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网提供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经典语录精选内容!是不是最近刚好要想要了解或者阅读一些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呢?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经典语录这个语录专题里面,可能会有你需要的相关经典语录!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经典语录
看过,但谁记台词啊,都忘了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经典语句
O网页链接【经典人生哲理】【经典语录】同上帝保持联系是一码事,他们都赞同这一点,但让上帝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待在身边就是另一码事了。《第二十二条军规》 生活会带给我们三样东西:眼泪、微笑还有回忆。眼泪可以抹走,微笑会消逝,而回忆却是一辈子。诚不一,则心不能专,信不一,则言不能行。不怕无知己,只恐礼不成。不怕无前途,只恐志不坚。容不下任何迂回曲折的温暖。带着温暖的心情离开,要比苍白的真相要好,纯粹的东西死的太快了。———《伤寒的天空》#早安心语##晚安心语##励志语录##爱情语录#青春语录##伤感语录##情感##经典语录##情感励志##正能量句子##女生头像##心灵鸡汤##个性签名##唯美句子##治愈系#
高中时,我还没有听过“悖论”这个词,看了《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原著小说,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条悖论。小说中二战时的美国空军规定,飞行员必须完成超过负荷的飞行任务,想终止任务只能依据“第二十二条军规”,但根据这条军规规定,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这项申请必须由本人提出,而一旦你提出申请,就证明你精神正常,申请于是被驳回。
作为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开山之作,“第二十二条军规”已经著名到成了一句成语,就算你没看过这部小说,也一定知道这是个悖论的代名词,用现在常用的话说就是个“坑”,妥妥地“被套路”了。
原著是一部出版于上世纪60年代的长篇小说,因为荒诞不经的讽喻性和极其特别的语言方式,在1970年电影改编时,虽然也有非常出彩的片段,但整体上未能真正展现小说具有的强烈“黑色”属性,稍有遗憾,因此这次的电视剧改编就格外令观众期待。
关于如何理解“黑色幽默”,我觉得有一种解释非常具有说服力——黑色幽默是把痛苦和欢笑、荒诞的事实和平静的表象、残忍和柔情并列在一起而产生的喜剧效果。仔细想来,黑色幽默中令人发笑之处,无不是让观众透过平静柔情的台词和剧情看到了背后的“细思极恐”。电视剧《第二十二条军规》,在故事上对原著进行了大规模改动,但在氛围的营造上,却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种“黑色”感。
影调、音乐与主题的反差
剧中的美军空军部队驻扎在意大利一个名叫皮亚诺扎岛的小岛上,他们负责攻打德国军队,士兵们不断被迫执行危险的飞行任务。“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飞行员飞满25次就能回国,但又强调士兵必须绝对服从命令,否则就不能回国,而命令就是——继续飞行,因此飞行员们又陷入一个套路的死循环,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但剧中的影调却与惯常战争片中的冷峻肃杀不同,全片漫溢着柔和的土黄色和灿烂透明的阳光感。如果你去过佛罗伦萨或意大利的海岛旅行,就会知道这种色调属于意大利,属于地中海,慵懒灿烂、闲适散漫,这种影调应该出现在《托斯塔纳艳阳下》、《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德雷尔一家》这类浪漫清新的作品中,而不是出现在一部战争片中。
在很多场景中,士兵们都在戏水玩乐、打篮球、在海边晒太阳,仿佛他们不是在打仗,而是在地中海小岛上度假。然而镜头一转,就是他们已经精神极度疲惫,还在空中飞行作战的场景,柔情与残酷、闲适的氛围和紧张的节奏并列而行。
尤其是音乐的使用,片中大量使用舒缓灵动的爵士乐,甚至飞行员在执行任务时耳边还回荡着悠然轻柔的意大利小调,没有激烈的音效,没有紧锣密鼓的节奏,全程动听极了,但配合战争场面使用,荒诞感如水一般缓缓泄出,不急不陡。
特别是一个场景中,美国大兵在妓院里忙里偷闲,妓女演唱着帕瓦罗蒂的著名曲目《重归苏莲托》,女低音的浅吟低唱和男高音的激昂动魄形成一种荒诞的和谐,而这首歌的歌词表达的正是意大利小镇的橘园工人希望远离家乡的爱人回归家乡的心情,与眼前远离家国投身战场、却只能在妓院寻求心理寄托的士兵们相对比,黑色意味无以复加。
对的人演对的角色
剧中删减了原著中几条重要的故事线,但依然呈现群像式的故事结构。剧中的主角约瑟连,也被叫作yoyo,是一个“反英雄”的形象。他已经极度厌恶飞行任务,但每次在达到飞行指标前,又被紧急强加了更多飞行次数,他用尽办法想要逃避任务,却每次都只能坐在轰炸机上,在炮弹的包围中无助地抱头鼠窜。虽然现在的美国军队都很重视士兵的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整部电影都在表现PTSD,但剧中的军队却从不考虑士兵的精神状况。
他用尽各种理由、对医生护士死缠烂打,终于混进军中病房,当他想安心休息时,病友中却有一个人像牧师布道一样,不停地对身边一个包扎成木乃伊一样的伤员演讲,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这个“木乃伊”也是个很有喜剧色彩的符号,他全身缠满绷带,只留出眼睛和嘴巴,躺在床上四肢被吊起,两腿间还连着一根导尿管。约瑟连实在忍无可忍,冲絮絮不止者大喊让他住嘴,他说这个“木乃伊”甚至根本听不到你说什么,而这时“木乃伊”却开口了,他说,我能说话啊。约瑟连和唠叨者扭打在一起,护士赶来,把约瑟连赶出了病房,他不得不再次灰头土脸地回去完成飞行任务。
这部剧的导演是乔治克鲁尼,他自己还在剧中扮演了卡斯卡特上校,他热衷于给士兵们疯狂加注飞行任务。有一个情节很有意思,约瑟连和上校的夫人偷情,夫人问约瑟连:“你是因为喜欢我,还是因为讨厌我丈夫才跟我上床”?约瑟连反问,“那你呢?”夫人说:“你不必讨厌他,应该留给我讨厌”。他们偷情的画面和上校阅兵的场景先后上演,在阅兵式上夫人还向约瑟连抛了个媚眼,荒诞感亦是不言而喻。
剧中有一个人物,是个羞怯软弱的士兵,他的名字很荒谬,叫“梅杰.梅杰.梅杰”,他逢人就要解释他的爸爸很不靠谱,趁着他妈妈产后大出血之际偷偷给他报了出生证明,这名字就是一个恶作剧。
而major这个词在英文中有“少校”的意思,因此军队长官们错把本是中士的他安排进了高级军官指挥团队,这就非常尴尬了,而长官们灵机一动,决定直接把他提拔为少校,来化解这个低级错误的尴尬。梅杰一进指挥室就命令秘书推掉所有会议预约,偷偷躲在里面拼装模型。
还有一个我认为非常出彩的人物,伙食兵米洛,他神通广大,把羊排调到战场上来贿赂长官(豪斯医生扮演者),因此得到伙食主任的位置,之后他又用行军装备和周边居民进行商品交换,用高差价贩卖西红柿,在战争中大发横财,甚至拉拢长官和敌军德国人一起开了个公司。
这个角色向长官呈上美食时,絮絮叨叨而又谄媚的嘴脸实在太逼真了,虽然他是个上世纪的美国士兵,却让我感觉我们身边确有其人,极具一类人群的代表形象。
笑点背后的细思极恐
剧中对战争残酷的处理都是举重若轻的,例如一个新兵来报到,约瑟连随口告诉他去三号帐篷,等新兵走开才想起是二号帐篷,结果第二天就传来新兵战士的消息。约瑟连只是若有所思地哦了一声,但观众们知道,是因为走错帐篷,新兵被紧急作战的队伍分错兵种,才导致他的死亡。
剧中消减了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基本只留下上校的老婆和护士,满屏都是好看的年轻男孩,然而这些男孩会在剧情中一个个离开,有的被敌机击落,有的失手被螺旋桨绞死,有的引咎自杀……在喜剧荒诞的氛围中,战争的残酷感一点一点渗透。
任何战争题材,都带有反战的思想内核,而《第二十二条军规》更多一层对现实社会的讽刺,原作者约瑟夫.海勒在二战期间是美国空军投弹手,曾在意大利和法国上空执行过六十多次战斗任务,他的真实经历是这部小说的素材基础。在各种军队的荒谬乱象中,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自相矛盾的荒谬逻辑。
为了凸显“悖论”的主题,在很多场景的对话中,都出现了“悖论”式的对话逻辑,让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又深感这些确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套路。虽然同期已出现堪当“神剧”的《切尔诺贝利》,但这部《第二十二条军规》仍然会锁定这一季的高分剧。
最后摘录一段原著中的经典语录:“几乎不需要任何诀窍,就可以把恶行说成美德,把谣言说成真理,把阳痿说成禁欲,把傲慢说成谦卑,把劫掠说成慈善,把偷窃说成礼遇,把亵渎说成智慧,把野蛮霸道说成爱国主义,把残忍说成正义。谁都可以这么做,根本不需要什么智力,也不需要任何道德力量。”
正如约瑟夫海勒自己所说的——我要让人先开怀大笑,然后回过头去带着恐惧回顾他们笑过的一切。
不知道你所谓的好词是指什么,第二十二条军规最主要的还是它的黑色幽默,以及循环怪圈给人带来的绝望感,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反复出现“TS·艾略特”,指的是《荒原》的作者艾略特,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反复提到他是在暗示当时的美国社会宛如荒原一样,人们精神空虚如行尸走肉,正如第二十二条军规军规的世界,人们刻板、可笑毫无灵魂,唯一敢去追寻问题的主角最后也选择了逃避。
额。大概还有这个意义吧
“第二十二条军规”出自黑色幽默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约瑟夫•海勒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在这部小说中,根据军规,任何人都必须无条件地执行上司的命令。没有任何人敢对卡思卡特上校无限制地提高飞行次数的行为提出抗议,就是因为慑于这条军规的“威力”。 尤索林想以健康原因为由回国,军医告诉他这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因为军规规定,只有疯子才有资格停飞回国,但同时又规定,每个想停飞回国的人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而能够提出申请的人都不可能是疯子,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能回国。 一旦陷入这条军规所设下的陷阱,一切想反驳、想投诉、想抗争的行为都是徒劳的。 这就是所谓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个无法逃避的圈套、一副永远无法挣脱的枷锁。这条抽象的、不成文的军规,是官僚专制主义意志的一种夸张体现。从现实世界来看,它又代表着一种统治世界的疯狂力量,它处处存在,又处处施展着威力。在这条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军规制约下,广大的普通人变成了被任意玩弄、残害的对象。 由于作者海勒在这部小说中的成功描写,“第二十二条军规”一词的内涵已远远超出原来作品的范围,已经成为“无辜的人们被异己力量无条件地支配、吞噬”的代名词,它已正式进入美国的日常语言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