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正想要阅读尼尔波兹曼经典语录,想要了解尼尔波兹曼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豆豆语录网精心整理了尼尔波兹曼经典语录的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阅读,那么,下面这些尼尔波兹曼经典语录内容,如希望是您喜欢的。
尼尔波兹曼经典语录
尼尔波兹曼经典语句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直到2003年,他一直是文化传播系的系主任。2003年10月波兹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和对媒介文化深刻的洞察。 以上是他的简介。 他主要写过的并且为中国人所知的是《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写得很好,推荐!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直到2003年,他一直是文化传播系的系主任。2003年10月波兹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和对媒介文化深刻的洞察。
来自百度百科: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直到2003年,他一直是文化传播系的系主任。2003年10月波兹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和对媒介文化深刻的洞察。 来自维基百科: Neil Postman (March 8, 1931 – October 5, 2003) was an American author, media theorist and cultural critic, who is best known by the general public for his 1985 book about television,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For more than forty years, he was associated with New York University。 Postman was a humanist, who believed that "new technology can never substitute for human values。 ", though with a much stronger preference for faith and religious belief as evidenced by his book "Technopoly: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 翻译如下: 尼尔·波兹曼(1931。3。8-2003。10。5),是一位美国作家,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因为他的一本《娱乐至死》而为大众所熟知。他在纽约大学执教40余年,波兹曼是一个人文学者,相信“技术永远不会取代人类的价值观”,在他的著作《技术垄断》一书里对此有详细的阐述。
美国人,生前在纽约大学任教。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出版过20多部书,代表作《娱乐至死》《童年消逝》
最近刚读完《童年的消逝》,虽然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为了我的学分而努力的,但是 ,当我真的看了这本书之后,就有一些欲罢不能了。尤其是针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我想的更多了。1.我们的童年vs现在孩子的童年我觉得跟我差不多大的孩子,应该都还记得,我们小的时候,课间、放学、周末,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是什么?是看电视?貌似只有每天5点还是6点的动画片。看电脑?那个时候的电脑远没有现在普及度这么高,想上网就要去网吧。花钱不说,还不知道要干嘛。我们做的最多的,就是和我们的朋友们一起做游戏。打老虎、跳皮筋、老鹰捉小鸡、丢手绢、你追我赶、谁是木头人、捉迷藏、摇呼啦圈、过家家等等等等,我能举出来的例子真的太多了,每一个都是我童年的美好回忆。想起来就觉得满满的幸福。即使我可能不记得和我玩儿的人叫什么名字了,但是,那时的笑脸却是难以忘怀的。我们再来看看现在。有多少的小孩子玩儿手机玩儿的比大人还在行?有多少小孩子不给手机玩儿就撒泼耍赖?有多少小孩子有手机就万事足,家长爱哪儿哪儿去?有多少孩子,现在还会跳皮筋?他们除了玩儿手机,就是看电视吧?有孩子会看书么?有孩子会经常出去和朋友们玩儿么?细细想来,真的有点儿可怕。我们的孩子被科技产品充斥了生活。我们能想起来的,是童年的游戏,是童年的玩伴。现在的孩子们未来能想起来的,是不是以手机居多?2.我们童年的游戏vs现在孩子的游戏我不否认,现在的科技发展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可以更多、更快、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发生的事情。但是,这些事情真的对孩子那么重要么?打老虎、跳皮筋、老鹰捉小鸡、丢手绢、你追我赶、谁是木头人、捉迷藏、摇呼啦圈、过家家,每一个游戏都需要两个至两个以上的孩子参与。孩子可以学会和其他的孩子相处,孩子可以锻炼他们身上的肌肉控制能力,孩子可以遇到更多不同的观点,孩子可以亲手去感受、摸到这个世界。但是现在呢?我记得我看过一个小孩子玩儿一个“剪扣子”的游戏。就是屏幕上会出现1-3颗的扣子和一把能动的剪子,然后,小孩子只需要用两根手指放在屏幕上(无论哪两根)进行开合的动作,就可以控制着剪子去剪扣子。这个游戏说是锻炼孩子手指的控制能力的。我真的很想说放*!在冰冷的屏幕上,孩子能够知道剪子的重量么?能够知道怎么用剪子吗?能够摸到扣子的突起吗?知道剪扣子需要用手指使力,而不是只要简单的平移就可以了吗?玩儿这个游戏玩儿多了的孩子,你觉得他在现实生活中就真的学会剪扣子了吗?也许有的人会说小孩子玩儿剪子很危险,那我只想说,你真的给自己的偷懒找了一个借口。玩儿手机,你真的不用看着。但是,如果你的小孩子玩儿真的见到,你确定你不会看着么?你看着你的孩子还会伤到?那你的心真的有点儿大。3.我们童年接触的世界vs现在孩子接触的世界都说,小孩子的世界很单纯,很快乐。确实是,但那是以前。现在的信息这么爆炸,各种小学生初中生都人手一个手机可以随便上网下信息来看。你真的觉得,我们的童年世界和现在的童年世界是一样的吗?小的时候,我不知道男女朋友是什么,现在的小孩子幼儿园可能就有了“男朋友”或“女朋友”。小的时候,我看的动画片都是《大头儿子小头爸爸》、《蓝皮鼠大脸猫》,积极正能量的不得了,现在的小孩子看《喜洋洋》、《光头强》,里面的人无论怎么对待都不会死,所以出现了一则一个小孩子被绑到树上焚烧的新闻。小的时候,我在公共场合吵闹,爸妈会给我一个玩具(非电子类),现在的孩子在公共场合吵闹,爸妈会给他一个手机或者iPad。当我意识到现在的孩子是这样的童年的时候,真的想想都有些可怕。那些冰冷的电子产品充斥了孩子的整个童年。是的,这样父母真的轻松了,只需要花一点儿钱,孩子就可以老老实实的在那里坐一天,不吵不闹。但是,父母的陪伴对孩子来说真的可有可无吗?用点子产品换来了孩子的安静,这个公式真的平等吗?尤其是以电子产品作为奖励的。如果你现在安静一会儿,你可以玩儿手机;如果你写完作业,你可以玩儿手机;如果你听话,你可以玩儿手机;如果你……可以玩儿手机。当手机成为了一种奖励,成为了小孩子获得的一种成就,一种战利品,你真的觉得他以后不会以有手机玩手机为荣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童年的消逝》是一本有关“童年”的历史的书,他写了“童年”的产生、发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过程。但是,他没有写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本书不是让你用来找办法的,因为没有具体的解决办法。但是,你会看到一个赤裸裸的童年被侵蚀的世界。
来自百科: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直到2003年,他一直是文化传播系的系主任。2003年10月波兹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和对媒介文化深刻的洞察。 来自维基百科: Neil Postman (March 8, 1931 – October 5, 2003) was an American author, media theorist and cultural critic, who is best known by the general public for his 1985 book about television,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For more than forty years, he was associated with New York University。 Postman was a humanist, who believed that "new technology can never substitute for human values。 ", though with a much stronger preference for faith and religious belief as evidenced by his book "Technopoly: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 翻译如下: 尼尔·波兹曼(1931。3。8-2003。10。5),美国作家,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加,因为他写的一本有关电视传媒的书《娱乐至死》而为大众所熟知,在纽约大学任教40余年。他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他认为:“技术永远不会取代人类价值观。 ”在他的另一本书《技术垄断》中对此有详细的阐述。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是《娱乐至死》一书的作者,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是媒介环境学派(纽约学派)代表人物,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其代表作为《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技术垄断》(Technopoly),这三部作品在学术界被称为“媒介批评三部曲”。
从口语时代到印刷时代再到电子时代,媒介逐渐成为了信息的主宰,并由此塑造了一个娱乐化的光怪陆离的世界,最终,人们娱乐至死。虽然深受麦克卢汉思想的影响,但不同于麦克卢汉的的乐观,尼尔·波兹曼较为悲观,对电子媒介持批判和怀疑的态度。
尼尔·波兹曼认为技术并非是中立性的,它有自身的内在倾向性,他的作品主要分析了技术手段的危害性,批评了电子媒介带来的恶劣影响,深刻影响了媒介素养和媒介教育,他捍卫印刷媒体的价值,对沉湎于电子媒介的现代社会表示忧虑。
娱乐至死
在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的时代,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人类沦为了娱乐至死的物种。
尼尔·波兹曼认为,在印刷时代读者阅读的时候,读者的反应是孤立的,读者只能依靠自己的智力,阅读本质上来说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是一种相对理性的活动,印刷时代所培养的客观、理性的思维,鼓励严肃、有序、具有逻辑性的公众话语,随着电视的兴起,印刷机统治思想的“阐释时代”逐渐远去,电视等大众媒介瞬间传递信息,受众无法在短时间内对其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对事物丧失了基本判断力,在瞬时和图像的双重影响下,电视使人们既失去了传统,又放弃了思考,并把人们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
娱乐至死的相关理论
1.媒介即隐喻
“媒介即隐喻”也是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的,他继承并发展了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理论,认为媒介并非单纯的信息载体,而是一种隐喻,以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世界,人们实际上是生存在媒介所制造的巨大隐喻世界中而不自知,特定形式的媒介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最终塑造了整个文化的特征。尼尔·波兹曼的媒介即隐喻指出了媒介的强大暗示能力,能够影响现实世界乃至重构现实世界;同时,其视角从媒介本身延伸至了媒介的文化意义、媒介与社会的关系等。
2.童年的消逝
《童年的消逝》主要讲述了在成年人和儿童共同成为电视观众的文化里,政治、商业、教育等最终蜕变成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人类的文化精神逐渐枯萎。首先阐明了“童年”概念的起源,也即“童年的产生”,“童年”是一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印刷术普及之前,儿童与成人之间依靠口语传播,彼此分享共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类并没有“童年”;印刷术普及之后,文字成为主导,这种需要经过训练才能掌握的记忆,无形中形成了横隔在“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屏障,成人掌握着文字和知识的世界,儿童与成人之间出现了一道文化鸿沟,“童年”诞生了。
到了电视时代,文字逐渐被取代,由于电视媒介的无差别播放,经验的获取变得日益容易,一切信息都能够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这实际摧毁了从儿童到成年的“教育时间”,儿童几乎都被迫提早进入充满冲突、战争、性爱、暴力的成人世界,拥有了与他生理年龄不相称的经验,违反了正常的成长轨迹,“童年”逐渐消逝。
3.媒介认识论
尼尔·波兹曼在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媒介即认识论”,认为媒介严重影响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在印刷时代,真理通过文字印刷来进行传播,文字印刷传播的形式决定了人们的认知结构:理性、客观、深刻、有序、富有逻辑。当电视媒介不断发展,真理靠图像传播,电视创造出来的认识论不仅劣于以文字为基础的认识论,而且是危险和荒诞的,以电视为中心的认识论严重污染了大众交流,信息的传播不得不以模拟电视图像的形式进行,电视成为了新认识论的指挥中心,是新世界的元媒介,正是电视本身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适应娱乐业的发展。
4.泛娱乐时代
尼尔·波兹曼指出,媒介社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电视为人们提供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形式表现出来,娱乐成为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成为表现一切经历的形式,从新闻到政治都在全心全意地娱乐群众。人类社会进入了泛娱乐时代,什么都可以拿来恶搞,什么都可以拿来娱乐。
网络时代的“娱乐至死”
当今年代,网络的娱乐化程度较电视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一切”,相较于电视媒介,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使人们进入了更加严重的泛娱乐时代,人们获取信息更加容易,获取经验更加便捷,互联网的裂变式传播让更多的人进入了无差别传播的序列,其视频、音频、文字、图像多位一体的传播方式更大程度上降低了媒介使用的门槛,加之资本的注入使得商业逻辑注入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大多使用娱乐的方式为人们制造快感,用感性的联想而非理性的思考来搜寻和选择文化产品,支离破碎的片段式消息、千篇一律的造星式选秀、了无神医的肥皂式影剧,以及稗官野史的无厘头娱乐绯闻,让我们最终沦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波兹曼曾经指出“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这句话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有警示作用,在泛娱乐时代,我们必须平衡媒介的使用时间,以避免走向过度娱乐化。
理论评价
1.积极意义
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说影响深远,是一种深刻的预见,他反思了媒介技术对人和社会的冲击,把媒介和媒介技术看作是一种可对社会造成难以逆转的影响和不可控工具,深入思考波兹曼媒介技术批判思想,探究媒介和媒介传播的额规律,对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提醒我们要谨防文化产业中的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警惕无思想的玩物丧志,要注重经济性、娱乐性、一致性的有机统一,促使文化产业和科技进一步有效的融合,避免任何形式的过渡娱乐。
2.消极意义
但一定程度上来讲,尼尔·波兹曼所赞同的文字书写时代也并非没有局限,书写时代带来了理性主义,过分强调理性是对人的生活和生命意志的摧残,理性代替上帝成为了新的专制者,在人的主体性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海德格尔认为一旦人与世界的关系变成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之后,人存在意义就会被遮蔽,主体成为了孤立的主体,认识论成为了唯我论。
同时波兹曼过分贬低的声响时代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例如促进了身体的解放,将人对语言文字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使人类从“诗意的栖居”转向“图像的栖居”,从“语言学转向”走向“身体转向”;也带来了大众文化的诞生,开启了大众时代,消解了文化的差异性与等级性,使得文化不仅仅是在少数知识精英内部流通,而是在由大众媒介和大众文化这一“公共领域”内流通。
综上所述,我们当辩证的看待“娱乐”,究竟是“娱乐至死”还是“娱乐救亡”,应当具体情况具体阐释。
参考文献:
尼尔·波兹曼 著,章艳 译.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张骋.“娱乐至死”还是“娱乐救亡”——对波兹曼《娱乐至死》的批判性解读[J].文化研究·当代文坛,2013.1
高宁.浅析《娱乐至死》的媒介危机[J].新闻研究导刊,2017(2)
程珊珊.《娱乐至死》的贡献及启示[J].文艺生活,2017(10)
《青年记者》编辑部.从《娱乐至死》看web2.0时代的媒介隐喻[J].青年记者,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