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要了解一些本源丹布朗经典语录的时候,豆豆语录网已经为您备好了这些本源丹布朗经典语录的内容,等待您的翻阅,相信这些本源丹布朗经典语录的相关信息会是您正想要阅读的经典语录。
本源丹布朗经典语录
不错啊
本源丹布朗经典语句
《数字堡垒》、《魔鬼与天使》、《圈套》及《欺骗要诀》,《达·芬奇密码》 这几本是最出名的。
我相信,大部分被丹布朗的故事迷住的读者,阅读的顺序是这样的:
《达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数字城堡》、《骗局》、《失落的秘符》、《地狱》、《本源》。
原因无他,只是丹布朗以《达芬奇密码》走红之后,人们才发现他其余的著作也有很高的可读性。
当时除《达芬奇密码》外还只有《数字城堡》、《天使与魔鬼》、《骗局》三本小说。此前一连三本石沉大海,这听起来也许是作者的悲哀。但所幸我们还是看到了他讲述的故事。
然而,很多喜爱丹布朗故事的读者一连六七本作品读下来往往会有一种感觉,每一个故事虽然都很精彩,但却没有了最初读《达芬奇密码》时的好奇与惊叹。
故事还是有关于宗教、密码,但这些故事却又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书中人物的设置、故事的走向、故事的结局以及人物隐藏的身份,形成了一个隐性的模板。
我们不妨将它暂时称作"丹布朗结构"。
“丹布朗结构”的四大特征
01
关于人物设置,有必不可少的两种类型。
从《数字城堡》到《失落的秘符》,主人公的名字虽然不完全相同,故事的背景也不一致,主人公的职业、性格等也都有较大差异,但每个主人公身边必有一个女性角色辅助,并且这个女性角色都十分的睿智机敏,她的帮助对主人公是必不可少的。
人们对美好的事物有着天生的向往,所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也足以让读者心里舒坦。
很老套的爱情浪漫,也不失为优秀的结构技巧。
除此之外,必有一个十分能干的男性角色,这个人要么在主人公身边辅助,要么给予主人公很大帮助并深得主人公信任。
但最终会揭露,他才是整个阴谋的幕后主使。
这一人物的设置是为了造成反转的故事情节,给读者以巨大的反差,增强故事的戏剧性,所以我们会感觉丹布朗的故事很精彩、很耐读。
你看,英雄美人与反转背叛,再老套的结构技巧都能在优秀的故事讲述者手中化腐朽为神奇。
02
关于主题,丹布朗用密码创造了一个新奇的世界。
在当下科学不断解密宗教非科学性的时候,丹布朗却让各种秘密团体、秘密教派、秘密组织逐渐"浮出水面",原来我们所敬仰的各种大师,如达芬奇、伽利略、牛顿、华盛顿等历史名人都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与"身份"。
这些大部分是虚构的情节是那样的精彩,而作者在反复地强调这些故事都是真的。
丹布朗还好用描写的手法,环境地理描写细节处十分逼真,将一些新技术说得神乎其神,把一些不为人所熟悉的或虚构的机构介绍得煞有其事,这些都让很多读者信以为真。
半真半假的"谎言"才是最难辨识的,丹布朗看中了这一点。
而当读者将他的故事信以为真的时候,他就像个恶作剧成功的孩子一样,在故事的背后开心地笑着。文学的本质不就像丹布朗所完成的那样吗?说得和真的似的,但其实是假的。
很多读者都感觉丹布朗对宗教题材的故事情有独钟,其实不然。
他的书并不是每个故事都是宗教题材,比如《数字城堡》、《骗局》、《地狱》,有一半不是宗教题材小说。
造成这种错觉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以成名作《达芬奇密码》为代表的"罗伯特兰登"系列风头太盛,盖过了其余作品的光芒。
但分析一下这六个故事,虽然不都是宗教题材,但总会有密码的元素在其中,这与丹布朗童年生活的环境有关。
其父为数学教授,其母为宗教音乐家,科学与宗教早就在丹布朗的世界里对立与融合。丹布朗将"密码"这一数学游戏式的写作题材放入了宗教秘闻、人权思考、总统竞选、世界人口等不同的背景,是以同一种游戏方式讲述着相似的故事。
03
关于叙述技巧,“蒙太奇”、“最后一分钟救赎”和反转运用得炉火纯青
对于故事的叙述和情节发展,丹布朗七本书都遵循着统一原则。借用我国古典章回小说中的一句名言:"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专业一点,我们也可以称其为文学领域的"蒙太奇"。
就像中国传统的说书人,丹布朗会打开两个甚至三个场景来共同叙述,多个线索同时展开,最后编制成一个严密的网络。每次到达一个场景最关键的时刻进行镜头转换,虽然对读者而言总会有一些不爽,但无疑是引起读者继续阅读的好方法。
而正如大部分小说一样,所有场景渐趋融合的过程,就是小说矛盾不断激化的过程。
越接近结局,情节就会越凶险,时间就开始变得愈加紧迫。但每每到最后关头,英雄才会出场,以其耀眼的光环化解危机,这就是影视与小说当中都经常运用的“最后一分钟救赎”手法。
丹布朗每一本书都是这一模式结尾。
而有关情节的发展,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样,丹布朗对反转这一手法的运用尤其钟爱。
七本书七个故事,在结局处都是反转,让没有猜到结局的读者由衷地喜欢上他的故事,让隐约猜到结局的读者露出会心一笑。
04
关于表达方式,常见的心理描写被丹布朗创造性应用
丹布朗热衷于心理描写,在《失落的秘符》中更是常见。通过人物心理的刻画,作者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读者能更好地区分人物形象,这是心理描写常规的作用。
而丹布朗对心理描写却有着创造性地应用,他在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同时还将其用在了情节的讲述上。
通过书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来预示或推进着故事的发生、发展,这是很巧妙的一种方式。
在欧美文学中,米兰昆德拉好用大段的心理描写来阐释道理、发展情节,而丹布朗在文字的处理上更偏向于将现实情节与极为短小的心理描写相交合,不至于显得乏味枯燥,故事也就更为精彩。
江郎才尽还是破茧重生?丹布朗带来了一个惊喜
关于读者眼中的"丹布朗结构",作者本人似乎也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所以在《地狱》中,作者似乎在有意打破这种传统。
虽然又是一个"罗伯特兰登"的故事,但背景已从宗教中走出来,作者开始关注世界人口问题。身边的女性角色已不再是兰登的好帮手,而是真正的幕后主使。
在书中,作者玩了多个文字游戏,让自以为熟知丹布朗创作风格的读者在看到结局的时候有点小小的窘迫感。
而最大的特色在于这是一次"失败"的救赎。
主人公一系列的活动在最后都没能达成最初的目的,在这一意义上是失败的。
可巧妙的是,这次活动的失败却促成了矛盾双方的互相理解,让原本"十恶不赦"的科学怪人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他温和的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得到了世人的谅解与支持,这不得不说是另类的成功。
这本书中故事一改前五个主人公"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形象,更具有普通人的特征。
这是作者对自身创作桎梏的一次突破,具体将如何转变,还要期待他下一个故事。
时隔四年,丹布朗携新书《Origin》再次回到人们视野之中,中文名暂时拟定为《本源》,丹布朗将焦点放在了当下火热的“AI”领域,开始以文学的样式对人工智能这一前沿的科学阵地进行思考。
虽然最初的评价并不高,但因为各种译本出版时间稍晚,对通俗小说的评价目前受众范围还是太过狭小,需要更多的读者来筛选,具体走势目前还不好判断。
最后说说改编成电影的丹布朗小说,同样遵循着“丹布朗结构”
正如我们所知,即使是同一个故事,影视与小说也是不同的。
丹布朗七本书改编成电影的目前只有《天使与魔鬼》、《达芬奇密码》、《地狱》(《但丁密码》)三部。
改编基本尊重了原著的故事结构与情节,对一些难以表现的细节做了形象化的处理,这是大部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都会遵从的原则,在这里不做过多赘述。
前两个相似的故事改编成电影也是不同的,相对来说,《达芬奇密码》尊重原著的程度较高一点。
它也采取了双线结构,两条线索交替发展,剧中矛盾在最后交汇,基本是按照文学文本的样式来演。
然而,这种表现的方式放在电影中其感染力与震撼效果并不理想,不能给人以文学文本般的转折感和趣味性。
《天使与魔鬼》的改编要成功得多。
它基本摒弃了双线的故事发展模式,而是偏重于主人公所在的线索作集中论述。故事的连贯性明显增强,并更好地让观众进入兰登的角色,与主角一同冒险一同解密,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情节铺垫工作也做得十分到位,让观众第一时间明白发生了什么,主要角色也是一开始便登场,不用再纠结每个人的身份,能快速地进入对情节的欣赏。
当观众随着兰登一同解开谜题,瓦解危机的那一刻,影视艺术上所追求的"最后一分钟救赎",效果也就达到了。
《但丁密码》的拍摄对原著《地狱》进行了调整,从人物关系的设定到事件的最后结局都有了一些比较大的变动。从画面效果与情节丰富程度的对比来说,其质量也不如《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魔鬼》两部影片制作精良。
文本改编成影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表现人物心理与塑造人物形象,这是评价改编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是找到一个符合书中描写的外观人物,也要能表现出与书中一致的气质。这就需要对书中心理描写作视觉的转化。
《天使与魔鬼》的文本里关于心理描写的段落很少,最为主要的便是主人公兰登的幽闭恐惧症。在影视中演员面部表情的变化十分细腻、丰富,可以说将书里描写的形象完全呈现在了银屏上,这也可以算作其改编成功的重要因素。
看过《天使与魔鬼》电影的人都不会忘记最后"反物质"在空中爆炸时的壮观与绚烂,这是文本无法给观众的震撼。
我们总会用文本上的故事来对照银幕上的故事,与文本有差异往往会被认为是影视上的缺陷,但我们要清楚电影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的艺术,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
文学给读者想象的自由,影视给观众画面的震撼,不能简单地以一种艺术的审美为标准来评价另一种艺术的好坏。
老舍:“京派”与“海派”的合流者,却游离于主流文坛之外
友情提示,下文涉及剧透哦~
上午买书半夜读完。个人感觉由于丹布朗的小说本身故事性很强,所以阅读起来最好一气呵成,边读边脑补电影情节,这样可以更好的浸入其中,体验文字带给你的身临其境的紧张感。
其实在买书之前基本上就能推测出来本书情节上的套路了:
大量符号和谜题:
虽然在本书中增加了各种符号插图,不过对于情节的推进作用感觉并不大,更多的是为了介绍符号背景进而引向人物背景、组织背景、建筑背景。相比《达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这种没了符号就不知道下一个地点在哪里的对符号的刚需,《本源》里的符号只能看作是点缀。唯一一个算是谜题的也只能是布莱克的47字诗句外加一个印刷符号的小聪明。
人物反转:
也许是因为读过他这一系列所有的小说,所以从一开始我就对每位出场人物保持高度警惕,结局来个人物反转是丹布朗的必杀技。看着像好人的也许是坏人,看着像坏人的也许是好人,如果好人坏人都不是反派,那反派就不是人,而是AI。
多线并进然后并在一起走向高潮:
兰登线;杀手线;三位宗教领袖线;西班牙王室线。每条故事线都会在一段小高潮中戛然而止,然后转向另一条线,这大概也是他的小说能吸引人一口气读完的一个法宝。伴随着各线人物相继走到一起(亦或是领了便当没有机会再往下章走了),故事的地域范围逐渐缩小,人物关系逐渐明朗,悬念也浮出水面。
故事线贴合时下热点,引发科学和宗教的对冲:
这点可以理解,毕竟是畅销书作家,让故事背景紧贴时下热点永远都不失为一种让小说卖座的fail-safe。《本源》的最大热点就是人工智能+性取向平等。然而就我个人感觉,把国王和巴尔德斯皮诺的爱情留在最后作为最大悬念是否有点为了蹭热点而蹭热点?不过若是把这对感情理解成是宗教的进步倒也是说得过去,这一点就见仁见智了。
综上所述,本文的情节完全符合丹布朗一如既往的做派,甚至可以说由于缺少了大量的符号谜题使得故事情节没有以往那么曲折。地域方面也没有太大的折腾,全部都在西班牙。如果拍成电影,西班牙旅游业一定会掀起一股浪潮(说不定小说本身就已经给当地带来了旅游红利,一定会有大量粉丝去圣地巡礼),电影名字都不用起了,就叫《达尔文密码》哈哈。所以《本源》作为兰登教授系列的延伸可能对老读者来说真的没有太多的新意。
但《本源》仍然是一本好小说,抛去文学性不谈,丹布朗的小说带给我们的海量的艺术知识,历史知识,冷知识,科学知识都超越了小说本身。我第一次知道丹布朗这个名字是在书店的小说区域无意间看见《达芬奇密码》竟然还有原著小说。那个时候我才小学5年级,跟风看了《达芬奇密码》改编的电影以后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虽然当时看这个电影真的是看得一头雾水)。把原著买回来以后我边看书,边查书中描述的地点和艺术作品,进而了解小说背后的知识是我当时的一大乐趣———甚至现在也是。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本源》66页,有一幅温斯顿的自画像———Miro:
刚读到这里时本以为这只是一幅简单的AI自画像,可是读到后面竟然发现这就是指引我们找到AI主机的地图。这个悬念在本书当中是最令我激动的,所以当然要亲自查证一下,于是我找到了这个:
你找到了吗?
没想到一幅不起眼的插图竟然给我们留了这么大的一个悬念,这也是除了大量的知识之外吸引我的另一个地方——你总是能在丹布朗的小说中找到现实世界的影子,让人觉得小说中的情节真的会在我们身边发生一样。相信很多粉丝也会像我一样,边读边去网上查证小说中的现实部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你们有兴趣可以去这个网站:丹粉自建网站-Origin 内相关配图。这个网站有着几乎《本源》一书中涉及到的所有艺术作品,建筑和背景知识介绍。介绍是按照章节顺序排列的,目录在网站右侧,你们可以边看小说边在这个网站中欣赏超清配图和背景介绍,简直是丹粉必备神器!
暂时写到这里,不定时更新。毕竟丹叔好不容易出了一本书,就算再烂,只看一遍又怎么足够。
10
好象是10本左右,比较有名的有《数字城堡》 《圈套》 《达·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欺骗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