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正想要阅读永恒和一日经典语录,想要了解永恒和一日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豆豆语录网精心整理了永恒和一日经典语录的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阅读,那么,下面这些永恒和一日经典语录内容,如希望是您喜欢的。
永恒和一日经典语录
1998年出品
影片《永恒和一日》更像是一首哲理诗。而创作了这首伟大诗篇的人,正是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戛纳电影节评委会
导演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Theo Ange lopoulos
1936-
希腊
主演
布鲁诺·冈兹
Bruno Ganz
伊莎贝拉·里雷纳德
Isabelle Renauld
类型生活
颜色彩色
谁都不能否认,在希腊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里,确实曾经诞生过太多的英雄、奇迹与神话,关于宇宙、关于大地、更关于人类的生命本身。我们不得不对她产生一种尊敬甚至是谦恭的心理,这不仅是因为她是奥林匹克的发源地,是人类追求力与美的最初的起始处,也因为这里还曾孕育出众多活跃在世界影坛上的大师级人物,比如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就年龄而论,安哲罗普洛斯比他同时代的导演要晚了10年才开始自己的电影创作。但这并不妨碍他以自己标签式的“风景中的人物”的长镜头,以及对于人类的居所、历史与归属的探寻来构成他的“戏剧”之域,同时也氤氲着在他的作品中“时间、生命和历史”的永恒主题。纵观安哲罗普洛斯的所有影片,它们都负载着沉重和可怕的过去,以及导演本人对这块土地的所有沉思。事实上,在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中,确实有着太多的内容、太多的个性和太强的宿命感,以至于观众在看过了他的代表作《雅典》、《尤利西斯的生命之旅》和《永恒和一日》等影片后,往往都会感觉到语言的苍白无力,而影像本身才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安哲罗普洛斯的经典之作《永恒和一日》历来为全世界的影迷们所津津乐道。在这部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影片中,导演以极为自我的手法,将独特的欧式长镜头在片中运用得炉火纯青,从而使整个影片散发着一种触动人心的深情。片中的男主角亚历山大与那位可爱的阿尔巴尼亚小男孩之间的情谊,就更是让人无法不为之动情。当然,这些都只是大师在作品的表面上呈现出来的一些外在的情感或是生活状态,而他真正试图通过本片探讨的却是人类对于生命本身的所谓“永恒”与“一日”所应该抱持的认识及其行为。
也正是凭借着《永恒和一日》这部不朽力作,安哲罗普洛斯不仅获得了当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的金棕榈大奖,而且还由此确立了自己“电影界的但丁”的至高地位。
永恒和一日经典语句
哈喽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大颠,大颠今天来给大家推荐一部豆瓣评分9.0分的希腊电影——《永恒和一日》。这部电影是导演用镜头语言写的诗,可以说十分的精彩,好了,话不多说,跟着大颠一起来看看这部电影吧!
获奖情况:
1998年第5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大奖。
【你要了解的背景】
《永恒和一日》讲述了一个寻找生命归宿的故事,是希腊电影大师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作品,向来被观众视为一部经典的爱情诗歌电影。凭借着这部不朽力作,西奥·安哲罗普洛斯不仅获得了1998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的金棕榈大奖,而且由此确定了自己“欧洲电影界的莎士比亚”的至高地位。
导演安哲罗普洛斯本想启用Marcello Mastroianni扮演影片的主人公亚历山大,但遗憾的是,这位伟大演员于1996年底病逝。于是,德国演员Bruno Ganz接替了这一角色。他曾在威姆文德斯的《欲望之翼》(Wings of Desire)中扮演渴望成为凡人的天使Damiel。这个角色与亚历山大不无相似之处——孤独、疲惫、灵魂的放逐。而事实证明,他的表演也的确非常成功。
这部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影片历来为全世界的影迷所津津乐道。1998年,本片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大奖。
【听大颠讲电影故事】
瓢泼般的大雨在希腊海港城市塞萨洛尼基的上空肆虐,年过六旬且又身患绝症的希腊诗人亚历山大在雨中的海边陷入回忆。他仿佛看到儿时的自己蹑手蹑脚地躲过母亲的视线,溜下楼梯跑向海边,至今耳边还回荡着母亲寻找他时喊他名字的声音。现在,他得从这座宅子里搬走了,因为女婿不喜欢总跟在他身后的那条狗。
这里的一切是那样熟悉,就像熟悉自己的身体一样。他留恋地站在二楼的回廊向院落里眺望,仿佛看到30多年前妻子站在院子里那柔韧的身姿。他忆起女儿出生后不久的一天,许多亲友被邀到家中看望新生的婴儿。亲朋们的喧哗声充满了摆放着鲜花的客厅。饮过香槟后,人们又被邀到了海边。
母亲一袭黑衣坐在凉栅下摇着白色的摇篮,周围是蓝天、大海和夺目的阳光,婴儿睡着了。妻子安娜小心地抱起孩子,脸上漾起幸福的笑容。海风吹动着她的秀发,衣裙遮不住少妇的风韵,这是生命中一段让亚历山大心醉神迷的日子,也许这是让他反复回忆的主要原因吧。
但是,一阵紧似一阵的雨却把亚历山大从回忆中拉回到了现实世界。他驱车穿过街市,耳畔一直鸣响着一首雄壮深邃的乐曲,那象征着已经消逝的岁月。
思索中,一群拦阻过往车辆要求擦车的孩子吸引了亚历山大的注意。突然,一群拿着警棍的警察跑了出来,他们疯狂地抓捕这些非法移民。
所有的孩子纷纷像小鸡一样落网,只有一个身形最小、黄头发的男孩恰巧逃到亚历山大的车边。亚历山大本能地把孩子拽上车,快速启动汽车离去。这个孩子面无惧色,一语不发。亚历山大的车漫无目的地驶过街巷。随着一声尖锐的哨声,那男孩要求下车,他又回到了他的同伴们中间。
回到家中,亚历山大发现了早已去世的妻子安娜写给他的一封信,他让女儿为自己念信。这使亚历山大又陷入了痛苦的回忆。直到此刻,亚历山大才发现妻子曾经是多么爱他,也曾经因为这份无悔的爱而忍受着怎样的孤独。她只是向他索要一天,她希望有这样一天,丈夫不再自我放逐,不再寻找根本不知道是否存在的自由,而是活生生、全身心地存在于自己的身边。
画面所勾勒的就是安娜所憧憬的那一天的模样:一家人出海度假。赞美环绕在安娜与亚历山大初生的女儿周围,幸福和欢笑也环绕在海际岛边。但即使在那样的憧憬里,亚历山大也要脱离群体独自爬上山崖,寻找儿时与同伴刻下的字迹,站在最高处向远方的航船挥手叫喊。
他一生都在寻找一个谜底:时间是什么?明天能持续多久?他为此自我放逐,为此忽视了亲人,为此丧失了爱的能力。而妻子也在这样的冷漠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现实中,冷漠的女婿告诉亚历山大,已经将他海边的别墅卖给开发商了。亚历山大带着狗落寞地离开,踏上了孤独的旅程。
亚历山大像以往一样驱车经过街市。他无意间发现,两个男人正将街上的那些孩子塞进一辆中型货车。他感到可疑,就尾随而去,随后发现孩子们正被卖给一些有钱的老夫妇。那个他救过的男孩子也在其中。趁其中一个较大的男孩企图逃走的时候,亚历山大交出仅有的钱,把黄头发的男孩带走了。
在车上,亚历山大得知,这个孩子来自阿尔巴尼亚,家中只有一个奶奶。因为消除了所有的敌意,诗人说服男孩同意回家。小男孩上了回乡的车,却仍在开车前一分钟跳了下来。嘴里唱着这样的民谣:“寇芙拉,我的小花。流浪的小小岛在异乡悲鸣,幸运的异乡,我思念着你。”
诗人在小男孩的歌声里听到了自己久已干涸的词汇之河重新奔腾流淌的声音。他开始学着19世纪的那位作家一样,用钱买词汇。
亚历山大亲自开车送小男孩到希阿边境。可边境上恐怖的情景令他们不得不选择逃跑,一个个逃亡者的僵尸像晒干的树皮一样高高悬挂在铁丝网上。男孩用他不多的词汇,描述祖国的悲惨境况。亚历山大这才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逃亡者。
临近公路时,亚历山大放弃了自己的汽车,与孩子一起登上公交车。车上乘客寥寥,车身缓缓移动着。每站停车时,亚历山大看到上来不同的乘客,有诗人、扛红旗的革命者、四人音乐小组以及公交车下掠过的穿黄色防雨衣的救火员……这些不同时代的人在亚历山大的脑海中交错,他的内心充满了感伤,已分不清哪些是他的幻觉,哪些才是眼前的真实场景。
回到塞萨洛尼基后,亚历山大和孩子一起目睹了他的同伴的死。于是所有的非法移民们都集中在一个破旧的厂房内追悼他们死去的同伴,看着死者的遗物在火中化为灰烬,而活着的人们却必须继续在艰难中挣扎求生。
在他与亚历山大临别之时,小男孩告诉了诗人最后一个词:太晚了。亚历山大则给了他一枚硬币。
阵阵悲凉占据着亚历山大的心,此刻,只有回忆中那些闪亮的片刻才能照亮他那颗冰凉的心。他仿佛又回到了海边的妻子和亲友们身边。海岸线上,亲友们正享受着阳光和大海,妻子仍穿着那件使她线条分明的白底黑点的连衣裙游荡于海天之间。突然,一阵急雨洒下,大家快速跑向凉棚,有人搀扶着老者,妻子从海边奔向他,他们通身湿透,在人们目光不及的岩石后,他们长吻……
耳边,不远处传来快乐的乐章,纤细而清幽。亚历山大离开码头,朝乐声走去。眼前是真实的景象,一对新人在翩然起舞,围观的人出奇地安静。新郎的面孔稚嫩而木讷,新娘娇艳如花。看着这一切,此时的亚历山大,内心竟不知是喜是忧。
【大颠为什么推荐它】
悠扬的音乐
片中的音乐非常悠扬,特别是新婚情侣跳舞和老人与孩子在公共汽车那段给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而这也让影片的气氛不是过分的压抑。
长镜头的运用
在影片中,导演以极为自我的手法,将独特的欧式长镜头运用得炉火纯青,从而使整个影片散发着一种暖人心的深情。
【经典台词】
明天能持续多久?
——亚历山大对妻子说的话
比永恒多一天。
——安娜说的话
生命甜美。
——亚历山大说的话
大颠短评:
每次看完安哲的片子,心里都很郁闷,但是郁闷的还特别爽。缓慢行驶的公车,仿佛流逝的人生,在“Trio And,”Eternity theme”的伴奏下,镜头定格在四位“乘客”的脸庞上,无处为家的童年、疲惫斗争的青年、按部就班的中年、丧失语言的老年。
人这一生不过在寻求某种永恒的现实,即使更多是不得,但短暂而绝美的过往,犹如内心深处的絮语,在黑夜,在看不到风景的雾中,在所有失去方向的时刻,诉说着引领着。大家自行去电影中读出这位“电影诗人莎士比亚”要表达的意义吧~看完后来评论区一起讨论讨论哦!
美与哀愁.他的电影,如同诗一样美,而且毫不晦涩,自然又安宁。即便伊人(可以形容男性吗?)已逝,作品亦可永久存在,这就是作品的魅力。我喜欢这样的导演,超级喜欢。直到他去世后,我才把他的作品一一拿来看掉,内心涌动着感激与一种被净化过的恩泽。谢谢安哲导演。人生在世,对美的追求是无止尽的
今天总会过去,但人们却放不下,明天总会到来,但却没人喜欢。未知就如同心中的愧疚与不安一样,总想着它来得晚一点,自己能有所准备,但是当你想要认真准备的时候,又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对明天的揣测就如同对今天的挥霍一样,当我们不再惧怕明天到来,同样的也就不会让自己继续活在记忆里了。
1998年的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颁给了影片《永恒和一日》。这是一部探讨活着的意义的电影,与诸多欧洲文艺片一样,本片的节奏缓慢,内容枯燥,对于生活有着诸多思考的人自然会与导演有共鸣或交集,否则,当你打开这部影片的时候,时间会突然被拉长。
身患癌症且明天就要入院治疗的诗人,想在今天处理好自己的事情,癌症已经是晚期了,自觉未来属于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因此对于明天这个即将入院的日子自然充满了恐惧与不安。诗人想要将自己的狗交给女儿照看,但女儿对于自己的处境竟然浑然不知,失望的诗人漫无目的的游走,没想到却在无意间救下了一个希腊难民小孩。
小孩跟随着诗人,陪伴着诗人。两人开始游走在诗人的回忆里。回忆里的他总是挥之不去的是已经死去的妻子和年迈的母亲。诗人对于回忆越是执念,他对于明天的到来也就越是不安。究其一生在研究十九世纪某一个诗人未完成的诗歌的他,不知道这一生颠沛流离的意义是什么。当然,这个一生都不明白的问题, 自然不会在行将结束之际有了答案。最后,送走了小孩的诗人幻想自己站在了海边,耳边响起了呼唤。
这是一部典型的欧洲文艺电影,当然你如果喜欢快节奏的话,调快播放速率后,本片也能稍微好看点。伯格曼有一部电影《野草莓》,他讲的也是一个行将结束的老人沉浸在自己回忆中的故事,本片与那部经典著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然,这种妙处指的是有一些影子在里面。自然,两部作品其实是很不同的。
亲人离去,对于一个年迈之人这种打击无疑是最为严重的。从片中诗人回忆自己过去来看,妻子安娜在曾经的生活中扮演着的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安娜是自己生活的支撑,同时也是自己过去生活的全部。如果你信奉一个人的重要性与生活中他被呼唤的频次有关联的话,你就能看出来,在诗人心中,安娜几乎是无处不在的。
但是对于安娜而言,诗人给她的感觉是什么呢?安娜认为诗人的身体跟自己的家人在一起,但是诗人的心却不知何处。也许这是在暗示诗人一生都在研究十九世纪的那首没有结尾的诗歌,而忽视了对于亲人的爱,直到最亲近的人离开了这个世界之后,他才发觉眼前人的珍贵。又或者在暗示着诗人一生在追寻的答案,其实就在眼前,自己的妻子,自己的母亲都能给予,但是诗人却执拗地想要在一首残诗中获取,这不可取。
爱回忆的人基本上都不快乐,但凡现实中能带给他一丝丝的快乐,回忆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那些回忆代表着自己曾经的美好时光,只不过这种时光现在没有了,或者是中断了,所以,人们才会拼命的去回忆。但是回忆能改变什么呢?什么都改变不了,现实中的回忆不能帮助他前进,回忆中的现实也不能成为今天的一种,因此,这种无异于饮鸠止渴的方式,只不过是为了延缓自己面对未来时候的窘境。
但是未来到底是什么呢?它真的是比永恒多一天的存在吗?那永恒是什么呢?诗人不明白,当然也没有人真的明白。这个时间限制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我们对于未知的一种期许。期待明天来临的时候有一个好结果,或者盼望明天到来的时候比今天能好一些,但是明天总得经历了才知道一切。对于过去或者现在的眷恋并不能延缓明天到来。即使明天很坏,它依旧是会变成今天,最终变成昨天甚至是回忆。
诗人惧怕的是明天,因此才在最后一天试图找寻多一些记忆。而明天并不会永远地活在未来。相对于死亡,诗人接受不了的是自己不被理解,但是谁又能永远地被理解呢?或者说不被理解又能怎样?接受自己不被理解,接受自己颠沛流离,这本身就是一种顺从。就如同你接受时间总是会慢慢的到来一样。我们活在时间里,没人能拒绝它的脚步,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想着对未来做出预判,这本身就有点滑稽。只有接受一种现状,人才会对下一阶段发起冲击,否则,困于自己的过去的人将永远的忧郁。
不美好或者是不完美总不至于是永恒的,当你把它当成自己生命中的某一段时光之后,或许对于明天的期待中,就只剩下完美和美好了,这不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