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茨威格描述巴西的经典语录

茨威格描述巴西的经典语录这篇内容是经过特别精心的整理的,这篇经典语录的内容相关性较强,所以,如果您想要看看茨威格描述巴西的经典语录的话,这一篇茨威格描述巴西的经典语录应该是您需要的。



茨威格描述巴西的经典语录



茨威格描述巴西的经典语句



斯蒂芬·茨威格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编按:一代文学巨匠茨威格告别《昨日的世界》,选择了巴西这个“未来之国”,作为自己人生的终点站。“我对这个国家的热爱与日俱增,在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沉沦以及我的精神故乡欧洲自我毁灭之后,除了这里,我不愿在任何地方重新立身。”茨威格在遗书中这样形容巴西对他的意义。

《巴西:未来之国》是茨威格写给巴西的“情书”,他在流亡之地见到了未来与希望,将绝望前的天真与热忱全部寄托于此。

里约热内卢,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我去过我向往的城市和风景,

在夜的皱褶里我梦见过巴西。

——蔡天新《哑孩子》

《巴西,一个形容词》

1951年,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乘坐波普莱特号货船,沿着大西洋的西沿,一路向南。旅程本身漫无目的,直到到达巴西港口城市桑托斯时,这位刚从美国国会图书馆诗歌顾问位子上离职的桂冠诗人,还不知道自己将会如此眷恋这个“鹦鹉之国”,以至于在此断断续续流连了二十一年。

无独有偶,就在毕晓普从甲板跳下,踏进巴西的十一年前,另一位来自奥地利的茨威格,也颇带几分偶然地驻足此地,却也同样不能自拔地爱上巴西。巴西,这片充满魔力的大陆,历史和文明在此驻足的时间都如此之短,却勾留住了这么多诗意的人们,唆使他们用语言和行动来表达对它的欣喜、眷恋乃至多愁善感。

茨威格以小说名世,《象棋的故事》、《看不见的珍藏》都是脍炙人口的中短篇作品,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算没有徐静蕾和姜文的改编电影的推波助澜,也早已是家喻户晓的虐心名篇,其场景设置虽些许造作,但那种故事的圆融,心理描写的细腻以及缓缓道来的那份从容,都无愧于他的声名显赫。但茨威格在长篇小说领域的名声,远逊于短篇,其两部长篇,心理描写泛滥至极,放在短篇中凝练一下,也许会异常精彩,但是作为长篇,当真是臃肿芜蔓。但茨威格被诟病最多的,无疑是其人物传记和历史写作。被指责的理由无非是对一些靠不住的史料或是孤证,大加发挥,甚至夸张曲解;大量对历史人物心理的探究,毫无可靠的文字记载或是口述,更多的是出于茨威格本人的臆测和揣度。虽说这样“丰腴”的传记,当真要比那些干巴巴的人物“起居注”精彩得太多太多,但是作为历史读物(而不是文学读物)无疑是灾难性的。简而言之,茨威格的非虚构写作,在文学上具有极大的可读性,却远不能被当成信史。

但是茨威格这种主观色彩极强的“非虚构写作”,却在《巴西:未来之国》一书中,化腐朽为神奇,将一部本来会干涩、枯燥的“巴西地方志”,写得摇曳多姿、兴味盎然。诚然,换任一个人来写,巴西不过是会变成一个充满辞藻修饰的旅游招贴画,或是Lonely Planet那样景点、餐馆、旅店的资讯汇总。但在茨威格这里,巴西生机勃勃,富有活力,就算枯燥的历史沿革和经济趋向,也宛如一部惊心动魄的殖民地电影,只不过不是通往“黑暗之心”的《现代启示录》,而是充斥着温情、反思和happy ending的《与狼共舞》。

茨威格在给那些历史人物作传时恣意汪洋的缺憾,在他描绘巴西时,反而成了他羞怯、谦逊、浪漫和诗意的感受;“非虚构”和“虚构”的界限在此模糊了,他在为我们这些猎奇的人们,展现一个他观察中、情感中乃至热恋中的巴西。他像一个只不过比我们所有(文学)游客早到了巴西一个月的旅行家,热情洋溢、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一个旅人眼中的繁茂世界、世外桃源、传奇异域,就算带着太多的主观色彩,我们也会微笑颔首接纳他对这片土地的激动和热爱。

当然,在这背后,还有茨威格对一战、二战中,全欧生灵涂炭、政治道德沦丧的不满、伤心和无力。而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种种迫害政策,更使得热爱维也纳的他,不得不流亡海外。在《昨日的世界》中,他对老欧洲的优雅、笃定、热爱艺术的那种追忆,与当世时他所置身欧洲的那种杀伐之声、剑拔弩张,如隔世一般遥远。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的那种选择性遗忘的追忆,未尝不是在表达对一战前后欧洲现实的失望。

作为一个和平主义者,无论是正义还是非正义,战争总是充满着不安和葬送;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茨威格与他的很多非犹太朋友(如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的友情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和冲击;作为一个诗歌、艺术爱好者,这场浩劫冻结了二十世纪初维也纳那种勃兴的人文思想运动。

斯蒂芬·茨威格 :《巴西:未来之国》

哪怕是欣欣向荣的巴西,最后也未能拯救作家那颗从失望的心。1942年,就在毕晓普抵达桑托斯前九年,盟军攻克柏林的电报抵达里约热内卢前三年,茨威格满怀着对精神故乡欧罗巴陷落的绝望,也饱含着对如此热情、好客、美好巴西的一丝歉意,与妻子在里约近郊的家中双双自杀。在遗书中,茨威格衷心感谢了热忱的巴西,但也坦承自己对另一个文明自残的无奈。

在《巴西:未来之国》中,茨威格借描绘巴西风土人情的美丽、质朴,隐隐地表达了对欧洲的某种“哀其不幸,恨其不争”的沉默控诉。茨威格眼中的巴西,曾经受到过“自负、自私和自大”的欧洲的洗劫、掠夺和镇压,但却也赋有被欧洲文明驯化、滋养乃至正在繁荣之中的人文气息;这里经历过战争、奴隶和闭关锁国式的压迫,但却有着民族间友爱平等,互相融合,希冀安宁的现实图景。宛如一面镜子,巴西带给作家的,更多是一种反思、自省乃至于产生强烈反差的世外桃源。而巴西征服茨威格的,正是她提供给了这位心理饱受摧残的欧洲人文主义者,一种对未来遐想的现实所在,一个曾经也在欧洲存在过、如今却已渐行渐远、却在异域被奇遇的平行世界,一次对本以为只能追忆、无法再见的万物大同,却在蓦然回首中发现已置身其间的惊喜之旅。

在茨威格这里,“巴西”成了一个形容词,去形容他心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他对尘世间秩序的渴望,对文明教化的赞扬,对质朴旷达的追求,还有那些对自然、原始、过去的向往,以及对和平、大同、未来的期待。换句话说,茨威格笔下亦真亦幻的巴西,就是他对欧罗巴,对大西洋两岸的所有国家,对全世界所有角落的部落、民族和群体,所期许的“巴西”(作为形容词)般的未来之国。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下留言

恰好三个人我在不同时期都喜欢过。现在的喜爱程度是茨威格>纪德>罗曼•罗兰。(啰嗦一句,尽管人无完人谁都有烂作品,但说归说,最好搞清楚一点自知之明,就是他们这个级别的作家,别说好作品我们写不出来,他们发表的最烂的作品,我们恐怕都很难够到人家的影子。对我来说,前者可以偷师技艺,中者可以启发新思,后者鼓舞所有人。)

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茨威格是常读常新,永远都能给人新东西,他的写法高明,当然具体篇什也水平不一。有些比喻相当俗气,比如描写教授与学生的畸恋那一篇。《昨日的世界》没那么神,不必当神作捧,那本书其实抒发的是老欧洲贵族的昨日梦境,我不明白国内一帮翻身工农的后代对这东西哪来那么多感同身受,就那么想当贵族?

纪德一度是我最爱,他的评论比小说精彩的多,纪德有点太聪明了,出身又好,天然就带着今天各位津津乐道的高晓松那种牛哄哄的劲头。冯唐自吹我欠老天爷十部长篇已经很高调了是不是?纪德比他高调多了,冯唐是在写出五部长篇已经赚得名气之后这样拗姿势,纪德是一本书还没写就说我已经看到了我的三十卷大全集的样子,而且还要风格迥异本本出新。论装逼,很少有能跟纪德相比的作家,纪德一个人的气场足够一口生吞了高晓松加冯唐,网友还是读的少才能为这俩人醉。纪德的阅读量相当惊人,他在评点过往作品时能举出相当冷僻的书,谈一部作品能牵扯出三十部作品比较分析,晚年纪德在巴黎老鸽舍开固定讲座,粉丝争相围观,想象一下纪德这样一位吃过见过年轻时放浪形骸男女通吃骂过苏联支持学运喷遍文坛的狂人熬到只剩满肚子坏水坐在椅子上戴着呢帽从镜片后面时不时翻着逗弄听众的狡黠眼光的场面,那一系列俯拾即是的讲座把纪德的风格显露无遗,就是各种风格都行,骚的行纯的行正的行歪的行酸的行浪的行端的行辣的行,没他不会的。但是,聪明过头了,小说就写不好了,只论创作,纪德顶多算二流。

罗曼•罗兰争议比较大,水平层次不齐,好的好,坏的坏,因为纪德访苏归来就发表了同名的反苏作品,罗曼•罗兰按下不表,西方阵营里相当多人质疑了他的人品。他的作品传播因此受了影响。《名人传》《约翰•克里斯朵夫》不可不读,其他的就无所谓了。毕竟开篇“江流滚滚,声震屋后,”结尾“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太有力量太过经典。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