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正想要阅读青年 马克思 经典语录,想要了解青年 马克思 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豆豆语录网精心整理了青年 马克思 经典语录的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阅读,那么,下面这些青年 马克思 经典语录内容,如希望是您喜欢的。
青年 马克思 经典语录
《青年的选择,又名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守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活动,而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它范围存在。 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变得高尚的地位。这种选择是人比其它创造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 因此,认真地权衡这种选择,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听天由命的青年的首要责任。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在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而且如果最深刻的信念,即内心深处的声音,认为这个目标是伟大的,那它实际上也是伟大的,因为神决不会使世人完全没有引导者;神轻声地但坚定地作启示。 但是,这声音很容易被淹没;我们认为是热情的东西可能倏忽而生,同样可能倏忽而逝。也许,我们的幻想蓦然迸发,我们的感情激动起来,我们的眼前浮想联翩,我们狂热地追求我们以为是神本身给我们指出的目标;但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很快就使我们厌恶,于是,我们便感到自己的整个存在遭到了毁灭。 因此,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我们对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的怀有热情?发自我们内心的声音是不是同意选择这种职业?我们的热情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认为是神的召唤的东西是不是一种自我欺骗?不过,如果不对热情的来源本身加以探究,我们又怎么能认清这一切呢?伟大的东西是闪光的,闪光会激发虚荣心,虚荣心容易使人产生热情或者一种我们觉得是热情的东西;但是,被名利迷住了心窍的人,理性是无法加以约束的,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召唤他去的地方;他的职业已经不再是由他自己选择,而是由偶然机会和假象去决定了。 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可能由我们长期从事,但始终不会使我们感到厌倦、始终不会使我们劲头低落、始终不会使我们的热情冷却的职业,相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就将怨天尤人。 但是,不仅虚荣心能够引起对某种职业的突然的热情,而且我们也许会用自己的幻想把这种职业美化,把它美化成生活所能提供的至高无上的东西。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它,没有衡量它的全部分量,即它加在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我们只是从远处观察它,而从远处观察是靠不住的。 在这里,我们自己的理性不能给我们充当顾问,因为当它被感情欺骗,受幻想蒙蔽时,它既不依靠经验,也不依靠更深入的观察。然而,我们的目光应该投向谁呢?当我们丧失理性的时候,谁来支持我们呢?是我们的父母,他们走过了漫长的生活道路,饱尝了人世辛酸。 ——我们的心这样提醒我们。如果我们经过冷静的考察,认清了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分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仍然对它充满热情,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于它,那时我们就可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但是,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决定它们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 我们的体质常常威胁我们,可是任何人也不敢藐视它的权利。诚然,我们能够超越体质的限制,但这么一来,我们也就垮得更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是冒险把大厦建筑在残破的废墟上,我们的一生也就变成一场精神原则和肉体原则之间的不幸的斗争。 但是,一个不能克服自身相互斗争的因素的人,又怎能抗御生活的猛烈冲击,怎能安静地从事活动呢?然而只有从安静中才能产生出伟大壮丽的事业,安静是唯一能生长出成熟果实的土壤。尽管我们由于体质不适合我们的职业,不能持久地工作,而且很少能够愉快地工作,但是,为了克尽职守而牺牲自己幸福的思想激励着我们不顾体弱去努力工作。 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它做好,我们很快就会自愧无能,就会感到自己是无用的人,是不能完成自己使命的社会成员。由此产生的最自然的结果就是自卑。还有比这更痛苦的感情吗?还有比这更难于靠外界的各种赐予来补偿的感情吗?自卑是一条毒蛇,它无尽无休地搅扰、啃啮我们的胸膛,吮吸我们心中滋润生命的血液,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 如果我们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能够胜任经过较为仔细的考虑而选定的职业,那么这种错误将使我们受到惩罚。即使不受到外界的指责,我们也会感到比外界指责更为可怕的痛苦。如果我们把这一切都考虑过了,如果我们的生活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获得最高尊严的职业,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一种能给我们提供最广阔的场所来为人类工作,并使我们自己不断接近共同目标即臻于完美境界的职业,而对于这个共同目标来说,任何职业都只不过是一种手段。 尊严是最能使人高尚、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更加崇高品质的东西,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但是,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这种职业不需要有不体面的行动(哪怕只是表面上不体面的行动),甚至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它。 最合乎这些要求的职业,并不总是最高的职业,但往往是最可取的职业。但是,正如有失尊严的职业会贬低我们一样,那种建立在我们后来认为是错误的思想上的职业也一定会成为我们的沉重负担。这里,我们除了自我欺骗,别无解救办法,而让人自我欺骗的解救办法是多么令人失望啊!那些主要不是干预生活本身,而是从事抽象真理的研究的职业,对于还没有确立坚定的原则和牢固的、不可动摇的信念的青年是最危险的,当然,如果这些职业在我们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如果我们能够为它们的主导思想而牺牲生命、竭尽全力,这些职业看来还是最高尚的。 这些职业能够使具有合适才干的人幸福,但是也会使那些不经考虑、凭一时冲动而贸然从事的人毁灭。相反,重视作为我们职业的基础的思想,会使我们在社会上占有较高的地位,提高我们自己的尊严,使我们的行为不可动摇。 一个选择了自己所珍视的职业的人,一想到他可能不称职时就会战战兢兢——这种人单是因为他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是高尚的,他也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保持高尚。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守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冲突,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 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典范,就曾为人类而牺牲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青年 马克思 经典语句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活动,虽然国内舆论的调门很高,但文艺界的表现却很不给力。
中国向马克思故乡赠送了马克思铜像,国内却没有一尊新的马克思铜像落成;中国已成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但没有人投拍以马克思生平为题材的电影。
总的来说,中国文艺界对马克思采取了一种客气但疏远的态度。
记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时候,电视台曾经播出一部七集连续剧《卡尔·马克思的青年时代》。
这部剧是苏联和东德合拍的,表现了马克思的大学生活,与燕妮由恋爱而结婚,主编《莱茵报》,流亡法国,结识恩格斯,研究理论,参加政治斗争,直至完成《共产党宣言》等十余年的峥嵘岁月。
《卡尔·马克思的青年时代》集中了当年苏联和东德影视界的精华,历时七年创作完成,拍得写实而精彩,曾获列宁奖金。
当时中国的改革已经上路,苏联改革也蓄势待发,自由主义浮出水面,渐成强势思潮,主流的思路是与西方接轨,视马克思为过时人物,所以这部电视剧很快就销声匿迹了。
今天想重睹芳颜,在互联网上穷碧落下黄泉,居然找不到任何踪迹。
观看电影《青年马克思》,需要一点门槛——你必须对国际共运史有所了解,对十九世纪欧洲的政治版图有所了解,对蒲鲁东、魏特林、巴枯宁等人的生平事迹与政治观点略知一二。否则就可能看得一头雾水,但如果对这段历史和人物比较熟悉,定会感到津津有味。必须承认,导演哈乌·佩克这样一位黑人血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位十分擅长讲故事的人,《青年马克思》被他拍出了很强的故事性。
为了防止电影被拍成一部了无生气的纪录片,佩克非常巧妙地将时间跨度缩短到观众容易接受的范围内,通过生动形象的镜头与恰到好处的剪辑,讲述了马克思与恩格斯从相识相知到共同完成《共产党宣言》的不平凡的历程。
看《青年马克思》,要把几个重要的地点,科隆——巴黎——曼彻斯特——圣安托尼——布鲁塞尔——奥斯坦德等串联起来,如此就抓住了故事的主线。
这些地点与电影情节的发展息息相关——
马克思主编的《莱茵报》在科隆被查封,随后他和卢格一同前往巴黎,创办了《德法年鉴》;
与此同时,身在英国曼彻斯特的恩格斯帮父亲经营一家纺织厂,目睹了资本家对工人的惨酷压榨之后,开始致力于研究英国工人阶级现状,并爱上了女工玛丽;
神交已久的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卢格的家中偶然见面,初步建立了革命友谊;
马克思被法国基佐政府驱逐出境,携妻儿前往布鲁塞尔,靠恩格斯的接济艰难维生;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同加入了“正义者同盟”,并将其改造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在奥斯坦德,马克思和恩格斯再次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进行了争辩,最后下定决心起草《共产党宣言》,以此为标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自发的阶段进入自为的阶段并逐步走向高潮。
一般人的印象中,马克思恩格斯的形象非常扁平化,觉得就是那种冷峻深刻,凛然不可侵犯的思想家、革命家,永远是两位老年大胡子。
但看了本片后,这样的印象基本被推翻,《共产党宣言》时代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两位满怀抱负的年轻人,但他们改变了世界。
画像上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看上去似乎差别不大。但《青年马克思》拍出了两位革命导师的性格差别:
马克思热情似火,性格暴烈,长于思辨;
恩格斯则沉静如水,绵里藏针,敏于行动。
两人堪称完美互补的最佳搭档,他们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青年马克思》还用了不少笔墨去描写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的爱情故事。无独有偶,这两段爱情故事都跨越了金钱和阶级的障碍,可敬可叹。
燕妮出身德国贵族家庭,出生即有爵位,且由于容貌、修养等曾被称作“特里尔舞会皇后”;父亲是普鲁士政府的枢密顾问官,弟弟曾经出任普鲁士总理,她却义无反顾地爱上了马克思这位当时“一无所有的大学一年级学生”。
由于经济的原因,她和马克思相爱后七年才得以结婚,但无论生活多么艰苦,出于自己的尊严,燕妮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
恩格斯来自“资本世家”,弗里德里希家族几代人都是成功的企业家,如果恩格斯愿意,他可以很容易地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娶一位上流社会的小姐,他却对父亲工厂中的爱尔兰青年纺织女工玛丽一见钟情。
影片中,燕妮和玛丽,并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附属品。
燕妮的思想境界非同寻常,她是马克思思维灵感的重要来源。她给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取名《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可见她对于哲学的深刻理解。恩格斯由衷的赞美燕妮:您真是一位非凡的女性。
而玛丽作为一个工人活动家,也对恩格斯的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她帮助恩格斯沟通了与工人的联系,使恩格斯得以完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调查。她在布鲁塞尔帮助马克思和恩格斯与正义者联盟的领袖见面,催生了《共产党宣言》的创作。
《青年马克思》中,有些情节让人感到既熟悉亲切又感慨万千。
恩格斯为了调查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深入工人居住区。作为工厂主的儿子和助手,受到了工人怀疑与冷遇。为了获得工人的信任,鼻子甚至被打出了血。
这一细节不由得让人联想起新中国前三十年的老电影中,经常会有知识分子如何获得群众接受与信任的桥段。
看来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就存在了,而革命导师一开始就用行动给出了正确答案。
在正义者同盟的会议上,魏特林和支持者宣传“仁慈”、“人人皆兄弟”的观点,恩格斯则强调只有团结起来进行斗争才能改变工人阶级的命运,因此与他们爆发激辩,最后多数与会者拥护恩格斯的观点,并赞同将“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取代“人人皆兄弟”的口号。
这一情节让人联想起在1965年拍摄的中国电影《大浪淘沙》中,两位年轻的革命者谢晖和靳功寿在长江边的争论:谢晖主张未来理想社会是“大家都以仁爱之心待人”,靳功寿则反驳说“反动派从来不讲什么仁爱,这都是骗人的鬼话。”最后两人不欢而散。
可见,究竟是通过坚决的革命行动来改变不合理的政治、经济结构,使被压迫者获得彻底解放,还是幻想通过对“仁爱”的宣传来使旧制度变得“柔软”并且合理化,确实是贯穿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始终的大问题。
这是马克思主义和机会主义的斗争,这场斗争在今天仍然没有结束。
《青年马克思》好就好在直面了各种矛盾:
专制王权、封建贵族和农民的矛盾;
资本家和工人的矛盾;
国际共运内部马克思主义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之间的矛盾,等等。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形象通过矛盾和斗争才显得高大、鲜活、栩栩如生!
《青年马克思》,其实更准确的名字应该叫《青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一起创作《共产党宣言》的时候,马克思29岁,恩格斯27岁,是两位真正青年。
《共产党宣言》改变了世界,并将继续改变世界!
这对今天所有胸怀理想,不愿淹没到庸俗无聊的世俗生活的青年都是一个挑战:不趁着年轻改变世界,一定要等到老了以后再后悔吗?
电影《青年马克思》中文海报
参考消息网5月7日报道由拉乌尔·佩克执导的传记影片《青年马克思》,于2018年5月5日在中国上映。影片讲述了从1844年青年马克思与恩格斯相遇,到1848年共同撰写政治经典文献《共产党宣言》的故事。
该片于2017年2月12日在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映,这次选择五四青年节后在中国公映,可谓是一次向中国青年们的献礼。
参考文化在观影中惊喜地发现,有许多年轻人前来观影:根据猫眼电影所提供的观众画像:年龄在20至29岁的观众高达58.4%(数据截至5月6日中午12时——本网注)。而且,男性和女性观众的数量基本持平。
电影《青年马克思》剧照
两位惺惺相惜的年轻人
《青年马克思》讲的是两位年轻人的故事。在电影中,他们不仅是人们熟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更是卡尔和弗里德里希。
在我们心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家和社会学家,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宣言》的创造者,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导师、精神领袖,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而在这部电影中,导演通过艺术手法展现给观众的是:先于这些身份,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两位满怀抱负的年轻人。
他们所处的阶级大相径庭:《莱茵报》因撰文抨击普鲁士被迫停刊后,马克思和妻女迁居巴黎,生活十分拮据:买烟时讨价还价,女儿生病却无钱医治,拖欠他的稿费也无法付清。
恩格斯则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富家公子,其父亲在英国拥有十余家大型纺织厂。但恩格斯作为父亲工厂的代理人,对父亲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极其不满。被民主主义的政治思想所吸引的他,深入工人阶级以获得第一手资料。
他们对彼此的欣赏始于文字,始于思想。恩格斯熟读马克思的黑格尔哲学批判,马克思即便一开始“傲娇”地称恩格斯为“门外汉”,最后还是透露出他对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赞赏。
在困苦的日子里,马克思是依仗恩格斯的经济帮助才一次次渡过难关。他们是朋友,是革命同伴,是彼此的精神领袖,更是灵魂伴侣。
比姬·克里普斯在《青年马克思》中饰演燕妮
两段跨越阶级的爱情故事
《青年马克思》着了很多笔墨去描写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的爱情故事。
无独有偶,这两段爱情故事都跨越了金钱和阶级,可歌可泣。
出自德国名门望族的燕妮,义无反顾地爱上了马克思这个“无宗教信仰的犹太男孩”。即便婚后的生活再艰苦,燕妮也没有管家里要过一分钱。
家财万贯的恩格斯,却对父亲工厂中的爱尔兰青年纺织女工玛丽一见钟情。
这两段打破阶级壁垒的爱情故事,感动了很多在场的年轻女性观众。我们在银幕前看到的,不仅是爱情的可歌可泣,更是年轻人对于伴侣的理解和扶持。
燕妮并不是一个随波逐流的富家女,她的思想境界非同寻常。她曾给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取过一个名字:《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可见她对于马克思无产阶级事业的深刻理解。在马恩合著《共产党宣言》时,很多难以辨认的手稿都是她负责校对的。电影中马克思去邮局求职时,邮局人员对于其笔迹的否认也是一个小小的伏笔。
恩格斯在电影中是这样评价燕妮的:您真是一位非凡的女性。
而玛丽作为一个工人,也对恩格斯的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在布鲁塞尔帮助马恩与正义者联盟见面,在合著时点灯熬油,陪伴恩格斯。
如同《万物理论》不仅是史蒂芬·霍金,更是简·霍金的故事。《青年马克思》也是燕妮·马克思和玛丽·恩格斯的故事。
电影《青年马克思》剧照
笔杆子下的无产阶级革命
很多关于革命主题的电影通常侧重刻画战争的激烈与血腥,希冀从视觉上让观众直观感受到革命的波澜。
而《青年马克思》中的无产阶级革命基于“笔杆子”的力量,并没有战争画面的冲击,却依旧让旧世界的推翻和新世界的建立跃然于胶片上。
如同马克思在片头所阐述的那样:我不要软绵绵的战争,我要大刀阔斧!马克思手中的笔杆,就是他的刀枪。这杆笔如同真枪真刀一样锃亮,犀利无比。
《共产党宣言》至今还在不断被翻译和影印,如同电影片尾所评价的那样:“这是一部无法估量其价值的著作,资本论永不过时,随着其批判对象的发展而常读常新。”
今天,马克思和恩格斯理想中的共产主义,仍然被人类不断追寻着。而我们,也有责任和使命去重读这段历史。(文/孙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