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正想要阅读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经典语录,想要了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豆豆语录网精心整理了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经典语录的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阅读,那么,下面这些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经典语录内容,如希望是您喜欢的。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经典语录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经典语句
人“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就是说做事不仅要尽力,还要多想,才能看到在于险远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大概是萧君圭,可以根据某位大佬的回答看出不是两位弟弟,而王回此人为人正直,而且很勇敢,而且王安石记录四人的顺序很有意思,为什么先记下了萧某而不记王回,这就大概能看出来
他就是通过他的这次游山告诉我们:深思慎取
宋代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那令人神往的褒禅山,位 于安徽省含山县城东北7.5千米处,它是几座山的通称。据说, 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云游至此,爱其风物,结庐山下,故而 得名。到了宋朝,王安石游历了褒禅山的华阳洞之后写下了千 古绝唱《游褒禅山记》,其中“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 矣”的句子流传千古。远远望去,褒禅山的山色空蒙,仿佛几 条吞云吐雾的巨龙静卧在那里,山势幽深,景色秀丽。褒禅山 的华阳洞是“洞中有洞,洞里有河。河上泛舟,洞洞相通。”
本文乃每逢佳节都有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游褒禅山记》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散文。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他在散文创作上的特点,概括地说是立意超章,说理透辟,逻辑性强,语言朴素而简洁。这是他所提倡的“务为有补于世”文学主张实践的结果。《游褒禅山记》是一篇通过记游而进行说理的散文,它选自《临川文集》,是王安石三十四岁作舒州通判时作的。
全文可分六段。为清楚起见,下面对各段先做些串讲分析,然后再总的谈一下文章在思想内容和写作上的一些特色。
第一段的大意是这段文字用通俗的话来说是:褒禅山也叫华山。庸代和尚慧囊最初在这座山的脚下筑屋定居下来,而死后也就埋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后来这山就取名叫襄禅。现在叫慧空禅院的地方,、就是藏囊过去住的房屋和他的坟墓。离开慧空禅院东面五里路的地方,有个所谓华山洞,是由于它在华山的南面而得名。距离华山洞有一百多步远的地方,有块石碑倒在道旁,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碑文残留的文字中,还可辨认出‘花山’两字,现在把“华”念作“华实”的“华”,大概是把字音读错了。
在这一段里,叙说了褒禅山和华山洞名称的来历,并分辨出把“花山”作为“华山”.是由于把字音读错的缘故。作者写华山洞的来历是为了下文游华阳洞埋下伏笔。写古碑仆道,是为下文发议论作准备。
第二段的大意是:华山洞中的地面平坦而空旷,有股泉水从旁边涌出来,因而来游览并题字的人很多,这就是所说的“前洞”由这里再往山上走五六里路,有个幽暗深邃的山洞,往里走进去,觉得非常寒冷。要问这个洞有多深?就是最喜游山玩水的人也没有走到它的尽头,这里被人称为“后洞”。我和其他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去愈深,前进就越不容易,而在洞中所见到的景致也越发奇妙。有个懒于前进想出去的人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烧完了。”于是个人就跟他一起出了山洞。大概我所到达的深度还不到喜欢游览的人所到达深度的十分之一。可是看看左右的洞壁,来这里游览和题字的人已经很少,大概再往里深入,到的人就更少了。从洞里退出来的时候,我的体力还可以往里走,火把还能照一段时间。出了洞口,就有人责怪那个主张退出来的人,而我也懊悔自己随别人退了出来而不能尽情地享受游山的乐趣。
在这段里,作者先简略地写了华山前洞和后洞的概况。前洞地势平坦而开旷,游人甚众,而后洞幽暗深邃,就是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洞的尽头。然后作者又较详细地叙述了游后洞的经过,他懊悔自己没有深入后洞,尽兴游览,为下一段议论伏根。
第三段的大意是:对于这事我很有些感慨。古人在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心有所得,就是因为他们思考得深而且对任何事物都要进行思考的缘故。平坦路近的地方,则游大多;而艰险路远的地方,则游人去得少。然而世上奇伟、壮丽不寻常的景象,往往在那艰险而路远的地方,而那些地方正是很少有人去的。所以说,不是有志气、有决心的人是到达不了的。(即使)有了志气,也不跟随他人停步前进,然而气力不足,还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有了志气和体力,而又不随他人而中途停顿下来,可是到了那些幽深黑暗、令人迷惑的地方,而无客观条件的帮助,也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
但是在自己的力量足以达到而实际上却没有达到的情况下,别人就可以讥笑你,自己也应该因此而有所悔恨。如果按照自己的意志,作了最大的努力仍不能到达,那就可以不必为此而悔恨,再有谁来讥笑你呢!这是我游褒禅山的体会。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通过“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这一事实,告诉人们:一个人要想在学问或事业上有所成就,必须要有远大的志向,足够的力量和借助于客观条件的帮助,而其中志气是最重要的。如果按自己的志向作了最大努力还不能达到目的,那么对自已来说没有什么悔恨,别人也没有理由讥笑自己了。
第四段的大意是:我对于那块倒在道旁的古碑不胜感慨。(联想起)许多古书没有被留存下来,后世使以讹传讹而不能弄清真相,这样的事哪里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后来的学者对知识不能不深刻地思考谨慎地加以选择的道理啊!
这段文字,作者通过扑倒在道旁的古碑来告诫后来的学者在治学上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严谨态度,这是作者在前段论说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挥。
第五段是记载同游的四个人的名字。第六段的用意在于记载清楚游山的日期,这是游记的体例所必需的。上面把文章各段分别作了解释和串讲,下面再就文章的思想意义和写作上的一些特点作个扼要的说明。
《游褒禅山记》名为游记,但重点不在记游,而是借记游发议论。因此,它是一篇通过记叙进行说理的散文。作者在文中阐发了两点意见。
首先一点是:说明做学问是没有止境的。“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学习,愈深入,遇到的困难也就愈大,而所获的得益也会愈多,所以说“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想要在学问和事业上有所成就必须具备远大的志向,足够的力量,还要有客观物质条件的配合。但最要紧的是不能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必须勇于探索,具备不畏艰险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第二点是: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不足,因而经常发生以讹传讹的情况,所以研究学问要“深思而慎取”。作者的这两点意见,在今天,对我们仍然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文章写作上的特点是:作者把记游和说理这两部分巧妙而又自然地结合起来,作者善于把一些抽象的道理,通过对事物具体、生动的描绘使之形象化,从而给人以难忘的印象。文章的结构既严谨又灵活多变,并十分注意前后相呼应,具有极强的逻辑性。所有这一切,使我们深深感到王安石确是一个文章的高手,《游襄禅山记》不愧是篇出色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