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要了解一些陈道明少年包青天经典语录的时候,豆豆语录网已经为您备好了这些陈道明少年包青天经典语录的内容,等待您的翻阅,相信这些陈道明少年包青天经典语录的相关信息会是您正想要阅读的经典语录。
陈道明少年包青天经典语录
这个是剧情需要了,双手藏在袖子中,不仅轻松自然,也可以隐藏自己的心思。
陈道明少年包青天经典语句
大贤无我:《少年包青天》中陈道明饰演的八贤王
片言居要,一篇警策
奉皇命督查高丽太子被杀一案,初到庐州,路逢包拯(2集),下轿之前,隔着轿帘的八王悠然递出一句:“言诺而不行,其怨大于不许。”(按,《礼记》原文是“言诺而不与”,剧中念的是“言诺而不行”,字幕打的是“言诺而不兴”,不知道是编剧编错了,还是陈道明读错了翟万臣照着配音,还是陈道明没错翟万臣配错了。)全剧中类似的精警醒目的金句几乎全由八王包办。联想到《无间道3:终极无间》中影子先生“沈澄”那句“往往是事情改变人,人改变不了事情。”(此话先是沈大哥拍拍肩膀告诉傻强等于是教小弟人生道理?再是片末他对着李心儿医生“补正”“但是他们(陈永仁、杨锦荣们殉职的同仁),改变了一些事情。”)和《刺陵》中华爷那句“九死一不生。”(这话先是他在排骨无数次之后的再一次撺掇他重返古城时告诉排骨“我跟你说过多少遍,去这种地方是九死一不生”等于是“勿谓言之不预”,再是片末到了古城外片子以排骨反过来问他的方式再复读一次“华爷,你老实告诉我,这次来,是不是九死一不生哪?”)陈老师专注金句N多年啊。陆机《文赋》:“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在一剧/片中,以片言而警策,对人物塑造则拓深内在更耐寻味,对剧作整体则点染营造哲理意涵,斯实造艺之能事也。
陈道明每为一剧一片之警句担当。《无间道3》中“往往是事情改变人,人改变不了事情”这句前后两次出现,前一次出现看似无意实则预为先声,后一次则可以说是全片点睛点题——“但是他们,改变了一些事情”,无疑告诉李医生也告诉观众,浓黑的无间地狱里也透进了一线曙光。《少年包青天》最后一单元“翻龙劫”中,八贤王牺牲自我成全大局,欲以一己之命换得天下之安,他蕴有无限深意地对包拯道:“往往事情是能够计算得很准,恰恰是人,是不能计算的。”下次,他再对包拯重复此意:“事情是可以计算准确的,但是人,永远计算不出来。”——对比《无间道3》和《少年包青天》中这两句金句警句,有一一眼便知的相同之点:都关于“事情”与“人”。这一相似不得不让笔者深深怀疑:为《少年包青天》和《无间道3》“点题”——提供核心叙事的,不是别人,正是演员陈道明。目前未看到两剧/片编剧导演细说剧作创意构思,但这里提供三个“旁证”:一是电视剧《冬至》制作人金英马影视公司总经理滕站介绍,“《冬至》的故事创意其实源自陈道明,在修改与完善的过程中,最终将犯罪领域从开始创意时的证券业改在了银行业。”(《<冬至>挑战<黑洞>陈道明挑战自己》,杭州网特约记者郭佳,2002年12月)二是电影《刺陵》导演朱延平透露,陈道明磨掉了他三个编剧,并提供了华爷这一人物后续行为的逻辑基础——多年前的考古队员华定邦因为吃了同伴的肉,才得以从古城生还。三是电视剧《手机》原著、剧集艺术总监刘震云透露,“其实我这个创作指导名不副实,应该给陈道明,因为从策划到拍摄,他提了很多建设性意见,提升了这部剧的内涵。”(新浪娱乐讯2010年4月23日《电视剧版陈道明刻骨王志文正经》)(这个例子不知道能不能算“旁证”:电影《一九四二》原著《温故一九四二》黑蒋,或者说不叫黑蒋,是较为凸出蒋这个大独裁者的专制等不好一面,但电影里几乎都是好,陈道明把蒋塑造得特别有人性光辉领袖魅力,把蒋的内忧外患不由自主表现得传神。——这一对蒋从原著的以负面为主到电影的以正面为主的改编,冯小刚的因素占多少?陈道明的因素占多少?)诚如刘震云“赞不避友”,“陈道明提升了这部剧的内涵”,颇具哲理思考深度的演员陈道明对于一部剧作的首要作用和价值往往并不是演员陈道明,而是编剧陈道明,是剧作创意陈道明。笔者不能断定《少包》和《无间》中那两句关于“事情”与“人”的警句是陈道明原创提供,但根据以上分析,从句子结构和用词相似来看,从句子在全剧/片中所起点睛作用相似来看,从陈道明日常说话往往有哲理金句这一特点来看,从陈道明一贯深度介入剧作创意构思的创作“习惯”来看,我们无法不承认——这两句点睛之笔极有可能为陈道明提供。
《无间道3》是通过“往往是事情改变人,人改变不了事情”告诉观众无间地狱是何等强力,不但陈永仁想做个警察不可得,刘建明只想做个好人也不可得,堕入无间地狱,永世不得超生;通过“但是他们,改变了一些事情”暗示观众,浓黑既已如此悲凉,曙光或许就在前方?《少年包青天》是通过“事情是可以计算准确的,但是人,永远计算不出来”表达八王对“人心难测”的深深感慨。默揣此话深意:事情按照常情之理(情理)推断,一环扣一环,逻辑链缜密,便可以计算出结果,好比线性数学;人则不然,人心如渊,深不可测,人也许会做出完全有悖常情之理(常理)的抉择举措,好比量子理论(“上帝在掷骰子”)。“翻龙劫”这单元案子不同于其他数案之处在于,每个人费尽心思设局,竟然都是以自杀试图误导查案者认为是他杀——人情之常,人是害他利己;本案反常,人竟害己利他!那么问题就来了,是什么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还值得以己身之血涂划一副费人研磨的棋局呢?竟然是恩义,是大局。——宫女秀珠是为报主人李妃一饭之恩,捕头小刀是为报家主八王恩义,八王则更是惨淡构织苦心经营局中局,只为社稷安稳,天下太平。在此案中,三个人都是自杀(秀珠、小刀得遂,八王剧情需要“刀下留人”);又尤其以八王之设局自陷最是难为最堪嗟叹——他杀掉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还有自己清白一世的名声。所谓“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古仁人志士,莫不把名声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可是八王为了江山社稷,天下生民,竟然不惜杀身污名!贤王之贤,一至于斯!所以剧中我最感叹的是八王唯一的一次下泪,唯一的一滴泪,竟然不是在人之将死其心也悲的刑场帘帷四垂之际,当刽子手的砍刀高高举起,他唯是闭目垂首静待一死,他竟无一丝“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的伤慨,因为他求仁得仁,更复何恨!(得包拯闯法场获救后的八王对包拯貌似并不领情:“包拯,你救了我一个人,却害了一个国家。”)他这滴泪,是为欺骗利用了他的朋友而愧疚难受,是为伤了一个一向视自己为精神偶像的心地质朴的青年而坠,自己的坍塌也许让他从此再不相信理想永远光明显融,信念永远纯洁无瑕。八王颔首伤神:“要知道,利用朋友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啊。”包拯直视王爷:“你也要知道,被朋友利用,也是件很痛苦的事。”然后他看到,一滴清泪猝然滚落八王左眶。也就是说,陈道明让八贤王在40集剧中从头到尾只流了一滴泪,而这唯一一滴泪,也不是为我而流,是为别人而流!贤王之贤,于斯极见!著名的斯特罗斯给福特公司划线的故事是,“划线不值1美元,但知道在哪里划线超过9999美元。”陈道明演戏最精妙处,不在流泪,而在在哪里流泪,流那一滴泪。
智者乐水,闲雅雍容
陈道明曾对他在《寇老西儿》中所演“逗比版”(^_^)八贤王不甚满意,据他说在《少年包青天》中再演八王,除去“为五斗米折腰”的原因,也有重试身手的意思。陈氏塑造这位著名于演义传说民间故事的宋代贤王,最令人击节称赏的便是得其神髓,传其神韵。宋代是中国文教达于顶峰一朝,所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语),天家礼遇厚待士人前后历代莫及,士人也发展出一种“天下己任”、“士大夫与天子共天下”的责任感自豪感,故宋代文人士大夫尤其是高位者如王侯宰辅多发衍出一种富贵闲雅雍容蕴藉的文华之气(其他历朝高位者如晋代王谢高门乌衣风流,稍逊宋人者在一“文”字,故司马之晋,风流多出门第,不免崖岸自高;天水之宋,文华多出寒士,如范仲淹欧阳),纡徐自然,摇曳舒缓,读者试一观宋代文豪欧阳永叔之散文,便可得其真也。就我个人窄目所及,陈道明几乎是荧屏银幕中塑造宋代王爷最好的一位。陈道明出身书香之家,祖父为国学家,父亲为英文专家兼医家,他本身既有高贵儒雅之气,又不乏多读书蕴养出来的文气,故而出演“文华贵重”之宋八贤王,可谓是先天加成,再合适不过。剧中八王见包拯多是在水榭亭边,抱手面湖,或看水兴感,或轻闲喂鱼。富贵宰相晏殊诗云:“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妄测一句,陈老师或有得于此?智者乐水,譬如5集,八王先见包拯于池边,告诉这个一心只顾查案眼里只有真相的年轻人,为了不让高丽人和辽国人联手进攻大宋,调查案件到此为止,人是高丽人自己杀的,这个结果,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最为有利。他带着勉励和欣赏的眼光告诉愣头青:“今天,就算是我先给你上一堂先修课吧。”稍后情节,包拯锲而不舍,终于查出了结果,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正如他说“真相往往并不美”,而且有可能损及宋与高丽邦交,包拯懊丧烦郁,这时,原来给包拯“泄气”的八王这次又把包拯叫到水榭亭边,给他“鼓气”:“你的心,不要改,只是再多一点计谋和手段。”后边戏,20集,把包拯从差点儿被客栈众考生扫地出门的窘境中解救出来,八王置酒与包拯压惊,又是在湖畔水亭。23集,八王自辽返国,不辞劳苦昼夜兼程,快马来救包拯,便是对着拔剑在手正待下手的庞太师打个哈哈:“庞太师难得有如此雅兴,在这儿看湖光月色,确是一大美事,怎么不叫上本王我啊。”24集,审案后,八王与包拯楚楚展昭等月下漫步交流谈心,果断又是在水亭畔。在这里,水,几乎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巧妙的布景,或曰道具,既与这位大宋贤王的闲雅雍容悠然文气交相映发,又可以视为智者乐水的象征、而为这位智者与后学少年分享人生经验智慧之具,正如他湖畔首见包拯所言:“包拯啊,你知道什么叫朝政吗?你看这湖水多平静,一点儿波浪都没有,可是在它的表层之下,却是激流暗涌。你如果掉以轻心的跳下去,准会没命。这就是朝政。”正如禅宗六祖指月为喻,这里八王是指水为喻,非上智之士,孰能办此?
为着印证本剧中八贤王这一智者乐水很可能就是陈道明这一智者乐水的猜测,我看了《凌云壮志包青天》(该剧又称《少年包青天4》)中八贤王戏份,发现该剧中八贤王(陈宝国饰)与包拯(王学兵饰)两人相见谈话的具体场合无一在水边:2集,八王与包拯谈话于书房;37集,包拯见八王于园中;37集,八王复见包拯于书房。再如《少年包青天1》中,到最后一单元“翻龙劫”中,八王见包拯竟一改此前不论在庐州还是在汴京都必在湖畔水亭这一“惯例”,而竟是在书房!我正要指出这是陈道明的一个马失前蹄,包拯身边的公孙策道出了:“王爷被囚于此……”——原来,因为宫女秀珠以自杀设局陷害八王,“犯罪嫌疑人”八王已被“限制人身自由”了!啧啧,老道,果然老道。最后八王洗冤,重获自由,最后一集八王与包拯最后一次谈话也是道别,在哪里?在水亭!陈道明对角色的设计琢磨和深度用心,确非他人可及;也正是他这样的演员,才值得观者如我下笔万言。
今日之你,昨日之我
就陈道明演过的两版八王而言,《寇老西儿》中八王与寇准正是一对好基友,全剧是把八王作为寇准宦海沉浮的知己来塑造;《少年包青天》中八王与包拯则“平生风义兼师友”。两人是精神相通的忘年之友,是提携支持的前辈后进。八王之于包拯,是庞太师一帮奸党眼中的黑后台,是百姓眼中好人好官的坚强后盾,是包拯每次药丸时的及时雨,是包拯人生路上引领前行的好导师。事实上,八王有着为人师表的鲜明自觉:如前所述,5集,八王与包拯第一次谈话,他带着勉励和欣赏的眼光告诉愣头青:“今天,就算是我先给你上一堂先修课吧。”除了上文已述在包拯以酒买醉自暴自弃时给他“鼓气”:“你的心,不要改,只是再多一点计谋和手段。”(5集),又如20集,客栈众考生嫉贤妒能要撵走包拯,及时雨八贤王及时来援,义正辞严一番斥责(陈道明此段戏演得极好,八王清贵文华而外,还有让人凛然受教心服心折的威严。不怒已自威,微怒益盛威。这大段戏陈道明的身段,台词(从翟万臣配音中也可感觉到原音的抑扬控制),表情,节奏,无一不佳,可谓锦绣璀璨,琳琅满目!按,陈道明演这种正气凛然大段发言的戏是一绝,目测国内无人可及。我想除演“技”外,还根源于演员本人书香传续的文化正气(详参本书中论陈道明“文化”诸文:《陈道明的文化自尊》、《陈道明的文化内涵》、《陈道明的文化责任自觉》等)。这从“演员文士”骨子里透散出来的凛然正气,是单纯从一个“演员”那里“表演”而出的东西所无法企及的。本剧中八王客栈斥责众考生嫉贤妒能一段戏之外,陈道明其他经典正气凛然大段台词戏如:《女巡按》4集刘非借苏洵古文名篇《辨奸论》揭穿“黄探花”假面戳穿潞王奸谋(详见本书《女巡按》专文);《康熙王朝》45集康熙正大光明殿因明珠一案痛斥群臣腐败(详见本书《康熙王朝》专文);《我的1919》顾维钧巴黎和会两次发言陈词痛斥日人(详见本书《我的1919》专文)。颇耐反复寻味),众考生灰溜溜作不得声,包拯又逃过一难;非但如此,八王还附赠水亭置酒压惊小彩蛋,席间赠言,让包拯悚然受教。八王:“包拯啊,我想问问你,你考科举是为了什么?”包拯:“读圣贤书,自然是为了兼济天下,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八王:“如果朝廷苟且成风,你的大志不得申呢?”包拯:“学生自当归隐田园,独善其身。”好导师开口三个“错!错!错!”让包拯一愕,续道:“如果朝廷苟且成风,又少了像你们这样的忠臣,腐败之风岂不更甚?!”包拯凛然拱手:“学生记下了。”再如23-24集,眼看包拯就要丧命于庞太师剑下,及时雨八王爷果断快马赶到,又救其一难;审案后,八王与包拯楚楚展昭等月下漫步交流谈心,果断又是在水亭畔。当包拯谢过王爷侠肝义胆,不辞劳苦千里赶回,好导师果断又给年轻人上了一课:“你不要谢我,我不过是受人之托。”包拯:“受人之托?何人所托?”八王:“我受天下百姓所托。你要告谢,就告谢天下,要做个好官!以此来报答他们。你懂吗?”包拯又一次凛然拱手:“包拯自当铭记在心。”关于“受天下所托”,金庸《倚天屠龙记》中有段相似的:最末一回“不识张郎是张郎”,张无忌将《武穆遗书》赠予徐达,徐达大吃一惊,忙道:“属下何德何能,怎敢受教主如此厚赐?”张无忌道:“徐大哥不必推辞。我为天下苍生而授此兵书于你。”徐达捧着兵书,双手颤抖。——令徐达、包拯悚然受教、凛然接受者,正在赠予者(八王赠言,无忌赠书复赠言)以天下为心的浩然正气博大胸怀。也许是看到了包拯革命进取意志不强(^_^),以少年之身而多辄轻言归隐田园独善其身(所谓“君子难进易退”多是指享天下重望的名臣大宦,少年士子则岂不应锐意进取),八王不放过每次与他说话的机会对此再三致意(戏言,“重要的事情说三遍”?^_^),其为言也谆谆,其用心也良深,如此师范,颇有夫子遗风,八王不仅一贤王,更是以吾道自任肩挑天下的师儒,可不令人高山仰止!
义兼师友,却也不无分歧。两人有同,忠义正气,为生民立命;也有异,是为真相不顾一切,还是为了比真相更重要的东西,有时候就不惜牺牲真相,比如朝局,而朝局的背后则是社稷,社稷的背后是天下,天之下,是百姓,所以八王认为他的立场和所为一定是正确的或者说是恰当的,当小仁与大仁无法兼顾的时候,他选择了牺牲小仁,顾全大仁,孟子曰,“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也。”八王曰,“杀一不辜而安天下,即为也。”所以他哪怕在包拯救了自己之后还是要向包拯提这个看起来既不仁也不念旧情的要求——把六子(李妃产下的那位被狸猫所换的皇子,富大龙饰。按,少年富大龙“跟着”陈大叔演了三部剧:《北洋水师》(1992)中演少年刘步蟾,《寇老西儿》(1997)中演寇准家人寇安,《少年包青天》(2000)中演六子。有意思的是,富大龙是唯一一位在陈道明演的两部八王剧集中都有出演的演员)交给我,他在我这里虽然未必有自由身,但可保性命无虞。这从他的逻辑看就再顺理成章不过,不这么要求,才不正常呢——为了大局,自己可以牺牲,他人也可牺牲。这在眼里只有一个“真相”、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的包拯看来,是既不能理解也无法接受的。《寇老西儿》剧末寇准辞官归乡八王目送嗟嘘,但两位好基友莫逆于心,天涯若比邻,寇准的无官一身轻实则也寄托了八王作为皇族贤王作为一代代清官永恒不老的保护伞自然永不得归老林泉的内心深慨;但《少年包青天》剧末包拯坚拒八王的挽留毅然回乡,是两人的三观根本不合,这俨然冰炭不同炉的各执己见实早已肇端于开篇,八王第一次与包拯湖畔深谈(5集),包拯对八王一番娓娓善诱的“真相为轻,大局为重”的高论完全卑无高论,油盐不进,撂下一句“我只是庐州城的一名黎民百姓,我不懂,也不理会什么朝政。对我来说,只有一个信念,真相只有一个,我的目标就是找出真相。”拱手告辞,扔下八王远望这个白衫磊落的青年士子竟然叨咕一句“怎么像我年轻的时候一样的幼稚啊。”这句戏言某种意义上也道出了一个不知包拯限期五天找出没有的真相(^_^):昨天的八王就是今天的包拯。
但明天的包拯,是否就是今天的八王呢?
【附一】天下
《英雄》里,无名去刺秦前,残剑再次阻止他,并用剑在黄沙上写“天下”二大字给他看,俾其有悟。为了天下,无名最后放弃刺秦,不惜牺牲他人(长空,残剑),不惜牺牲自己。《少年包青天》中,为了天下,八王不惜牺牲他人(小刀,六子),不惜牺牲自己。对于包括几位英雄在内的天下人,秦王未必是最好的选择,也许是无奈的选择,却是唯一的选择;对于皇帝仁宗陛下,六子也许可能也能是一位英明仁厚的君主,但帝位在手,谁能让贤?正如剧末包拯斗胆问皇帝“如果六子,如果他有大智慧、大胸襟,爱民如子,皇上会退位让贤吗?”面对哑口无言的皇帝,包拯深深一揖,告辞而去。这句引而不发,正是明着刺中皇帝、暗中也刺中八王的软肋——你们的大道理我不想去说了,那你们权且也来说说我这小道理?天下为公与极权于我,正如革命理想的圣洁与政治斗争的龌龊,从来都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包拯也许正是有见至此,才决然地掉头离开那巍巍宫阙,毅然去向那芦花深处。
《少年包青天》里牺牲自己成全皇帝的八王,成了《英雄》里他人牺牲自己成全了的大王——八王秦王,都是道明;又,翟万臣在《少年包青天》中给陈道明演的八贤王配音,在同剧中给仁宗皇帝配音的张震又在《康熙王朝》中给陈道明演的康熙配音(青年部分)、在《江山风雨情》中给陈道明演的天启配音,本剧中八王与皇帝多有对话,这又不能不再次让我产生陈道明左右互搏的奇特观感~。
Ps:值得一提的是,本剧中给王绘春所演庞太师配音的是著名配音演员陆建艺,王绘春在《雍正王朝》和《李卫当官》中所演八爷也都是陆建艺配的,非常成功。陆建艺配庞太师、八阿哥这类老奸巨猾的人物,嗓音低柔绵磁,悦耳动听,让人不知不觉堕入巨奸大猾彀中而还挺享受,正所谓“把你卖了你还帮人数钱”……妙哉。
【附二】芳华绝代,不可替代
陈道明之于八贤王,同于六小龄童之于孙悟空,唐国强之于诸葛亮,张国荣之于程蝶衣——演员对该角色是注册了专利的,非他莫属,不可替代。八王文华贵气,妩媚而不离清刚,闲雅而不失贵重,威严而又有亲和,这种多侧面的气质综合于演员一身,在角色塑造上难度就在一“允执厥中”,前多一分则后失寸,左多一毫则右失厘,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背后就是演员拿捏精到的功夫。因难见巧,此之谓乎。
这里不妨设想下:八王必须有霸气,如果换一个自带霸气的演员,如姜文,可能就是北京胡同大爷味儿,没有这贵气儒雅;如果换一个有贵气的演员,如寇世勋,或年龄再大二十岁的贾致罡,还缺乏宋代王爷特有的文华之气;但换一个儒雅有文气的演员如赵文瑄如老辈演员郭凯敏王心刚,可能稍逊王侯之气场;儒雅文气而又有气场,如以前的老辈赵丹老师,可能还稍逊那一份内在的威严、凌迫的气压……一言以蔽之,再也没有比陈道明更适合宋代八贤王这个角色的演员了,可谓浑然天成,殊无二选。陈道明之外,唯一既有文气又有贵胄之气复有不怒而威的威严的演员,我脑海里只有一个,那就是焦晃老爷子,但年龄又偏大;且即便时光倒流二十年,也难以想象焦晃先生能演出来陈道明那种带点妩媚清刚的亦雌亦雄的妖孽之美。这是一个当代电视荧屏里的梅兰芳,程砚秋,芳华绝代。道明之后,再无贤王!
还有一点,陈道明赋予八王一种慵懒之味,这个配合他的文气,就是宋代王爷特有的舒缓闲雅,雍若淡然,欧阳修散文最足以见出宋代文人士大夫和皇族亲贵这一气质特点。但截至目前,影视形象中的宋代王族,我只看到陈道明把这个味儿表达散发出来了。有同学可能会说这个慵懒是陈道明本人的自带气质,他其实还是在演自己,演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但是这一看法其实是似是而非的,比如《归来》中陆焉识,同样是文气足的人物,明显没有这个慵懒,《楚汉传奇》中刘邦,主要是痞子市井味儿。可见,作为演员的陈道明很注重根据具体角色的不同,赋予其相应的特质。陈老师确实是一个在细节处用心在细部见功力的硬底子演技派演员。
【附三】“抄手”与“抱手”
陈道明曾这样解说他的表演构思:“(给所演角色)加点色,人物就丰富些。那部《北京人在纽约》,我就想过,王起明(按:后来陈道明因故退出剧组,没演此角色。姜文入组接演)最初就得让他吹小号、长号或是黑管什么的,气质可以粗犷些,不该是拉提琴的。在乐队里,搞什么乐器,人就会有什么样的气质,这是很细微可又很明显的区别,可是不该忽视。”(1995年《上海人在东京》片场专访陈道明《我是半瓶子醋晃荡》)——“搞什么乐器,人就会有什么样的气质,这是很细微可又很明显的区别,可是不该忽视”,不仅在道具上,类似的,陈道明在造型上,在特色动作上,都没有忽视不同气质人物角色间“很细微可又很明显的区别”。造型上:譬如同是雄才大略,摄政王多尔衮(《魂断秦淮》)不同于康熙(《康熙王朝》),陈道明以摄政王闲居时的辫发披散加意凸显八旗初入中原时不脱北亚蛮族剽悍劲气的满洲王爷马背豪雄之气。特色动作上,《少年包青天》中八王,抄手;《楚汉传奇》中刘邦,抱手。一字之差,判然有别。抄手,人物慵懒宽大舒缓闲雅之气,文华富贵。抱手,市井痞子底层老大之痞气(需要注意的是抱手单独无法完成痞气的传达,要配合陈道明造型上飘散不羁的一缕头发,半敞开的毛毛胸怀,嘴角挂着的痞笑,口里嚼着吐着的枣沫儿,以及陈特为设计的特色“动物道具”,土狗“虎子”,而综合传达)。抄手与抱手,一字之别,一为浅握手腕,一为深握手肘,人物的情态身份气质特征是确然不同的。啧啧,陈道明真是善于在细节处用功传神。谈到这里不禁想宕开一笔:陈道明可谓“天下谁人不识君”,然真能识曲听真,赏会其表演之阃奥;铸鼎燃犀,抉发其用心之幽微者,殆难其人!即便陈道明的广大粉丝中,也大有人认为他不过胜在颜值高,气质佳,人品端方,若论演技,不过尔尔。呜呼,此夫子所以患知人为难,知味尤难也:“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中庸》)“相识遍天下,知音能几人”,此吾所以不得不为道明先生深叹而痛惜者也!
荞麦君有诗叹曰:少陵自有连城璧,百年歌苦无知音。举目天下堪白眼,谁人可为表予心?
2016年6月6日写于成都
【回响】
虎扑网友“阿诺德汤因比”:本剧的八王,最大的特点在于喜欢抄手笼于袖中,独处沉思时如此,默察局势时如此,甚至面圣时也是如此。这显然不是怕冷,其他人也没有像陈道明那样自始至终保持着这样显著的姿势。尝试理解一下,抄手笼袖是自然轻松的状态,更活泼些,与之相对,负手身后则是凝思中显威重。比如八王坐在椅子上,翘腿,抄手,头略侧,再露出一抹浅笑,所有这些动作叠加起来,形成的整体感觉就是闲适舒展又有王孙公子之态,站着听报案情时也是从容不迫。这应该是和陈道明对八王的定位有关:皇室贵胄,但不突出威重严毅(那更近于大臣仪表),亲和、闲适、从容镇定。在《康熙王朝》中,陈道明多负手而立,应该是考虑到塑造天子独尊的气派和威仪,当然满人的袖子太窄也是现实原因,就此猜测是他本人的有意之举还不太妥当,不知陈道明在其他古装剧里有没有再出现这种刻意的抄手、负手姿势(荞麦按:陈道明其他角色中只有《黑洞》中聂明宇有类似于八王的“抄手”。但八王抄手于春秋常服,只是闲适雍容;聂总抄手于锦缎棉服,或有畏寒怕冷。异之外,同则是——慵懒贵气,自在从容。聂总与八王,一高干子弟一贵胄王爷,都是上位秉权者,宜其异中有同。又,《楚汉传奇》中刘邦有类似“抄手”的“抱手”。)?再说下轿,低头跨出很慢,然后低角度仰拍,宽大的袍底如波浪般漫过屏幕,整体表现出飘逸出尘的贤王风度。最有发挥空间的是“翻龙劫”,八王此前只有一种身份形象,就是欣赏包拯的贤王,现在还要瞒过包拯、自我牺牲,人物由此获得“纵深”。看他背对包拯时表情的转换,“利用朋友”时落泪的无奈隐忍,比起下轿、泼茶、训责考生的那些戏,动作幅度小得多,但内心活动的深度和丰富程度远远过之,“外显”的表演易于模仿,但只有把内心情感转换拿捏得准确,才是顶级的演员。其实人物设定非常重要,比如性格有明显发展变化(当然变化原因要合理),人物有两幅或多幅“面孔”(最明显的就是卧底),这种层次感对演员来说是非常享受的,也更能吸引观众注意力,有时候觉得一个角色光彩照人,另一个相比之下失色不少,有可能就是设定原因。
《少年包青天》里陈道明演的八贤王,很多时候都是双手藏在袖子里,八贤王之所以把双手藏在袖子里是因为在表演的时候更加的自然,也更能表现出八贤王的那种贵族气。
陈道明绝对是一位老戏骨,陈道明在《少年包青天》中饰演的八贤王也是得到很多人的赞许,这个角色也被很多的影迷津津乐道,被称为《少年包青天》中最经典的角色之一。
陈道明演的八贤王,每次出现都会把双手藏在袖子里,藏在袖子里,就是要表现出王爷的那种雍容华贵,而且藏在袖子里,也让人觉得这个王爷有很多的小心思,毕竟王爷是属于达官贵族,他的心思可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猜测的。
陈道明老师可以说是把八贤王给演绎的惟妙惟肖,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后来也有很多的演员演绎过八贤王,但是无人能够超越陈道明的演绎,陈道明本版本的八贤王站立在那里,双手藏在袖子里,在那里说话就有一种霸气般的存在。
陈道明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表示把双手藏在袖子里,也是自己设计的一个动作,他之所以设计这个动作,不是因为天气寒冷的原因,而是因为把手放在袖子里,这样可以使自己表现出思考问题的那种状态,而且还可以体现出一种威严。
陈道明演绎的八贤王把手藏在袖子里是为了这部电视剧的剧情考虑,也是为了体现王爷的一种范。
《少年包青天》中,陈道明饰演的八贤王为何总是把双手藏进袖子?
《少年包青天》是根据古典著作《三侠五义》改编的古装连续剧,讲述了少年时期包拯的破案事迹以及爱情故事,可以说这个故事的编排中柔和了众多因素,悬念、武侠、搞笑以及言情,在情节的设置上也是非常合理的,与以往印象中的铁面包公不一样,少年时期的保证血气方刚,并且风趣幽默,就像是初生牛犊,充满了争议、理想,但是却又不懂得人情世故,不懂得官场上那些左右逢源的事情,包拯的聪明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因为不会为人处世,所以说屡屡碰壁,相比之下,八贤王就要老练的多,毕竟是老油条,对于官场上的明争暗斗他心中很是清楚,但八贤王与庞太师不一样,他总是能够游刃有余的去面对各种各样的突发事故。
而小编今天着重要讲的就是这部剧中的八贤王,八贤王是由老戏骨陈道明饰演的,虽说只是一个配角,但是却也是一个标志性的角色,陈道明老师扮演的八贤王,总是能够给人一种温文尔雅又老谋深算的感觉。但是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发现,陈道明老师饰演的八贤王,总是将双手插在袖子里,那么这究竟是为啥呢?
双手插在袖子中,显然不是因为天冷,毕竟陈道明老师是一个老戏骨,有着基本的职业素养。我们都知道,古代人的服装是没有口袋的,所以说没有办法插兜,很多的时候,手是无处安放的。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陈道明老师只有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才会讲双手插进袖子。而在陈道明老师出演的《康熙王朝》中,思考问题的时候,陈道明老师则选择昂首挺胸,将双手背在身后。
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自然是差别很大的,八贤王出身贵族,但又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威严,所以说在行为方面肯定是不一样的。再来看看陈道明老师饰演的刘邦,他总是双手抱臂,有一种市井气,放荡不羁却又胸怀大略。
双手拢于袖中,这就是王爷的从容、高贵,再来看一下八贤王的人物性格,遇事从容淡定,看似对什么都漠不关心,却总是能够掌握大局,有着智者的深谋远虑。作为一个王爷,又站在一个岌岌可危的高度,八贤王不能像包拯一样亲自惩恶除奸,但是又将百姓安危置于心中,处在不同的位置,八王爷是有所顾虑的,所以包拯便成为八贤王的一种工具吧。
八贤王,其实是一个纠结的矛盾体,这样说也不完全准确,更确切的说,八贤王是一个好人,但是同时他又是一个性格比较复杂的人,这一点陈道明老师演绎的非常到位,可以说将八贤王的人物性格特点演绎的淋漓尽致。不得不说,陈道明才是一个真正的老戏骨。
这正是这个人物的独到之处,细节决定成败。
双手藏在袖子里,也是他一种高贵。
陕西卫视黄金时间。
为什么要在电视上看 又是广告又是中间被剪的 还是上网下或看碟子比较好
双手藏在袖子中,不仅轻松自然,也有王爷的雍容贵气,而且还隐藏了许多自己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