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简尼尔森经典语录

简尼尔森经典语录这篇内容是经过特别精心的整理的,这篇经典语录的内容相关性较强,所以,如果您想要看看简尼尔森经典语录的话,这一篇简尼尔森经典语录应该是您需要的。



简尼尔森经典语录



简尼尔森经典语句



当你听到《正面管教》这个书名,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有人觉得它一定很正面,正能量;还有更多的人认为,管教,不是针对劳改犯的吗?都什么年代了,对孩子还管教,实在太落后太粗暴,对它嗤之以鼻,避之犹恐不及。

“正面管教“的英文是positive discipline。Discipline是纪律,管教的意思。人们之所以对“管教”一词心生反感,因为我们通常将“管教”理解成负面的惩罚。事实上,管教(Discipline)的拉丁词根的意思是:“教育”, “令人崇敬的领袖,真理和原则的跟随者”。正面管教创始人简尼尔森博士在“管教”一词前面加上了positive,就是正面,正向的意思,从而产生了像撞色般的冲击力。

那正面 - 管教到底是什么?

有人会说:《正面管教》就是一本书。是的,正面管教是一本畅销全世界近千万册,被翻译为近二十种语言的亲子教育图书。《正面管教》是即适合家长也适合教育工作者/学校老师看的书,其中也针对孩子教育的不同场景(家庭/学校)给出了有针对性的方法,此后,作者简尼尔森和林洛特等教育人士,合著了一系列正面管教图书,包括分龄育儿的《0-3岁孩子的正面管教》、《3-6岁孩子的正面管教》、《十几岁孩子的正面管教》,以及正面管教在学校里的应用书《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还有正面管教解决问题案例指南书《正面管教A-Z》等十几本正面管教系列书籍。

同时呢,正面管教又不仅仅是图书,它是为父母和老师赋能的教育体系,通过父母、教师工作坊提升为父母、为师之道。正面管教教学体系于1981年起源于美国,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和鲁道夫·德雷克斯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由简·尼尔森和琳·洛特等教育专家采用于家长教育,并发展完善为一系列面向父母、老师的课程和支持系统。正面管教体系目前已经传播到近70个国家,受益家庭上千万。

“正面管教”在家庭里,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主张用和善与坚定并行的态度,培养出自律、有责任感、合作以及有解决问题能力的孩子。在学校,正面管教帮助教师和学生建立平等尊重的关系,鼓励、赋能、启迪,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技能、勇气和合作,成为内心有力量,有社会情怀的未来公民。

正面管教体系的诞生,来自于两位创始人,简尼尔森博士和琳洛特。

当简尼尔森成为妈妈的时候,她说,我那时候刚刚跨入大学校门,没有考虑过该如何养育孩子,也不知道如何去做。虽然我学习的是儿童教育,但是课堂只给我们描绘了理想亲子关系的图景,却从未教授如何实现这个图景的方法。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不断遭受挫折,亲子关系很紧张,我对自己感到很失望,也在苦苦寻觅能够让自己实现理想亲子关系的方法。后来,我了解到了阿德勒和德雷克斯的理论,并开始了实践。一开始,我也感到停止惩罚孩子很难。但在坚持不懈的践行中,我发现孩子们在行为上确实变得更好,而我也更享受妈妈这个角色了。

逐渐地,简尼尔森开始把这个理念分享给其他父母,多年之后,她的研究成果汇集成了《正面管教》这本书。几乎在同时,另一位正面管教体系的创始人,资深心理咨询师林洛特也以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为基础,设计课程,带领家长学习小组,后来,她和学生们把家长教育课程集结成了《讲师指南》,供大家学习活动流程。

共同的追求让简尼尔森与林洛特走到了一起,她们合作出版了正面管教系列图书,并携手修订扩编了指南手册。就这样,在经历了40多年的实践、发展和调整后,正面管教形成了完善的教育体系。如果在你的城市里,你听到过正面管教家长课堂,或者你孩子的班主任正在运用正面管教的方法,没错,那就是由这两位可敬的美国老太太共同创立的正面管教教育体系。

如今,简尼尔森博士已逾八十高龄,她是7个孩子的母亲,22个孩子的祖母,还是8个孩子的曾祖母,这个数字在不断增长中。她和林洛特分别多次来到中国,到几个城市带领工作坊,不断创新,不懈地进行正面管教的传播。

很多人告诉我,这本书感觉有些凌乱,但是,每次读都有不一样的收获,经常在某一页停下来,嗯,这段话说得真好!咦,奇怪,我之前怎么没有看到过? 又学到了。的确,如果大家第一次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它内容特别丰富,既有理论又有工具,既有金句又有案例,既有给父母的建议,又有学校老师的实操。丰富的同时,带来的是林中探秘的艰辛,有的人就很难读下去了。凌乱的原因是因为这本书“包罗万象”,无论你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所以它是一本越读越厚的书。

所以今天的介绍,我们将跳出这本书本身的框架,直入其精髓,帮助大家站在更高的视角一睹全貌的同时,又能够深入其中的一些具体理念和工具,收获可以立即尝试的落地的方法。

一、养育孩子的目标

作为父母,面对众多令人头疼的育儿挑战,我们首先要明确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因此,本书在一开篇就介绍了孩子需要具备的七项中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此为教育的目标:

1、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我能行。

2、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

3、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4、内省能力强,有能力理解个人的情绪,并能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人际沟通能力强,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6、整体把握能力强,以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

7、判断能力强,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这么多能力,我将其总结为内心有力量,有社会情怀。再简单一点,是勇气与合作。

那,如何培养孩子的这些能力呢?《正面管教》整本书的内容就是以培养孩子这7种能力为指引而展开。

我们从三个方面说起:

一是关系,这是基础,站在道的层面;

二是工具,这是方法,站在术的层面;

三是家庭会议。

二、正面管教的工具

虽然我们把关系放在第一位,但是仍然先要从工具说起。

为什么呢?正面管教有52张工具卡,在书中讲到了很多工具和实例。因此很多人说,正面管教就是工具而已,我把这些工具都掌握了,遇到任何问题,我都能从工具箱里拿出个工具来解决,多好!的确,正面管教好在工具化,把理论的东西落地到任何人都可以拿来用的工具,这是很了不起的。所以我们先从工具说起。

正面管教有那么多的工具,我们选取三个有代表性的核心工具,由浅入深地带着大家来体会。

第一个工具,让我们先从沟通谈起。

我们经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说:

不要吵!

不要玩手机了!

不要和弟弟打架!

这些话管用吗?可能有些当下管用,但是大多孩子基本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吵的继续吵,玩的继续玩,打的仍然打得不亦乐乎。

正面管教有个很简单的工具,就是把“不要”改成清晰明确的指令,

“请安静”,

“把手机收起来,该写作业了”,

“好好说话。打架请出去”。

简单吗?真的超简单啊,同时也很有效。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听到“不“的时候,生理上都会产生不适感,自然会产生抵触的情绪和反应。同时,人们的关注点往往落在”不“后面的那个词上。比如说,”不要想着一只粉红色的大象“。你的脑子里现在在想什么?这就难怪我们天天跟孩子说”不“,孩子却听而不闻,甚至反着干了。相反,当我们以清晰明确的指令来表达的时候,孩子更容易理解并执行。

但是,问题来了,一直告诉孩子要做什么,终归不是长久之计,怎么才能让孩子学会自律,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提问。

“在餐厅里用什么音量说话?”

“你的惯例表上,下一项是什么?”

“你们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提问比清晰的指令这个工具难了点儿,但是仍然可操作。大家回去就可以试试。

提问就是问“什么”和“如何”的问题.。,引发孩子的自主思考。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自主思考,希望孩子能够为他的人生做出正确的决定,提问能够帮助孩子从小学习,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等着爸爸妈妈给指令,告诉孩子该怎么感受,怎么做。

然而,这个工具也有不管用的时候。经常有妈妈说,我问了,但是他说不知道,或者嬉皮笑脸,或者故意说反话,比如他明明知道现在是写作业的时间,却回答,嗯,该看电视啦。

提问在什么情况下不管用?

第一种情形是孩子真的不知道问题的答案。父母需要花时间教孩子技能,孩子才能够有办法回答。所以,在问“你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孩子需要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否则,他回答不知道,是真的不知道,因为你没有教过。

第二种情形,你问的其实是个假问题,真命令。父母常常带着预设提问,只不过是把祈使句换成疑问句而已,骨子里仍然是要孩子听从。比如,你的目标就是想让孩子赶紧去写作业,于是问道,“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是什么?”其实你心里已经有了唯一的标准答案,写作业。所以你提问的本质仍然是控制,就不要对孩子的回答感到沮丧,因为孩子能够感受到,啊哈,我妈今天换了个方式说写作业这事了。父母需要带着平等的关系,真正的好奇,和开放的态度来提问,不能把它作为控制孩子的另一个武器。

第三种情形,父母有情绪的时候,是很难提问的。即便你带着愤怒、责备、恼火提问,孩子感受到的是你的情绪,而不是问题本身。所以先要冷静下来再说。说到情绪,这是父母咨询中问到最多的问题。情绪管理是父母们需要觉察和学习的,有很多工具,比如掌中大脑,积极暂停,如果希望了解更多,读读这本书,或者去上个课都是不错的选择。

第二个工具是错误目的表。

德雷克斯说,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而不仅仅是行为本身,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鼓励孩子以对社会有益的方式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德雷克斯发现,孩子的行为背后有四种错误的信念,它们是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报复,和自认不足(自暴自弃)。当孩子基于这些错误的信念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时候,(孩子错误地相信,实施这四种行为是得到归属感和价值的唯一方式)他们就会表现出令父母头疼甚至抓狂的不当行为。

我们还是拿作业这件事来说,“我不写作业,妈妈,我要喝水,妈妈,你陪我嘛。”烦吗?孩子的行为让我们感到心烦,恼怒,以此为线索,我们猜测孩子不写作业背后的错误目的可能是寻求过度关注,他的信念是,当你为我忙得团团转,注意到我的时候,我才有归属感。

“哼,凭什么都要听你的,我想玩,我就不写!”同样是不写作业,听到这些话,妈妈可能感到被挑战,直接怒了,反了你了,敢不听我的话?!这个错误目的是寻求权力,孩子的信念是,只有当我也说了算,你们制服不了我的时候,我才有归属感。父子间就怼上了,针尖对麦芒,总得争个输赢出来。

“我不想学习,因为你只在乎分数,你的面子,根本不关心我有多累多难。我不写作业,老师找你谈话,就让你没面子。”父母感到很受伤,其实,是因为孩子同样也感到受伤,你们根本不爱我,于是他要报复,即使得到更大的伤害也在所不惜。

“我不会。“然后你说什么作什么,孩子都没什么反应,父母感到绝望,一滩烂泥糊不上墙的无力和无奈。孩子的错误目的可能是自觉不足,或者自暴自弃,我很无能,试也没有,你们最好不要管我。

如果父母能够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看见孩子只是用他的方式在寻求归属感与价值感,带着这份洞察,父母就能够跳出和孩子的对立,有了更多的智慧。比如,在刚刚举的寻求权力的例子中,我们假设是青春期的孩子,已经有能力完成作业。父母要从权力之争中跳出来,相信孩子,放手。同样地,先冷静下来,然后带着爱和真诚,对孩子说,“孩子,我错了,我不应该强迫你写作业。你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能力对自己的作业负责任。从今天起,你来决定如何完成作业,我们不再插手。有任何需要爸爸妈妈帮助的,我们都在这里。”放手不等于放弃,父母从掌控转而到支持。

第三个工具,也是最重要的工具是,鼓励。

正面管教也是一门鼓励的学问。坏消息是,鼓励是教不会的。然而,好消息是,鼓励可以习得。 我们的成长经历中,一定曾经得到某个人的看见,接纳,信任,支持。鼓舞,和无条件的爱,这一切都是鼓励。鼓励就像给水桶加水,一个鼓励者,一定是从鼓励自己开始,自己的水桶满了,才更有力量鼓励身边的人。鼓励由心而发,而鼓励的通过语言来表达,既最表层的鼓励,可以总结为三种方式;描述式的鼓励:我注意到你在认真地听这节课。感谢式的鼓励:谢谢你花时间为孩子而每天坚持听青豆说。赋予力量式的鼓励:我相信你听到这些工具,回去会和孩子尝试。

我们经常把鼓励和表扬、奖励混为一谈,有时也把激励当作鼓励。

孩子考了第一名,爸爸妈妈可能表扬孩子,“我儿子真棒,考了第一名!“

奖励可能是这样的:”哇,考了第一名,奖励你个IPAD。“

激励可能是:”考得不错,下次继续啊,保持第一名!“

大家可以感受下,如果你是孩子,听到这些话,你会有什么感受、想法和决定?你可能感觉很开心哦,毕竟得到爸爸妈妈的肯定,甚至还有奖励呢。然而,在开心的同时,你是否也感受到压力?深思一下,你是为谁而学?你的成绩是为谁而考的?如果你下次考不好怎么办?爸爸妈妈的爱是否是有条件的?如果下次没有奖励,你还会努力学习吗?

而鼓励,是看见孩子,理解孩子,和孩子在一起,是信任和支持。

“我看到你为这次考试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你的刻苦和细心为你赢得了好成绩。”

“考了第一名,你感觉如何?“”你是怎么做到的?“

如果孩子没考好,就难以表扬或奖励了。而此时,正是孩子需要鼓励的时候:

“这次没考好,我看到你很难过。”

“谢谢你诚实地告诉我你的这次成绩。“

”我相信只要你努力,就能得到回报。我能帮你做些什么?“

关于鼓励,我更鼓励大家有机会到课堂上去体会,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我就说这么多了,其余的,留给正在听这节课的你去慢慢体会。

正面管教的工具经常被人诟病,工具好是好,可是不管用!因此,我们必须来谈一谈术背后的道,也就是关系。

三、亲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基础

就拿那个妈妈带两个孩子开车的例子来说,孩子打架,正面管教的工具说,妈妈就停在路边,然后孩子就不打了。一位妈妈说:我试过了,这不管用!我都停在路边半小时了,可他们还在打。

我问:停在路边以后,你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妈妈说:我让他们不要打了。

这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在上一个例子中,停车之所以不管用,是因为妈妈并没有完全理解停车的意思,停车这个行为的背后是和善而坚定,也就是妈妈与孩子之间相互尊重的关系。妈妈把车停在那里:你们打架我就不开车,太危险。直到你们停止打架,说,准备好了,我才开。我说到做到,言出必行。这是坚定,是对自己的尊重。同时,妈妈在停车的时候一句话都不说,是尊重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问题。在此时,任何指责、唠叨、甚至提醒,都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当孩子们停止打架并说准备好了,妈妈真诚地感谢孩子:谢谢你们配合。这是和善,也是对孩子的尊重。

所以你看,停车容易闭嘴难,停车背后的道,和善与坚定并行,是支撑工具的内核。

要做到和善与坚定并行,有一个基础,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面管教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关系。平等并不是说机会、职责、能力等方面的平等,而是人格和尊严的平等,不论出身、财富、官职、地位、年龄、健康状况等任何条件,人生而平等。你不能因为他是个小孩子,他还需要你养着,他没钱,没地位,就在人格和尊严上高他一等,就可以掌控他,对他为所欲为。他是和你一样值得尊重的生命。同时,平等的意思并不是说孩子和你有一样的能力,可以承担同样的职责,行使同样的权力,作为父母,带着人格和尊严上的平等,父母和老师仍然有引导和教育孩子的责任,所谓养不教,父之过。

因此,当你发现工具不管用的时候,一定要反思一下,我和孩子的关系是否平等尊重?我是否又回到控制孩子的老路上来了?我是否做到了和善与坚定并行?关系的改变是长期的,比使用工具难,它需要更多觉察和自我成长。好处是,当你能够转变关系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不仅仅是和孩子的关系,你和配偶,家人,同事,以及整个世界的关系,仿佛都更融洽顺畅了,底层的根基通了,一通百通。

四、家庭会议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术,家庭会议。有人说,家庭会议也是正面管教的一个工具,为什么把它单独拉出来呢?

可不要小看家庭会议。家庭会议把七项感知力和技能全部应用在这里,承载了家庭教育的目标,和谐家庭关系,融洽家庭氛围。

没有前面对道的理解和对术的把握,家庭会议很可能开成批斗会,很难持续下去,更达不到效果。

家庭会议是家人相互陪伴的高品质时间。家庭会议有固定的流程,以致谢开始,然后回顾上次会议的议题执行情况,第三步是讨论新的议题,最后是家庭娱乐。家人轮流担任主持,记录,和计时工作。我们来看看每个步骤,以及孩子将从中学会什么,就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家庭会议如此重要,为什么我们要单独把它拎出来讲。

在致谢中,我们学会感恩,成为美德发现者,让家人彼此深深联结,相互鼓励。

家庭会议的议题可以讨论家里的任何事,比如放假去哪里玩,或者兄弟间的冲突,来共同讨论如何解决问题。在议题讨论中,家人传递发言棒,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充分表达。我们不仅仅从中学会表达,也学会倾听,协商,相互尊重,解决问题等,分担家庭会议的工作也让我们学会承担责任,领导力。家庭会议让每个人感到归属,价值,和能力。

家庭娱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共度快乐时光的机会,家人一起分享美食,一起玩游戏,一起欢笑一起疯,享受在一起的美好。

家庭会议把七项感知力和技能全部应用在这里,承载了家庭教育的目标,和谐家庭关系,融洽家庭氛围。

家庭会议在学校的应用就是班会。班会让孩子们有机会参与,自主解决问题,实践社会情感技能。在书中也有专门的章节讲到班会的重要性和应用。

我们从关系、工具、和家庭会议等三个方面对本书进行了梳理,这三者是一个整体,是道、术、用的结合。仅仅读书,收获终浅,知行合一,道路且长。本书在每个章节后面提供了读书会的讨论问题,你可以和朋友一起以读书会的形式共同学习和实践,或者在当地加入体验式互动的正面管教父母课堂,通过角色扮演、分组练习等方式,深入到孩子内心世界,获得孩子在亲子互动中的真实情感体验,掌握有效的育儿工具,改善亲子关系,收获自我成长。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这本书中最打动我的一个故事。玛丽是简尼尔森博士最小的女儿,有一次,8岁的玛丽做错事了,简很生气,骂了要打她,玛丽和妈妈顶嘴,跑回房间摔上门。当简冷静下来去找玛丽道歉时,看到玛丽在一本《正面管教》书上狠狠地写着,“大骗子”,“假圣人”。她们相互道歉,和好如初。

这个故事让我感到如释重负。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正面管教帮助我们在错误中成长自己,平等尊重地爱孩子,爱家人,爱这个世界,并且为它带来美好。

人生不同于故事    故事是用来感动的    人生是用来度过的    故事如同一片落叶    人生如同落叶下方    满是落叶的流水或者大道    如是我闻

展开阅读全文

经典语录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