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禅宗七部经典语录

当我们要了解一些禅宗七部经典语录的时候,豆豆语录网已经为您备好了这些禅宗七部经典语录的内容,等待您的翻阅,相信这些禅宗七部经典语录的相关信息会是您正想要阅读的经典语录。



禅宗七部经典语录



佛教有非常多的经典禅语,顺手列几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六祖惠能《坛经》

禅宗七部经典语句



俗话说:会者不难,难者不会。佛教中有一部经书,被人们广为奉持。有的人因为这部经书开悟,有的人因为这部经书得无上智慧,也有的人因为这部经书得无量福报。这部经书就是《金刚经》。

在《金刚经》中,有一句话非常玄奥,很多人诵读多少年都弄不明白,觉得这句话“玄之又玄”。但是有人听到这句话就能开悟。《金刚经》中的这句话,从表面上又看不出它的特殊来。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01

《金刚经》是一部佛门用来修持的经书,此经是通过世尊(佛陀)与须菩提的对话,阐述了修行的人,应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佛法,并要用一种“空”的心态,去对待任何事物,才能达到修行的目的。

《金刚经》中提到了作为菩萨,应当怎样去“行于布施”。这个问题是须菩提为了利益众生,请求佛陀开示,应当如何“降伏其心”而引发的。佛陀就告诉须菩提,“应当如是降伏其心。”其实佛陀也是告诉广大的弟子们。因为与会的有千二百五十人俱。为什么偏偏是二百五十人呢?这个话题暂时与本文关联不大,以后有机会再与大家详谈。

佛陀告诉众弟子,作为修行的人,在行于布施的时候,应当做到“无住布施”。这种无住布施,比一个人用满世界的七宝来布施,所获得的福德还要大。当然,在这里,佛陀不是为了让大家去追求福德,只是用这个“筏喻”来说明无住布施所能起到的作用。

为了让众弟子更进一步的理解如何去修行,佛陀又告诉弟子们,有一种布施比这种布施所获得的 利益要更大。这种布施就是“法布施”。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

一个人无论怎样去积累福德,他始终无法达成菩提正果,只能得到福报。但是,如果如果一个人能按照《金刚经》去修行,甚至为他人解说,一个结果是获得福报的速度,要超过专门去积累福德;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能显露出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通俗点说,就是可以修成菩提果位。这是积累福德所望尘莫及的。

02

佛陀在于众弟子讲法的时候,用的是古代的梵语。他所讲过的话,全部都是在他涅槃以后所结集出来的。也就是说,当时只有古代梵文,并没有译成汉文。直到佛教在印度遭受大面积破坏、甚至快要遭到灭亡时,那些比丘们为了躲避灾难,才将佛陀的法,传到世界各地。

有一部分人,将佛经翻译成汉文,让看不懂梵文的人,直接按照汉文的意思去修行。《金刚经》就是被翻译的诸多经书中的一部。

在最早期的时候,有一部《佛说四十二章经》,专门翻译的佛陀所说的“语录”,其实就是四十二句佛句。

在《金刚经》中,也有许多经典的“佛句”,被人们单独持诵,反复揣摩。很多人甚至听到其中的一句话而开悟。

在《金刚经》中,比较著名的佛句,有很多。比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有所住,即为非住”,“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等等等等,非常的多。

03

我们发现,这些佛句,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与我们的“心”有关系。这是为什么呢?

众所周知,佛陀讲法,要人真正做到的是去如实修行。那么,修行又是修什么呢?很多人可能知道这个答案,就是修心。上面提到的那些佛句,都与人的各种心有关。

很多人说,这些佛句很难懂。其实对于真正修行的人来说,他有了修行的经验,所以对于佛陀说的话,他能明白一个大概。但是有些话,确实很难理解。

这句话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禅宗六祖慧能,当初在五祖面前求法。禅宗五祖当时有两个比较看重的弟子,一个是神秀,一个就是慧能。他们两个悟性与根器都很好,五祖难以做出抉择,于是让他们二人各作偈一首,看看到底谁与禅宗的法钵更加契合。

当时神秀先做偈一首:“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慧能本不识字,让同门帮忙念了听后,立即做偈一首:“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从理论上讲,这两首偈语在境界上区别不大。况且,这两首偈语,神秀在先,慧能在后。但是从禅宗“无”的本意上讲,慧能则更胜一筹。因为在禅宗一直流传着一句话:“达摩西来一字无”。意思就是一切皆无、皆空。

五祖知道慧能才是他要找的禅宗衣钵传人,明地着不说,暗地里却与慧能解说《金刚经》。

有一天,五祖为慧能讲解《金刚经》,讲到里面的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慧能立即开悟,明白了里面的真正含义。由此,五祖才真正将禅宗的衣钵,传付与慧能。

慧能明白了什么呢?用慧能的一句话说,就是“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这才是真正修行的基础。也与佛陀所说修行就是修行,是极度契合的。

但是一般人,如果真的弄不明白,即使反复在其中去研究,也不会明白的。明白的人,一看就能知道其真正义理。所以,后来六祖慧能在见到念诵《法华经》三千部的法达时,说了一句“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他其实也是说的这个道理。当你明白的时候,就是心悟。

正因为六祖慧能讲“无”,直接指出修行的真正要旨,才有“诵经三千部,曹溪一句无”的美赞。(这里的曹溪,指的就是六祖慧能)

04

《金刚经》中的经典佛句很多,只要一个人,真正去修行,他才能真正明白这些佛句所蕴含的义理。俗话说“一通百通”,即使你真正明白了其中一句,那么,随着你不断地深入,会发现,所有的佛句,都是围绕人的如来自性来阐述的。只要将缠缚在如来自性上的各种“心”戒除,它自己就会显露出来。

所以,六祖慧能在开悟时,说了一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意思就是让人不要在外物上下功夫,要直接找到人的自性。但是人的自性,本来就是清净无染的,只要你达到了这个境界,自然就会明白。

《金刚经》中虽然提到了布施,但是布施的目的,是人在做布施的时候,要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你在做财布施、法布施的时候,还“心有所住”,就需要不断地去磨炼自己。

怎么样磨炼自己呢?

佛陀在最后也给出了方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意思其实也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将自己的一切想法,当做是梦幻泡影。一旦起了执著妄念,就要把它灭掉。

本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