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忏悔录 奥古斯丁 经典语录

忏悔录 奥古斯丁 经典语录这篇内容是经过特别精心的整理的,这篇经典语录的内容相关性较强,所以,如果您想要看看忏悔录 奥古斯丁 经典语录的话,这一篇忏悔录 奥古斯丁 经典语录应该是您需要的。



忏悔录 奥古斯丁 经典语录



忏悔:是认识了错误或罪过而感到痛心,决心悔改。
有多种忏悔法:
1、忏悔者应向受害人当面低头认错,请求原谅。
2、无法面对受害人或者不是对人犯下的错误罪过,应用自己良心作证忏悔。
3、去寺院或庙宇教堂跪在佛菩萨或神像前发誓忏悔。
忏悔,
chànhuǐ
〖confess;repent;bepenitent〗佛教语。梵文ksama,音译为“忏摩”,省略为忏,意译为悔,合称为“忏悔”。佛教规定,出家人每半年集合举行诵戒,给犯戒者以说过悔改的机会。后遂成为自陈己过,悔罪祈福的一种宗教形式。引申为认识了错误或罪过而感到痛心,决心悔改。

忏悔录 奥古斯丁 经典语句



时间问题是哲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关于时间的讨论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于存在本身的看法。西方思想在时间观念上的改变可以作为划分古典和现代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奥古斯丁经常被西方世界认为是“第一位现代人”,这与他对“时间”的讨论是有着重要关系的。

事实上,奥古斯丁对于时间的看法很大一部分来自普鲁提诺(新柏拉图主义奠基人),将《忏悔录》第十一章中的关于时间问题的讨论和普鲁提诺《九章集》第三章中的内容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很多相似之处。

要理解奥古斯丁对时间的看法,需要先了解他之前的人都是怎么看待时间的。在他之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鲁提诺等人都在其著作中讨论过时间问题。

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讨论了时间。我们知道,柏拉图的相论(理念论)中认为存在一个理念世界,那个世界是完美并且永恒的(永恒表示永远不会变化),现实世界只是那个理念世界的模仿和影像。而现实世界中的时间,就是对于理念世界中“永恒”的模仿,是“永恒者的形象”。其“本质”是“天体依照数的形式进行运动”。因此时间是伴随着天体的形成而产生的。

亚里士多德同样在《物理学》中讨论了时间,他经过一系列的论证得出:时间既不是运动,也不能脱离运动,而应该是运动的“数”,也就是运动中被用于计量的部分。(时间不是运动,而是使运动成为可以计数的东西…时间呢,是被数的数,不是用以计数的数。)

无论是“天体的运动”还是“运动的数”,他们试图用外部世界中存在的现象去定义时间。而奥古斯丁吸收了普鲁提诺的观点,提出了“时间是心灵的延伸”的看法。

在开始奥古斯丁的论证之前,我们还需要理解一个概念:永恒。“永恒”就是永远不变的意思,是“绝对的静止”。古典哲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承认永恒的存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认为这是人们应该追求的彼岸。这从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和“永恒”相对应的就是“时间”的概念。时间代表着物质的流变,而这破坏了永恒。因此崇尚永恒的人很自然地就会表现出排斥时间的倾向来。

然而永恒的存在对于我们人来说是一个悖论,是无法认识的。我们所有的语言都是建立在变化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语言本身就是时间性的。我们无法在时间之外描述永恒。当我们说“永恒就是永远不变”的时候,我们用到了“永远”,永远就是一个描述时间概念的词,表示从(时间的)开始到(时间的)结束。我们怎么能用一个描述时间的词来描述和时间相矛盾的概念呢?这就像我们无法抓着自己的头发将自己提离地面一样,我们无法身处时间之内而去描述时间以外的概念。

为此,柏拉图创造了自己的理念世界,通过将现实世界描绘成理念世界的影子而试图去理解永恒;而奥古斯丁则投向了上帝的怀抱,认为时间是上帝对人所犯下的罪的惩罚,只有依靠上帝的救赎,人才能重回永恒的天堂。

而现代人则直接抛弃了永恒的概念,甘愿永远存在于时间的河流之中。因此尼采才会发出“上帝已死”的呼喊,因为现代人不再需要上帝;而海德格尔也将现代人描述为“被永远流放在了时间里”。

奥古斯丁对于“时间是的心灵的伸展”论证,正式将永恒抛到了遥远的彼岸。

奥古斯丁的论证:

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过去的时间已经不存在,将来的时间还未存在,因此存在的只可能是现在的时间。但是如果现在就是时间,那么时间就被定格在一个点上,就成为了永恒,时间也就消失了。而现在作为时间而存在的原因是即将不存在,因此现在也不存在。

(原文:现在如果永久是现在,便没有时间,而是永恒。现在的所以成为时间,是由于走向过去;那末我们怎能说现在存在呢?现在所以在的原因是即将不在。

关于"现在不能证明时间存在"的逻辑个人认为是:现在只有不再存在才能展现其存在的意义,否则现在就成为了永恒;但是一旦现在不再存在,它也就无法证明其意义。因此现在作为时间的存在就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客观的时间是不存在的。

时间的长短也是一样的道理:不存在的时间(过去和将来)我们不可能知道其长短,而存在的现在只是一瞬间,我们无法测量其长短。

然而我们的经验和语言却告诉我们,时间是存在的。那么时间存在于哪里呢?过去的时间已经不存在,但是我们仍具有对于过去的回忆,因此过去存在在我们的记忆里;将来的时间还未存在,但是我们具有对于将来的期望,因此将来存在于我们的期望里;这两者都是依托于我们当下的意识而存在的,因此准确地说,时间应该分为“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将来的现在”。时间的过去是我们的记忆,时间的现在是我们的注意,而时间的将来是我们的期望。将来通过现在的注意流向过去。

同样,我们衡量时间的长短也就是衡量我们意识的长短。过去长是我们对于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的回忆;而将来长是我们对于很久以后可能发生的事情的期望。

奥古斯丁通过上述分析,将之前人们认为的“客观时间”转化为“人的内意识”。不仅如此,他还揭示了时间不断流逝,一刻都不停歇的图景,从而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正如之前所说,奥古斯丁的时间观,其意义的指向是上帝,只有通过上帝,人才能找到其存在的意义。而如今,失去了上帝的救赎,在这一时间观下现代人,在一定意义上将生活在虚无之中。事实上,当我们停下忙碌的身躯之后,将会发现,一切存在本身就是虚无。

这就是现代的困境在时间的源头上所存在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希望能够回归古典的原因之一。

《万佛名忏》、《慈悲水忏法》都行
沐浴、焚香、
居士五戒。
还有忏悔要诚心,还要改过。
佛教可不像上帝教忏悔完了继续坏。。。

称得上外国名著的,我都不太喜欢。但这个是我最喜欢的。 我也很想写一个《忏悔录》可是没有勇气,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许可以。 任何一本自传都无法和《忏悔录》相比。 噢,对了,这本书是我在同学的实验室翻到的,老版,极为破旧,但却是那个实验室里唯一值得阅读的书。

《忏悔录》中译本

《忏悔录》:奥古斯丁的自传,因堕落的反思

古罗马奥古斯丁所著的《忏悔录》是西方三大同名名著(还有卢梭的《忏悔录》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忏悔录》)的第一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奥古斯丁的自传,写到了他的求学、结交、母亲逝世等人生经历,还有他思想上的转变,因堕落的反思。

奥古斯丁对上帝的皈依(这个词也许用法不当),似乎是出于不堪忍受心灵的备受折磨。他向上帝痛心疾首、悔恨交加的自述,请求上帝原宥、宽恕他的堕落。而他的堕落,包括了一次偷盗、一度耽于肉欲不能自拔,还有对上帝的不忠。

不妨说,忏悔的缘由无非是因为堕落而产生的罪恶感,但罪恶感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是否可以归结为人的本性?人真的是难解之谜,即便大侦探福尔摩斯也有这样的感叹(见《血字研究》)。

最后几卷,是对一些宗教、哲学问题的探讨,例如记忆(卷十)、时间(卷十一,奥古斯丁认为不存在将来和过去,见第263页,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上帝创造世界万物(卷十二)等。

全书充斥着对上帝的赞扬,屡屡引用到了《圣经》,可想而知奥古斯丁对上帝的笃信、虔诚程度之深。

作为无神论者,对于人们对宗教的狂热态度有时候不免感到震惊和难以置信。至于宗教信仰的存在,大抵是:其一,使教徒有了生存的依据,人生的意义;其二,也是道德伦理的一种需求。如果要用马斯洛人本主义的理论来解释,也可以说是人有归属的需要,例如教徒都会相信他们是上帝的子民。

-THE END-

如何忏悔
有生死就有轮回,在我们无法计算的轮回中,自己造作了无数的恶业。龙树菩萨云:一切痛苦皆由恶因而来,一切安乐皆由善因而来。因为这些数不清的身语意三恶业,阻止了纯净的菩提心从心底生起,我们要求得解脱的道路就会障碍重重。忏悔——是此时此刻唯一的办法。
忏悔有理忏与事忏。佛教讲“一切唯心造”,一念善则善,一念恶即恶。理忏的道理就是“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空,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心空则罪消。但此理过于高妙,没有特别的佛教修养功夫和深厚的慧根及善根不能得。佛教通常所说的忏悔是事忏。事忏乃是按一定的修忏法以忏除罪业(心、事两方面)的佛教活动。汉地通行的忏法有两类:一类是集诸经法义,忏悔罪过;一类是依天台教义,修习止观的行法。
据佛教史载,最早的忏法是刘宋时代出现的药师行事。《药师忏》是一种专为消灾延寿的法事。现在所通行的《梁皇宝忏》是梁武帝萧衍根据大乘佛教的经义,召集京邑大德法师,专为讨论僧人是否应实行断肉制而定出。佛教原实行禁食“荤”制。“荤”是专指大蒜、葱这类气味浓烈、富于刺激的食物,“荤”与“肉”是两种概念。印度佛教实行乞食制,而印度的素菜类种植也比较贫乏,僧人沿户行乞,所食物品随人施舍而定,只要不是亲眼见到被杀,或专为“我”而杀的肉类,僧人乞得皆可食。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人行乞制度逐渐改变,且汉地特产丰富,有条件实行断食肉制。提倡吃素,更能体现佛教的慈悲利生精神。所以,僧人素食,经梁武帝的提倡,自然被佛教界接受而在汉地流行,并成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至于所谓梁武帝为度王后堕于蟒身之苦,令宝志禅师等纂辑《梁皇忏》,则是宋以后出现的民间传说。除《梁皇忏》外,现在比较通行的还有《万佛名忏》和《慈悲水忏法》也属同一类忏悔法。
修习止观的忏法创始于智顗大师,该法有比较严谨的组织程序,总有十条:一、严净道场;二、沐浴净身;三、以三业(身、口、意)供养;四、奉请三宝;五、赞叹三宝;六、礼拜;七、忏悔;八、行道旋绕;九、诵经;十、坐禅正观实相(诸法之究竟)。后世天台宗学者依循这个组织形式,编制了多种忏法,如《往生净土忏愿仪》、《大悲忏法》、《地藏忏法》等。这类忏法的本旨是借礼赞行忏以安定身心,通过诵经、坐禅正观诸法实要(究竟),如是周而复始的修行,以期悟入佛道,证得圣果。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众生恶造业皆是由于迷惑颠倒,远离真如本心而造成的。忏悔应忏悔随顺迷惑颠倒的心,远离因为迷惑而起诸恶业。
有忏还要有愿,没有改正错误,趋佛正觉的愿力,这个忏悔也是不圆满的。
罪从心起将心忏不是说心里忏悔就可以的,是要通过严谨持戒,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来消除邪知邪见的妄想心。人心总是变化的,不能在心里忏悔忏悔就能行的,要以实际行动来去改正,去戒除。
你可以常读《普贤行愿品》,其中有忏有愿。同时不断持戒修行,这是忏悔的正确佛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谛深大师开示:什么是忏悔!
凡夫所谓的“忏悔”是对-----已过、未成或未达到预期目的的事情(含罪恶),明白未成之处、失败之根或成功之理后,由妄心演绎的行为修正心理!
凡夫“忏悔”中的“忏”是弄明白的意思;“悔”是对“不再”之事知之无用,但可对未来之事免重蹈覆辙之心理反映。凡夫的忏悔实际是诸业相缠的因缘连接!
何谓佛门忏悔?简言之“忏”为明为悟;“悔”为舍为放。
忏悔乃三大修行“段分”之缘起,为入菩提道之首要。修行由缘起至寂灭有三段次:1、忏悔;2、发愿;3、涅槃成道。
正分忏悔共上中下三品:1、戒赢忏;2、慈悲忏;3、罪孽忏。
上品之忏为明或悟;中品之忏为悲障;下品之忏为未能成业,过而知之;
上品之悔为明痴知舍;中品之悔为知罪发意令蹈轨者不再;下品之悔为未成之事求之再成之初心。
上品忏悔乃修行成就之缘起,悟后顿生放下障碍求成菩提之定!自此严净毗尼,步入正道!
中品忏悔乃佛种留处,菩萨发心,虽未脱轮转,但步步上进,为上品忏悔之生处!
下品忏悔乃依妄求,知事不成,再求成者。其多为罪孽所加或福报垢染,多为试试看或补益!为凡夫与佛门的结合转处。
欲脱离苦海之者,当忏悔为先,切莫狂为。【此谛深师佛历4月15于燃灯精舍为异道亲缘说善,并延香留文以露十方。】弟子智安敬传2009-5-1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