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资治通鉴权谋经典语录

你可能正想要阅读资治通鉴权谋经典语录,想要了解资治通鉴权谋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豆豆语录网精心整理了资治通鉴权谋经典语录的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阅读,那么,下面这些资治通鉴权谋经典语录内容,如希望是您喜欢的。



资治通鉴权谋经典语录



资治通鉴,一本关于权谋的书。

权谋这东西就像嫖娼,都不承认,因为嫖娼上不了台面,就好像权谋,可暗地里都在嫖。又像臭豆腐,人人闻到都捂着鼻子,可很多人都爱吃。

要说权谋不能不提资治通鉴,里面囊括了很多帝王将相的一生。《资治通鉴》1700年的历史,毛主席看了17遍成就大业,可以说中国人玩的权谋,只要认真看,都能在里面找得到案例。不过不通古文很难入门,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每天都会解读一段材料。

从我的公众号贴两段材料上来分析。

1.军神吴起是如何被人套路的

《资治通鉴》周安王 姬骄 十五年(公元前387年)

久之,魏相公叔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起为人刚劲自喜,子先言于君曰:‘吴起,贤人也,而君之国小,臣恐起之无留心也,君盍试延以女?起无留心,则必辞矣。’子因与起归而使公主辱子,起见公主之贱子也,必辞,则子之计中矣。”公叔从之,吴起果辞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惧诛,遂奔楚。

译文:吴起在魏国变法久了,很有成绩。相国公叔痤的夫人是公主,他开始害怕被吴起取而代之了。

有个幕僚对公叔痤说:吴起好搞定。这人确实很有能力,但自视甚高,受不了委屈,刚则易折。不如给他下个套,您先去跟魏武侯说:吴起是个人才,但咱们魏国庙太小,恐怕吴起这尊大神无意久留,您不如招他为驸马(另外嫁一个公主,不是公叔痤夫人),如果吴起没久留魏国的打算,肯定会拒绝赐婚,那样的话王上就要早做打算了,绝不能让吴起为别国所用。

同时这个幕僚又对公叔痤说:在建议王上给吴起赐婚之前,您先邀请吴起到府上赴宴,在宴会上安排夫人尽情的折辱您,吴起见识到了公主的刁蛮,认为王上家的家教很差,肯定会婉言拒绝王上的赐婚,到时候他就上套了。

公叔痤听从了幕僚的计策,吴起果然拒绝了魏王的赐婚。魏武侯开始怀疑吴起的忠心,但还不愿意完全相信,一时没有下定决心处理吴起。 但吴起回府之后缓过神来,越想越害怕,觉得魏武侯已经动了杀心,于是连夜逃到楚国去了。

这个计策的高明之处在于:

1.没有副作用,就算计策没有成功也不会对使用者造成任何不利。

2.非常的隐蔽,整个流程如行云流水,没有任何反常的地方,防不胜防。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当朝丞相请官员吃饭是很正常的事情,公主骄横也是很常见的事情,如果不知道公叔痤跟魏武侯讲了什么,是根本不知道这里面会隐藏着阴谋的。

3.稳赚不亏,万一计谋没有奏效,有朝一日吴起凌驾于公叔痤之上。请吴起吃饭是主动示好,向魏武侯建议把公主嫁给吴起更是向吴起示好。要是真有吴起当丞相的一天,那个时候公叔痤和吴起的关系也不至于太紧张。

规律总结:​

先向领导报告某个人的心态问题,但空口无凭,还需要设计一个实验去帮领导验证这一心态。

另一面,诱导对方做出特定的行为来迎合那个实验,确证先前的心态猜想,毁谮工作宣告完成。

英雄不识权变,败于竖子之手,不亦悲乎?

2.荒诞的记载,背后大多隐藏着合理真相

《资治通鉴》周烈王 二十八年

成侯邹忌恶田忌,使人操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我为将三战三胜,欲行大事,可乎?”卜者出,因使人执之。田忌不能自明,率其徒攻临淄,求成侯。不克,出奔楚。

译文:​成侯邹忌厌恶田忌,邹忌就派人拿着十金招摇过市,找人占卜,自我介绍道:“我是田忌将军的臣属,如今将军三战三胜,名震天下,现在欲图大事,麻烦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卜卦的人刚走,邹忌就派人逮捕卖卜的人,在齐王面前验证这番话。田忌无法解释清楚,于是率领私兵进攻齐都临淄,要求齐王交出邹忌,没有攻克,于是出走楚国避难。

解析:​这段材料记载了邹忌和田忌争权的故事。邹忌是齐国相国,是个帅哥,很多人都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言文。 田忌大家也都知道,《田忌赛马》小学就学过,同时田忌还是田氏齐国的宗室大将。

这段材料我看过好几遍,一直觉得不对劲,可又说不清楚哪里不对,直到最近才略有感悟。

不对的地方:

1.邹忌陷害田忌的手段太弱智。哪个谋反的脑子宕机了会当街算吉凶?连小学生都难骗的套路,是怎么让一代霸主齐威王相信的?况且算命事件发生在马陵之战后不久,要谋反也是马陵之战后,趁着还没有交军队时谋反,哪有有军队时不谋反,交了军权后倒想谋反的。就算齐威王弱智,身边其他人就没一个清醒的吗?

2.田忌的反映太反常。邹忌用这种漏洞百出的套路,陷害一个为齐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宗室大将。如果田忌智商在线,难道不是应该入宫解释吗?为什么田忌要发私兵攻皇城?,虽然史书没有记载齐威王田因齐和田忌的具体关系,但从齐威王两次把军权交给田忌攻魏来看,两人的关系绝对是亲密的。

3.田忌的结局。读过后续历史会知道,田忌没死,齐威王死后齐宣王继位,知道田忌是被冤枉的,把他接回了齐国。诡异的是,田忌回国后,邹忌并没有得到处罚,这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以下是进一步分析:

田忌是个目无王上又功高震主的权臣。

《田忌赛马》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田忌在孙膑的指导下,赢了齐威王一千金。金子不是重点,齐威王多的是。关键是田忌竟敢赢自己的领导,一点都不给齐威王面子,到底谁是老大?现在的下属陪领导打篮球都是防都不敢防,领导都是如入无人之境。田忌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没把领导放在眼里。

2.对历史熟的会知道,孙膑在魏国受害,被庞涓挖了膝盖,是齐国使者把孙膑带到齐国。可奇怪的是,这个齐国使者把孙膑交给了田忌而不是交给齐王,也就是说在使者的回国汇报的顺序上,他是先田忌而后齐威王的。他到底是齐国的使者?还是田忌的使者?

由以上两点判断,田忌是齐国的权臣,不说是齐威王的曹操霍光和刘裕,最起码也是齐威王的邓鸷。齐国不是齐威王一个人的齐国,而是田氏齐国,而田忌,就是田氏贵族推选出来掌军的代表人物。

他是宗室领袖,军中宿将,他有绝世军师孙膑的辅助,他三战全胜,把中原霸主魏国打成齐国小弟,可以说是威震天下。

一个眼里没有王上的宗室大将,拥有横扫天下的声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携不赏之功,赏无可赏,他危险了。

很显然,田忌功高盖主了,他有了谋反的能力,不管有没有谋反的心思,齐威王都必须搞掉田忌,罪不在谋反,罪在田忌有谋反的能力,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要田忌倒霉的是齐威王,邹忌只不过是台前的一颗棋子,而齐威王才是幕后主使者。​

是齐威王指使邹忌陷害田忌,而田忌也意识到了这一切,所以不管田忌怎么隔空解释,齐威王都选择装糊涂。进宫解释又不敢,怕齐威王扣留他,所以只好带领私家军队进宫临淄,要求齐威王交出邹忌。

田忌并没有真的打算攻进皇宫,手上没有正规军队想进攻皇城简直是痴人说梦,田忌一开始就打算逃亡楚国,但不能这么空手去,最少要谋个反表个态,表示自己跟田氏齐国彻底决裂了,而不是去楚国当卧底的,算是交给楚王的投名状。

另一方面就是利用谋反行为提高自己的政治价值,以便在楚国有更高的政治地位,毕竟政治犯是最值钱的,果然到了楚国之后不久就被楚王封为侯。

同时他谋反打的旗号是要求齐威王交出邹忌,也就是历史著名谋反口号“清君侧”,七国之乱时刘鼻用过,靖难之役是朱棣也用过,这个口号的好处在于能进能退,田忌没有打反对齐威王的口号,主要是为了以后能有机会返回齐国。

田忌没有把事情做绝,如果打的是反对齐威王的旗号,这事情就没有反转的余地了,打个反奸臣不反皇帝的口号正好,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果然齐威王死后,太子齐宣王继位,齐宣王知道田忌受了很大的委屈,立刻把田忌招回齐国重用。至于邹忌,他一开始就是齐威王的棋子,所有的事都是为了维护齐威王的皇权稳定,他就是皇权门前忠心耿耿的狗,齐王自然不会降罪于他。

这么解释的话,一切都由荒诞变得合理了。

写到这里,本来应该结束了,突然由于齐宣王找回田忌的事,想起来李世民贬斥李绩的故事,再加一点吧,算是画蛇添足。

李世民临死故意把徐茂公贬到了外地,再交代李治上台后把李绩招回来,这一来一回,凭空多出来了一份李绩对李治的感激之情,从此徐茂公毕生忠于李唐,士为知己者死,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就是毫无成本的施恩术,是天可汗李世民的权谋布局。

回到田忌这边,田忌流落异国十数年,齐宣王为他洗刷了冤屈,让他重新为故国效力,我想田忌此时此刻的心情,恰如李绩彼时彼刻那样感激涕零吧。

微信搜索读史悟道关注作者,主写权谋,每天一篇,学好权谋思维,少走十年弯路。

资治通鉴权谋经典语句



不能片面地认为“《资治通鉴》是教人怎么玩权谋怎么玩人怎么整人的书”。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
除政治之外,《资治通鉴》在文化、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均有记载。在文化方面,就学术思想来说,上至先秦的儒、法名、阴阳、纵横五家的代表人物和学术主张,下及汉初的黄老思想,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以及魏晋玄学的盛行都有记载。对于佛教、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儒、佛、道之间的斗争也有叙述。对西汉以来经学的发展,典籍的校理,石经的刻立,九经的雕印及流传,都有较系统的陈述。著名的文人学士及其作品也有记载。
在科技方面,记载最多的是历代的历法。其他如天文学、地理学、土木建筑(如秦代的长城,隋唐的长安城和洛阳城)、水利工程(隋代的大运河)也有反映。
《资治通鉴》也注意关于经济的记载,因田赋和赋税是封建经济的首要问题。因此,它对于商鞅变法,文景之治,北魏孝文帝的均田制等都有记载。
对于军事的记载,《资治通鉴》也很突出,对战争的描述也很生动。凡是重大的战役,对战争的起因,战局的分析,战事的过程及其影响,都有详细记载。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杰出的例证。

........................
如此之国之瑰宝,居然这样以为............
可叹可叹。

      资治通鉴是帝王的教科书,教帝王用帝王之术的。

      宋末元初胡三省评价此书:“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整人的书,唐朝来俊臣写的《罗织经》,值得一看。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具有强烈的正统立场,在分裂时代,如三国,魏有纪,蜀、吴无”纪“;南北朝时代,南朝有”纪|,北朝无“纪”;五代有“纪”,而十国无“纪”。又如《通鉴》载魏明帝太和五年:“(诸葛)亮帅诸军入寇,围祁山,以木牛运。”对此朱熹曾表达他的不满曰:“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缘此遂欲起意成书。推此意,修正处极多。若成书,当亦不下通鉴许多文字。但恐精力不逮,未必能成耳。若度不能成,则须焚之。”

       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因此,在编纂《资治通鉴》时,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有所发展。

他把历史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

       除政治之外,《资治通鉴》在文化、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均有记载。在文化方面,就学术思想来说,上至先秦的儒、法名、阴阳、纵横五家的代表人物和学术主张,下及汉初的黄老思想,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以及魏晋玄学的盛行都有记载。对于佛教、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儒、佛、道之间的斗争也有叙述。对西汉以来经学的发展,典籍的校理,石经的刻立,九经的雕印及流传,都有较系统的陈述。著名的文人学士及其作品也有记载。

       在科技方面,记载最多的是历代的历法。其他如天文学、地理学、土木建筑(如秦代的长城,隋唐的长安城和洛阳城)、水利工程(隋代的大运河)也有反映。

     《资治通鉴》也注意关于经济的记载,因田赋和赋税是封建经济的首要问题。因此,它对于商鞅变法,文景之治,北魏孝文帝的均田制等都有记载。

对于军事的记载,《资治通鉴》也很突出,对战争的描述也很生动。凡是重大的战役,对战争的起因,战局的分析,战事的过程及其影响,都有详细记载。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杰出的例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作为一部通史,肯定有大量这方面的描写,要看你怎么用了
当然这也只是其中之一而已,更多是记录史实,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司马光用了19年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的编年体史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300多万字,共294卷,主要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五代时周世宗显德六年这期间16朝1362年的历史。

1. 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

出自《资治通鉴·宋纪》。择取别人的长处,然后去学习,这样就会将自己的长处归为几用。

2. 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测也。

出自《资治通鉴·唐纪》。生气发怒是人之常情,但如果不发怒,经常将笑容挂在脸上的人,是最让人难以猜测的。

3. 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

出自《资治通鉴·汉纪》。任用贤德之人治理天下,天下一定会太平;如果使用不贤德的人去治理天下,天下一定会大乱。

4. 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

出自《资治通鉴·唐纪》。如果你能够知晓农夫的辛苦,就胡常有这碗饭吃了。

5. 去就以道,可谓君子矣。

出自《资治通鉴·晋纪》。离开或者继续留任自己所处的职位,都能够处于正理,这样的人就可以称得上是君子。

6. 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

出自《资治通鉴·唐纪》。对于别人,不应当求其完备,应当用他的长处,而放弃他的短处。

7.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

出自《资治通鉴·太祖开宝八年》。自己睡觉的床榻旁边,怎么能容许其他人来呼呼地睡大觉呢!这是赵匡胤宋太祖。说的话。这句话比喻自己的利益或势力范围不能容许他人来侵占、染指。

8. 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出自《资治通鉴·周威列王二十三》。君子会用自己的才能去做善事,小人会用自己的才能去做坏事。

9.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

出自《资治通鉴·周威列王二十三》。礼仪的存在在于能够分辨贵贱,使得亲疏有序,裁定万物,处理日常事务。没有约定就不能够显扬,没有爵号的器物,就不会有相应的形象。

10. 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

出自《资治通鉴·汉纪》。千钧之力才能够拉的开的强弓,是不会用来射杀小老鼠的。万石那样重的巨钟,用小草去敲打它,是不会发出声响的。

资治通鉴是帝王的教科书,教帝王用帝王之术的。整人的书,唐朝来俊臣写的《罗织经》,值得一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