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斯特劳斯经典经典语录

豆豆语录网提供斯特劳斯经典经典语录精选内容!是不是最近刚好要想要了解或者阅读一些斯特劳斯经典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呢?在斯特劳斯经典经典语录这个语录专题里面,可能会有你需要的相关经典语录!



斯特劳斯经典经典语录



斯特劳斯经典经典语句



20多年前的我,在学术上还只是初出茅庐的“愣头青”时,没读过多少书,就斗胆要将20世纪文学理论的精华逐一通读,并尝试一个“盗火者”梦想,启动了名为“20世纪国外文艺学译丛”的翻译计划,一下子给出版社报了10部书选题。作为见证,有1987年版的《神话—原型批评》扉页上的书目,白纸黑字。今天再看,多少有些“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后怕。由于1989年以后的学术形势和出版界的大变化,原计划中只有前两本书顺利问世,那就是《神话—原型批评》和《结构主义神话学》。而我为神话—原型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专门撰写的一部小册子《探索非理性的世界》,则作为“走向未来丛书”的关门之作,在1988年问世。在那以后,学界的所谓方法论热迅速降温,我译介西方文论的热情就随之一落千丈。我编的第二本译文集《结构主义神话学》是想把以列维-斯特劳斯为核心的结构主义神话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引入中国来,期望能给当时国内沉闷而单调的阶级分析式文学研究带来一些色调上的改变。

回首这部书问世以来的21年,虽然不能说舶来的结构主义在汉语学界没有太大的学术反响,但是比起第一部译文集《神话—原型批评》所促动的原型批评热潮来,结构分析的中国本土化接受情况,确实要相对沉寂一些。以国内权威的学术期刊统计CNKI上的主题词检索情况看,就很能说明问题。从“理论旅行”的文化接受意义上看,两部相隔一年问世的翻译之书,被国人所接受的境遇相差很大,倒是很有值得总结和探讨的地方。

结构主义的第一代表无疑是法国的列维-斯特劳斯。他的主要著作现在几乎全部有了汉译本。在大学课堂上也有些不同的专业要讲他的结构主义理论和神话研究,如人类学、哲学、美学、民俗学、文学理论、语言学等。但是究其实质,中国学人能够掌握结构主义的精髓并且有效运用到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人,实属凤毛麟角。也许结构派的理论之抽象和晦涩,再加上列维-斯特劳斯建构其结构主义大厦的素材——大量的南美印第安神话叙事对国人的陌生性(一个巨大反讽是:至今列维-斯特劳斯分析研究这些神话的四大卷《神话学》汉译本都出齐了,洋洋百万言,可是其所分析的对象的完整或系统译介却还根本没有),大大阻碍了这个理论流派在我国的传播。希望有心的翻译家能够尽早弥补这一文化传播中的信息空缺,出版一部完整的美洲印第安神话全集。

除了学院人士,社会上一般的知识人就更没有雅兴去啃陌生的对象的更加陌生的“结构”了。我很好奇的一些疑问是:那些洋洋洒洒的大部头汉译多卷本《神话学》究竟被什么样的读者买去了?买回家后的阅读率如何?读后反应又如何呢?2008年秋,在金融海啸冲击下,北京的大小书店也掀起打折销售风。在北京师范大学边的盛世情书店里,一般图书七点八折,少量七折,而出版10卷本《列维-斯特劳斯文集》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则一律五折!新书五折卖,去掉中间环节的消耗,还有利润吗?是晦涩难懂的结构主义著作影响了销路,连累了出版商呢,还是过高估计了国人接受舶来的结构主义的阅读热情,以至于积压较多呢?有心发问,却无暇调研,就算是杞人忧天吧。

与结构论在中国的“理论旅行”不顺畅相比,列维-斯特劳斯的一部非理论性著作却相当受欢迎。这就是三联书店1999年从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年初版)购得版权的《忧郁的热带》汉译本。这本由王志明从英译本转译的书,在台湾就不断重印,辗转来到大陆,自然印数会成倍增长,不久就换了封面出新版。

莫非是“热带”对北国人的吸引力,反思现代文明之“忧郁”对狂奔向现代化的国人的传染力,对本书在汉语世界的流行推波助澜?或者是在名人效应压迫下,读不下去《结构人类学》和《神话学》的大批读者转而去读雅俗共赏的“忧郁”?果真如此,那倒是晦涩的列维-斯特劳斯反过来成全了伤感的列维-斯特劳斯;换一种说法,则是人类学的列维-斯特劳斯成全了文学的列维-斯特劳斯。不信吗?看看下面的几个网络“田野”抽样吧。

例一:2008年夏,一位昵称小苏苏的小女生,在接到学校录用通知的第一反应,居然是要带上《忧郁的热带》。

勐腊半年要下乡了。突然接到杳无音信石沉大海的学校发来的报到通知,这个飞翔的馅饼砸得我眼冒金星,面对一盘台湾快餐里两个红彤彤的硕大狮子头,感觉很不真实。陕北塞外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变成了海市蜃楼,东邪西毒依然将长久地存在于幻境之中。真是半年不出游,一出游半年。想到的要带的第一件东西居然还是《忧郁的热带》,另外,当然是小电扇、花露水、防晒霜和一颗慌张的心。电影、音乐、文学和网络,城市知识小青年要向一切文艺短暂地作别;忘记全部,只栖身于当下,也许是榕树、烂菠萝、朗读声和浑身汗渍。还不知那边能不能有机会发博。(摘自博客日志:http://flowersforzoe.blogcn.com/diary,18912904.shtml,发布于:2008.08.20 13:43:00)

例二:著名学者向学生推荐的暑期书目,“忧郁”不仅榜上有名,且有上榜理由。

推荐给海峡两岸和香港大学生的九十九本书(节选)推荐人(葛兆光)语:因为心里不想选书的文字太枯燥,使暑假阅读成为负担,所以在选书的时候,很看重书是否好读,像《宋诗选注》《忧郁的热带》《金翼》就是在深刻和知识之外,文字还特别好读。顺便可以说的是,最近的学术书似乎越来越不好读了,生硬的名词、不通的语句,混合了夹生且带半焦还串烟的思想,七拼八凑,常常害得读者把眼光转向了别处,可是,我们的作者还在孤芳自赏,只是埋怨读者水准下降。(摘自博客日志:http://philosophia.blogchina.com/host/605788.html,发布于:2005.5.8)

例三:上海交大附中的一位男性历史老师,暑假出门旅行,竟能在机场买到此书;买到后竟被女老师抢先借阅并勾画其中语句;书的主人再读时引发出对人性和学问的深刻自我反省:

暑假里坐飞机飞来飞去的时候在飞机场的书店买了列维-斯特劳斯的《忧郁的热带》,我还没有来得及看就被同行的一位语文老师抢借去了。开学的时候,语文老师向我汇报:这本书很好看,真是好看极了,有空的时候向你汇报心得。她始终也没有汇报心得,但是我却在还给我的书上看到了许多用蓝笔勾出的句子。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有点恼火——这是我的书啊——但是读下去的时候却感到了一阵怅然。怅然,有所失也。我突然发现,语文老师勾出的那些句子都是我在看书的时候会直接跳过的,语文老师所欣赏所为之激动不已的东西恰恰是我觉得没什么价值的东西。我发现,作为一名学习历史的人,已经形成了习惯性的思维,虽然书上未必有1、2、3,但还是会直觉地去搜寻那些可以构成1、2、3的东西。而且,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因为自己具备这样的思维方式而感到沾沾自喜。我失去了一些东西了呵!是什么呢?

以上三例来自网络的抽样也许可以大致证明我的判断。对于西方新理论方法的中文译介者来说,如何学会尊重文化传播现象中的自我筛选与接纳规则,正视不同文化结构、思维习惯与人格心理对外来对象的需求和改造,应该是值得仔细考虑的重要课题。在这方面,列维-斯特劳斯所从属的文化人类学界,已经作出不少值得借鉴的新研究。就笔者个人的学术经验来看,在纷纭万变的现象世界中归纳总结出1、2、3一类不变的数码结构,其实是中国第一位哲人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有尝试的,而中华第一原典《周易》解释学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体系,也是这样一套具有十足中国特色的本土“结构主义”。有鉴于此,笔者在20年前构思《中国神话哲学》和《中国古代神秘数字》等书时,就希望依托20世纪问世的结构主义理论,重新寻找和梳理出中国文化自身的神话时空观、宇宙观的恒定结构,并表明其作为文化编码的“元语言”对整个文化传统的支配和转换生成作用。

回想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新语境下,一个年轻学者的万丈雄心和有限尝试,如今还有值得回味的甘甜和苦涩。值得译介者庆幸的是,毕竟结构主义仍在步步深入地融入中国当代学术之中。虽然谈不上多么热闹,却有一批海内外学人孜孜以求,实际运用其分析原理和方法,去重新解析本土的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结构主义神话学》本次增订新版所选录的几篇大作,如新西兰奥塔古大学赵晓寰教授的《从神奇故事到传奇剧:明代梦幻/鬼魂剧〈牡丹亭〉的形态结构分析》、台湾陈器文教授的《就结构主义论民间故事的“成三”现象》、北京大学陈连山教授的《启母石神话的结构分析——兼论神话分析的方法论问题》、中国社科院施爱东博士的《故事的无序生长及其最优策略——以梁祝故事结尾的生长结构为例》等,充分显示出华人学者接受和再造结构主义神话学方法的可喜的实绩。

但愿日后这本文集还能收录更多华人学者的结构主义研究佳作。是所望焉。

叶舒宪

2009年5月3日草于台湾中兴大学

2010年2月18日改于西安

本文是叶舒宪为新版《结构主义神话学》所作的序《“结构”旅行难,“忧郁”易流传——列维-斯特劳斯在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