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要了解一些把栏杆经典语录的时候,豆豆语录网已经为您备好了这些把栏杆经典语录的内容,等待您的翻阅,相信这些把栏杆经典语录的相关信息会是您正想要阅读的经典语录。
把栏杆经典语录
把栏杆经典语句
假定题主所说的《把栏杆拍遍》是梁衡老师的散文作品,不是同名散文集。
我先抛个我自己的最终结论:内容写得好,真的很好。但是情感表达上稍有过火。
散文情感饱满,笔力遒劲,观点独到,用词精当。
比如全文最后一句:
“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第一次读时让我心潮澎湃。
多次读这篇散文之后,我也明白为什么季羡林老先生盛赞梁衡:
“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
但是,读了多次之后,我渐渐厌烦这篇文章。我觉着一位严肃的老者在提着我的耳朵激情澎湃地讲述一个故事,情感那么饱满,让我感觉像是在说教。他向你吼道:
“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
“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动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诗,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
他的文字,他的评他的论,让我生敬意,但这敬意,是被迫生出来的。好似这些文字有着无可辩驳的权威,叫人不得不信,没有一丝丝质疑的空间。我们知道,好的文章可以启迪人的思想。而《把栏杆拍遍》,已经给你限制好了要怎么思考。即便这么思考是对的,它还是让人觉得不舒服,像是思想给什么东西套住了似的。
记得好像是木心先生写的文章吧,他评论庄子“冷眼热心”。庄子有颗悲悯世人的心,却冷眼看待尘世炎凉,他的文字也冷静客观,所以庄子能够洋洋洒洒挥出《逍遥游》,成为文学上的传世名家。相比之下,这篇《把栏杆拍遍》过于热情而缺少冷静,叫人读来心里不舒服。
所以,我喜欢这篇散文的内容,不喜欢这篇文章的情感。
个人所感……毕竟我只是个高中生,理解上会有很多漏洞,也根本没有资格评论大师的文章。还请大家多多包涵。如有纰漏,敬请指正。
编者按:用阅读积蓄力量,以文字期待新生和希望,把生活过得更有意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发起了“心不隔离,你在读什么书”主题征文活动,致敬一往无前的你。来,让我们感受你的心声。
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这是少年豪气之词,亦是青年担当之勇。”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疫情期间,拜读无数文章,或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读罢《把栏杆拍遍》,却觉如醍醐灌顶,酣畅淋漓。
吸引我的首先便是这个“把栏杆拍遍”的书名,喜爱辛词的我只看这一句就想到了我追求了多年的偶像——辛弃疾,那个以笔为剑、书写豪情的顶天立地的七尺男儿,那个“铁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的怀才不遇的大将军……
捧起书来细细地读,发现了自己对于稼轩一些未关注到的地方,不由得衷心佩服梁衡先生,他对人物的理解堪称深刻入骨又颇有独特之见。他道辛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确实如此,稼轩正是由落脚点在现实中的无助痛苦才煎熬成了那悲壮的词句,而梁衡先生能体察至此,亦是基于他“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的求实精神,这样的作家写出来的文字,怎么能不深刻动心呢?这样的散文作品才经得起岁月的涤荡、时代的打磨,屹立不倒。
再次凝视那位英雄,国家危难时被调来用几天,有诽谤之言,则弃置几年,这种来来回回便是他一生的节奏,称之为苦难已不够,那是一种万蚁蚀心的悲痛,他弄不懂,也不想懂。他没有多少身体疾病,只有一块心病——“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他无时无刻不想着国家、想着人民。才能之于人很重要,百姓之于君很重要,辛弃疾之于南宋又何尝不是一味良药呢?只是没人懂他,只恨报国无门。淋漓尽致的笔法下,稼轩跃然纸上,身着锦袍,心系家国。
何为散文?何为文字的力量?这些在梁衡先生的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或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诸葛亮,或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再或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永柳三变……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首首荡气回肠的诗词,一篇篇耐人寻味的故事在脑海中如幻灯片似地放映着,心灵在动荡乱世中穿梭,目光在沧桑历史中徘徊,早已封尘于历史的点点滴滴被梁衡先生用一支笔勾勒出来。
《觅渡,觅渡,渡何处》简单的一个开头——“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的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已使我敬服,且不说那下文的深刻描写与人物刻画,且不说那修炼而来的写作技法,单就这一项实地考察,我们写作人又有多少能做到如此呢?从1990年起,实地三次,翻阅历史资料无数……
想着我或许为积累作文素材的目的而来,总觉得对不住这些美到人心坎里的文字。曾几何时,我写作文半个小时憋不出一个字来,便胡乱应付了事,这便是我们的文章平平,像流水账一般的根本原因了吧。不看生活,凭“度娘”资料,没有求实进取的心,终究不会有好的作品。“文章便是‘扎根在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文字”,只有深刻体察生活,关注生活,在生活中留意生活,才能成为书写妙笔的佳人。
通篇读下,瞿秋白先生伟岸的身姿在我的脑海中闪烁,熠熠生辉。英雄有着柔弱的身体,不柔弱的骨头,他没有像同年代的梁实秋那样搞纯文学,而是带着自己一身才情上了搏杀的战场。“作为领袖,人们希望他内外都是彻底的鲜红,而他却固执地说:不,我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这是他追求真实与内心宁静的写照。“他在《多余的话》里一再表达他对文学的热爱。他多么想靠上那个码头。但他没有,直到临死前的那一刻他还在探究生命的归宿,他一生都在觅渡,但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这实在是一个悲剧。”字字逼近秋白人性的最高境界,他是一个艺术家,也是一个中国人,而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他选择了后者的身份,并为其抛头颅洒热血。
这就值得我们每个青年停下来思考一下了,喧嚣的社会,繁闹的人群,我们青年之责任又是什么呢?稼轩忧国忧民却报国无门,“为赋新词强说愁”,瞿秋白出生乱世,为取得革命的胜利献出宝贵的生命……现今,在这个和平的年代,已不再过多要求我们出生入死,我们青年更应有“今朝唯我少年郎”的满腔热血!记得国产电影《无问西东》里的经典名句:“倘若天下安定,我等愿渔樵耕读,江湖浪迹;倘若盛世将倾,深渊在侧,我辈当万死以赴。”句句铿锵,这是少年豪气之词,亦是青年担当之勇。
时代潮头,不堕声色,心当擎云。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2020年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刻,我们青年不应一味地安于和平现状,而应该向梁衡先生学习,学习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文字为民,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应当向稼轩学习,学习他“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报国之志,做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亦应当向瞿秋白同志学习,学习他“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的男儿担当,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有我们“认识”的古代名人,有我们渐渐淡忘的近代名士……他们正在等着,想要与我们进行一场灵魂上的促膝长谈。
作者:王伟 莱州市第一中学高一四班
编辑:曾繁华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