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的经典语录内容,豆豆语录网这里有不少,而这一篇无声告白的经典语录的内容是我们豆豆语录网经过多次整理,最终挑选出来的无声告白的经典语录内容,方便您的阅读与学习,希望对您有用。
无声告白的经典语录
属于肢体语言或心理感悟。
无声告白的经典语句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无声告白》
前不久我的一个朋友向我推荐了一本书——《无声告白》,封面的一句话深深的吸引了我,于是我决定将这本书买来细细品读。
莉迪亚作为家中的第二个孩子,备受瞩目,她的父母一直坚信她会完成他们的梦想——成为一个合群的人,并且拥有很多朋友以及通过学习和努力成为出类拔萃的自己,而不是将来把自己困于男人和家庭之间,平凡的过完一生——麻木的一生。
但是莉迪亚承载不了父母如此沉重的梦想,那并非她所愿,跟杰克的对话让她意识到自己的悲哀,她做出了反抗——在深夜溜出家门,将自己的身体沉于湖底。
她用死亡,让自己解脱,她别无选择。
为何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是从她母亲不断的送她一本本书开始,还是她父亲——詹姆斯·李几乎是强迫性的希望她结交更多朋友开始?
我想最残忍的答案可能是从她的父母相爱并生下她开始。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仍潜藏着许多问题,恐慌、失业、不平等以及种族歧视问题。书中写到:“一个白种男人和一个黑人女人……结婚不到四个月他们就在弗吉尼亚被捕了,执法者提醒他们,全能的上帝从未打算让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以及棕色人种通婚,不应该出现混血儿……”
这对夫妻经过八年的抗争,才得到法律上的认可。
前段时间上映的电影《绿皮书》讲的也是关于种族歧视的问题——通过一个被黑人音乐家雇佣的白人司机之间发生的种种来向我们揭示了种族歧视给那些无辜的人带来的痛苦。当然,这个世界并不只有愚昧的恶魔,无论是昆汀的《解救姜戈》、还是由泰德·梅尔菲执导的《隐藏人物》,都在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手法,通过电影与让人震惊的种族偏见作斗争。
但其实现实生活往往比电影要来的更惨烈。
詹姆斯·李是个中国人,玛丽琳——莉迪亚的母亲在大三的时候爱上了这个看上去像个大四学生一样的年轻教授,她无畏这些外界的偏见,甚至与自己的母亲决裂也要嫁给这个人男人——当时她并没有意识到她母亲的那句“你应该嫁给一个更像你的人”背后深刻的含义。
在那个种族歧视还是很严重的年代,詹姆斯的三个孩子像他小时候一样,一直都在遭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对待。尤其是他的大儿子内斯跟二女儿莉迪亚,他们在学校里没有朋友,周围的人会对他们说“滚回你们的国家吧,中国佬!”甚至在内斯还是很小的时候,他就因为自己“怪异”的身份而被周围的小朋友戏虐——他的父亲目睹了一切,却不知该如何跟自己的孩子沟通,最后他选择无视。在他孩子身上所遭受的一切他都深有体会——当他还是个孩子时,他就已经饱受自卑、孤僻、被歧视的折磨,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合群,能够做到当初他无法做到的事情。就像玛丽琳一样,她希望莉迪亚能够出类拔萃,成为一个医生——那也是她曾经的梦想。
就像玛丽琳的母亲当初对她的期许一样。
玛丽琳的母亲对她一生的期待只有一个——嫁给一个“好男人”——一个有身份有地位有稳定工作的优秀的男人。
玛丽琳做到了,只是这个人选不是她母亲所满意的。他们婚后分别生下来三个孩子,大儿子内斯、二女儿莉迪亚以及三女儿汉娜。他们一共有三个孩子,却为何偏偏只对莉迪亚寄予厚望,甚至因此而严重忽略其他两个孩子?
这一切源于玛丽琳的母亲。
当玛丽琳处理母亲去世的遗物时她找到母亲的那本烹饪书,它也许是一种象征也许代表了母亲一生的命运,也许她想到了自己想到了当初她母亲对她的期许——当她以优异的成绩进入高等学校时母亲很开心的告诉她,在那里她可以遇见很多优秀的哈佛男人。仿佛在她母亲那里,她从小的努力只是为了能够踏上更高的台阶,为了寻找一个更优秀的男人,然后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个男人以及他们所组建的家庭。
玛丽琳的梦想是成为一个医生。
虽然她的母亲并没有一定胁迫她早日成婚,但是我们都清楚,作为父母,他们的一言一行对于孩子的影响有多么的深远而又强大。假如她的母亲从小对她的教育是让她把精力用在追逐梦想上,而不是寻求一个男人有一个看似美满的婚姻,那么她的人生又会有怎样的转变呢?
“不,我绝不能活的像她一样。”
因此玛丽琳做了详细的计划——离开家庭重新开始她的生活——学习备考完成自己当初因为生孩子而不得不暂时放弃的学业,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
然而她的第三个孩子再一次阻断了她努力前行的道路,她不得不再次回归到家庭。莉迪亚给了她希望——莉迪亚将她带回来的那本母亲的烹饪书“扔掉”了。她觉得这是一个征兆,她认为莉迪亚会是她未来的希望,她梦想的承载者。
“玛丽琳不会像她的母亲一样,把女儿限制在丈夫和家庭的禁锢之内,过一辈子平淡麻木的生活。她会帮助莉迪亚实现她力所能及的目标,她将倾尽余生指引莉迪亚,庇护她,像培育观赏玫瑰一样,帮助她成长,用木棍支撑它,把它的茎杆塑造成完美的形状。……她要在余生中一直鼓励女儿,让她做出超越母亲的成就。”
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压抑的家庭。在莉迪亚还小的时候,玛丽琳的出走让她感觉很难过,也很恐惧。在她幼小的心里觉得是因为自己没有做的足够好才会导致母亲离开,因此只要她做的足够好、只要母亲不再离开,让她做什么都可以。只要父母不吵架,她会尽全力满足他们的期许。
所以她将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甚至推掉同学的邀请参加派对——那是她唯一一次收到的邀请(她在学校一直都是被白种人的同学嘲笑、孤立的),她每年生日礼物、圣诞礼物都会收到母亲送她的书……当然,她也一直在尽力做爸爸的好女儿——在爸爸的促使下给同班同学打电话交流,但显然事情的结果并没有像他爸爸想的那样完美。她学会了伪装,在詹姆斯来回踱步观察她的时候,她其实一直在假装打电话,事实上她在自言自语。每当晚饭时她要绞尽脑汁应对父母的“关心”,她会告诉母亲她的学习情况很好——事实上她后来物理都不及格,她也会告诉詹姆斯她的“朋友”身上最近发生的事情——事实上这一切都是她虚构的。
如果她不这么做,就会遭到无休止的盘问,母亲失望的表情和各种“为她好”的感人句子;她的父亲詹姆斯的嘴巴里也会跑出令人厌烦的“为什么呢……”、“为什么不……”,在这个家庭里唯一能理解莉迪亚的就是她的哥哥内斯,他曾在莉迪亚很小的时候,伸手将他推下湖,他想让这个备受瞩目的孩子从此消失,也许这样父母的目光才会注意到他的存在。但是下一秒他又后悔了,他知道这一切并不是莉迪亚的错,她也是受害者。
那是莉迪亚第一次离死亡那么近,尽管她还很小,但在她的内心深处,竟然觉得这是一种解脱。
从此以后莉迪亚就十分依赖她的哥哥,但于内斯而言他只想早点离开家。他为莉迪亚撕掉他的哈佛参观邀请而生气(莉迪亚害怕哥哥会离开,这样唯一理解她的人都没有了。),莉迪亚因为内斯的食言和冷淡而绝望,她决定报复自己的哥哥跟他最讨厌的杰克发生点什么,却遭到杰克的拒绝——因为杰克一直以来喜欢的都是她哥哥,他为了掩藏自己才会做出那些被姑娘们津津乐道的事情。
“至少我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你呢,李小姐?你想要什么?”
“至少我不会一直让别人告诉我该做什么,至少我不害怕。”
在跟杰克的争论中,杰克的话深深刺痛了莉迪亚,也或许是“点醒”了这个十六岁的女孩。最后她做出了决定,她用死亡让自己解脱。
杰克的话不是决定莉迪亚走向死亡的直接原因,但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莉迪亚解脱了,她再也不用面对玛丽琳那句“你想不想”时而违心的回答说“是的”。她知道父母一直渴望什么,无需言语的表达,她也能知道,她只是希望他们开心。
小说里最让我触动的有两个地方,这也是他们三个孩子之间为数不多的交流。一是内斯将年幼的莉迪亚推入湖中之后莉迪亚对他产生的依赖,二是莉迪亚给妹妹汉娜的那一巴掌——因为汉娜偷了父亲詹姆斯送给她的那条银项链。
“你不需要这个,听我说,你觉得你需要但你不需要。答应我,你再也不会戴上它了,永远不会。”
“如果你不愿意笑,就别笑。”
汉娜也许不明白姐姐的所作所为,但是我知道,莉迪亚是不想妹妹以后活的像自己一样。因为这个项链背后的意义就是父亲对她的期许——合群、受欢迎、适应环境。你不想笑怎么办?怎么办?逼自己笑,避免批评、谴责或者抱怨。
对莉迪亚来说,那并非是一条表达爱意的项链,那分明就是一把无形的枷锁,将她牢牢地禁锢其中。
对于这个小妹妹而言,她从小几乎是被无视的,她跟哥哥内斯一样讨厌过莉迪亚,因为她的存在而让他们变得可有可无,她是一个非常缺爱的小女孩,她曾经搜藏了一些哥哥、姐姐和父母的旧物,她会时不时拿出来欣赏它们——多么可怜的小姑娘。
她跟哥哥一样,对于莉迪亚的死都隐瞒了一些他们所知道的一些足丝马迹——内斯知道莉迪亚有很长一段时间对父母撒谎,他她并没有跟同学一起学习而是跟杰克在一起“鬼混”,而汉娜在那个引起变故的夜晚亲眼看到莉迪亚从家里走了出去……当时她在想什么?
她当时只是在想,如果没有姐姐她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哥哥会向她倾吐秘密,她也能够像莉迪亚一样得到母亲最灿烂的笑容。她没有追出去,也没有告诉父母,她只是不知道姐姐到底要去哪儿。
他们都不敢告诉自己父母自己所知道这些,他们很清楚父母心里有多么爱莉迪亚,他们也爱着莉迪亚。
整个小说里,汉娜看似像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但实际上很多事她看的比谁都清楚,尽管她很小。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她过早的早熟跟敏感,这是万幸还是不幸……
一个在子女教育方面畸形的家庭,真的能够培养出来一个健康的孩子吗?为什么自己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情,要强加给自己的下一代?
这是多么愚昧的行为,如果你真的想让你的孩子达到你的期许,首先你自己应该先做到不是吗。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一部类似的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不同的是松子的一生都是在追寻别人的认可跟肯定。她没有自我,从小父亲对妹妹的偏爱对她的无视,在她心里早就埋下了足以摧残她的种子。在她离开家后所经历的每个男人,每段故事都在将她拖入深渊。她的结局也是以死亡告终,回顾她的一生,让人感到无限悲伤。
也许,当我们还未为人父母的时候,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先“搞懂自己”,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并且接纳自己的不完美,通过一些努力遣散掉内心的一些阴霾,努力让自己的变得更好。
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让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辙我们曾走过的道路,我们可以他们建议可以帮助他们成长,但不能替他们做决定,无论他们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永远都是我们的孩子。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