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正想要阅读梁实秋送别经典语录,想要了解梁实秋送别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豆豆语录网精心整理了梁实秋送别经典语录的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阅读,那么,下面这些梁实秋送别经典语录内容,如希望是您喜欢的。
梁实秋送别经典语录
梁实秋送别经典语句
[梁实秋] 梁实秋(1903.1.-1987。11.3)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 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 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 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 第一篇散文诗《荷 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 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第二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 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 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时受新人 文主义者白壁德影响较深。他的代表性论文《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1926 年在《晨报副镌》发表,认为中国新文学存在浪漫主义混乱倾向,主张在理性指引 下从普遍的人性出发进行文学创作。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 主任兼图书馆长。 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1934年应聘任 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 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 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 明》。 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 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1961年起专任师大 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 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 20多年共出4辑。 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 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 学史》。 著作书目: 《冬夜草儿评论》(评论)与闻一多合著,1923(自费刊印) 《浪漫的与古典的》(评论集)1927,新月 《骂人的艺术》(杂文集)1927,新月 《文学的纪律》(评论集)1928,新月 《偏见集》(评论集)1934,台。 正中 《约翰孙》(评论)1934,商务 《雅舍小品》(散文集)1949,台。正中 《实秋自选集》1954,台北胜利书局 《谈徐志摩》(散文)1958,远东 《梁实秋选集》1961,台北新陆出版社 《清华八年》(散文)1962,重光 《秋室杂文》1963,文星 《文学因缘》(散文)1964,文星 《谈闻一多》(散文)1967,传记文学 《秋室杂忆》(散文)1969,传记文学 《略谈中西文化》1970,台北进学书局 《实秋杂文》1970,仙人掌 《关于鲁迅》1970,台北爱眉出版社 《实秋文存》1971,蓝灯 《西雅图杂记》(散文)1972,远东 《雅舍小品续集》 1973,台。 正中 《看云集》(散文)1974,志文 《槐园梦忆》(散文)1974,远东 《梁实秋自选集》 1975,黎明 《梁实秋论文学》 1978,时报 《梁实秋札记》1978,时报 《白猫王子及其他》(散文)1980,九歌 《雅舍小品》(3、4集)1982一1986,台。 正中 《雅舍杂文》 1983,台。正中 《雅舍谈吃》(散文集)1986,九歌 《英国文学史》1985,台北协志工业丛书出版公司 翻译书目: 《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散文集)英国密尔顿著,1928,新月 《结婚集》(短篇小说集)瑞典斯特林堡著,1930,中华 《潘彼得》(小说)英国巴利著,1930,商务 《西塞罗文录》 罗马西塞罗著,1933,商务 《职工马南传》(长篇小说)英国哀里奥特著,1932,商务 《威尼斯商人》(剧本)英国莎土比亚著,1936,商务 《奥赛罗》(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6,商务 《哈盂雷特》(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6,商务 《暴风雨》(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 1937,商务 《吉尔菲先生之情史》1944,黄河书局 《情史》英国乔治。 艾略特著,1945,重庆黄河出版社 《咆哮山庄》(长篇小说)英国 E。勃朗特著,1955,台。商务 《百兽图》英国奥威尔著,1956,台。正中 《莎士比亚戏剧集20种》 1967,文星 《雅舍译丛》(诗文集)1985,皇冠 《莎士比亚全集》(戏剧37集、诗3集)1986,远东 更多请见 。
梁实秋的女儿是梁文茜 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后迁至台,历任台北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英语教研所主任、文学院院长、国立编译馆馆长。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后迁至台,历任台北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英语教研所主任、文学院院长、国立编译馆馆长。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他是一个文人,没有多少傲骨,但也不算懦弱的文人。 过去语文课本中的标准定义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梁实秋(1903.1.-1987。11.3)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 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 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第二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 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时受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影响较深。他的代表性论文《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1926年在《晨报副镌》发表,认为中国新文学存在浪漫主义混乱倾向,主张在理性指引下从普遍的人性出发进行文学创作。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 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 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 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 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著作书目: 《冬夜草儿评论》(评论)与闻一多合著,1923(自费刊印) 《浪漫的与古典的》(评论集)1927,新月 《骂人的艺术》(杂文集)1927,新月 《文学的纪律》(评论集)1928,新月 《偏见集》(评论集)1934,台。 正中 《约翰孙》(评论)1934,商务 《雅舍小品》(散文集)1949,台。正中 《实秋自选集》1954,台北胜利书局 《谈徐志摩》(散文)1958,远东 《梁实秋选集》1961,台北新陆出版社 《清华八年》(散文)1962,重光 《秋室杂文》1963,文星 《文学因缘》(散文)1964,文星 《谈闻一多》(散文)1967,传记文学 《秋室杂忆》(散文)1969,传记文学 《略谈中西文化》1970,台北进学书局 《实秋杂文》1970,仙人掌 《关于鲁迅》1970,台北爱眉出版社 《实秋文存》1971,蓝灯 《西雅图杂记》(散文)1972,远东 《雅舍小品续集》 1973,台。 正中 《看云集》(散文)1974,志文 《槐园梦忆》(散文)1974,远东 《梁实秋自选集》 1975,黎明 《梁实秋论文学》 1978,时报 《梁实秋札记》1978,时报 《白猫王子及其他》(散文)1980,九歌 《雅舍小品》(3、4集)1982一1986,台。 正中 《雅舍杂文》 1983,台。正中 《雅舍谈吃》(散文集)1986,九歌 《英国文学史》1985,台北协志工业丛书出版公司 翻译书目: 《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散文集)英国密尔顿著,1928,新月 《结婚集》(短篇小说集)瑞典斯特林堡著,1930,中华 《潘彼得》(小说)英国巴利著,1930,商务 《西塞罗文录》 罗马西塞罗著,1933,商务 《职工马南传》(长篇小说)英国哀里奥特著,1932,商务 《威尼斯商人》(剧本)英国莎土比亚著,1936,商务 《奥赛罗》(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6,商务 《哈盂雷特》(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6,商务 《暴风雨》(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 1937,商务 《吉尔菲先生之情史》1944,黄河书局 《情史》英国乔治。 艾略特著,1945,重庆黄河出版社 《咆哮山庄》(长篇小说)英国 E。勃朗特著,1955,台。商务 《百兽图》英国奥威尔著,1956,台。正中 《莎士比亚戏剧集20种》 1967,文星 《雅舍译丛》(诗文集)1985,皇冠 《莎士比亚全集》(戏剧37集、诗3集)1986,远东 。
2018.7.31:高考分数下来了emmmm……非常遗憾的差一本线一点点点点,被澳门科技大学新闻学专业录取啦。谢谢大家关心,也算是圆了我这个理科生一个学文科专业的梦想哈哈哈~
我要占坑!!我要回答!!!!!
对我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本文用很大的篇幅论述各哲学家的观点以及与梁实秋的关系。我认为如果要完善的了解一个人,而不是“我认为……”的去评价,这个过程是不可省略的。如果大家不喜欢这种方式,非常对不起大家。
梁实秋和夫人程季淑的合照。我爱她。《槐园梦忆》对这可爱女性有详细记载。有图为证我真的有认真学习过!
我对于实秋的评价大体是赞赏的,但也不否认他诸如思想有点古板、精英主义等问题。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本身就没有定式,大家对于他的赞美或贬低都是很正常的,讨论便可,脸红脖子粗的争执并无其必要。
我们把对于梁实秋的评价分为几部分:思想源泉、人生境界、思想理论、文学成就、文艺比较,分开来说吧。
一、思想源泉梁实秋的思想理论主要是在三个人的基础上形成的:白璧德人文主义、奥勒留斯多噶派哲学、孔子儒家思想。兼受佛、道影响。
1.白璧德首先,我们都知道梁实秋是个写散文的,是翻译家教育家,是个搞文学批评的。但是实秋在哈佛时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白璧德这件事就鲜为人知了。
白璧德何许人也?美国佬,文学评论家,人文主义领袖。
哦,好吧。我们知道,实秋在年轻时曾是充满激情幻想的浪漫主义,在遇到白璧德之后方才转为淡泊清明的人文主义,并为他的一生打下基调。那白璧德的人文主义到底讲的是啥?主要思想是什么?容我慢慢道来。
白璧德尊崇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同时认为最高境界是「中庸」。「中庸」按天道描绘了人修养的途径:「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他把传统信仰、道德观念的缺失看作悲剧源头。他致力于恢复古代圣贤的社会地位,以「历史的智慧」来反对「当代的智慧」。人文主义的理想是君子风度,君子有三长:中立(克己、节制);敏感(反对麻木不仁,亦非好奇立异);合理(不逾矩、不随心所欲)他主张以「人的法则」来克服「物的法则」造成的物欲横流、道德沦丧。梁实秋认为,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是一种人生观,它希望人类通过理性道德的努力使人性不断趋于宇宙至善至美的中心,从而使人性达到内在的快乐、平静。白璧德的人文主义非常注重节制。对欲望不加约束的自然主义非常不讨他喜欢。甚至认为所有问题都是源于自然主义(包括培根的科学主义和卢梭的浪漫主义:「白璧德:杰出的成就和卑鄙的人格相混合,过分受权利与成就的诱惑,在这个追求一种只由狡猾规则支配的纯粹自然主义世界的过程中,正践踏一切道德的规范。又如卢梭,其屈不挠的自由精神更多是一种道德的怠惰,它导致了对良心和美德的篡改」)。他认为人生是「有节制的欲求,有纪律的自由」,并且这种「纪律」不是外来的规则,是内心的道德准则:「不籍外缘博放之德行,而籍内心精约之功夫」梁实秋概括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是「察人物之别,严人禽之辨」。内含「西哲理性自制的精神」「孔氏克己复礼的教训」「释氏内照反省的妙谛」人文主义在坚守选择与节制的同时亦非常重视进德修业。实秋把自身德业的完善较之改变全人类更急迫。以好学深思、进德修业、「向内做功夫」为第一要义。人文主义者的一生可概括为「求知而言善」。怎么样,够厉害吧……不过,白璧德思想学说中最重要的其实是人的生活三种境界论和人的善恶二元论。这是啥玩意呢?
人的三种境界论:白璧德认为“人有三种境界。一是自然的,二是人性的,三是宗教的。自然的生活,是人所不能缺少的,不应该过分扩展。人性的生活 ,才是我们应该时时刻刻努力保持的。宗教的生活当然是最高尚,但亦不可勉强企求。”这指出了欲念与理智的冲突,人最重要的不是作用于世界的力量,而是作用于自己的力量。人性法则的工作,就是透过道德想象,向宇宙至善至美的中心趋近,远离不太永久的东西,靠近恒久的东西孟子称人性本善,荀子称人性本恶。但孟子是把体现人性本质的仁义礼智称作性而未顾及其生理本能,荀子则相反。白璧德与朱熹一样强调人的善恶二元。他把特定社会的道德要求、行为规范转化为某种普遍必然的「天道」,用以控制人的自然欲求,使其符合更高人类精神的伦理目标。2.奥勒留好,白璧德说完,我们来看看第二个神仙级人物:奥勒留。奥勒留是哪位呢?古罗马苦修派哲学家,兼职皇帝。说来有点惨,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祖父抚养长大。好在受到皇帝赏识成为继嗣,哲学文学各方面都受到很好的教育,后来继承了皇位。
奥勒留对梁实秋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沉思录》。我们来逐条梳理。
奥勒留的基本宇宙观是唯物主义加泛神论。不过这不重要,梁实秋本人并不吃这套。吸引梁实秋的,是奥勒留作为哲学家的伦理思想。梁实秋概况奥勒留的伦理观为四种主要美德:一是智慧,辨明善恶。二是公道,应付人事悉合分际。三是勇敢,用以终止苦痛。四是节制,不为物欲所投。奥勒留的伦理观最重要,也最被梁实秋欣赏的一部分是,人的最高理想是按照天道去生活。人应与宇宙的目的相协调而行动,应该在宇宙神圣的目的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以求最大程度的完善。「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而合序,与鬼神和其吉凶。」在这个世界上,低等的东西是为了高等的东西而存在的。无生命的为了有生命的,有生命的为了有理性的。奥勒留要人以最善的方式去生活。善源于理性。理性的特征便是面对自己的正当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平和而怡然自得。奥勒留认为,「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判断」。去陶冶一种性情,快乐的把发生的所有事情当做必然的、正常的、来自宇宙统一原则和根源的事物来接受。奥勒留近于宗教的哲学偏向于庄子的「不悦生,不恶死」,认为人的灵魂死后会融入宇宙,身体并无恒久价值,不应让皮囊妨碍灵魂,不应让它的痛苦使灵魂不安。奥勒留说,「在一个人能生存的地方,他一定能生活的很好。」所以梁实秋在重庆北碚时,面对如此恶劣的条件,仍旧不怨不艾,心态平和。在奥勒留看来,高贵的忍受不幸是一种难得的幸福。而梁实秋在晚年,面对故人、妻子、好友的一个个离世,感叹「是命运,因为我想不出别的任何理由可以解释」。3.孔子梁实秋对倒孔反儒非常反感。
儒家的伦理是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纪纲,以及「孝悌忠义仁义廉耻」八德为核心的文化,在尊卑长幼之序严明的同时,注重「仁」的规范来维持和睦。梁实秋认为,儒家伦理观中的尊卑长幼之序以及伦常大道是一大精华。显然,他是个有点保守,有点迂腐的人,这也是他受诟病的一点。
不过,分析实秋的成长过程,一切又似乎顺理成章:
实秋的父亲和祖父是纯粹旧式士大夫,传统儒教家庭,家教严格。童年接受内务部街学堂私塾儒家教育,是要在提调学监的带领下对孔先师行三跪九叩之礼的。 公里第三小学读小学时,教师周士棻是传统儒生,教学认真清华园贵族式的优渥环境形成的儒雅为业绅士风情 哈佛师从白璧德,从浪漫转向古典 那个时代自身的条件优越(教授学者,优秀家世,还是个男性!)老婆美丽贤惠 最重要的是幸运的基本规避了封建礼教带来的大多数问题以至于多受其益(包办婚姻的不幸、一些不明事理父母的威压、女性受的欺辱等等)梁实秋耳濡目染,对儒家思想非常亲切是正常的。并且,此人对于封建礼教还是“选择性赞美”的态度,对于自己看不爽的部分仍然是会批判。更何况,好友林同济曾说,「吾爱秋郎憨,风流天下闻」,憨:刚直不屈,风流: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更可以看出实秋并非是古板过头的。但尽管如此,中国传统的五伦关系在实秋笔下都有动人描写。
父母之爱:梁实秋母亲慈爱勤劳,与父亲感情深厚。师生之情:教师徐镜澄是实秋清华的国文老师,梁实秋在编排这位「如凶神」的老师时,感恩之情经常流露笔端。友情:梁实秋在台湾期间曾大量书写回忆故友的文章,如《谈徐志摩》《谈闻一多》《秋室杂忆》等等。爱情:梁实秋散文中最出色的便是描绘爱情的槐园梦忆。伉俪情深,令人动容。梁实秋对纵酒、狎妓、不修边幅、放荡不羁等「文人无行」的行为非常反感。他赞成孝、俭、恭敬、廉、勤、认真、有序、礼让、制怒、宽容、忠厚、洁身自爱、诤直,他儒者情怀的最高境界是「儒雅为业」,应向内用力,充分了解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生命。并且无论力量大小,都应为国家和社会尽自己的本分和力量。
后来,梁实秋深感书生的软弱无力,便转为独善其身,远离政治烟尘,进德修业。
二、人生境界1.儒雅一生梁实秋强调理性和伦理,但并不古板如道教。他认为人的心中应该先有一个一贯的道理,然后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再「大德不逾闲」。也就是说,「所谓道德就是把符合天命的人之本性透过实践内化再心中的东西,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而道德就是理性,理性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欲求,使之合乎道德的节制。道德的彼岸是幸福。
梁实秋是既超越人生又执着世俗的现实主义者。身为人文主义者,他「古道头脑,浪漫心肠」,伦理又现实。实秋对于生命的态度是一贯悲观的,「最不为虚幻的希望所误引入歧途,最努力的设法来对抗这丑恶的现实」。
此外,梁实秋非常追求学者尊严。「凡是探求真理的努力都是有价值的,学者为了探讨真理,不惜牺牲生命,不惜与权威对抗,不为利诱自是更不待言:学者穷年累月锲而不舍,学者永远心怀若谷」
2.光耀老年梁实秋说了,「人的一生最值得赞美的便是老年时代」。对于梁实秋而言,他的老年更是享受尽了他所期待的生活,充分认识自己,认识人生。作为一个真性情的人,他知晓生活的艺术,对人生和文学的爱是种无比深沉。
梁实秋老年最突出的三件大新闻,莫过于1.文学之路的收获,2.与程季淑补度蜜月,3.与韩菁清夕阳忘年恋。
文学方面,梁实秋倾四十年光阴,独自翻译完成了莎士比亚三十七种剧本和三部诗集。1987.8.6台北的庆祝会,余光中拟了两句赞词刻在银盾上送给实秋:文豪述诗豪,梁翁传莎翁。而他的文学其他领域更是硕果累累,出版了《秋室杂忆》《西雅图杂记》《槐园梦忆》等接近20部散文小品集及诸如《英国文学史》之类的作品。他的散文,「整洁而有精神,清楚而有姿态,简单而有力量」。【我认为梁实秋的夫人程季淑,除却世俗成就,其人品德、三观完全可以比肩梁实秋。强烈建议一读《槐园梦忆》】梁实秋的婚姻生活无疑是非常美满的,他的学生称他的人生为「至福光影」。实秋与季淑的结合是披着父母之命皮的自由恋爱,两人由彼时季淑的闺蜜黄淑贞介绍做媒。恋爱的成功也得益于梁实秋父亲的支持。此外,季淑家庭传统,恋爱期间两人异国恋,季淑需要瞒着家人通信。她的智慧和坚强也非常令人动容。在海外三年后,季淑一句“你再不回来,我就要嫁给别人了”把刚完成学业的梁实秋匆匆叫回,订婚。婚后生儿育女后北平陷落,又是八年的异地相思,季淑「没有半点儿女态」,非常坚强。1968年,实秋与结发妻子程季淑在美国补度了四个月的蜜月旅行,两人合照幸福无比,笑容灿烂。谢冰莹也曾说过,「《莎氏全集》的翻译完成,应该一半归功于梁夫人」。《世界画刊》社长张自英将实秋书房壁上季淑的照片刊发,并给予盛赞。季淑曾是新式职业女性,与梁实秋结婚后,退回家庭,开始一生相夫教子的主妇生活。在实秋的一生中,季淑的果断、智慧、识大体,帮助梁实秋做对了几乎所有重大抉择。如果没有季淑,梁实秋万万不会取得如此成就。其温柔贤惠识大体,在《槐园梦忆》中有详细记载。1974年4月30日,梁实秋与季淑在市场购物时,铁梯子猝然倒下,落在季淑身上。季淑不治后,梁实秋倾四个月光阴,椎心泣血完成《槐园梦忆》,长达七万字。鹣鲽情深,感人至深。梁实秋72岁时,与素有「名媛才女」的韩菁清开始了一段夕阳恋。虽然遭到许多人反对,但他们结婚后,「十三年里每天都拥有了甜蜜、美满和幸福」,梁实秋的长女也曾写信感谢菁清无微不至的照顾。1987年,梁实秋与世长辞。七年后,菁清带着她不渝的爱和思念离世,追随他深爱的实秋了。关于这段感情的评价,世人众说纷纭。不过我觉得其实无伤大雅。韩梁之爱确实走心,也走过了风雨同舟幸福的十三年。既然不是下半身主导的感情,那就去投入、珍惜这段缘分好了。诚然,在我们的理想中,孔雀东南飞般的誓死不渝是最符合理想的。但梁实秋毕竟也是人,七情六欲俱在,而人总是希望向前看的。面对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唯有祝福他的生活尽快走出痛苦,怎忍心为了自己对文人的幻想而期待他深陷痛苦孤独至死。菁清陪伴实秋走出阴霾,正如梁实秋的女儿文蔷所说,「生母若在天之灵有感,会感到欣慰的」。三、思想理论1.阿诺德及人性说梁实秋一生将人性说奉行不悖。「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止于人性」。而在梁实秋本人的人性说形成过程中,正如温儒敏所说,「清理梁实秋的批评思想,不能光注意到白璧德,应该追溯到阿诺德」。
梁实秋认为,伦理是人生的哲学,伦理是人性的本质。「文学虽不能救国,但唯有健全的文学能陶冶健全的性格,唯有健康合乎伦理的文学才能对于民族的健康有所裨益。」阿诺德和梁实秋把伦理提高到至高的位置。但同时,阿诺德认为,除了道德良知,人必须在完美的途中与理智一同前行。
阿诺德呼吁:「真正的幸福在于按照健全理智的律令行事,服从她的权威」。秉承这一思想,梁实秋也把理性和理智作为人性的关键,坚决反对把一切纪律打破的无规范思想。「自由是要的,放肆是要不得的」。
追随阿诺德,完美的人性也是梁实秋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他盛赞阿诺德「沉静的观察人生,观察人生的全体」
梁实秋认为,完美的人性从属于任何阶级。同阿诺德心目中「一心追求完美的人从各阶级中生长」一样,梁实秋承袭了阿诺德的文学精英观,认为文学是超越阶级的。阶级是表面现象,文学的精髓是人性的描写。
梁实秋的贵族思想色彩并不等同于贵族思想。他认为,文学家是少数的天才,他们情感更丰富,感觉更敏锐,想象更纯正,理性更健全,代表了普遍的人性,一切人类的情思。但文学家不是经济实力或社会地位所能左右的。他不鄙夷无产者,只是反对人道主义的「纳众生于怀中,接全球以一吻」的无限同情,而是坚持有选择、有节制的同情。梁实秋认为价值观念不是衡量他人的尺度,人性才是评判人的标准。他真正鄙夷的是那些不知文学为何物的人。
不过,实秋的人性说虽然渗透了阿诺德的文化理想,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
阿诺德认为完美不是独善其身,必须普遍发扬光大人性,当一个国家出现全民性的生命和思想闪光时,才是人类最幸福的时刻。而梁实秋缺乏博大的胸怀,在将人性发扬光大的过程中经历了上文提到的许多挫折,倾向于独善其身。梁实秋的人性说存在概念混淆。他大部分时候倾向于健康、常态、普遍的人性才是人性,但某些地方不自觉的滑向普遍的人性。梁实秋不太习惯经常深度思考,这倒是真的。2.古典主义的文学观梁实秋一直是古典主义的忠实粉丝。不过在他心中,古典和浪漫却并不平等。他认为,古典的是健康的,浪漫的是病态的。古典主义健康、理性、节制,浪漫主义情感而解放。
梁实秋认为文学的根本任务是伦理的效用。「文学的性质是模仿」,他认为文学是人生的模仿。文学模仿了什么呢?是「真理」。艺术模仿的对象是人生中普遍永久的元素,即普遍的人性。文学模仿不是去模仿事物原有的样子,而是模仿他们应有的样子。从这方面而言,梁实秋的主张鲜明:文学出发于人生,文学是人生的模仿,文学表达普遍的人性。梁实秋认为文学应有想象的成分,但应合乎节制,如果超过节制,便成为了浪漫主义。徐静波在《梁实秋——传统的复归》中说,「在传统文学理论史上,也许再也没有人像梁实秋那样执着的推崇理性,强调节制和注重纪律了」
梁实秋遵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认为文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伦理的涤净和愉快,文学的任务在于使人愉快,但必须有伦理的平衡。梁实秋注重高度的道德严肃性。梁实秋青年时代也热情崇拜过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但这放纵不羁的唯美主义在哈佛遇到白璧德后很快被弃如敝屣。只有道德的严肃性才能杜绝文学的混乱无度、放肆肆意。但这不等同于唯美主义另一个极端的「教训主义」,伟大的文学必须既美,又是道德的。梁实秋引用创世纪中的话:「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上帝看光是好的,就要光暗分明了」上帝看光是好的,而不是光是美的,可谓意味深长。
像白璧德的人性三种境界,梁实秋也认为文学有同样的三种境界。浪漫主义放纵情感为自然境界,发掘人性感动人心的是人性境界,而文学家饱经风霜后明心见性顿悟的一刻,便是短暂而刹那、不易常住的宗教境界。梁实秋注重理性,并不是把理性当做唯一,而是把理性作为文学的最高节制机关。
3.批评观自古以来就一直不缺对文学批评有意见的人。但是梁实秋并不这么认为。希腊文中的「批评」,原是判断的意思,并不是攻击。根据这一含义,梁实秋阐释了自己对文学批评的理解:「文学批评要有标准,其灵魂是品味,而不是创作。其任务是判断,而不是鉴赏。其方法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梁实秋认为阿诺德对文学批评的定义非常牛逼:「文学批评者,是一种无所为而为之努力,籍以学习并传播世上最优美之智慧思想者也。」文学评论家必须摒弃各种偏见,追求这不变的标准,客观的标准。
那么,何为文学批评的标准?梁实秋认为恒久不变的纯正人性才是标准。因此,能完美表现人生最根本情感的作品,才是具有最高价值的作品。
文学批评的任务是价值判断。那么,判断什么价值呢?梁实秋认为这个价值的尺度是人类永恒美好善良的中心。也就是说,文学批评是洞见人类精神的理性体现,通过对历史的不断否定,保留下的精华便成为固定的参照。正如莎士比亚的不朽,不仅仅是十六世纪的事情,而是存于整个人类的时空中。
梁实秋认为凡具有价值的批评都具有严正的态度。他反对过度解读,反对将批评与创作混为一谈。(标准反例: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文学批评不是事实的归纳,而是伦理的选择,不是统计的研究,而是价值的估定」。也就是说,批评不仅仅是考据,文学批评在文学基础的价值上必须对作品的价值做出估价才是真正的批评。文学批评也不是哲学,只是出发于哲学。梁实秋的文学批评是将文学与理论紧密结合的批评。
四、文学成就1.散文艺术梁实秋的散文迸发着对人性的挖掘,对人生的关注,对情趣的留恋,对生活的热爱,对智慧的思辨。而散文的最高美感,在梁实秋看来,是徐镜澄老师所教授他的「割爱」,即简洁。散文的简洁,必须是千锤百炼后「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的高度。所割去的,尽管是“爱”,却是不成熟、不稳妥的观点,只有剪除,才能「整洁而有精神,清楚而有姿态,简单而有力量」。实秋印象最深的「单纯、动人而有力量」的作品,《箜篌引》算一个:「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耐公何!」起承转合,情节背景兼具,情感奔涌而出。梁实秋的散文不仅简洁,更是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学的典雅。大量的古诗文被他遣词造句的运用,雅致而富有情感。梁实秋的散文美感是非常纯正的,致力于描摹人性的生动,字里行间充满了仁爱、谦恭、礼义。《雅舍小品》展示了淡泊清透,怡然自适的情怀,诗意盎然,不怒不哀。老年后,梁实秋的文笔更加纯正绚烂,《槐园梦忆》便是代表了古今中外最情思缱绻、哀思绵延的文字之一。梁实秋的散文睿智幽默,擅长反讽,妙语连珠,暗喻不断,令读者自然生起对善良美好人性的追求,大量的反讽更是耐人寻味。2.莎士比亚全集翻译四十卷,三十八年。其实莎翁全集的翻译,胡适曾拟定闻一多、徐志摩、梁实秋、叶公超、陈西滢五人完成,但最终只有梁实秋一人接手。四十年的笔耕不辍,如此学识、定力、目标、才情令人敬佩。梁实秋认为,莎翁全集是超越时代与空间的伟大著作。
20世纪30年代后,其实有三位翻译家企图翻译完莎翁全集:曹未风、朱生豪和梁实秋,但只有梁实秋完成。梁实秋幽默的说:「从事翻译工作的几个主要条件是,一没有才气,二没有学问,三要寿命长」。前两个条件固然是自谦,第三个条件却是真的。
梁实秋翻译莎翁全集是根据M.J.Craig的牛津版莎翁全集进行的,这是比较被大众接受的本子,翻译起来没有顾忌。翻译过程中,每一字都悉心研究,不放弃任何一个角落,甚至还附有介绍剧本的版本、年代、故事来源、舞台历史、相关评论,每一幕之后附有注释。一方面为了读者欣赏原汁原味的原著,另一方面可以学术研究。他甚至在青岛大学还建立了自己的莎士比亚图书室。对于书中的专有名词,他翻译成中文的读音,而不是中国式的人名地名。比如Julius Caesar,他不翻译成「凯撒大帝」,而是翻译成「朱丽阿斯西撒」,怕不忠于原作而辜负了莎翁苦心。遇到性或性爱的问题以及其他的不雅之处,一些翻译家经常回避、删除、改动,梁实秋原封不动保持原貌。
其实,梁实秋的翻译作品,精彩之处在于细致的注释中的研究成果。抛却这一点,莎士比亚的无韵诗的翻译对梁实秋而言已经很接近散文。这是一大遗憾。并且译文不似散文,文采飞扬,而是充满学究气。同时也有显著的错误,这是另一遗憾。但这仍然无法掩盖他高度的道德、敏感的理性、纯正的温雅、睿智的隽永,无法磨灭的美好灵魂。
五、文艺比较1.鲁迅梁实秋和鲁迅的论战人人皆知。其实,人性和阶级性,历来都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鲁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阶级性是根本,但人性也存在。人性是超乎阶级的,但人类身上的人性表现除了超乎阶级的一面,也有带有阶级性的一面。因为每个人身上感性的部分都受支配于经济。据此,鲁迅「根本不相信只讲阶级性而根本拒斥人性的论者能成为真正的革命文学家」。
我们看看实秋的观点。在《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中提到,梁实秋的结论是:文学根本没有什么阶级性,只有人性。世界上虽然有资产者和无产者,不过这「无产者本来并没有阶级的自觉,是几个过于富有同情心而又态度偏激的领袖,把这个阶级观念传授给了他们」
鲁迅在人性与阶级性的理解上还是非常出色的,但是鲁迅对阶级性的思考是否是定论呢?人性和阶级性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问题,鲁梁论战互相的补充并不仅仅是作为“论战”,更是弥足珍贵。梁实秋师从白璧德,宣导的人性是具有伦理理性制裁的、较高的道德中心,也就是说,人是从自然境界而出,到达理性的境界。梁实秋认为文学「可以」有阶级性,但「不必」有阶级性。也就是说文学的阶级性不是「必须具备」的,不是「本质」。实秋的观点兼顾阶级性和人性而论,「可以并存,但要认清轻重表里」。更准确来说,梁实秋的观点是文学「带有」阶级性,而非「本质」是阶级性。人性「带有」阶级痕迹,但可以「超越」阶级性。
从资产上论,人有贫富之别,而人性上根本没有分别。梁实秋否认文学的阶级性,更准确的是否认文学的本质是阶级性。文学家是天才的少数人,大多数人创造的通俗文艺味道总是有些稀薄。梁实秋以此否认无产阶级大众文学,客观而言反对的是大多数文学,而不反对资产阶级也会有伟大的文学家。
但是,梁实秋在与鲁迅争论时早已有失偏颇,这也是他作为文人的局限。由于人性定义的扩大,给他的学说带来理论上的缺陷,暴露了他的模糊和紊乱。梁实秋1977年也坦承,「我对人性解释不够清楚,自己认识不够彻底,也都是事实」。
无论如何,这番争论是多元价值争论的现象,是值得祝贺的。梁实秋和鲁迅都否认文学用于阶级斗争的工具。两人共同完成了对文学和人性与阶级性、共时性、历史性的思考。百家争鸣毕竟是时代基石。
在作品方面,鲁迅和梁实秋亦是处于显著的两端。
鲁迅的文字,诸如《野草》,刻骨铭心,在对社会黑暗的绝望中迸发而来的哲学思考,是鲁迅反抗绝望的哲学。鲁迅是充满战斗精神的,与黑暗和绝望作战是他毕生的事业。「反抗绝望」是他的作品中最鲜明的色彩。鲁迅不依靠那悲观的绝望,也不要那廉价的希望,他要的是和封建社会扎扎实实、坚韧不拔的战斗。鲁迅,深刻,坚韧,向下扎根。
而梁实秋的作品,诸如《雅舍小品》,在黑暗的环境中充满对人性的挖掘,对人生的关注,对情趣的留恋,对生活的热爱,对智慧的思辨。他心平气和,不怨不艾,用「儒雅」超越现实的绝望,在对现实的绝望中勾画最迷人的景象。《雅舍小品》并非是与绝望战斗,而是从容淡定、坚韧智慧的「超越绝望」。梁实秋,淡泊,平和,向上飞升。
后来,鲁迅去世后,梁实秋方才对女儿说,他与鲁迅并无深仇大恨,不过是两个人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鲁迅的文学他还是欣赏的。
2.周作人和林语堂梁实秋、周作人、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三位闲适散文大师。
周作人深谙身份落差带来的悲凉,在进退的挣扎中,他认识到个人的力量在黑暗社会中的渺小。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慰藉。
林语堂则是浮华散尽、返璞归真的代表。素雅却回味无穷。林语堂的散文和周作人类似,注重生活细节,从细枝末节中描绘生活的智慧。但林语堂的闲适,相比周作人的苦涩而言,却是欢愉的。周作人注重表达对人生的大彻大悟,人生的空虚悲凉,林语堂却是对人生充满热爱。林语堂出生于基督教家庭,父亲是乡村牧师,机智幽默。林语堂的思想基调便也是基督教精神的仁爱和冷静节制的喜悦、热情、奔放洋溢。
与周作人和林语堂相似,梁实秋的散文随处可见的是对细节的思辨。但是梁实秋的闲适,却是珍视生命、看淡人生的温雅。绅士和贵族的经历让他从容潇洒。像林语堂一样,梁实秋对晚年充满了睿智和智慧。他的幽默既有周作人的智慧温厚,也有林语堂的从容。梁实秋认为讽刺作家不需要灭此朝食的凌厉之气,却需要悲天悯人的胸怀。幽默的精髓在于会心的微笑。
3.朱自清梁实秋和朱自清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有一个贤惠的老婆。老婆去世后,朱自清的《给亡妇》和梁实秋的《槐园梦忆》交相辉映,名垂千古。
朱自清的妻子武钟谦,具足了中国传统妇女的忍让坚韧。在《给亡妇》中,朱自清对妻子的思念和感恩,声泪俱下的泣诉,震撼着读者,也诉说着风雨飘摇中的夫妻真情。朱自清对妻子十二年相濡以沫的舍己充满了感恩,哀思沉痛。
而《槐园梦忆》,描述了少有的、醇厚的夫妻真情。程季淑和梁实秋的生活历经离别:赴美留学的三年,北平陷落的八年,异地的痛苦可想而知,两人「泪几乎流尽」,终得团聚。
《给亡妇》和《槐园梦忆》,都语言质朴,哀而不伤,宁静沉思,却痛彻心扉。关于这两位女性的绚烂光华,恕我驽钝的笔墨无法描写,请诸位自己翻越这两篇著名的悼亡著作吧。
end~好啦我要去复习高考啦,有缘再见。
彩蛋:梁实秋的钢笔是I♥YOU哈哈哈哈哈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太多了,像论文那样排列估计是不太行。这里只列举书目吧。
特别感激:
《梁实秋的文学人生:行走在古典与理性之间》-马玉红。本文的论述提纲便是沿用了这本书的提纲,同时也是阅读此书有感而发。
其他资料:
梁实秋《雅舍小品》
梁实秋《槐园梦忆》
梁实秋《文学因缘:关与白璧德先生及其思想》
梁实秋《梁实秋文集》一、二、三、五、七卷
梁实秋《看云集·方令孺其人》
梁实秋《杂文·杂感三则》
梁实秋《诗歌·赠韩菁清十二首》
梁实秋《人文的纪律》
梁实秋《浪漫的与古典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梁实秋《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批评辩》
梁实秋《文学批评论》
梁实秋《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
梁实秋《偏见集-文学的严重性》
梁实秋《人性与阶级性》
梁实秋《实秋杂文·文人对时代的责任》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
梁实秋《文学因缘》
梁文蔷《我的父亲母亲-梁实秋与程季淑》
鲁迅《三闲集·文学的阶级性》
鲁迅《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陈染《与往事干杯》
欧文·白璧德《卢梭与浪漫主义》
欧文·白璧德《白璧德释人文主义》
欧文·白璧德《批评家和美国生活》
赵骏河《东方伦理道德》
奥勒留《马上沉思录》
梁漱溟《梁漱溟论儒佛道》
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政治与社会批评》
温儒敏《梁实秋及其文学美学论者》
余光中《文学与前额并高》
陈淑芬《梁实秋的莎剧翻译与莎学研究》
郑树森《国际世界看梁实秋》
有未竟处,恭请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