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网提供季羡林日记很经典语录精选内容!是不是最近刚好要想要了解或者阅读一些季羡林日记很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呢?在季羡林日记很经典语录这个语录专题里面,可能会有你需要的相关经典语录!
季羡林日记很经典语录
季羡林日记很经典语句
悦读经典,给自己一方安静的天地。大家好,我是安久。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位国学大师——季羡林。我想应该很多人都知道季羡林,他确实是一个比较有能力、有知识的文人。是国际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国学家,在很多方面都是非常有成就的。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还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这一系列的称号,都在证明他是一个很有学识的人,在很多方面都有能力。非常符合一个文学家或者国学大师应该有的样子。
但是,当你看了下面季羡林年轻时的日记之后,也许你的看法会非常不同。下面截取的是季羡林年轻时的日记,后来被出版之前,季羡林也曾经想过删改一下。但是他又想到,自己就是世俗中的一个人,自己不想成为所谓的“圣人”,他认为应该将最真实的样子展现给读者。所以,这些日记是没有丝毫改动的。
不知道大家看过是不是觉得季羡林先生太接地气了,好像和我们印象中的学者非常不同。至少我看过之后,有些不敢相信。因为印象中的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大家。他非常有内涵,我无法将写出这样文字的人,和他联系到一起。这也是长时间以来,我自己对于文学家、学者的狭隘观念。也许越是有内涵的文学家,越是段子手。他们说出来的话越是让人很难相信。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想,季羡林先生的日记,其实是非常真实的。他在写毕业论文时,也是说想到论文就头痛。他在当时上大学期间的行为、想法,今天的我们其实很容易就能体会到,因为都是差不多的。他是一位文学家,是国学大师,但是他也是一个灵动的人、有趣的人。他一直强调,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世俗中的人,不希望别人将自己视为“圣人”,视为古板无趣的学者。他也做到了,在他的散文作品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对于生活的态度。
虽然在他的日记中,有很多抱怨,但是季羡林先生本身是非常好学的。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但是非常勤奋学习。六岁就进私塾读书,上小学期间就开始在业余时间学习英文。高中时期开始学习德语,并且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并在报纸上发表。他高考之后,同时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这实在令人佩服,可见他真的有实力。后来他进入清华大学学习,后赴德国留学。
从季羡林先生的经历来看,他是很好学的。虽然面对繁重的课业,他心中也有不满,在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愤青”。但是他一生都在钻研学术,坚持自己的研究。这样的季羡林先生令人尊重,也让人敬佩。最后附上一张季羡林先生年轻时的照片,看起来真的是有一种“愤青”的感觉呢。大家看过季羡林的日记之后,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本文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关于季羡林的清华园日记 "能多日几个女人”,考证一下手稿就能发现这句话是错的。目前这句有两个版本,
一个是:“我今生没有别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日几个女人,〈和〉各地方的女人接触”,
另一版本是:“我今生没有别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同几个女人,各地方的女人接触”。
对照原版影印版日记,就可看出“能多日几个女人”这个版本怎么错了:
我把影印版里面写的日字和同字标了红线,“能多同”这个同字和“十八日”这个日字明显是两个字,写的完全不一样 ,但和后面的“同长之晚饭”的同字是一个写法。有人居然把这么明显的同字认成了日字,这是故意的吧?通过手稿可确认“能多同几个女人”这一版才是正确的。
2002年辽宁美术出版社的季羡林《清华园日记》里这个编辑要嘛是不够小心搞错了,要嘛是故意来搞笑的,这种低级错误确实不该犯。而且编辑明显已经发现“能多日几个女人,各地的女人接触”这么写语法不通,就生生的无中生有的加了个<和>字在“各地的女人接触”前面,以使语句通顺。而“能多同几个女人,各地方的女人接触”就完全不用无中生有的加其他字。见下图:
2009年出版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季羡林全集·第四卷》,已把“日”字校勘回“同”字了。
……………………
更新
1.有知友提出仍然看不清季老写了啥,那我逐字标注一下吧!红框里面我标注了季老同和日的写法。这样更一目了然一些
2.很多知友提出结合上下文,多同几个女人接触就是那个意思。回复:这个仁者见仁吧,但本文只针对手稿和出版稿的文字校对问题,不去揣摩季老的原意了。
3.有很多知友提出为什么要给季老洗白,原文的“日”体现了日记的原汁原味。回复:我还是那句话,本文只针对手稿和出版稿的文字校对问题做考证,季老手稿原文写着是“同”,不是后人把日记洗白成同的,“日”只是其中一个打印版本的校勘错误而已。
4.有很多知友表示“能多同几个女人”这话不通啊。回复:逗号只是一个断句的符号,不是句号。请注意看整句话“我今生没有别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同几个女人,各地方的女人接触”,“同”后面还接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