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要了解一些封神演义全部经典语录的时候,豆豆语录网已经为您备好了这些封神演义全部经典语录的内容,等待您的翻阅,相信这些封神演义全部经典语录的相关信息会是您正想要阅读的经典语录。
封神演义全部经典语录
封神演义全部经典语句
明代的许仲琳。
最初作者为许仲琳,续作者为李云翔
的作者是 许仲琳
《封神演义》俗称《封神榜》,作者是明代许仲琳,约成书于隆庆、万历年间,全书共一百回,主要描写武王伐纣的故事。
1. 不管闲事终无事。
不去管与己无关的事,最终自己也就平安无事了。古语云:“~。”只怕你谋里招殃祸及身。
2. 道心无处不伤悲。
道心:修道的心。指修行者到处都怀有慈悲的心肠。
3. 初生之犊猛于虎。
犊:小牛。小牛比老虎还勇猛。比喻青年人勇猛非凡。
4. 计就月中擒玉兔,谋成日里捉金乌。
玉兔:传说月亮上有玉兔。金乌:传说太阳中有三只脚的乌鸦。比喻安排好计谋圈套擒捉非同寻常的对手。
5. 得智狐狸强似虎,退翎鸾凤不如鸡。
《封神演义》四:众将官顶盔贯甲,好似得智狐狸强似虎。歪盔卸甲,犹如退翎鸾凤不如鸡。
6. 怪人须在腹,相见有何妨。
怪:怨恨。指对人的怨恨须放在心里,不妨和他周旋往来,只要提防谨慎就可以了。
7. 父不慈,子不孝。
父亲对子女不慈爱,子女也不会孝顺父亲。《封神演义》五九:弟子虽是纣王亲子,我与妲己有百世之仇。~。
8. 官大必险,位重者身危。
《封神演义》九:殷破败!雷开!恭喜你擒太子有功,杀殿下有爵!只怕你~!
9. 臣正君邪,国患难治。
臣子身正而国君性邪,国家的灾患就难以治理。
10. 灯月之下看佳人,比白日更胜十倍。
指美女在灯光月色之下观之,会增添一层朦胧之美,比白天更加俏丽。
11. 大厦将倾,一木难扶。
扶:支持,支撑。比喻一个人是很难改变大局。《封神演义》九四:臣闻:~。
12. 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三界:佛教将众生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合称三界;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原意为超脱轮回,成佛成仙。后常指出家修行或超脱人世,不与闻俗事。
1。《封神演义》作者的问题,目前大约有三种说法:一为鲁迅等之许仲琳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页170);二为孙楷第、柳存仁等之陆西星说(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页196-197; Liu, Ts'un-Yan (柳存仁), "Buddhist and Taoist Influences on Chinese Novels, volume 1, the Authorship of the Feng Shen Yan I (佛道教影响中国考)", Otto Harrassowitz, Wiesbaden, 1962);三为章培恒等之许仲琳与李云翔之合作说(章培恒,〈《封神演义》前言〉,收录《封神演义.新整理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页1-13;章培恒,〈《封神演义》作者补考〉,《复旦学报(社科版)》,1992-4,页90-98)。 本文不讨论作者其人的问题,而仅试图从故事来源的分析,探讨作者的构思而已。在此所云「作者」,为取材《武王伐纣评话》、《列国志传》以及各种民间传说等写成《封神演义》之所谓的「改作者」。 。
[明] 许钟琳
仅说原著。
不开玩笑,《封神演义》全书的基本逻辑就四个字:封建迷信。
从第一回“纣王女娲宫进香”开始,整本封神演义里每一个人物头顶上都悬着一把利剑——叫做天命。
都说女娲是为了一时之忿派轩辕坟三妖下界祸乱成汤江山,不顾生灵涂炭——可实际上呢?女娲娘娘贵为三界之母,被纣王公然写诗调戏了,却也只能“知纣王尚有二十八年气运,不可造次,暂回行宫,心中不悦”——除了放三只小妖下界,她什么都干不了!
纣王再怎么调戏女娲,该他二十八年气运,终究一年不多,一年不少。
反过来,纣王再怎么“聪明智慧(封神原话)”,成汤享国六百年,气数已尽,也是多一年也不能。
纣王改变不了,妲己改变不了,女娲一样改变不了。(顺便一说,这也是后来女娲“背信弃义”诛杀妲己让妲己背锅的原因——妲己从一开始就搞错了,纣王失天下,是气数使然,不是她妲己惑主的功劳,这事一早女娲就告诉她们了——女娲放这几只小妖下界的目的是做个润滑剂,让武王得天下更顺利一些,甚至是为了减少伤亡,让纣王丫自己去死不要拖人陪葬……妲己从一开始就完全搞反了)
——这个逻辑,对于我们受了多年社会主义唯物主义教育的观众而言完全理解不了。但是很遗憾,封神整本书都是基于这个逻辑而构建的。
毕竟在古人那儿,地震、日食,他们都觉得是上天示警君王失德(实际上一般免三公当替罪羊),让他们接受这样的逻辑,并不困难。
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封神那些看上去没法理解的内容,就全都可以理解了。
封神背景下,武王并不绝对圣人,纣王也并不完全昏庸无道,因为贤愚善恶压根就不是得/失天下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有且只有一条,就是天命。
而全书所谓正面/反面人物的划分,也从来不根据善恶/是非,仅仅根据一件事——顺天命,还是逆天命。
什么是天命?
哪吒“奉玉虚宫符命来保明君”是天命,所以他命中注定是要做武王帐下的大将的——在他助武王伐纣成功之前想要杀他的,都是“逆天命”者,无论是龙三太子、还是石矶,哪怕去告御状的四海龙王也一样——无论他究竟是有理还是没理,这都是逆天而为。
但是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什么是天命?天命是一种既定的宿命。有句歌词说得好——“我不信命或许也是某种写好的宿命”——顺天命、逆天命,都改变不了天命的必然性。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一些无意识的、甚至是看上去“逆天命”的行为,实际也在间接地帮助天命的达成。
姜子牙的前妻为什么会封神?这是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的问题。
——因为即使是无意识的,甚至或许带了几分恶意的,马氏的行为确确实实在客观上促成了姜子牙的出山、以及之后的一系列奇遇。
马氏也推动了“天命”的发展,即使看上去纯属意外。(这个逻辑的基础是宿命论,如果宿命论不成立,则这一切都不成立)。
哪怕是站在所谓“天命”对立面、保扶殷商的人,包括纣王、姜后、比干、商军将领等,他们本身也都是推动“武王伐纣,周兴商亡”宿命的一部分,所以一样在封神榜上有名。
并且在封神里,由于三教共签封神榜这个bug的存在,“顺天命”的诸修行者出于“顺天命”的目的而杀人几乎是不存在什么道义上的责任的——因为(排除极少数)为“武王伐纣”的天命而死的、有名有姓的人,最后都封神榜上有名,得居神位,某种程度上,已然模糊了生死的界限。
后来网上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说封神榜上的神位怎样受制于昊天上帝、不得自由、不如阐教截教弟子散修逍遥自在,不如肉身成圣者金贵——其实多少有点过度脑补了。原著里并没有这个意思。无论是顺天道还是逆天道而死(也无论是非),最后的结果都一样,都是得享神位——包括倒霉的石矶娘娘也是一样。
魂魄封神、肉身成圣、凡间富贵三条路,打自封神第十五回就写得明明白白的。不是高下之别,只是命中注定。哪吒的命就是匡扶武王最后肉身成圣,他纵然想要个神位(就是个天庭公务员职位)也没有;姜子牙敕封众神,连马氏都榜上有名,可他自己就没有那个成仙封神的命(元始天尊明明白白告诉他——你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可受人间之福);至于封神榜上的诸位,若不想要这个公务员的位子,想换姜子牙那凡间富贵,或者哪吒的逍遥自在——那也是做梦。
各人有各人的命。
而这一切,早在封神全书开始之前就是冥冥中早已注定的。
但这是《封神》的逻辑,不是《封神》的三观。
宿命论,至少是封神的宿命论里是没有“好人注定有好报”这条的。
整个封神所鼓吹的,是天数,是宿命,但这宿命完全不和善恶是非相挂钩——《封神》不评价、也不输出任何善恶是非观。
姜子牙与马氏的争吵,当真子牙就占理吗?
哪吒与石矶的恩怨,当真就是石矶的错吗?
截教护短复仇,是“逆天命”,但“逆天命”就是错吗?
《封神》从来没说对错,它只说,天命不可违。
天命在身,就算是个傻子也可以君临天下;失其天命,就算是贤良也只有死路一条。
——这个逻辑听着耳不耳熟?千百年来的封建道德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贤愚并不重要,生来是皇子还是奴隶,早已注定——如果你有幸从奴隶成为天子,那也一定是因为你生来就注定有这样的天命,而不是因为你多么努力多么不同旁人。
天命是不与是非挂钩的。
这里最简单的例子,是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告天文,明明白白地承认蒙元为正统:
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蒙元侵宋正义吗?没人会认为他正义的,朱元璋更不会。
但是宿命论是最有利于封建统治者的理论思想(即朱家的后代无论贤愚,哪怕是个文盲白痴,只要我朱家气运不终,就一定能坐稳天下),而宿命论是不能有例外的!所以蒙元得了天下,享国百年,在宿命论的框架下就必须承认它“有天命”——哪怕它不善,它也得天命(但百年而终,如今已经玩完了)。
所以天命并不永远站在正义的那一方。得天命者,不一定贤德、甚至不一定善良,但天命在兹,就一定能成功。
反过来再看《封神》。
《封神》从来不曾评价商周、截阐之间的对错是非。从头到尾,它都在说,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仅此而已。
《封神》不输出三观,正的不正的都没有。《封神》唯一输出的就是封建迷信。
其实这个问题,不止《封神》有,四大名著多少都沾着点,水浒的一百零八魔星出世,红楼的薄命司等,不外如是。说明这个天命逻辑在封建社会的看客那儿,应该是挺吃香的。
但四大名著谁也没把这个逻辑当成主线。古代看客普遍接受宿命线,但同时也接受是非线,甚至也接受二者的偏差,历代演义故事,不乏逆“天”而行不得善终,但大义凛然为人敬佩的英雄。《封神》的问题在于,太过于强调天命线,是非线过于模糊几乎抹没了——但反过来说,这也使得《封神》不被一般的是非观束缚,敢于直书“正面人物”的种种阴暗面,同样不乏对“反面人物”——包括一向被黑到死的纣王天子——的优点的描写。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现实的投影?谁又规定了“得胜”的一方就一定是正义的呢?
喜不喜欢,见仁见智。《封神演义》作为文学作品而言,说实话个人感觉比较一般。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很大程度上还是受了“武王伐纣”的真实历史故事的影响——实际上《封神演义》的诸多翻拍大都在弱化截教阐教的内容、弱化宿命论的影响,而强化武王伐纣本身的内容——我觉得已经很难说这是更像《封神演义》还是原本的《武王伐纣平话》了(不过殷郊的形象确实被哪吒取代了)。而由于这个故事有底本、有部分历史人物和一部分民间信仰神祇的形象本身做衬,导致看官打从一开始就对人物形象带着先入为主的印象,而不会轻易承认自己心中的真善美形象被抹黑,所以无论是影视改编,还是同人写作、乃至于吃瓜群众的观后感,一般都倾向于洗白武王阵营的主要角色——这就是另一回事了。
评论区让我补充一下,我发现可能原答案确实有一点没说明白:
《封神演义》的水平(和四大名著,包括金瓶梅等相比,当然不是和我自己的水平相比)确实烂。这个烂不是因为它宿命论、不是因为它鼓吹封建迷信、甚至也不是因为它是非线模糊,它烂单纯就是艺术水平确实不高而已。
《封神演义》是典型的有骨无肉,框架打得相当漂亮(所以特别适合写同人,也适合大幅度改编的影视化),但是具体的文笔、人物形象塑造就是稀烂。
这和它宿命论本身并没有必然联系。我只是说到这儿就顺便吐槽一下而已,并不是说它烂是因为它宿命论。
文学作品没有必要非要输出正义的三观,也没有必要非得去弘扬什么科学发展观反对封建迷信,评论区有人问那这书的意义是什么——这你得去问许仲琳——但从来没人规定了优秀的、成功的文学作品本身必须有什么作者想表现的“意义”,或者必须要去歌颂或讽刺什么(当然可以有,只是不必须而已)。
我的答案只意在说明《封神演义》的特性,以解读题主的问题——为什么看《封神》毁三观——因为《封神》不输出、不评价三观,不按三观、不按是非划分阵营而已。
这不是《封神》的“缺点”(当然也不是什么优点),这只是它自身的属性而已。甚至另一方面我也说了,这反而使得《封神》带有一种“胜利方不一定就都是好人;失败者可能也是聪明智慧的,只是命不好”的黑色讽刺感(但作者本身又没有真的表现出来这种讽刺感……我也不知道作者是个什么态度,我感觉全文对于是非线就是没态度,不评价,读者自己看的意思)。《封神》的缺点是文学性真的比较一般,而不是它鼓吹封建迷信这事本身。
最后,其实“鼓吹封建迷信”只是一句调侃,评论区不用争论这件事了。我无意彻底否定宿命论(我更接近不可知论者,也不是纯粹的无神论)。问题在于,《封神》的主角是神,而不是人,视角天然就抬高了一级;而《封神》里的“天命”是一种高于人、也高于神的存在,神仙一样受制于这个“天命”。而在一般带有宿命论倾向的作品里,“天命”掌握于神,高于主角(人),而主角是接触不到这个既定的“天命”的。而《封神》的主角们,自身受制于这个天命,却同时又自己清清楚楚地了解这个天命是什么样的——这才是它别扭的地方。之所以它看上去这么“封建迷信”,而同样带着宿命论的四大名著都没有,就是因为它剥去了天命那层神秘的外衣(掐指一算什么都有),把“天命”赤裸裸地写出来、精确到年、并且直接参与主线剧情发展,这就实在是太像跳大神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