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萧红的呼兰河传的经典语录

萧红的呼兰河传的经典语录这篇内容是经过特别精心的整理的,这篇经典语录的内容相关性较强,所以,如果您想要看看萧红的呼兰河传的经典语录的话,这一篇萧红的呼兰河传的经典语录应该是您需要的。



萧红的呼兰河传的经典语录



1、 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 —,励志文章;萧红 《最末的一块木?》

2、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以为得意。不得意又怎样?人生本来就是苦多乐少 ——萧红 《呼兰河传》

3、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萧红 《呼兰河传》

4、 晚来偏无事,坐看天边红。红照伊人处,我思伊人心,有如天边红。 他就像一场大雨,很快就可以淋湿你,但是云彩飘走了,他淋湿的就是别人。 我就像他划过的一根火柴,转眼就成为灰烬,然后他当着我的面划另一根火柴。 ——萧红

5、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萧红 《呼兰河传》

一.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著名女作家,原名张乃莹,1911年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7年在哈尔滨就读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接触五四运动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萧红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二. 词条概要

萧红,著名女作家。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代表作有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三.人物简介 

萧红(1911年~1942年)中国现代女小说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玲玲。生于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因反抗包办婚姻,1930年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萧红1933年自费出版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1934年与萧军一起到上海,与鲁迅交往密切。鲁迅为她的《生死场》校阅并写序言,列入“奴隶丛书”出版。1936年只身东渡日本养病。这时期出版散文集《商市街》、《桥》,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1937年初归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和《萧红散文》。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坚持创作,出版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因病重无法回内地,次年病逝。代表作为《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她的作品多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

在东北作家群中,最具艺术才情的作家是萧红。萧红的中篇《生死场》,写东北农村人民在沉滞闭塞生活中的挣扎,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他们的苦难与走向斗争。

萧红的后期代表作《呼兰河传》于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描写北方小城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萧红的呼兰河传的经典语句



1、 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 —,励志文章;萧红 《最末的一块木?》
2、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以为得意。不得意又怎样?人生本来就是苦多乐少 ——萧红 《呼兰河传》
3、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萧红 《呼兰河传》
4、 晚来偏无事,坐看天边红。红照伊人处,我思伊人心,有如天边红。 他就像一场大雨,很快就可以淋湿你,但是云彩飘走了,他淋湿的就是别人。 我就像他划过的一根火柴,转眼就成为灰烬,然后他当着我的面划另一根火柴。 ——萧红
5、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萧红 《呼兰河传》
6、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 苦多乐少。 ——萧红 《呼兰河传》
7、 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么凄凉的夜。 ——萧红 《呼兰河传》
8、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 ——萧红 《呼兰河传》
9、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 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 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 哭了一朝或 者三日,就 总得到城外去,挖一个坑就把这人埋起来。 ——萧红 《呼兰河传》
10、 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 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 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地难舍。 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萧红 《呼兰河传》
11、 他们都像最低级的植物似的,只要极少的水分,土壤,阳光——甚至没有阳光,就能够生存了。生命力特别顽强,这是原始性的顽强。 ——萧红 《呼兰河传》
、 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 ——萧红 《呼兰河传》
13、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的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萧红
14、 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 ( 闪$点情 话网) 逆来的,顺受了。 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 ——萧红 《呼兰河传》
15、 生命为什么不挂着铃子?不然丢了你,怎么感到有所亡失? ——萧红
16、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萧红 《呼兰河传》
17、 河水是寂静如常的,小风把河水皱着极细的波浪 。月光在河水上边并不像在海水上边闪着一片一片的金光,而是月亮落到河底里去了,似乎那渔船上的人,伸手可以把月亮拿到船上来似的。 ——萧红 《呼兰河传》
18、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萧红 《呼兰河传》
19、 我仍搅着杯子,也许漂流久了的心情,就和离了岸的海水一般,若非遇到大风是不会翻起的。 ——萧红 《最末的一块木?》
20、 宗法社会,生活像河水一样平静地流淌。平静地流淌着愚昧和艰苦,也平静地流淌着恬静的自得其乐。 对于生活曾经寄以美好的希望但又屡次幻灭了的人,是寂寞的;对于自己的能力有自信,对于自己工作也有远大的计划,但是生活的苦酒却又使她颇为挹挹不能振作,而又因此感到苦闷焦躁的人,当然会加倍的寂寞;这样精神上寂寞的人一旦发觉了自己的生命之灯快将熄灭,因 而一切都无从 “补救” 的时候,那她的寂寞的悲哀恐怕不是语言可以形容的。而这样寂寞的死,也成为我的感情上的一种沉重的负担,我愿意忘却,而又不能且不忍轻易忘却。 ——萧红 《呼兰河传》
21、 只要那是真诚的, 那怕就带着点罪恶, 这也接受了。 ——萧红
22、 若是女家穷了,那还好办,若实在不娶,他也没有什么办法。若是男家穷了,那家就一定要娶,若一定不让娶,那姑娘的名誉就很坏,说她把谁家谁给“妨”穷了,又不嫁了。无法,只得嫁过去,嫁过去之后,妯娌之间又要说她嫌贫爱富,百般的侮辱她。丈夫因此也不喜欢她了。她一个年轻的未出过家的女子,受不住这许多攻击,回到娘家去,娘家也无甚办法,就是那当男指腹为 亲的母亲说 :“这都是 你的命(命运),你好好地耐着吧!” ——萧红 《呼兰河传》
23、 早饭吃完以后,就是洗碗,刷锅,擦炉台,摆好木格子。 假如有表,怕是十一点还多了! 再过三四个钟头,又是烧晚饭。他出去找职业,我在家里烧饭,我在家里等他。火炉台,我开始围着它转走起来。每天吃饭,睡觉,愁柴,愁米…… 这一切给我一个印象:这不是孩子时候了,是在过日子,开始过日子。 ——萧红 《最末的一块木?》
24、 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到寒凉就在他们身上,他们想退去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 ——萧红 《呼兰河传》
25、 我爱诗人又怕害了诗人,因为诗人的心,是那么美丽,水一般地,花一般地,我只是舍不得摧残它,但又怕别人摧残,那么我何妨爱他。 ——萧红 《春曲》
26、 他是那样年老而昏聋,眼睛像是已腐烂过。街风是锐利的,他的手已经被吹得和一个死物样。可是风,仍然是锐利的。我走进他,但不能听清他祈祷的文句,只是喃喃着。 ——萧红 《最末的一块木?》
27、 她是一种很强大的真实,她裸露着,绝非身体,而是灵魂。她用她的全力去爱,她的爱,让她爱的男人,变得强大起来,骄傲起来,随心所欲起来。然后,她第一个被伤害。她的强大,让男人下手很重,其实,她是很疼的… ——萧红
28、 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萧红
29、 我是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单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 ——萧红
30、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萧红 《呼兰河传》

逆来的,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一件也没有

刚好在写相关的寒假作业,《呼兰河传》的读后感。写得不好,希望大家多多包容,欢迎指正。-----------------------------------------------------------------------------------------------------------------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春秋冬夏,带走了命途多舛的萧红,却留下呼兰河畔,不朽的萧索的风。(一)从桃之夭夭到断壁残垣 “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初识萧红,是那篇轻灵而天真的《火烧云》。明亮的课堂上,幼稚的小孩子大声地背诵着课文。看那天上的云变成了石狮,又变成了小狗,葡萄灰、梨黄、茄子紫,可爱明丽的火烧云中,萧红啊,就是桃之夭夭,她在丛中笑。 还有那篇《祖父的园子》,如此天真恬淡,质朴无华。于是,有人将《呼兰河畔》定义为少儿读物。 而多年后,我首次捧起这本无比荒凉萧索的书。我发现了在明丽火烧云后,萧红的悲悯。“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我发现了在祖父的园子之外,这萧索的呼兰河城啊,那团圆媳妇的悲惨、冯歪嘴子的坚韧、有二伯的市侩,那城外可怕的大坑,那外热内冷的围观百姓,那淡漠悲哀的生死观……我发现,这才是真正的呼兰河,这才是真正的萧红——被埋没、被忽略的她。 而如何是真正的萧红与呼兰河,我想便是那破壁残垣上的鲜明红花,有她隐忍洒脱的性格,就更能映衬出那时代洪流的浩浩汤汤,那历史碾压的无情淡漠。(二)一生漂泊,一路反抗 萧红传奇的一生,在潦倒、背叛与苦难中度过,但一生的漂泊,伴随的是一路的反抗。 她是那个怀孕后背弃、困于旅店的十九岁少女,也是那个毅然向报社投稿寻求帮助、与萧军结为伉俪的倔强姑娘。小小红军——穷困潦倒而意念不屈,当时的萧红最大的愿望,也许就是“电灯照耀着满城的人家, 钞票带在我的衣袋里,就这样,两个人理直气壮地走在街上”。 她在上海的“奴隶社”备受关注,她在青岛海边的书店阅读,她在日本舍弃与萧军裂痕密布的感情;她在战火纷飞中流亡,她在命途多舛中挣扎,她在颠沛流离的罅隙里沉重地飞翔。最后的最后,她却病情加重,因庸医误诊,在香港悲凉死去。生命的最后几天,她说“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她说“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我相信,这世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够一直飞呀飞呀,飞累了,就在风中休憩。它们下地的机会一生只有一次,那就是它们死亡的时候。 萧红在我心中,就是这样的一只无脚鸟,一生漂泊,却有从未停止过反抗。她骨子里的韧性,她的洒脱与清冷,注定她的灵魂里,注满了北方凛冽而无所顾忌的冷风。 在去世的前两年,她在潮湿的香港,写下《呼兰河传》,作为她一生的传记。我想那一刻,她与这世界、与自己的灵魂终于是平等而善意的,是自由的,在呼兰河历史上人们逆来顺受和抵抗厄运的复杂交汇之中,我看到了萧红这一浮萍最终的,尘埃落地,大器终成。(三)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 在《呼兰河传》里,萧红总说,她家的院子是荒凉的。 说真的,在寒假读这本书,我总觉得,寒冷刺骨。自己总是被她那不冷不热的文字,一声不吭地抛进冬天的呼兰河里。“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呼兰河城的荒凉,更多地却是来自于这里的人。 她写糊阴宅的扎彩匠。你看那精致的阴宅: “大至喷钱兽、聚宝盆、大金山、大银山,小至丫鬟使女、厨房里的厨子、喂猪的猪倌,再小至花盆、茶壶茶杯、鸡鸭鹅犬,以至窗前的鹦鹉。  看起来真是万分的好看,大院子也有院墙,墙头上是金色的琉璃瓦。一进了院,正房五间,厢房三间,一律是青红砖瓦房,窗明几净,空气特别新鲜。花盆一盆一盆的摆在花架子上,石柱子、全百合、马蛇菜、九月菊都一齐的开了。看起使人不知道是什么季节,是夏天还是秋天,居然那马蛇菜也和菊花同时站在一起。也许阴间是不分什么春夏秋冬的。” 这安静富足的生活,似乎是连呼兰河城的活人们都向往的。可是扎彩匠却明白,“假如有了阴间,到那时候他再开扎彩铺,怕又要租人家的房子了”。人活得坎坎坷坷,于是向往起朦朦胧胧而不得不面对的结局起来,将不安而甘于平庸的心寄托于信仰,只为灵验,不为灵魂。然而,人心却是最可怕的东西,兴许到了阴间,也得不到远离压迫剥削的解脱。扎彩匠深以为然。 呼兰河城的人,一生都是逆来顺受的。他们哪里有空去想生存与死亡、灵魂与肉体的无解之问。生,老,病,死,来之则安之: “假若有人问他们,人生是为了什么?他们并不会茫然无所对答的,他们会直截了当地不加思索地说了出来:‘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再问他,人死了呢?他们会说:‘人死了就完了。’” 我想起了那里的盂兰节,唯一一个与死亡有关的节日。人们只是喜欢在幽静的夜里河灯悠悠地飘来,又隐于黑暗之中,也许在它消失的一瞬间,人们会对自己生命的去处与渺小感到片刻的迷惘与绝望,但河灯流尽的时候,我相信只有萧红一个人,还在回首。文中与此相关的那段文字,美得令人屏息: “这灯一下来的时候,金呼呼的,亮通通的,又加上有千万人的观众,这举动实在是不小的。河灯之多,有数不过来的数目,大概是几千百只。两岸上的孩子们,拍手叫绝,跳脚欢迎。大人则都看出了神了,一声不响,陶醉在灯光河色之中。灯光照得河水幽幽地发亮。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真是人生何世,会有这样好的景况。  一直闹到月亮来到了中天,大昴星,二昴星,三昴星都出齐了的时候,才算渐渐地从繁华的景况,走向了冷静的路去。  河灯从几里路长的上流,流了很久很久才流过来了。再流了很久很久才流过去了。在这过程中,有的流到半路就灭了。有的被冲到了岸边,在岸边  生了野草的地方就被挂住了。还有每当河灯一流到了下流,就有些孩子拿着竿子去抓它,有些渔船也顺手取了一两只。到后来河灯越来越稀疏了。  到往下流去,就显出荒凉孤寂的样子来了。因为越流越少了。  流到极远处去的,似乎那里的河水也发了黑。而且是流着流着地就少了一个。  河灯从上流过来的时候,虽然路上也有许多落伍的,也有许多淹灭了的,但始终没有觉得河灯是被鬼们托着走了的感觉。  可是当这河灯,从上流的远处流来,人们是满心欢喜的,等流过了自己,也还没有什么,唯独到了最后,那河灯流到了极远的下流去的时候,使看河灯的人们,内心里无由地来了空虚。  “那河灯,到底是要漂到哪里去呢?”  多半的人们,看到了这样的景况,就抬起身来离开了河沿回家去了。  于是不但河里冷落,岸上也冷落了起来。  这时再往远处的下流看去,看着,看着,那灯就灭了一个。再看着看着,又灭了一个,还有两个一块灭的。于是就真像被鬼一个一个地托着走了。  打过了三更,河沿上一个人也没有了,河里边一个灯也没有了。  河水是寂静如常的,小风把河水皱着极细的波浪。月光在河水上边并不像在海水上边闪着一片一片的金光,而是月亮落到河底里去了。似乎那渔船上的人,伸手可以把月亮拿到船上来似的。  河的南岸,尽是柳条丛,河的北岸就是呼兰河城。  那看河灯回去的人们,也许都睡着了。不过月亮还是在河上照着。” 这生命的河灯,这微茫的光亮,到底是要漂到哪里去呢?这是否就是萧红回忆自己仓促一生的迷惘,前望茫茫五路的悲哀?当时我读到这一段,竟然流泪得无所适从,我不晓得是她那无定的一生、尖锐灵魂不求饶地挣扎触动了我,还是这沉重无望的询问令我恐惧,还是那月亮照耀着呼兰河的永恒不朽令人怅然。 我一直以为,萧红的文字里是藏有风的。这风不同于南方婉约精致绣花针似的梅雨润风,这风是北方的风,它是粗糙刚烈的,是凛冽苍凉的,是能吹得少年白头的不朽的风。萧红的文字,没有如此华丽的辞藻与技法,它只是不偏不倚的、微漠无意的叙述着一切。 但这无意无情之中,我看见了多情。我触碰到一种真正叩击人心灵的情感,那是一种敏感,一种追往,一种遗憾,一种释然,一种沉默的关怀,它真正超越了常人对故乡局限于小我的深情回忆。鲁迅先生称之为,“灵气”。而在我看来,萧红的语言风格是无人可以模仿与超越的,因为世界再无如此敏感而天才的灵魂,在命运回音壁似的回环激荡之中把痛苦风干,在年老的时候,拌上童年的目光,下酒。(三)我要牢牢地生根 作家张定浩曾写道:“最好的神话,最好的诗,似乎都是这样,永远游荡在死生之际,温暖,且骇人,骇人,又温暖。”而最好的希望,也总是埋没于最亘古的荒凉之中。 当我在《呼兰河传》中读到祖父的园子时,我不敢相信它曾经是小学五年级课本上一篇看似平庸的文章,没有呼兰河的荒凉垫底,这份绝对灿烂的天真与无忧也无法令人如此感动。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可是白云一来了的时候,那大团的白云,好像洒了花的白银似的,从祖父的头上经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那么低。” “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我非常喜欢这句话,孩子气的描述之中,我看到的是一个自由、安宁、恬静、甜蜜的世界。而我将这看作是,萧红真正的灵魂故乡。这里才是她的故乡,这里没有目的,没有乱七八糟的规矩,没有限制。我从内心深处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我将永浴于这份安宁之下。 而当我想到,这样的美好,写于那个别人看来早已残缺无望的灵魂的笔下,她在香港潮湿狭小的公寓,颤颤巍巍地拖着病体,写下这样的美好。我深受震撼。因为一个灵魂,在备受挫折之后,写下或彻悟或痛惜或旷达的文字,我可以想象。但萧红却带着她的灵魂又飞到了那个起点,飞到了河灯的上游,那里有着人们温暖的目光和祥和的夜,而不是吞没一切的黑暗和无人陪伴的尽头。 我觉得这份感情太过复杂。但是人性,不也如此吗?无论破壁残垣如何荒凉,无论天空如此的压抑,我都要畅快淋漓地绽开鲜明的红花,我都要不顾一切地飞翔,尽管花会掉落,尽管羽翼会被秃鹰啄食,我不管,我要在这世间牢牢地扎根,我要灿烂地生长。(四)风将替你停留 看过了呼兰河的荒凉,我才懂得萧红真正的善良。看过了团圆媳妇的悲剧、三姑六婆的冷眼旁观,我才懂得了冯歪嘴子天真的坚强和祖父的温情宽容,多么珍贵、多么可爱。感谢萧红,让我在寒冬之后愈发景仰阳光,在认清世事炎凉后真正相信人性的善良。我相信,萧红也是相信的。 关于这本书,关于这个人,我想说的,永远也说不完。只是我想这属于呼兰河畔的风终究是代替了萧红,停留于呼兰河畔。风萧索凛冽,但没有这风,此处也不成其为呼兰河。只是还没有被拉去的人们,仍然在风霜雨雪中被默默地吹打着,而我开始相信,无论那寒冬将多少寸大地裂开了口,有人存在,就必有希望。--------------------------------------晚安

作者:瑞

(本文系原创,欢迎转发分享)

这几天看的是萧红的《呼兰河传》。

前两章尽是对呼兰河这个东北小城的风俗的描写,什么道路规划呀,放河灯、跳大神、看大戏、逛庙会等。

说实话,开始的我真是一头雾水,小说何曾时候长这样子?这不是散文么?怪不得说“可以说不但是小说,还是散文、叙事诗”。好在后面好像有那么点“小说样”了。

作品是以萧红回忆童年,以童真的视角讲述的,然而却在童真中透露出冷静的观察。童年萧红不停地说“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同样荒凉的还有呼兰河城里人物的亲疏冷漠,唯一可慰藉的大概只有祖父的疼爱和好玩的后园。小城的百姓是那么麻木无知、封闭愚昧,没有人清醒着,作者的祖父似乎是一个善良的人,可是他无所为,且并非无能为。似乎清醒的只有当时还是个小孩子的作者了。

老胡家那刚过门的小团圆媳妇,“做婆婆的打了一只饭碗,也抓过来把小团圆媳妇打一顿。她丢了一根针也抓过来把小团圆媳妇打一顿。她跌了一个筋斗,把单裤膝盖的地方跌了一个洞,她也抓过来把小团圆媳妇打一顿”,明明是把小女孩虐待得生理、心理都有了伤,却迷信认为是着了邪、被妖邪上身所控制。平时不舍得多花一吊钱买红花治手疾的人,却不得不为此倾家荡产花掉五千多吊钱。

极端的贫困和愚昧真的是无可救药。社会的闭塞注定了民众的愚昧无知,无知者最痴迷所谓神灵鬼怪,越落后的地方越迷信,这可不是信仰。现代社会里的农村至今还有点点丝丝残余,有些地方还很严重。当众赤身裸体浇热水,直至折磨致死,才十二岁的小姑娘,因为早熟发育得早,像一个十四五岁的大姑娘,这也成了错误。而这过程中,除了少量片段的恻隐之心之外,就只剩下麻木不仁了。“人死还不如一只鸡……一伸腿就算完事”。

人之死只不过提供了一场热闹罢了。

冬天的呼兰河

王大姑娘的悲剧和团圆媳妇的死一样,别人的辛酸和悲苦都只是为邻家“杨老太太、周三奶奶等”提供了谈资及笑料。对于穷人而言,似乎可以说食不果腹、自身难保的贫瘠造就了冷漠、麻木不仁;但对于那些“戴着皮帽子、穿着大毡靴”、守候着、等着偷听点什么消息的那些“富足者”,良善也如此欠缺,其根源到底是什么?

看戏的不嫌事大。造谣生事的惊讶小孩还没被冻死!

我感受到一股比王大姑娘那“在草中偎了个草窝,铺着草盖着草”的小孩子所经历的寒冷还要冷上百倍的寒意!“那草棚子才冷呢!五风楼似的,那小孩一声不响了,大概是冻死了,快去看热闹吧”,“他妈的,没有死,那小孩还没冻死呢!还在娘怀里吃奶呢”……这不是和“围观砍头”一个性质的么?

作者说,“呼兰河城里凡是一有跳井投河的,或是上吊的,那看热闹的人就特别多。”

哪处不是呢?那个时代,愚昧至斯!最后王大姑娘还是死了,与其说死于饥饿、营养不良,不如说死于“吃人的社会”!

呼兰河的日出

这是一本“小”书,就只是讲述了呼兰河边上院子里几个小人物的些许小事,仅仅只是作者千里之外家乡的点点回忆,然而,看完心里却是沉甸甸的了。这是我第一次看萧红的作品,对于这个“民国四大才女”的女人,通过《呼兰河传》,至少可以理解许多文学评论家所说的“萧红以自己的女性之躯跋涉过漫长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视历史,终于站到了与鲁迅同一的高度,达到了同一种对历史、文明以及国民灵魂的了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