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匡的专属经典语录内容,豆豆语录网这里有不少,而这一篇我姓匡的专属经典语录的内容是我们豆豆语录网经过多次整理,最终挑选出来的我姓匡的专属经典语录内容,方便您的阅读与学习,希望对您有用。
我姓匡的专属经典语录
我姓匡的专属经典语句
想起以前写过的一篇关于高中的糗事,就直接从校内转过来吧!
1.高一刚开学不久,一天晚上,坐在我后边的徐杰一直叫我关窗,这么热的天关窗要死人的啊。我没理他,然后他一直骂我:“你圈里的东西啊 。。。。。”重复了有十多遍,刚开始没高兴和他较真,后来火了 ,就回了他一句:“你以为你TMD是圈外面的东西啊?”周围人听了暴寒。。。
2.一次不知道谁带的核桃,被我们后面几个男生给分了。匡韩春的核桃怎么也敲不开,结果趁薛欢不在,拿起他的凳子砸了下去,郁闷的是他的核桃没碎,板凳被敲成两半。薛欢回来都傻眼了,结果上午的课他都是半蹲着上的。。。
3.还是薛欢,一次老钱的语文课,他在下面嘀咕了一句,我们没听清,老钱问薛欢说了什么,薛欢不说,结果叫前面的张玲玉说,她说不好意思说出来,老钱盯着薛欢叫他说出来,结果旁边的高建南来了句:“夜壶。。。”
4.那是在愚人节,我准备下去收本子,后面的李娜突然好心地帮我去倒热水,在确定太阳没从西边出来后我同意了,等回来的时候喝了一口,当时就吐出来了,咸。后来才知道她问薛苗要了好多的盐全倒就去了。。。
5.高三晚上,老霍进来发试卷,那时候快下课了,有点乱,我们的都说话的,关于住处的。我说了句:“高操住在内蒙古呼和浩特101号蒙古包。”结果曹柯来了句:“刘岩住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镇派出所13号班房。”爆笑。
6关于睡觉的比较无语的是我的前后2个女生最能睡。前面的金佼婷在全班女生大受欢迎的数学老师的课上睡着了,后面的陈翡则是什么时候想睡就什么时候睡,除了老霍的课。一次上课我胶带不见了准备向她借,回过头去一看我惊呆了,陈翡已经爬在台子上睡着了,口水都滴下来了。。。
7.最无语的是一次第二天要考语文了,其他人都在死命背书或者看试卷,唯独将军在自己的碉堡后面悠闲自得拿出一本武侠看得津津有味,我们都佩服他的勇气,结果考试成绩出来之后,他的语文最高,我们于是乎得出一个结论,以后考语文的前天看武侠就行了。
8。差点忘了,一次金佼婷搞了个很特别的哪吒头过来,刚进教室,不知道谁来了句:“哪吒。”于是乎哪吒这个名字瞬间传遍教室。还有那件穿了之后像蝙蝠的衣服,最好玩的是她有件衣服后面有袋,于是我这边垃圾放不下的时候她的衣服袋子成了我的垃圾袋了。。。
9.这里还有许多经典语录。吴亮:“董存瑞炸的什么碉堡?”吴刚:“瓦窑堡。”。。。。
10.老霍:“吴刚,吴亮,吴凯,三无产品。”
11.陆园:“老虎,我要吃互虎鞭。”汗。“你知道什么是虎鞭吗。”陆园:“不就是老虎的尾巴吗?”暴汗。“自己查字典去。”
12.一次历史课背书。我问:“京剧霸王别姬和宇宙峰谁演的?”刘岩答:“梅艳芳?”-。-|||“难道是张国荣?”-。-|||||(正解:梅兰芳)
13。还是历史课背书。刘岩:“我出个题目,你们答出来了请你们吃晚饭。”我们周围四个人同意了。“大跃进时期墙上那幅画里面的诗怎么背。”“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刘岩顿时无语。
14.一次电视里放歌,是丁香花。有一句歌词“那坟开满鲜花是我多么渴望的美啊”我改了一个字唱给刘岩听“你坟开满鲜花是我多么渴望的美啊。”刘岩转过去装作不认识我。
15晚上夜自习下课的时候,李文龙吧杜班弄得笑死了,结果上课的时候还在笑,只是憋住了,没笑得很大声,过了一会,突然就听见杜班那传来“咯咯咯”的声音,她是在憋不住了。那声音我听了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鹊楼》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长歌行》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钱起《送僧归日本》
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李梦阳《泰山》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是有的。 匡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53位。在2013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59位。主要起源于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施孝权之家臣句须,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其后代有汉朝丞相匡衡。
第N篇:匡姓
匡姓源头之一是商朝的古匡国,周朝建立,匡国被灭,匡侯宗室匡俗兄弟七人迁居庐山,结庐而居,其后裔多以故国之名为氏,成为庐山匡氏。
另一支出自春秋鲁国大夫施孝权家臣句须,因出任匡邑宰,史称匡句须。其孙辈以祖辈居地位氏,是现代匡氏的主要来源,其后代有西汉名臣匡衡。
此外,还有出自郑国的匡邑、魏国的匡邑,以及匡巫、匡人、卝人等官职,还有一部分匡氏,源自少数民族改姓。
匡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当代匡姓的人口大约有30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4%。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湖北、河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四川、山东,这8省大约占匡姓总人口的96%。
匡氏的郡望有太原府、晋阳府、任城等,堂号有太原堂、晋阳堂、任城堂、凿壁堂、引光堂、乐安堂、敦睦堂、解颐和堂、佑启堂、培本堂、太和堂、经畲堂、匡家堂、敦厚堂、一本堂、崇本堂等。
第一章:匡姓沙洲支(地名加堂号名)
第一节:匡姓沙洲支原籍地(祖辈)
扬中市档案馆征集到一份引光堂《匡氏族谱》,是民国庚申(1920)年重修的。这一支匡氏,有“海州匡氏”“江州匡氏”“沙洲匡氏”等称谓,其中海州为匡氏鼻祖匡衡所居,标记的是匡氏的源头;江州、沙洲为扬中之别名,是匡氏迁入扬中后,自成体系并独立创谱时的自称,其中“沙洲匡氏”出现频率最多,所以下文就以“沙洲匡氏”指代本谱所对应的这支匡氏。
沙洲匡氏以汉代名臣匡衡为鼻祖,以匡亶为始祖,匡传为扬中分迁祖。匡传在明朱棣政变时迁入扬中,算下来沙洲匡氏在扬中定居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
宗谱中有《汉乐昌候衡公传》,乃是采撷汉史,重组文句而成,原文如下:
公讳稚圭,以经学显于汉,累官至太子太傅。朝廷有政议,辄引经以对,言多义法。又数上书,陈便宜,天子嘉之,擢居相位,封乐昌侯。初,公家贫好学,同邑有富民,其家多书。公为之佣作而不取值,曰:“愿借主人书读之耳。”夜无灯火,居常凿邻壁引光读书,精诣绝人。十年之间,不出长安城门,论者方之董仲舒之目不窥园云。公子言亦明经,历位九卿,家世多为博士焉。
这篇传略,行文虽短,内涵却广。开篇先交代匡衡字稚圭,并着重强调他在经学和政治这两个领域的成就,描写了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形象。其后,又着重记述他“凿壁引光”的故事(匡氏之堂号“引光堂”即源自这一故事),说他早年家贫,为了读书,他前往同乡的藏书人家打工,不要工钱只愿借书来读。晚上没有灯火,就将墙壁凿穿,引邻家灯光用于照明。因为刻苦读书,匡衡学养精粹,远超他人。匡衡读书,十年之内不出长安城门,时人把他比作目不窥园的董仲舒。最后,又交代匡衡的儿子匡言也精通经学,官至九卿。其子孙多为博士。意在说明,匡衡好学家风传于后世。
沙洲匡氏源自泰兴匡氏,泰兴匡氏始迁祖为宋朝的匡亶。宗谱上有《第一世祖宋参政亶公传》,详述其生平事迹。
公讳亶,字勤文,号勉夫,吾泰兴匡氏之始祖也。幼时颖悟绝伦,经史过目辄成诵,弱冠登绍兴乡试榜。初任湖州府邬程县令,平贼役,兴教化,捐除一切公费钱,政简刑清,爱民如子。邬程人德之。高宗闻其贤,旋内擢。邬程人欲上书乞留不果,咸涕泣曰:“奈何使吾县失此好官也。”后数年,累官至参政。时金人欲并吞江南,兵屡犯阙。军国之计,战守之方,公多所赞画,朝廷益倚重之。嗣缘汪直不分,忠奸杂任,公恐不为宵小所容,遂移疾去位,徙家泰兴,迄今子孙繁衍,棋布星罗,谓非公之留贻者远欤?
匡亶,字勤文,号勉夫。据宗谱载,匡亶是南宋绍兴年间人士,弱冠登科乡试榜,初任湖州府乌程县令(邬通乌),官至参政,为官清廉,兼有武略,因不满官场昏乱,辞官归隐,在泰兴定居,成为泰兴匡氏的始迁祖。匡亶在宗谱中事迹周详,但《宋史》及《乌程县志》都查无此人,不能确证,也不能否定,只能暂且存疑。
第二节:匡姓沙洲支迁往扬中及其分布繁衍生息等情况
沙洲匡氏的始迁祖匡传是匡亶十世孙,《匡氏宗谱》有他的传略——《沙洲匡氏始迁祖承敬公传》,其作者为廪贡生候选儒学训导张凤鸣,原文如下:
公讳传,字承敬,行义十五,怀仁公子也。祖居泰兴。明建文时,燕都靖难兵起,残破郡邑,大江南北窜徙纷然。公避迹洲居,子孙累世相延繁衍成族,故沙洲匡氏,实肇于始公云。胞弟任公,年少登科,声名藉甚。公淡于荣利,以布衣终其身。方其始迁于洲也。明月芦花掩映成趣,而草泽未开,居民鲜少。公既结茅其间,慨然曰:“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吾今而后,其长为宛在水之伊人矣。”嗣是阡陌渐广,聚庵而托处者亦渐多。公日与田夫野老问桑麻,亲稼穑。烟霞啸傲,有乐天知命之风。昔陶潜作《五柳先生传》自附于无怀、葛天氏之民,公其流亚欤?
根据《沙洲匡氏始迁祖承敬公传》,匡传一生不仕,因隐居扬中,使得匡氏这一脉得以保全,最终繁衍成族。匡传的弟弟匡任年少登科,声名显赫。但匡传终其一生,都是布衣百姓。明初,匡传刚刚来到扬中的时候,扬中尚未得到足够的开垦,人烟稀少——“明月芦花掩映成趣,而草泽未开,居民鲜少。”匡传将这里视为世外桃源,联想到《诗经·蒹葭》的意象,将自己比作“宛在水中央”的伊人,体现出一番安贫乐道的志趣。作者则将匡传比作隐士陶渊明,算是对上文的呼应。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的《匡氏新修宗谱源流序》(以下简称《万历序》)记录的是泰兴匡氏在明初遭兵燹分散后,由泰兴及各地子孙共创新谱的情景。《万历序》详述了堂号由来,始迁泰兴概况等。谱序以西汉匡衡为鼻祖,其堂号(引光堂)源自凿壁引光的典故,对应原文如下:
汉之衡公者,乃匡氏之鼻祖也。世居淮阳海州十壩,幼奋志诗书,凿壁引光尝自号曰“引光堂”,后显达,居相位。声施天下,功藏盟府。
《万历序》还记载了南宋绍兴年间,匡亶辞官后,离开海州迁居泰兴,为泰兴之始祖。其后历经宋元两朝,发展出匡家楼、匡家埭等聚居地,一直比较安稳,直到明初,为躲避燕王朱棣之兵燹而分散各地,对应原文如下:
亶公相传数世,世居泰兴,匡家楼、匡家埭等处,素享磐石之安,不意明季永乐兵燹,其子孙避乱,皆散处于四方,屈指可计之。有居江南沙腰,河东数里,垦筑一圩,曰大新圩,置田数顷,遭山水横流,奉上开河,遂田分两处,每有渡涉之劳,因建一桥,曰匡家桥;有居太平港口、孟河港口,与泰州、扬州、毘陵等处,亦有世守泰兴,相延数世。或桑田沧海之更,又有择本邑而居者,择各洲新土而居者,是以匡氏之族,聚散合离,不一而止。幸有谱牒,具载详明,因木本水源久无湮没,故曰:“家谱与国史同功。”
其中匡家楼、匡家埭、匡家桥,都是沙洲匡氏的聚居地,今扬中有匡家埭、大新圩等地名,是否是本谱一一对应,尚待进一步求证,此处暂且存疑。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庚申(1920年)的《匡氏重修族谱序》(以下简称《民国序》),署名“清泰兴优附生、现扬中高等小学正教员、宝鎏氏朱元堃”,这篇序言内容最新,涉猎最广,也最有趣,体现了西学东渐大背景下,扬中人观念的变化。序言提到了人类起始时,提到了西方神学,以及进化论、人种差别等,然后从黄帝、三王开始,说到匡氏之得姓始祖——鲁桓公之后裔,受封于匡邑,后世子孙即以匡为氏。但匡氏特以汉代匡衡为鼻祖。序文开篇如下:
余尝上籀邃古初,亚当夏娃倏揆度于土耳其,而为人类之远祖此;洎乎天演时代,涵淹卵育,棼棼么匿。蔓延于黑海以西者为白人,绵衍于黄河以东者为黄种。然黄种之茁生,大抵又拓都于黄帝,孳乳于三王,人类日蕃而派别滋多。分封锡姓,由兹以起。匡氏发迹,缘鲁桓公之苗裔,食采于匡,子孙因以为姓。第中经五伯竞争,复遭七雄角逐,干戈云扰,民族流离。匡氏之礽孙,虽日蕃息,而避难弢姓者居多。世系血统,乃孱糅而糜由考据。自后礽之秀儁者出,征以文献,勾稽远脉,遂以炎汉衡公为始祖。
朱宝鎏(1871~1946),字元堃,号悟生,扬中县三乡五村人。文化名人,曾被推为县教育会长,倡办扬中县第一高等小学校,参与创办存粹文社等。《匡氏族谱》共收录朱宝鎏一篇谱序,一篇传记——《匡建周先生赞》,为扬中文化史留存了两篇珍贵的历史文本,弥足珍贵。
第三节:匡姓沙洲支辈分排序
讳派:有本能立,毓秀继兴。
行派:谦恭受益,安如乃昌。
另据《世系图》,沙洲匡氏从始迁祖匡传孙辈以下,名派如下:世、金字旁、廷、子、言(禾)字旁、永、王字旁、一(世、士)、正(文)、启(必)、学(元)、志(绍)、盛(纯)、茂(发)、道、在、德、成。
第四节:匡姓沙洲支人物
沙洲匡氏最重要的四个人,分别是鼻祖匡衡、泰兴始迁祖匡亶、扬中始迁祖匡传,及匡传之弟匡任。这四个人都有像赞,也都有传略(匡任事迹见于匡传之传略中)。其后约有十余篇行文较长的传赞,基本上都是在历代重修家谱时出过力的人物,从他们的事迹中,也可以看出沙洲匡氏在各个时期的变迁。
撰于嘉庆年间的《秀章翁实录》记录了嘉庆修谱时主持人匡秀章的事迹,据载匡秀章壮年中举,但没有混迹官场,而是选择归隐处理家政,因为行之有道,所以族人经常找他排解纠纷。
翁壮年治举子业,缘不求闻达,遂隐而理家政焉。家事之巢巢者勿胜计,惟孝友二字。详诸口,体诸躬,实为族党中端其风教,是亦为政翁之佩此训也。良久不宁,惟是翁非素封偏,不吝财货:凡遇茕独人,辍罄囊以恤之;凡遇端方士,每张筵以礼之。解纷息讼,常出己资,慷慨之名,口碑载道矣。
其后,又介绍匡秀章治家有方,经常用“昭昭无坠节,冥冥无坠行”这两句话(大意是无论明处、暗处,都不有损节操,都不放纵言行)告诫子弟,还把它作为座右铭,时刻警示自己。因其治家有道,其妻马氏,及其二子,也都是一时典范。
素闻翁诲子弟,每云“昭昭无坠节,冥冥无坠行”此二语,尝勒诸座右,可见翁以此矢志,以此束身,并非细行不矜者比也。又闻德佩马孺人,温恭淑慎,无议无非;生二子,善善相承,肯堂、肯构,夫孰非翁之家政所致哉?
最后,《实录》又介绍了匡秀章热心家族建设,特别是在修谱一事上的努力。
平日驭祠事最勤最谨,现修谱牒,辞其任不辞艰苦,鼎力告成。族人钦其素行,向余索阐扬语。余固最忌谀词,第因耳熟翁声已非一日,遂不揣固陋,标实录以志其大略云。
重修家谱虽然是一个家族的事情,但更需要一些有德行有财力的人主持,匡秀章就是这样一个人。
其后,《绍龙公赞》《绍云翁序略》《赠阳景先生序》《赠万利先生序》等数篇都是道光年间修谱的人物。
《绍龙公赞》指出道光重修是一次大修,修谱时除了整理前代的传略,还要采访时人。原文载:
丙申岁,匡氏大修谱牒,余忝在亲邻,得遍览传、序,与匡氏诸君采访前辈风范,而不禁怦怦有感也。
这位匡绍龙是个孝子,每逢过年,都将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的遗像悬挂起来供养。其妻是女中丈夫,三个儿子都能勤俭持家。修谱时,匡绍龙已离世几十年,其事迹应该是采访所得,为他立传,自然是表彰他的孝义。
《绍云翁序略》细述匡绍云的修谱理念及事迹,颇为珍贵。《序略》开篇,谈重修宗谱,需要有能力,更要有意愿,如果光有能力没有意愿那也是办不成的。
谱之修也,非有力者不能,非有志者不能,既有力而志不及者亦不能。然则承先启后,以光大其家乘者,恃乎力尤恃乎志也。
接下来,引出匡绍云事迹,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精力充沛的老人形象。
余于匡氏绍云翁,而不禁慨然有感也。翁之须发苍苍,年近古稀,神清气爽,耳聪目明,语言不苟,衣服老成。经理谱牒,事事关心。余因暇日,乐与细谈。
接下来,《序略》介绍了匡绍云的修谱理念。匡绍云将族谱比作木本水源,极形象,也极恳切。其后一段话,也可见其立志修谱之苦心。
翁尝谓余曰:“族之有谱,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木不及时而培植之,后必至废其本者;水不及时而利导之,后必至塞其源者;谱不及时修辑之,后必湮没而不可考者。吾族自元鼎翁偕子侄多人续修后,迄今三十余年矣。不惟春荐秋尝,人心懈弛;抑且左昭右穆,迁徙无常。有志未逮,尝窃恨焉。今幸谱牒告成,余心差堪慰耳。”
最后,交代了创作这篇序略的原因,并强调匡绍云之财力并非特别富足,但他修谱的意愿非常强烈,数月之间日夜操劳,完全是因为孝心使然。又赞叹匡绍云此举足为匡氏之功臣后人之楷模。还介绍了匡绍云的妻子与儿孙,其乐融融。
其族纯荣翁与纯玉翁嘱余为翁序。余曰:“翁之兢兢于族谱也,辛苦倍尝矣。且翁又非厚于力者,数月之间,早夜奔驰,亲操井臼,而使谱牒昌明,燦然大备,非所谓仁人孝子不忘其本者欤?非所谓有志者事竟成欤?斯固匡氏之功臣,亦后人之楷模也。其平居躬耕农业,克俭克勤;交接正人,以忠以信。余既心乎慕之,今观其惓惓于族谱也,益有以见其为人矣。”厥配祝氏孺人,鱼水和谐。四子(长纯松、次纯明、三纯信、四纯言)三孙俱森森树立,卓尔不群,令余特序其生平,书以赠之。
《赠阳景先生序》中的匡阳景是前文匡绍龙的长子。匡阳景名纯荣,学名盛良,号阳景。匡绍龙的父母早丧,所以将每到过年都把三代亲人的遗像拿出来供养;匡绍龙本人也早丧,所以匡阳景“每于忌辰祭享之期,辙多流涕”——这家人几代早丧,或许是因为疾病,也或许是因为劳苦吧。本文除了介绍匡阳景的孝行,还介绍他作为长兄抚养两个幼弟成人,以及他如何勤俭持家,其妻张氏如何贤淑,其子法乾如何出众等等。文中说“视匡子之惓惓于宗谱者”,但没有提及匡阳景在道光修谱时具体做出了什么贡献。联系上下文,应该是匡绍龙、匡阳景父子是孝义,堪为表率,因而他们的贡献是精神层面的。
《赠万利先生序》中介绍的匡万利,名纯玉,字万利,号爱山,是匡绍云的儿子。匡万利是道光修谱的具体负责人,差不多相当于责任编辑吧。传序开篇说:
岁在丙申,匡氏重修家乘。余闲步至修谱局中,有匡子纯玉经理谱事,独肩其任,事无巨细,无不劳心。其于谱牒之残者修之,阙者补之,遗容者紏合之。详远宗近宗之支脉,明九宗五服之亲疏,使昭穆伦序,条分缕析,燦然明备。余不禁喟然曰:“此诚匡氏之孝子贤孙也。”非斯人之力不及此,且其秉性温和,气宇轩昂,敬以持己,恭以接物。
可以看出,匡万利在修谱这件事上,第一非常有责任心,第二也很有水平。所以作者称赞他是匡氏的孝子贤孙。本文还交代,匡万利祖居泰兴,移居靖江,因扬中修谱,“奉父命而来鉴修谱牒”。由此可知,匡氏修谱一直是各地、各支,联合起来一起纂修的。
综合道光年间这四篇传略可知,道光修谱主要是由匡绍龙(修谱时早已亡故)、匡绍云、匡阳景、匡万利这四个人完成的,其中匡绍龙、匡万利父子因其孝义在族人中威望甚高,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是在精神层面促成了修谱事业;匡绍云、匡万利父子出钱出力,做了很多具体的工作,在物质层面玉成了修谱事业。也正因为这两对父子的影响和努力,使得道光修谱独具一格,《道光序》也因此而列于众序之前。
其后《追姑翁纯常先生修谱行略》《英侯纯豪公序》《纯友翁赞》《姑母老孺人传》等,都是光绪修谱时补入的传略。
《追姑翁纯常先生修谱行略》虽撰于光绪修谱之时,其人物、事迹却是道光修谱时的,匡纯常应该是一个居家学佛或修道的人,其功绩是开创了《匡氏宗谱》记录生卒年月日以及坟墓朝向的新规则。对应原文如下:
道光丙申岁,会同续修家乘。众觉姑翁身登凡尘,心归皈门,为人老成,作事干妥。族尊立议,命姑翁至各房居处,而开子孙之《生庚录》及殁葬之墓向,而百世有追临……春秋之馨香,万岁皆然法;后世之子孙,四勿(编者按: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常怀则。
也就是说,匡纯常立下的新规则,足以成为后世遵从的法则。
《英侯纯豪公序》记述了一个道德君子匡纯豪的形象。匡纯豪,号英侯。本文说他:
立志必诚,作事必信,喜怒不形,浮华不尚,布衣蔬食,淡如也。然其慷慨独行,光明磊落,则有大过人者。平生好施与,见人有急,则赒恤之;见人有厄,则振奋救之。所以一方感德,四境怀恩,较古人疏财仗义者,而公宁多让耶。
接着,本文介绍了匡纯豪的五个儿子(发林、发广、发莲、发祥、发轫)及夫人宦氏,当然都是溢美之辞。其四子发祥在民国修谱时还有传略记录。
《纯友翁赞》记述了匡纯友在光绪修谱时“朝夕奔驰,不辞劳苦,必求尽善尽美而后已”,根据文中引述的匡纯友的原话,他应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负责人——“董理之任”。
予契友字金朋,号玉兰,大封翁之三子也。为人敦厚朴实,正直公平,当公技艺,乐守田园,不繁华而不好,差势利而不趋。公之性情,大概如此,兹勿具。今近闻阁下族谱纂修与厥事者不乏其人,惟公独能朝夕奔驰,不辞劳苦,必求尽善尽美而后已。尝语人曰:“谱系之作,上以统祖宗千百年之绪,下以绵子孙系万世之传,继往开来,莫此为甚,则董理之任,敢不凛凛耶?”噫!非笃仁人孝子之思功,敦本培原之念者,曷克臻此?阁下年近不惑有发成(编者按:中年得子),俱觉聪明灵异,秀出班行,可见天之报施善人,洵不爽也。诗曰:“孔惠孔时,维其尽之。子子孙孙,勿替引之。”余与阁下有厚望焉,是为赞。
《匡氏宗谱》中的传赞,通常篇幅较短,篇幅较长(原书超过一页)的,除了四位先祖,多事家族中威望较高,或在修谱时功劳较大的人。谱中孺人的传赞,大都篇幅较短,最多三四行,唯有一篇《姑母老孺人传》,洋洋洒洒超过一页,因其特别,故此全文引出:
夫传者,必有遵三从而全四德,俾后之人,嵇之而不朽,今人见之皆曰然。庶几乃可以为女中之有丈夫也。姪一念及姑母之为人,规三宝,遵五戒,立心斋戒。及之上事翁姑必敬必戒,下教子孙有义有方。内而治家,专勤不懈;外而处事,言笑不芳。相夫君,内助为贤;爱子孙,不弃勿劳;治农桑,前耕后锄;当炊爨,严主中馈;奉尊长,温恭严严;临归宁,谨谨言告肃阃阃。德容言工,克全四德,实姑翁之德教使然矣。现今姑母年登七旬有余,精神康健,言出旺详,训表兄能承父业,绳继相传;令长孙勤事舌耕,读书己庠。则奉上使下之道,内俭外勤之苦,亦可谓获报矣。今值贵族大修家乘,实因姑母之大功能泯,大德不彰,渺以叙其淑德,是为传。
这篇《姑母老孺人传》出于尊敬,为提及老太太的姓氏,按本文作者是国学生奚则诚,由此推测这位老孺人应该姓奚,也就是奚孺人。匡氏传赞中,男子多强调其儒言儒行,而这位奚孺人则明确记载有宗教信仰——“规三宝,遵五戒”,因为佛道都讲三皈五戒,所以具体这位老孺人信仰的是佛教还是道教,尚不明确。
民国修谱时的传赞,以《发祥公行略》《匡建周先生赞》两篇行文较长,其中《发祥公行略》中的匡发祥(字瑞云)是前文匡纯豪的第四子,本文的作者是匡发祥的长子匡道平。人子追父,自然情真意切,文章开篇,孝心一片,其中蕴含的思想也可以视为古来纂修家谱的根源所在。
盖为人子者,继先人之志,犹当述先人之事。先人虽逝,而其事之足以垂法后世者,则必书而志之。俾已逝之先人,死而不朽;后世子孙,绳其祖武。承先启后者,不当如是乎?
接下来,文章介绍匡发祥一生事迹:匡发祥教书为业,他生于道光丙申(1836年),正好是道光续修家谱的年份。文中提及“初涉世即遭水患,攻书未就又遭兵燹之灾”,可知扬中岛在此后的几年中,曾发过大水;再往后的十几年中,又遭遇过兵灾。《扬中县志》载道光二十二年(1842)“7月,英舰侵入长江,摄于圌山要塞炮火威力,不敢前进,舰上部分士兵登上育婴洲骚扰抢掠”,但与“攻书未就”时间上对不上,结合上下文,应该是指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匡发祥本来在扬中永安洲教书,太平天国被平定后(红巾匿迹),前往金坛、丹徒等地创业,为了方便尽孝,又放弃产业,返回扬中继续教书,兼带务农。这一段文字,也可以反映出当时扬中人的生存状态。
余父字瑞云,讳发祥,弃世久矣。其生平之事迹,余虽不能悉其详,犹得儿述其略焉。余父生于道光丙申,初涉世即遭水患,攻书未就又遭兵燹之灾,当此干戈扰攘之秋,困苦流离而青云之志未尝稍懈。始则设教于永安洲,宾主情聊不忍弃而他适,嗣因家业萧条欲置产以为生计,适值红巾匿迹,南方招买荒田,于是商之旅于伯,辞馆南行,伯仲二人,路越崎岖,躬临草莽,遂于金坛东乡河头镇前周村置田十余亩,筑屋家居,复佣书于丹徒高尹村。然虽栖身得所,常以高堂祖母为怀,以为糊口异乡,不克躬亲定省,于子道有亏,旋又携家北返,复归桑梓,仍设教于永安洲故地。余亦于此从学焉。未几,祖母辞世,营谋丧葬,尽礼尽诚。生余弟安等,姊妹六人,幼而教养,长而婚嫁。有时散馆而归,日常辛勤陇亩,心力交劳,不言而喻。
最后一段,追述匡发祥的艰辛,以及口碑。
迨至向平愿毕,天年不永,即于光绪壬寅(1902年)正月十三日,染恙而终,享年六十有七。呜呼,想余父之一生,叠遭迍遭,艰苦备尝,诚有欲言而不忍言者,兹因续修家乘,不得不略述其概,列于简末,以示不忘。至于品学兼优,言行不苟,扶危济困,排难解纷,皆啧啧于相邻之口,余亦不敢赘赞焉。
《匡建周先生赞》中的匡建周在《民国序》中也有提及,其作者朱元堃也正是《民国序》的作者,两篇文章可以参照阅读。匡建周号希陶——希,希望;陶,陶渊明——希陶就是希望成为陶渊明这样的人,从这个号可以看出匡建周的人生理想。开篇,略述了匡建周的风骨,说他有“古君子风”。
匡君,名道明,字建周,徒邑东乡人也。貌清瘦,类癯仙,惟颡颒沉毅,无浮气性。好耕读,尝荷锄带经于塍之畔,坐而诵焉。故乡人恒称之曰“希陶先生”。先生生意坦白,心恬质淳朴,磊磊落落,有古君子风。
接下来,文章欲扬先抑,说匡建周的朋友王君求作者写一篇传赞,但他推辞说,匡先生名气是不小,但他具体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呢?如果是寻常之人,却为他写赞,就没什么必要了。
其友王君,慕其人而挽余一言以为赞。余曰:“先生之为人不少概,见其称于闾里者,亦既耳熟久矣,何以赞为?夫无其善而称之,与有善而不称,犹之臧谷亡羊,厥失均也。子不见,今之士大夫标榜声名,揭櫫功绩,往往揄扬失实,见诮于薜萝高士,贻讥于上流人物者乎?余既未之试,安敢轻于誉?虽欲赞之,乌得而赞之?”
接下来,王君反驳了作者的观点,说匡建周虽然比不上王公大人那样足以名垂青史,而且本人似儒非儒,似农非农,但相邻都称赞他为君子,可见其人格魅力。如果这样的人不给他写赞,将来声名隐没不闻,那就太可惜了。
王君曰否否,曰:“不然!夫形铸铜像,名树云台,其丰功伟烈,莫不巍巍乎冠古今,赫赫乎盖宇宙者,此王公大人之所为也。文足惊风雨,才能泣鬼神,其珠句宝章又莫非人间未见之书,金简玉字之奇,堪以脍炙人口者,此鸿儒硕士之所致也。以若所能行若所事,其有称于当时,誉于后世者,固其宜也。若夫道德文章,混迹于犁雨云锄之际。佹佹儒者,俏儒也,初非儒也;佹佹农者,俏农也,初非农也。谓为儒,而荷篑植杖,俨然一农圃中人;谓为农,而体沾足涂,依然知诗书气味。善刀而藏,曾未一试,而乡评月旦其君子,固播为美谈;在小人亦颂扬,不置名之所归,莫知其然,则其所以致此者可知已。使不为之发潜德,阐幽光,则太阿骨董于深井,而莫知其锋;和璧埋藏于荒山,而靡识其实。讵不深可惜耶?”
接下来,作者被说服了,并请王君详述匡建周的德行。于是王君详细介绍了匡建周的孝行。文中提及“先生席(袭)祖宗余业,屡为强暴所侵夺”,又说“先生叠被水患,又遭天灾”,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扬中天灾人祸不断,已非明末清初的避难之地,更算不上世外桃源了。
余曰:“然!子试言先生之为人。”曰:“先生事双亲,无疾言,无愠色。亲之所欲,无不如其欲;亲之所养,无不供厥养。且尽心宗史,朝夕奔走,以蒇其事,则先生之孝也。先生昆季二人,夙敦雁行,无相諐尤。兄病殁,先生乃呼天抢地,丧葬尽如礼。宗党无间言,则先生之友也。先生席祖宗余业,屡为强暴所侵夺,卒能光复旧物,不废先人遗业者,则先生之能也。先生叠被水患,又遭天灾,他人处此,不免人其为鱼鸟焚其巢而莫可生活者,乃艰苦备尝,卒致无恙,则先生之勤劳也。先生年六一而精神犹复矍铄康健,子若孙更觉头角崭然,望而知为门庭竞秀,则天之所以报先生者,岂或爽欤?”
最后,作者同意为匡建周作赞,五言六句,意境古朴,意味深长。
余曰:“信如子言,则先生可以赞矣。”乃为之赞曰:
二气毓匡君,太璞完其真。
富贵非吾愿,志在读与耕。
撇尽世俗态,无愧羲皇人。
纵观《匡氏宗谱》中的传赞,不出德行与事功。所谓德行,就是因为其孝行或义举,成为族人或乡邻的精神领袖,在纂修家谱时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所谓事功,就是事业有成,在纂修家谱时出钱出力。其实,在任何领域,要成大事,者两种人都缺一不可。
扬中匡氏当代名人有入选“扬中新乡贤”的匡建平等。
匡建平,男,扬中市三茅街道滨江村人,1964年2月生,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获机械工程硕士学位,香港正上投资集团董事长。
匡建平是拥有25年石化仪器及自动化业务管理、推广经验的企业高管、创业者,是中国最大的安全及紧急控制系统供应商——中国自动化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创始人,曾任执行董事及首席执行官,现任香港正上投资集团董事长。
匡建平还是家乡社会事业的的支持者、参与者,为了扬中教育事业的优质发展,匡建平于2017年回扬,出资1000万元成立“扬中市伟信教育发展基金会”,“伟信”取马伟明、包信和之名,就是希望家乡学子能够弘扬院士精神,学有所成,为“强富美高”新扬中建设贡献力量。
第五节:匡姓沙洲支家训家规家风
《匡氏家训引》
大凡世族名家,不惟 国宪之遵,而且家训之法,守以端风化。如匡氏自海州而迁斯里,虽有祖遗家训,年深毁圯,迄今无所赖藉,诸君深以为忧,续世谱,遵 圣谕,六欵敷衍数十条以为家训,将来子孙展读,庶几有所感发而兴起于善矣。
修录世系
有天地即有人民,有人民即有祖宗。然世之往往于祖宗功德未及五世而遂寂然无闻者,荷哉?以无谱故耳。诚能修录世系则功德有徵,名分以定,夺乎百世之上,生于百世之下者,展卷无遗。此谱书写传家之至宝,然修谱亦巨族之首务矣。
遵祖训
训词所在,即祖宗之心志所在。原祖宗之于儿孙,不惟有以生之养之,抑且有以教之戒之,欲其成人,所以为后世虑者,远生于百世之下,不得亲睹其仪形,而今日读其词,即如闻其声,奉行不怠,方为贤肖子孙,慎之勉之。
崇尚正学
昔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相传之道,吾儒悉宜遵之。如杨墨异端之教,不足凭信。若今之淫师邪友,往之假此蛊惑设骗者,自当寂灭。为吾族子孙,岂可及身致于不义哉?必须尚孔孟之正教矣。
毋争讼
争讼之端,或起于忿怒,或起于财产,不过欲假此以泄气忿,利其财耳。不知一经官司,轻则受縲絏之辱,重则取桎梏之苦,纵使忿可伸,利可取,吾恐所得者未几,而所失者倍蓗矣,是君子能容人之所不能容,忍人之所不能忍,凡后之子孙,须当避刁顽如蛇蝎,视刑宪若鸩毒,慎哉!
毋赌博
世之有损而无益者,莫若赌博之事。或侥幸而胜,则为快活生涯,贪得之心益横;或不幸而负,则反欲倾囊为注,求为复之心愈炽,各不相舍,一掷千金,不致于丧家失业者几希矣?古云“赌博场中莫去亲”,又云“赌博年深穿破衣”,凡后之子孙慎勿为之。
毋交匪人
友所以辅仁,毋友不如己者,若凌发、词讼、嗜酒、好色、赌博、俳优之徒,皆能使人丧身亡家,废时失业,一与之来往,则如鲍鱼之肆久不闻其臭。其不致于损名失节荡家覆产者鲜矣,其害可胜言哉?必无交匪人,方无后患。
孝父母
亲乃出身之本,孝为百行之先,凡为人子,当思此身从何而来,十月怀胎,哺乳之苦,幼年抚养,训导之恩,弥天极地,不可少忘。昏定晨省,冬温夏凊,敬养顺志,怡色柔声,以日求其欢心,否则一蒙不孝之名,则陷于忤逆之类,而为天地间之罪人也。
敬尊长
内而宗族,外而姻亲。凡其分大者,谓之尊;齿高者,谓之长。在彼固有当敬之分,在我亦有必敬之礼。我能敬人,人自不敢轻我。如此则谦和之德日益彰著,苟或倚父兄之强胜,仗门户之富饶,与学问之利达,凌忽尊长,自谓志得意满,殊不知先溺于轻薄而唾骂之矣。
和兄弟
兄弟如手足,幼而扶持,长而亲爱,其和好之心,出于天性,至于各妻,其妻各子其子,我汝之势既分,睽违之私遂起,每以财产,致诚嫌隙,小则詈毁家庭,大则訏讼 官府,姜肱被冷,田真分荆之义,反为阋墙操戈之变矣。古曰“难得者兄弟,易得者田产”,岂可因其易而失所难者哉?量之思之。
正妻妾
妻之位言,齐也,取其与夫齐德之义;妾之为言,接也,取其代人接后之义。故妻先而妾后,妻尊而妾卑,房帷之下,大小分明,则家法立而大小隆矣。世之庸愚,或宠妾而凌妻,则内变将作而伦道不乖者鲜矣。
教子孙
子孙者,百代之宗祧所系,家门之兴替攸关,故义族之明训,实传家之首务。为父兄者,必教之读诗书,习礼义,以图上达,光我门户。若资质庸愚,亦教之粗知大义,务农业,勤俭劳苦,不敢放逸,乃为贤父兄也。若倚目前之富厚,溺爱不明,读则已晚,耕则不能,衣食无资,以至为贼为盗者有之矣,为父兄者其知之。
睦宗族
凡宗族者,皆祖吾之分派也,服制岁尽为一脉,需要患难相恤,分争想平,庆吊相闻,内变相释,外侮相御,如此和气既洽,则无折篱入犬之患。
附:《匡氏重整家规》
族有规条,犹国有政教也,久而不宣,将必至怠驰无底矣。如吾族祭谱一端,祖父相传,由来久矣。近日子孙忽视者多,致敬者少,倘不申严重整,则无以警惰而劝善也。故享祀有期,不得逾其日;祭品有定,备物必当虔。当祭祀之日,五十以前六十以后者,众议从宽。其余不到者罚银二两,入作公帑。如恃强不服者,通众公处,以不孝治罪。今而后,凡吾族子孙,宜慎勉凛守规条,各新其意,不得复位玩忽,以自咎也云尔。
乾隆十三年岁在戊辰春正月之吉
你这是什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