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都是儒家经典语录

豆豆语录网提供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都是儒家经典语录精选内容!是不是最近刚好要想要了解或者阅读一些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都是儒家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呢?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都是儒家经典语录这个语录专题里面,可能会有你需要的相关经典语录!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都是儒家经典语录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都是儒家经典语句



历史系学生,专攻《论语》。我们有一个《论语》读书会,每次读书都会有三本书必备程树德的《论语集释》、朱熹的《论语集注》和杨伯峻的《论语译注》。首先是程树德的《论语集释》,这一部书成书于清末民初,堪称论语学的集大成之作。里面遍采历代论语注疏,从汉代包咸、孔安国等,魏晋六朝何晏皇侃,宋代刑邴大小程子和朱熹,再到元明清诸多儒者如焦闳方东树等,几乎都有采纳。每一条注解都会历数其学术研究的焦点和成功果,凡典章制度必有考证。比如说“一以贯之”一条,《集释》里面列举了一以贯之从包咸到方东树的解释,你会发现“一以贯之”在汉儒眼中是对忠恕之道的一以贯之,在魏晋玄学家眼中是对天地大道的一以贯之,在宋明理学家眼中是对天理的一以贯之,在清儒考据学家眼中是对知识的一以贯之。有需要的话可以留言,我可以发书影上来,这本书是研究《论语》的必备之作。第二本是朱熹的《论语集注》,也是一部体大思精之作。其实有人会有疑问上部《论语集释》不是已经收录了朱熹的吗,怎么还要看这本?因为这里面涉及到经学史上一个非常经典的争论-----汉宋之争。程树德《论语集释》是一部典型的汉学著作,精于考证;而朱熹的《论语集注》则是宋学的代表作,明于义理。用余英时先生的话说就是“道问学”和“尊德性”的区别,代表着我国思想史的两大流派。朱熹很多人对他的误解比较多,但是他在学术史的地位是不容否定的。《论语集注》是研究他思想的重要作品,这部作品对于《论语》的解释是放在朱熹天理的思想体系中的,除了上文提到的“一以贯之”的解释外,朱熹对于此条的解释还运用了理学的著名命题“理一分殊”的理论,认为天理唯一,贯之可万。朱熹解释下的《论语》非常具有思辨性,在理学的理论框架下是说得通的,所以也是重要的参考书。第三本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这是今世对于《论语》的官方注解,目前官方承认的中文《论语》注解就是杨伯峻的了,而英文则取理雅各的。杨伯峻和近代小学(文字考据学)大家杨树达先生渊源颇深,其师法颇据于此。他的《论语译注》更为直观易懂,但又不失于考证精准。是普及《论语》的非常好的著作。不过杨伯峻先生的著作相比较前两者而言,不是很利于学术研究,仅可用作入门之选。他的一些注解有些生硬,没有完全理顺这一条的学术成果。比如“不失言亦不失人”一条,杨伯峻将人译为人才,但是在之前就有清儒指出“人”应该是指待人之方,译为人才的话在常识上有点说不通,难道和君子说话的人都是人才?以上。有空再答其他吧。----------4.23更新--------更新一下吧,答主在此建议有志于深入阅读《论语》的同学尽可能读古注。原因有二:一是毕竟这些书都是古代形成的,所以越接近成书年代的古注就越可靠,越接近原书的本义(与之相对的是近代解释的一些书,像《于丹论语心得》之流,不说离题万里,至少也是随意发挥);二是术业专攻,古人列四书为十三经,古代经书的地位是非常高的,经史子集,经为四部之首,研习经部的很多是一代大儒,大学者,名师,他们可能一辈子就治一两部经书,研究的非常专一,如程树德、刘宝楠、黄式三等人精研《论语》,朱熹、二程自称“于《大学》用力最勤”,所以读他们的注疏就如同聆听名师讲课一样,能够让人受益匪浅,了然于胸。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

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称为四书,朱熹认为四书之中“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先读《大学》,以立其规模。

《大学》是修己治人底规模。如人起屋相似,须先打个地盘。

《大学》是为学纲领。先通《大学》,立定纲领,其他经皆杂说在里许。通得《大学》了,去看他经,方见得此是格物、致知事;此是正心、诚意事;此是修身事;此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事。

朱熹说:“《大学》如一部行程历,皆有节次。今人看了,须是行去。今日行得到何处,明日行得到何处,方可渐到那田地。

次读《论语》,以立根本。

朱熹说:“《论语》、《孟子》都是《大学》中肉菜,先后浅深,参差互见。若不把《大学》做个匡壳子,卒亦未易看得

《论语》之书,无非操存、涵养之要;《七篇》之书,莫非体验、扩充之端。盖孔子大概使人优游餍饫,涵泳讽味;孟子大概是要人探索力讨,反己自求。故伊川曰:“孔子句句是自然,孟子句句是事实。”亦此意也。

论语》中,孔子只讲什么好、什么不好、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却绝少长篇大套地摆事实、讲道理。

《论语》逐文逐意各是一义,因此需要一字一句的去读,涵咏在心,仔细思索。论语文字简明扼要,内涵深刻

再读《孟子》,以激其发越。

《论语》、《孟子》所教者均是如何做修己治人的功夫,但是两者又有所差别:孔子教人就事上下功夫,孟子教人就心上下功夫”

《孟子》文章一大段一大段,首尾通贯,熟读则文义自见,不能象读《论语》时一样逐句逐字的理会。

《孟子》的主要篇幅都用来讲“为什么”。孟子认为,只要道理讲明白了,人就会自然而然地弃恶从善、筱然而化了。

所以,他非常看重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其内在的完美。他从忠恕仁义讲到尽心,从尽心讲到天命,把天命当作宇宙间一切的渊源与准则。《论语》不是一部讨论哲学的书,而《孟子》却充满了哲学趣味。

  

最后读《中庸》,以尽其精微。

《中庸》一书亦如《论语》、《孟子》一样,是《大学》工夫论的体现与深入。

《中庸》之“中”本来就不是一种关于外部世界的对象性知识,而是对实践主体的人如何把握行为之“度”、“宜”的运作技艺。

主体的人必须在生活实践的“过”与“不及”的两端中寻求适度、合宜的行为方式,它被称之为“中”。朱熹将“中和”诠释为天理、天道。

他说:“如读《中庸》求义理,只是致知功夫;如慎独修省,亦只是诚意。”

《中庸》所传授的儒家的“心法”,所谓“心法”,亦相当于“心术”,即一种精神修炼的技艺或方法。

《四书》学的真正学术主旨是修己治人的工夫论,天理的本体论来之于生活实践的日用工夫的把握,同时它最终仍须回归到生活实践的工夫中去。

阅读《四书》最重要的原则,便是要“将心比心”用心去体贴孔子、孟子的心。首贵虚心,方可古人文字用意。

其次,阅读《四书》时,需要心境“沉浸专一”对待经典必须熟读、精读,才能领略其精神妙处。

其二,《四书》中圣人言语文字深奥绝非表面之意,你需要深层次的去翻阅,思考才能透彻其中的意思。

最后,也是极为关键的一点。阅读《四书》需要“知”与“行"的结合,既要平实的生活中去领会,更要在行为上去努力践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