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佛说名利经典语录

豆豆语录网提供佛说名利经典语录精选内容!是不是最近刚好要想要了解或者阅读一些佛说名利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呢?在佛说名利经典语录这个语录专题里面,可能会有你需要的相关经典语录!



佛说名利经典语录



佛说名利经典语句



不谢邀。

因为没啥好看待的。简单粗暴地说,对于我们这种初学者,任何法门,任何大德,你觉得靠谱就相信,觉得不靠谱远离即可,玩各种鉴定,各种评断,其实都是自我的贡高我慢在作怪,最好的情况就是被自己习气耍了一圈之后,就回头了,最不好的情况就是踩进了谤法这个大坑。

有人会不服气,会说历代多少大德写了那么多论述,评点这个法门那个经书,怎么这里就说不能随便说呢?但是历代大德的论述,都是建立在自己修为足够,实证实修,如实了知这个法门到底是怎么个因缘的情况下的,玄奘大师宣扬“诸大乘经典皆为佛说”,亦是建立在他对大乘经典和小乘经典的深入学习之上的,而近现代的很多论述,都并非是法门成就者的论述,甚至不乏翻了翻经书就敢下笔的冒失者——我想没人会觉得只要看一遍《量子力学》的教程,自己就是物理学大师了,然而在佛法上,却真的有大把没修没证就敢信口开河的人。

所以,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对任何论述,我们都不能不加怀疑和考量。有人又会说了,你前头说不能论断,不能评述,远离即可,这里怎么又说到怀疑了?这里的怀疑,是指正常的、就事论事的怀疑,比如这位大德在这个法门上的造诣如何,成就如何,这些论述来源是否可靠,是否有断章取义或者后人误解曲解的地方,是否适合自己,必要的时候上手实践一下,看看是否符合自己的理解。

而不是坐在那里喊“那个是真正的佛法”、“那个不是真正的佛法”。因为前面的疑问,是属于我们自己能够找到资料和方法去实证的范围,后面的疑问,则是我们自己臆想的、无可稽考的东西。就像小学生只能确认四则运算对不对,他不能判断物理论文的对错。承认这一点,没什么好丢脸的,只是实事求是而已。而忽略这一点,随便信口放卫星,却非常有被自我的虚荣心和名利心捉弄的可能。

所以,你问我如何看待玄奘大师的“诸大乘经典皆为佛说”的说法,我的回答就是,根据我对大师修持和成就的了解,我完全接受他的说法,并认为他的说法是符合佛法,而且正确的。虽然我现在没有达到可以如实了解这种观点的境界,但是我愿意继续学习和修行,以期在未来的某一天可以如实了解如来真实义。

至于某些答案里提出来的,所谓的因为印度佛法流派流变,所以如何如何的观点,我不敢苟同,也觉得从逻辑上简直不值得一辩。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这些论述的基础,是把有修为的大德的水准统统强制降低到入门小学生的水准,以此做出论断,就好比一个物理学家的种种观点,不是基于他的学术造诣,而是因为各种科研机构对他的填鸭,科研机构告诉他什么,他就信什么,所以他被误导了,而物理学家的个人成就和论断,都不是他自己实地科研和实验出来的,反正别人说什么他就信什么。

如此荒唐的逻辑,如果换在某个学科或者某个世俗领域,大部分人都不会接受。然而把它放在佛法上,却大把人觉得理所当然。这种情况,并不是因为我们对佛法比较了解,而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对佛法太不了解,大多数人,实在是一点修为都没有的情况才造成的。

就如一个完全不知道航海的人,他对着那些号称是船夫的人,是夸夸其谈,还是实事就是,是不可能有判断力的,以为他连舱室到底是什么、里面有几个舵盘都不知道,如何能判断呢?

然而对于世俗领域,我们每个人都有体会,都有各自的心得,也都有了自己的基本逻辑,保证了我们大部分人的判断,都既符合自己需要,同时也有一部分是符合实事求是和客观世界的。

那么把这个逻辑,放在佛法的修行和学习上,又有何难呢?你认为爱因斯坦对相对论的论述可靠吗?那么同样,你对玄奘大师对佛法的论述应该如何看待,不是很清楚了吗?

一、心若计较,处处都有怨言;心若放宽,时时都是春天。世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能对你百依百顺的人,能让你如愿以偿的事都很少。你若非要计较,没有一个人、一件事能让你满意。人活一世,也就求个心的安稳,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心宽一寸,路宽一丈。若不是心宽似海,哪有人生风平浪静?

二、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欲望过多;心本无累,累的是放不下的太多。人生就是欲望和所求的不断减少的过程;命运的深层次意义,就是要学会放弃和回归,放弃一切浮躁喧嚣,回归内心的安宁。再苦,都要用今天的微笑,把它吟咏成一段从容的记忆;再累,都要用当下的遗忘,穿越万道红尘,让心波澜不惊。

三、佛说:“人生本来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各种欲望。”欲望过多,就成了贪病。钱多了还想再多,官做大还想更大,房子宽了还想更宽,出了名还想更出名,贪病犹如喝盐水,越喝越咸,越咸越要喝。当贪的欲望超越人的理性,凌驾生活的所有追求之时,就会成为阻断快乐的根源。

四、人生没有真正的绝望。树,在秋天放下了落叶,心很疼,可是整个冬天,它让心在平静中积蓄力量。春天一到,芳华依然。只要生命还握在手心,人生就没有绝望。一时的成败得失对于一生来说,不过来了一场小感冒。心若累了,让它休息,灵魂的修复是人生永不干枯的希望。

五、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必须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六、别把欲望与理想混为一谈,欲望的尽头是物质的拥有,理想的终极是精神的充盈。占据的东西,就算再多,皆会离你而去,攥得再紧,到最后你都是两手空空。我们要学会选择,能够填补心灵空虚的,不要轻易错过;要学会糊涂,别斤斤计较,莫计人生小帐;要学会放弃,诱惑难成机遇,负重必滞步履。

七、人生在世,常会接触复杂的人事;所谓“修行”,就是要借复杂的“人和事”来练心。人要经得起逆境的磨练,“逆増上缘”,把浮躁的心静下来,静定“空”心;磨难是导师,指引我们走向光明,感悟真实的人间,升华境界。逆境中宽心,磨难中静心,常存感恩之心。

八、人生是一种平衡,拥有了这样,必然会错过那样;什么都想得到,结果往往会失去更多。不要奢望人生中有绝对的公平,公平就如天平的两端,一端的付出越多,别一端才能承载更多的希冀。所以,在我们处于波谷的时候,不必太过悲观,总有一天会朝上走;而置身波峰的时候,不要忘乎所以,总有一天还要下来。

九、人生中出现的一切,都无法拥有,只能经历。深知这一点的人,就会懂得:无所谓失去,只是经过而已;无所谓失败,只是经验而已。用一颗浏览的心,去看待人生,一切的得与失、隐与显,都是风景与风情。

十、人生是祸福相依,笑泪交织,有同情心,才能利人;有体谅心,才能容人;有忍耐心,才能做人;有慈悲心,才能度人;有艰难心,才能助人;有明智心,才能观人;有包容心,才能处人;有美丽心,才能示人。

十一、人生学会随缘,才能活得自在。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恨,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随是一种达观,是一种洒脱,是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

十二、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不要去强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要学会适时的放弃。在生活中,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乐观豁达;可以使你战胜面临的苦难;可以使你淡泊名利,过上真正快乐的生活。

十三、有缘而来,无缘而去。世上之事,就是这样,该来的自然会来,不该来的盼也无用,求也无益。有缘,不推,无缘,不求。来的,欢迎,去的,目送。一切随缘,顺其自然。人世间的事情勉强终归不能如意,强求势必不会甜蜜。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心尽力做好自己,世事大抵如此,努力无悔,尽心无憾。

十四、学会放下,懂得从容。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生活中出现不顺心的事情,不要心怀不满、怨气冲天,也不必耿耿于怀、一蹶不振,是福是祸都得面对,是好是坏都会过去。世间最大的抱憾,是我们近在咫尺,却不懂彼此的沉默;最大的错失,是明知前方无路,却固执得不想转弯。

十五、人生最难得“心安”二字。所谓“心安”,就是心里没有后悔的事、没有亏心的事、没有想不开的事,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役,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如果患得患失,心浮气躁,人生就会疲惫不堪、了无生气。唯有保持一颗宁静的心,不眼热权势,不艳羡富贵,活得纯粹、活得自然,才能求得一个心安。

十六、淡定的人,不在乎太多的身外之物,而是执着于自己脚下的路。心若旁鹜,淡看人生苦痛,淡薄名利,心态积极而平衡,有所求而有所不求,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不用刻意掩饰自己,不用势利逢迎他人,只是做一个简单真实的自己。即使失意,也无所谓得失,坦坦荡荡,真真切切,平平静静,快快乐乐。

十七、人生有三种苦:你得不到,所以痛苦;得到了,却不过如此,也会觉得痛苦;轻易地放弃了,后来却发现,原来它在你生命中是那么重要,所以觉得痛苦。既然,得不到、得到了、放弃时都会痛苦,何不把人生的得失看轻一些,保持一颗平常心,痛苦不就会随之而减轻吗?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得失,人生完全可不苦。

十八、以出世的心态做人,以入世的心态做事。“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无忧。若如此,人生哪里还会有什么烦恼可言?苦乐随缘,得失随缘,以“入世”的态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态度去收获,这就是随缘人生的最高境界。

十九、情是一种心灵感觉,情中自有妙趣;淡是一种心灵味觉,淡里自有佳境。

二十、人与人之间的因缘,或恩怨,或善恶,皆是前世之因所成的果报。然而,当用忍的态度去对待一切时,即使是恶缘也能得到善解,会转变为善缘。虽然忍是一种苦,但当你看到周围生命因为你而变得快乐时,你会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在这幸福中,你的心灵也会更加善良和宽容,你将得到心灵真正的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