叙述任务的同时,赋予作品一种交响乐般的结构。这是王尔德的兴趣所在。不过,这种编剧方式并非王尔德的首创,考虑到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的贡献,我们只能说,王尔德的《莎乐美》是一部在风格上的“跟风”之作,王尔德只不过借用了梅特林克早期象征主义剧作中经常运用的“暗示手法”而已。从象征主义戏剧的角度评价《莎乐美》,结论并不会让王尔德先生高兴。王尔德的《莎乐美》事实上只是与“象征主义”艺术保持这一种细微的联系它更多的还是让人们联想到“唯美主义”这个概念。《莎乐美》是一部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可这种判断是如何做出的呢?我们曾言,在作品中尝试按照反复和递进的修辞原则,锻造高度风格化的语言,赋予作品音乐化的结构,是王尔德的创作兴趣所在。但除此之外,王尔德还有一种更大、更强烈的兴趣,那就是他用非同寻常的热情,以高度渲染的语言修辞风格,以一种类似咏叹调般的歌唱,表达他对美的事物精细、敏感的品位。王尔德用“灿黄如金”、“赤红如血”、“紫如西泽的长袍”这种充满亮丽色彩的语言,向观众展示酒的美丽;用“白色玫瑰花的影子”、“她美丽的双手,犹如在天空中飞翔的白鸽”、“风中摇曳的水仙……她像银白美丽的花”这种纯美的形容,向观众呈现莎乐美的靓丽。我们还可以看看,王尔德如何借助希律王的台词来描绘孔雀和各种宝石的神奇的:“美丽的白色孔雀,那群在我花园的长春花与桧树之间昂然行走的孔雀。它们嘴上挂着金饰,而饲养它们的谷米中也掺着金粉,它们的脚染成紫色。当它们啼叫时天就下雨,当月亮高挂于天空时它们就展开灿烂的尾巴。它们两两成对,漫步在桧树与黑色长春花之间,每只孔雀都有奴隶在后看顾。有时它们飞跃树丛,不久之后又卷卧草坪,并环绕湖畔。”“我有两种水晶石,一黑一红,如同剔莹的美酒。我有黄榴石,颜色如同老虎的眸子,紫如鸽眼,绿如猫眼。我有乳色烧制的玉石,犹如冷冽的火光,如同悲伤男子的心,害怕独处在黑暗之中而不见天日。我有截子玛瑙,外型如女子的眼球。我有月光石,它们会随着月相而改变,一旦舰日,它们就苍白无色。我有大如鸡蛋的蓝宝石,如同花朵一般青蓝。海洋徜徉其中,月色从不会自里头的浪潮中消失。”‘《莎乐美》中,更不能让人忘怀的是莎乐美对约翰的礼赞:“他就像是一尊洁白的象牙雕像。他身上映着银色的光辉。我确信他与月光一般贞洁,如同银色之箭。他的肉体必定如象牙一般冰冷。”“你的身体就像园里从未染尘的百合。你的身体就像山中的雪一样洁白,就像犹太山上的雪,从山谷中流到平原。阿拉伯皇后花园里的玫瑰,都比不上你身体的白皙。阿拉伯的玫瑰,阿拉伯的香料,落日的余晖,海面上月亮的呼吸……这一切都比不上你身子冰洁的万一。”“你的头发像是串葡萄,就像是以东(Edom)葡萄园里垂下的串串黑色葡萄。你的头发像黎巴嫩的杉树,像是黎巴嫩的巨大的杉木,树影可容狮子休憩,可以让强盗在白昼躲藏。漫漫长夜,当月亮隐藏它的脸庞,当众星消失,但这一切都不黑暗。在世上没有任何东西比得上你头发的黑沉……”“你的嘴唇仿佛是象牙高塔上的一段红带。仿佛是由象牙刀切出来的石榴……你的嘴唇比起踩在酿酒桶上的脚要来得鲜红。你的嘴唇比起出没神庙上鸽子的脚要来得鲜红。它比起从林中走出的屠狮者的脚要来得鲜红。你的嘴唇像是渔夫在破晓的海上所寻获的血红珊瑚,……它就像是波斯国王的领结,以朱砂染色,再以珊瑚嵌饰而成。”王尔德的创作用心正是体现在这种对事物超常的美绘之中,他竭力让自己的语言具有一种广告画面般的优越品质,他力图将语言中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从而让观众迷失在纷呈的无比绚丽的意象之中。《莎乐美》是一部运用高度风格化的语言修辞策略,在神秘不详的氛围中展示事物华美的作品。《圣经》故事只是一个载体,任务之间的纠葛能够蕴涵的历史、社会和心理内容,一切的耐人寻味,一切的深度,都消失在王尔德为我们提供的感官愉悦之中。如果说作品有什么思想,那就是莎乐美手捧约翰的头颅说:“我现在要吻你。我要用我的牙齿,如同咬着水果一般地吻你。”这是一种“追求瞬间”的思想,是对当前的强调和对过去以及未来的否定。当前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与现在有关的一切,受到突出的强调。在这里,时间实际上已经停止。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非理性的生活方式,是王尔德所主张的一种生活方式。王尔德不过借助莎乐美的形象在向世人强化这种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是“唯美主义”主张里的重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莎乐美》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并不为过。

今天,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越来越因其“毒舌”而成为“网红”。他的书未必有很多人读过,但他的“王尔德式”警句,在网络上流传越来越广,如:

我年青时以为金钱至上,而今年事已迈,发现果真如此。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爱,始于自我欺骗,终于欺骗他人。这就是所谓的浪漫。坏女人给我麻烦,好女人令我厌烦。这就是她们唯一的不同。男女之间不可能存在友谊,有的只是爱恨情仇。人生就是一件蠢事追着另一件蠢事而来,而爱情则是两个蠢东西追来追去。从艺术的观点来看,坏人是非常吸引的研究对象。他们代表了色彩、变化与特异。好人会激怒人的理性,坏人则引发人的想象力。……

如果王尔德地下有知,对于他的走红应该不会表示太惊讶:当年在英国的大学读书时,他就以学识丰富、谈吐机智、服装惹眼、行为独特、不大用功而成绩名列前茅引人注目,被公认为“才子”。——天生就是网红的料,不过是早生了一百多年而已!搁在今天,估计会秒杀一切段子手。

奥斯卡·王尔德本是爱尔兰人,1854年生于都柏林。他曾就读于三一学院和牛津大学的莫德林学院,1878年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定居英国。1881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1883年他的剧本《维拉》在美国上演。1891年他出版了中篇小说名著《道林·格雷的画像》。此后,他便转入戏剧创作,连续出版了《温德密尔夫人的扇子》《帕都瓦公爵夫人》《莎乐美》《无足轻重的女人》等剧本,很受欢迎。他还著有《王尔德童话集》,其中的《快乐王子》《夜莺与玫瑰》《忠实的朋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篇章。

在文学史上,他以唯美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而著称。1893年他用法语写的独幕剧《莎乐美》,就是唯美主义的一个代表作。剧中精彩的对话、机俏的警句、泼辣而又洗炼的讽刺,为他在戏剧界赢得了独特的声誉。

一、莎乐美之爱:“杀死你,是因为我爱你”

莎乐美是犹太人希律王的第二任妻子希罗底的女儿,也是希律王的继女。希罗底本是希律王哥哥的妻子,希律王娶她不符合伦理。施洗者约翰,公开指责希律王,反对希律王娶她为妻,被希律王关押在水牢里。

在本剧中,莎乐美年轻貌美,是个纯情圣洁的少女。在当时的宫廷中,她的追求者无数,包括那些随从、士兵,甚至希律王也对她有着不伦之恋。而她早已厌倦了王宫里的一切,对这些追求者毫无感情。这一天晚上,她为了躲避希律王的贪婪目光,带着仆人去赏月。

就在这时,她听到了囚在地牢中的约翰的声音,立刻被深深打动了。她让士兵将约翰带到面前,看到约翰那憔悴而苍白的身体时,立刻爱上了他,向他表示爱慕,一再恳求约翰:“我要亲亲你的嘴。”

但约翰根本不理睬她的恳求,一直在不停地指责王后与希律王的罪恶,也捎带着痛骂莎乐美是“淫乱所生的女儿”。

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约翰的那种冷酷气质反倒让莎乐美产生了强烈的占有欲。约翰的拒绝越坚决,她的这种欲望就越强烈。

此时,希律王也强烈希望看一看莎乐美的舞姿,对神发誓,只要莎乐美跳一支舞,要什么都可以,要半个王国都可以。莎乐美答应了希律王,为他跳了一支“七面纱舞”,希律王很高兴,履行诺言给她礼物。莎乐美于是要约翰的人头。

希律王本不想杀死约翰,但是又已经庄重许诺莎乐美可以要任何东西,最后只能杀死了约翰。

莎乐美终于如愿亲到了死去的约翰的嘴。但这也让希律王对她产生厌恶和恐惧,下令杀死了她。

得不到你的人,所以杀死你;因为我爱你,所以杀死你。莎乐美的这种爱,真是令人恐惧、不寒而栗。

莫罗:莎乐美之舞

二、莎乐美之舞:“恶之花”舞动千年

莎乐美的故事源自《圣经·新约·马可福音》第六章,原来情节比较简单粗暴:希律王娶了他哥哥的妻子希罗底,先知约翰在民众中抨击他们,希律王就把他捉住关了起来。希罗底利用希律王急切想欣赏她女儿舞姿的心理,欺骗、要挟希律王杀死了约翰。

不过,在《圣经》故事中,希罗底才是杀死约翰的主谋,她的女儿只是一个工具,地位并不重要,甚至都没有名字,只被称做"希罗底的女儿"。

美人一支舞,约翰失头颅,这真是要人命的舞蹈啊!从此她的舞姿就深深留在西方社会历史中。

那么,她的舞姿究竟有多么迷人,以至于希律王为她杀死先知?随着时光流逝,历代文人也脑补出不少细节,这个故事也不断完善。

公元一世纪,罗马帝国史家约瑟夫(Josephus)所著的《犹太古史》中,出现了“莎乐美”这个名字。

后来不断有文学家、艺术家重新阐释莎乐美的故事。德国诗人海涅重新解释了王后希罗底残杀约翰的动机。他在诗歌《阿塔·特罗尔》 中,赋予了希罗底对先知约翰的一种隐秘的爱欲,这个妇人最后捧着约翰死亡而冰冷的头颅热烈地亲吻,把一个严肃的宗教故事情欲化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时尚。法国作家福楼拜写了《希罗底娅》一书,美化了希罗底,把她塑造成一个有志于政治事业的王后形象。

莎乐美也是西方绘画的一个经典题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卡拉瓦乔、西班牙画家鲁本斯都曾创作过施洗约翰及莎乐美的形象。法国画家莫罗画过很多以莎乐美故事为主题的画作。据说正是看到莫罗的画,王尔德受到启发,写下这部《莎乐美》。

不过,到了王尔德这里,热爱约翰的人变为了莎乐美。作为唯美主义流派的作家,王尔德塑造了一个对于爱情抱有真挚且纯洁向往的莎乐美。莎乐美处在罪恶的渊薮中,内心苦闷且孤独,她以月亮自比:

“看月亮多好啊。她像一枚小硬币,你会以为她就是一朵银色的花朵。月亮清冷,娴静。我敢说她是一个处女,具有处女的美。是的,她是一位处女。她永远不会糟蹋自己。她永远不会像其他的仙子那样,心甘情愿地委身那些臭男人。”

她内心的长期孤独、孤傲,因为找不到一个满意的男人而使自己的欲望长期压抑。一旦遇到约翰,其感情就不可遏制了,最终导致了一个悲惨的结局。

虽然她追求爱情的手段残酷,但莎乐美最初的愿望是单一而纯洁的。莎乐美就像她最爱的“月光”一样纯洁,她的爱情亦如此。最后,莎乐美得到了与圣人相同的命运,被处以死刑。

莎乐美与约翰

三、“我得不到的,宁可毁掉”:过于执著占有的人有多可怕

一个过于执着于欲念的人是可怕的。佛教认为,执著与爱导致苦的产生,使人无法解脱进入涅盘。促使莎乐美要求杀死约翰的心理,就是这种强烈的占有欲。莎乐美对约翰的请求被再三拒绝,她对约翰的爱就变成了恨,宁愿约翰死也要得到他的一吻。

当占有欲无限发展或受到压抑阻挠时,它不可避免的走向另一个极端。原本纯洁的少女莎乐美,被欲望和复仇的烈焰所吞噬,对于得不到的所爱之人,莎乐美干脆采取了彻底毁灭的方式占有对方。这种因爱而恨的心理转变,在弗洛伊德心理学中也有体现:“精神分析把这些爱的本能称作性本能,并根据它们的起源称作占有。”

在金庸的小说中也有这样的人物,那就是《天龙八部》中丐帮副帮主马大元的夫人康敏。她相貌颇美,因原生家庭的艰难养成很强嫉妒心,以及为达目的不顾人情、不择手段的习性。她外表冰清玉洁,实则艳媚入骨,天性放荡,占有欲极强,与段正淳、白世镜、全冠清等武林人士有私情。

康敏在洛阳百花会中爱上乔峰,因乔峰没有接受她而因爱生恨。为了报复乔峰,她伙同白世镜害死丈夫,纠结全冠清、徐长老揭穿乔峰身世使其身败名裂。她当年与段正淳有私情,但被段正淳抛弃而怨恨段正淳,甚至要一口口咬死段正淳。

“我得不到的,宁可毁掉。”占有欲太过强烈的人,往往最后就以爱之名,变成了魔鬼。

插画:《莎乐美》

四、《莎乐美》更深一层的寓意:庸众怎样对待真理?

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品,《莎乐美》不那么简单,还有更深的一层含义:它其实是个内涵深刻的寓言剧。剧中的先知约翰可以看做是真理的象征,希律是权势的化身,希罗底是市侩的代表,而莎乐美则是权势者的没有头脑的宠儿。

这样一来,对这部剧的解读就是这样的:真理(约翰)谴责了权势者(希律)和市侩(希罗底)的勾结,遭到市侩的仇恨。权势者因真理有着崇高的威信,虽然敢囚禁他,却不敢杀害他。浅薄的莎乐美先是迷恋真理外表的光华,要想占有他,对他极口称赞。遭到指斥后,恼羞成怒,反唇相讥,对真理进行诋毁。最后,在市侩的挑拨下,浅薄之人依靠权势占有了真理,吻到了他的嘴唇,真理却已被她杀害。

在赞美真理时,辞藻惟恐不美;在诋毁真理时,用语又惟恐不毒。在这里,王尔德刻画出了无知的妄人究竟是怎样对待真理的:他们凭着个人喜好而去追求真理;被真理拒绝后,又依仗权势杀死了真理,却还以为自己是热爱真理的。

1895年,正当王尔德的戏剧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却因某种今天被接受、但在当时却被视作洪水猛兽的行为,被判了两年徒刑,他的戏剧创作戛然而止。在监狱里,他写了《瑞定监狱小唱》和《深渊书简》,是狱中生活的写照,已难有唯美的痕迹了。也有评论家认为这两部作品是他最深刻之作。1898年他刑满出狱后隐居法国,1900年在痛苦中辞世,死时只有46岁。

《莎乐美》深刻影响了中国二十世纪舞台艺术。莎乐美的形象得到五四一代启蒙作家的厚爱,根据统计,《莎乐美》在1949年之前至少有七个译本、一个剧情梗概。其中最有名的是田汉的译本,1980年还曾再版过。从郭沫若到田汉,从白薇到王统照,许多作家都把它用作自己创作的素材,特别是剧中最后莎乐美亲吻约翰的头颅而死的场景,极大震撼了中国作家,成为许多人的灵感源泉。

《莎乐美》在故事情节上骇人听闻,因此引发了争议,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它的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