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白岩松经典语录痛并快乐着

白岩松经典语录痛并快乐着内容,豆豆语录网这里有不少,而这一篇白岩松经典语录痛并快乐着的内容是我们豆豆语录网经过多次整理,最终挑选出来的白岩松经典语录痛并快乐着内容,方便您的阅读与学习,希望对您有用。



白岩松经典语录痛并快乐着



建议你去 查一下,应该能查到

白岩松经典语句痛并快乐着




  1、一个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的时候,一个人的战争。这种时候你的内心已经兵荒马乱天翻地覆了,可是在别人看来你只是比平时沉默了一点,没人会觉得奇怪。    2、这种战争,注定单枪匹马。    3、人们常说:“牙痛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失眠也是一样,平日里,把失眠当病的人并不太多,可如果失眠一旦成了习惯,那种折磨犹如软刀子杀人,内心的挣扎和绝望感受比经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病还严重。在人群中,这种病多发,尤其在用脑之人的群落更为普遍。    4、我明白,采访张中行这样的学问大师,我只有站在身后聆听的份,但能近距离的靠近大师,于我来说,已是幸运。因为每次对他们的采访都是一堂不交学费的课。    5、也许我们将来习惯于把捐款投向一个箱子之中,它可能是少年白血病救助基金,可能是无家可归儿童救助基金,可能是生活贫困的大学生救助基金等等。我们知道这些基金会得到很好的监督,他们会具体地把爱心投放到更多不知名的不幸者身上,于是我们放心地离开,我们会被告知,在某一个角落,那个不幸者重新走进了快乐的生活,我们也因此拥有了更多的快乐。(www.rszhw.com 经典语录)而理智与情感的交战也会在这个领域偃旗息鼓。    6、童话的世界永远诱人,因此迪期尼乐园不仅被儿童喜爱也被成人欢迎,但我们生活的世界却并非童话乐园。纯真与童心正离现代人日渐远去。    7、当我们终于明白环境保护对于我们未来重要性的同时,内心的环保也该格外注重。如果说,被污染破坏的是我们的生存环境,那人心的被污染,破坏的则是我们生存的理由。后者的污染危害远大于前者。因此,面对未来,我们不仅梦想青山绿水,更祈祷人心的清洁纯净,那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否则,前方没有天堂。    8、只有坚韧的改变才是理想中国诞生的良方,哪怕在这种坚韧之中,你会有委屈甚至会有屈辱......方向是比速度更重要的追求。
9、生命之路自己走过,再多的祝福都是耳后的叮咛,该有的终将会有,该失去的也终将会失去    10、走到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该喜欢那一段时光,完成那一阶段该完成的职责,顺生而行,不沉迷过去,不狂热地期待着未来,生命这样就好。不管正经历着怎样的挣扎与挑战,或许我们都只有一个选择:虽然痛苦,却依然要快乐,并相信未来。

《痛并快乐着》是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创作的书.
这本书是从1989年1月1日写到世纪交替。写作时间的跨度正是白岩松从高校踏入社会后所开始的理性之旅。他表示:“我不能因为现在做电视节目主持人而被很多观众认识,就把自己在1989年以前跟许多人一样的人生道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写得仿佛很与众不同。只是我在工作中接触到的人和事才有必要写出来与读者和观众去沟通。我个人只有一双眼睛,书中写的是我有幸看到的、感受到的事情。很多章节看似写事,实际上是写大家的心情,于是也就有了《痛并快乐着》这个书名。”
《痛并快乐着》是一本随笔集,书稿在华艺出版社还处于最后的编校过程 之中。看过其中的几个章节之后,我心里颇不平静。虽然在看他的文章之前,想到了白岩松 会谈自己对于社会生活的感慨与忧思,而且会像他的主持一样谈得比较坦承;也想到了由于 他本人的涉猎广泛,话题会比较宽泛。但是仍然没想到他会以那样透彻的力度,对自身及社会予以如此大胆的剖析,蕴涵在字里行间的真诚和勇气甚至到了让我这个读者感动的程度。 透过随笔,白岩松像是在与自己的心灵之间进行一场对话,言辞犀利,读来是一种畅快的震 撼。
《痛并快乐着》包含了白岩松从1989年毕业至今十年的所见所感。这十年中,白岩松 一直活跃在广播电视领域,尤其加入《东方时空》的工作后,特殊的身份,更是令他得以涉 身各项社会重大事件的最前沿。他说:“毕业对我来说很重要,那也是使书中的内容变得有 价值的开始。我没有权利拿这之前的个人经历来浪费读者的时间。而这之后的十年中,说得 大点儿,我有幸有机会亲眼看到改变在我身边一步步的发生。”
“我是一双眼睛,在这十年中我所看到、想到和希望表达的,我都会在文章中表现,这 本书是我画的图。当然,必须强调的是,这一切归根结底写的还是人。”白岩松讲到:“这十 年来最大的收获是我的思想由希望一夜之间一切都变了,而到现在认为不要急。无论对我自身,还是国家发展都必须是这样的态度。”
读了他的随笔,你会发现“痛并快乐着”既是白岩松现时自身的状态,也表达了他对于 人生,对于社会存在的普遍状态的理解,并且还是一种他希望读者在阅读他作品时所得到的 感觉。
对于这本他认真酝酿和创作了两年,浓缩了他各种观点的作品,白岩松内心对读者也抱 有一些期望。他认真地说: “我有三个希望:一是希望读者能读得慢点儿;二是希望读过之 后还能回头再读;三是希望读者能够边读边愣愣神儿,想想自己的事儿。”
“我希望大家看完书以后多了解我,能有很多人就书中的某些事和我具体地聊一聊。”
痛并快乐着
我是璀璨星空中的孤星,但我并不孤独。
我是茫茫人海中的寻梦人,我对梦有着美好的憧憬。
我是崎岖人生路上的步行者,但我并不畏惧退缩。
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682817.html?si=3

  放松的阅读已经成了一种奢侈
  对幸福的理解,每个人各不相同,陆陆续续的采访中,问过很多
  人关于幸福的理解,也听过不同的人给我描绘过所谓幸福的那种画面,
  时间长了,也难免问一下自己,回答之前,眼前先有一幅画面出现。
  大约是头一天刚刚完成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效果还算不错,而
  短期内也不会有什么工作需要自己介入,有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
  感觉,这段时间最好是在初秋,日子总是晴的,却依然有些风,最好
  微凉,然后在打开门窗的家中,让背景音乐若有若无地响着,手中终
  于拿起一直想看而没有时间看的书,书页有时是自己翻的,有时是被
  风翻的,看一会儿,投入进去,又看一儿,走走神,困了就打个盹,
  醒来再回忆:我看到哪儿了?
  这就是我认为的幸福,其实实现起来并不难,但可惜的是:即使
  不难也难得实现。
  人过30,再谈到阅读,早已过了功利的阶段,翻书,不再是为了
  拥有一种谈资,或是填补头脑中的哪项空白,除去工作中的翻阅资料,
  生活中的阅读已经变成一种纯粹的快乐。也因此便需要一种很好的心
  情,更需要拥有一段能让自己放松的时间,但痛苦的是:偏偏这两点
  我难得拥有。
  放松的阅读已经成了一种奢侈,对于现代人来说,这该算做一场
  悲剧。
  几年之前,读过一篇散文,是武汉女作家方方写的。由于她工作
  实在太忙,有很多想听的音乐没时间听,很多想看的书没有时间看,
  直到有一天,她住了院,谁想到,音乐也听到了,书也看上了,于是,
  开始喜欢上住院的生活。看完这篇散文,我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医
  院如果都成了现代人精神的避难所和补养地,那我们平日的生活实在
  有该反思的地方。
  但必须承认,方方的感叹又是我们很多人共有的,在我的身边,
  就有一个真实的细节。《新闻调查》的王利芬是公认一心扑在事业上
  的女强人,忙是她的生活特征,但是有一天,她走进电梯,却突然被
  电梯里放的音乐深深地打动。这位音乐素养较高的女士,悲哀地发现:
  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听过音乐了。
  医院里看书,电梯里听音乐,然后感慨万千,再然后是继续原来
  的脚步。相信出了院的方方继续忙,而迈出电梯的王利芬还会有许多
  不听音乐的时光。现代这两个字,已经让我们的脚步不再受自己控制。
  走进孤岛我会带上哪一本书?
  几年之前,黄集伟先生曾在电台办过一档人物访谈节目,来宾大
  多是知识界人士,访谈的内容很有趣,黄集伟先生会首先告诉来宾:
  你将走进一个孤岛,衣食无忧,但只许带一本书和一张唱片,请问你
  最想带哪一本书和哪一张唱片?然后访谈开始。
  我就这个问题为自己做了一个选择:我将带上一本厚厚的《鲁迅
  全集》,当然不是几十本的那种,我带的这本是像《辞海》那样的合
  订的缩小了字号的版本,容量奇大而且在美丽孤岛的下午,困了还可
  以当枕头。详细地通读鲁迅,是自己长久以来的心愿,虽然断断续续
  读过许多,但系统地一字不拉却未曾读过,这一直是自己心中的一处
  痛。
  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鲁迅是无法逾越的一个名字,虽然不
  同的时代,鲁迅这个名字被打上不同的颜色,但只有静下心来,走进
  鲁迅的文字中,你就很快知道,鲁迅是永远属于中国的。
  像鲁迅这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知识分子已
  经不多,时常我都会感到,在奔波中,脊梁日渐软弱,这个时候,总
  会想起鲁迅来,因为那是中国知识分子中,拥有最硬脊梁的一个。更
  何况,鲁迅当年入木三分的民族性分析至今仍未过时,还时有警世恒
  言的作用。
  但可惜的是,生在中国,自称知识分子却一直没有通读过鲁迅,
  这让我长久不安。好在孤岛就在眼前,我终于有了和鲁迅先生独对的
  这一个月,我清楚,读鲁迅,这一个月心情不会轻松,但轻松的心情
  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吗?更何况,孤岛以外的世界,容许我们的心情永
  远轻松吗?
  读鲁迅,就是一次精神上的补钙,孤岛一个月,相信自己的骨头
  会硬朗许多,这是健康的标志。
  书的问题解决了,音乐呢?就带上巴赫的平均律吧!这是被称为
  钢琴演奏圣经的音乐作品,从头到尾只有一架钢琴,初听起来,旋律
  也很简单,但听来听去,却越听越复杂,越听越美妙,看来,只有看
  似简单的东西,才会有真正的内涵,音乐也不例外。
  过俗人结婚生孩子的日子
  有一段时间,在我的生活环境中,不要孩子是正常的,而要孩子,
  多少显得有些另类。身边的人们无论是年过40,还是30好几,都是夫
  妇两个快乐地生活着,谈起孩子,显得有些不屑,然后劝导我:“自
  己活着就够不容易的,还要个孩子,别逗了!”
  我将信将疑,却信奉着“听人劝吃饱饭”的信条,在结婚后的几
  年一直过着快乐的两人生活,要孩子这个念头被我有意无意地闲置起
  来。
  但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后,我突然发现,这种前卫的日子不太属
  于我,就如同我吃饭不爱吃龙虾偏爱吃土豆粉条一样,自己本就是俗
  人一个,好在老婆也是如此,既然俗人一对,就得过俗人结婚生孩子
  的日子,不管身边的兄弟姐妹如何“无子一身轻”,过着快乐似神仙
  的现代人生活,我是打算从中撤了,哪怕背上逃兵的罪名。
  似乎远方的孩子早就在等候父母在人间对他的召唤,因此当我们
  夫妻俩要孩子的念头才下不久,他就如约而至来到母亲的腹中。
  最初听到这个消息,有些惊喜,有些手足无措,还有些想找个没
  人的地方偷着乐或钻进人群大声呼喊“我要当父亲了”的冲动。
  一个新的生命开始真实的介入
  和所有的父母一样,喜悦的同时是担心,将来的孩子是不是健康?
  是不是五官端正?十月的路途中会风调雨顺吗?我们会是个合格的父
  母吗?这一系列问题在每一个夜晚白天都在我们夫妻脑海中盘旋,于
  是相互打气,你担心的时候我自信,你自信时我担心,就这样在彼此
  的鼓励中扶持着向前走。至此我才明白,十月怀胎,不只是孩子慢慢
  在母体中成长需要的时间,也是年轻的夫妻在成为未来的父母之前进
  行准备的时间,少了太过突然,长了又过于折磨人。
  妻子不再是年轻女子的模样,多少有了些母亲的光辉,而我自己,
  作为几个月后的父亲,也似乎褪去了一层青涩。
  有些事情是难以解释的。我的妻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江南人,却
  在怀孕几个月后,开始时常要求吃羊肉,喝奶茶,这些过去她很少碰
  的食品却成了美味。这让我想起自己的家乡,那片草原,和与羊肉、
  奶茶有关的日子,莫非遗传真是如此的奇妙!
  离预产期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候,由于我要参加长江三峡大江截
  流的现场直播,因此将夫人送回她的家乡待产。分别的日子里,白天
  忙着直播,晚上惦记着远方的那对母子,竟将白天的忙与累都淡化了。
  直播顺利结束,回到北京又是日常节目的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想早些回去等待相逢,照顾母与子,但却脱不开身。
  但儿子等不急了,还差将近10天的时候,一个傍晚,我突然接到
  妻弟的电话,妻子已经进产房,“今晚你就可能当爸爸了。”我一下
  懵了,赶紧去看飞机时刻表,但时辰已晚,没有了去江苏的飞机,留
  给我的只有明天一早的航班和惶惶不可终日的等待。
  好在岳母是当地优秀的妇产科专家,但我还是没理由的紧张与自
  责,电话一个接着一个,但那边显然更忙,我像个没头苍蝇一样在自
  己家中小小的房间里来回乱窜,初冬的天气,汗不停地流下;不是教
  徒,也开始祈祷,家中四面白墙让我有种喜悦与恐惧交织在一起的感
  觉,早已没了主张。
  午夜过后一个小时,妻弟电话打了过来:“生了,儿子,7斤8两,
  母子平安,明天赶紧过来吧。”
  心终于放下,却在几分钟后又提了起来,兴奋与急切地想和妻子
  孩子相拥的心情更加强烈,自然一夜无眠。
  回忆不起来是怎样登上早晨的飞机,能想起来的画面已经到了医
  院的门口。走进母婴室,妻子疲惫而幸福地躺着,看见我之后先用眼
  神引导我注意她身边的孩子。我看见了孩子,我知道,在我的生命之
  旅中,一个新的生命开始真实地介入,无论对于他还是我们夫妻俩,
  生命都是全新的开始。
  很长的时间里,自己天不怕地不怕的,但有了孩子,这一切都不
  同了,有时抱着孩子走到窗口,都会下意识地往后退几步,像怕开着
  的窗户有吸引力似的,妻子带着孩子出去玩,在家中自己就会无由地
  担心起街上川流不息的车辆……这样的恐惧开始增多,也就慢慢懂得
  为别人去考虑。
  对外语文盲这个身份我是不甘心的
  有这么一个段子,和外语能力有关。三只小耗子,有一天在耗子
  妈妈的带领下出去散步,鸟语花香,心情不错,一路欢声笑语,可危
  险突然来了,前方出现了一只猫,三只小耗子立即惊慌失措,可耗子
  妈妈镇定自若,对小耗子说:“别怕,看我的。”说完,耗子妈妈就
  大声叫道:“汪汪汪”。猫听到狗叫,转身跑远了,耗子妈妈得意地
  对小耗子说:“怎么样?掌握一门外语很重要吧!”
  段子讲完,听者哈哈大笑。可笑过之后有些悲哀,这类段子一般
  是外语不怎么样的人最乐意讲,这就有点阿Q的意思,透着有一种吃不
  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味道。其实外语真的很重要。
  出国多少次,本是研究同行的好机会,但打开电视,除了研究一
  下布景和猜猜主持人的年纪,说的什么,就一头雾水!采访中,老外
  就在身边,本想交流一下,但除了翻翻白眼,又能说些什么呢?于是,
  就只能凭借道听途说,来了解西方的同行在怎么做着电视。
  对外语文盲这个身份我是不甘心的,不能掌握外语,就不能真正
  了解世界,无论个人与国家都是如此,也许当我完成这部书稿,就会
  赶紧去找个外语班报名,30多岁开始学艺还不算太晚,我真不想这只
  腿迈进新世纪,而另一只却一直停在过去,被封闭自然会被淘汰,谁
  也不想中途掉队,真希望有一天碰到你,我们会用外语叽哩咕噜半天
  后,像耗子妈妈那样得意地说:“怎么样?掌握一门外语还是挺重要
  的吧!”
  学会合作是电视人面对的第一课题
  合作不只是我的弱项也是我们的弱项。我过去做过报纸广播,但
  电视的特殊性大不一样,最重要的是它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合作。
  做报纸记者的时候,拿个本顶多加个录音机就走了,采访完毕,
  自己苦思冥想,文章写出后,很快乐,很有自我成就感,广播也如此,
  一晚上的节目,推个装满音乐CD的小车就进了直播间,主持完了,想
  着刚才那种电波中的交流当然也自得其乐。
  但做电视,想自得其乐,难一些,没有摄像、录音、主持和编导,
  这活儿就不能干,即使最节俭,也得摄像和记者两个人,合作还是跑
  不掉。合作好了,节目就会加分,但如果摄像那儿减了10分,编导和
  主持也各自减分,最后的节目能不能及格都是个问题。
  可是合作又不是简单理解为处好人际关系,而是如何在合作之中,
  既有良好关系又能激发各自潜能,尤其后者几乎是我们所有人的弱项。
  曾经采访过在美国的一位华裔科学家,他曾在几千名科学家共同
  承担的登火星计划中担当重任,我问过他一个问题:新的世纪中,人
  才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他回答:合作精神。听到这个回答,我沉默
  良久,又是一个关于新世纪的命题,但我相信他说的是对的。
  中国并不是一个拥有合作精神传统的国度,比如在音乐领域,我
  们习惯一把二胡或一架古琴诉说情怀,而西方音乐家却善于把不同的
  乐器组合在一起,用合作带来的和谐的音乐来感动我们。当然谈到合
  作,我们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共享乐,多少人
  患难时是至亲良朋,而境遇转好,勾心斗角就来了,这样的例子我们
  每个人都可以举上一大把。
  因此当有人问我:新世纪该成为一名什么样的人才时,我往往回
  答:“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力争使自己成为一支11人足球队伍中不
  可替代的一员。”
  我还要继续学习合作,我们很多人也要学会如何合作,甚至可以
  上升一点高度:新世纪里,中国是否能够真正强大,首先取决于我们
  是否学会合作。
  为了明天,请同意我的观点。

读白岩松《痛并快乐着》第四篇感文。坚持深度阅读,读好书而不限于书。愿各位:爱读书、有思考、有收获。

有没有这样一类朋友,要求你帮助时毫不客气,不说“谢谢”你心里也毫无膈应?

有没有这样一类“朋友”,要求你的帮助,一句谢谢也没有,反而像是理所应当,只留你一人膈应?

细心想想,前一种朋友,自己不能说没有,但是也一只手数的过来。与他们相处,有一种卸下包袱端起啤酒的感觉,是繁杂人生里,为数不多的一个个驿站。不用担心他们出卖自己的秘密,也不用烦恼他们给自己倾倒各种垃圾,让我烦上加烦。

我们之间的对话,很少有谢谢两个字,而偶尔的出现,都伴随着另一方“滚蛋”一类的笑骂,因为我们真的不在乎,更不想要这两个字。

这种朋友,谓之沙漠绿洲,不为过。

前段时间,接到朋友一个电话,让人哭笑不得。

他一家去澳大利亚旅游,本想低调一些,却不想麻烦事还是找上了门。不知道谁走漏了风声,原先熟的不熟的朋友们,接二连三发来信息,没别的,要代购。

他无奈,没办法撇开人情,只能让本就紧巴巴的行程,更加捉襟见肘。

临近回国,又一个平时不怎么说话的同事发来信息,一堆图片,要他一个个对着图片去买,最后还加一句,“收到回复一下!”全文命令式,没有一句客气话。

他怒了,只回了一句:我们不熟!

和他通完电话,我只能摇摇头叹一句:总有人自我感觉这样良好吗?麻烦别人也不能当做理所应当吧。

所有感情的成长,都是双方不断经营得来的,经营经营,都是你来我往,对等交换,平等交心。

有时候在一些平台看到很多写“情感”的大号,阅读量让人叹为观止。里面百分之八十的文章,基本上是用“夫妻”作为主攻,然后辅以“婆媳”、“大姑子”、“小舅子”等等作为助攻,在大平台混的风生水起。

当然里面不乏观点独特,文笔清新的作者,只不过看多了不免审美疲劳。有时候怀疑,世界上难道只有家长里短的琐碎,和鸡毛蒜皮的算计?

这些怀疑,在读《痛并快乐着》时,突然有了一些改变。

那是白岩松采访著名学者张中行的一段文字。

交到两个永远不说谢的朋友很不容易,人生能够交这样几个朋友最好,你得到人家的关照不说谢,人家得到你的关照也不说谢,心里边想就应该是这样子……

这是张先生的回答,也是引发作者和读者共同思考的一句话:如今的生活中,绝不应该仅仅只有“夫妻”、“婆媳”的事情能博得眼球,那种至深的友情,难道不是人生这个交织的大网中,挂着风铃,清脆作响的结点吗?

这样的友情不需要感谢,甚至是排斥、忌讳感谢,但是反过来不同,不是所有屏蔽了“谢谢”的交往,都是基于不见外的友情。

就如刚才说的,那位朋友的电话,更让我想起有时候会碰到的一种人,他们与你不认识,却毫不客气向你索要帮助。

有一次散步,迎面来了一个带着小孩的少妇。孩子赖着妈妈的腿,不知道在索要着什么。

这个少妇一边打电话一边哄着愈哭愈烈的宝宝,见我经过,拿开了电话对我说:哎,你有卫生纸吗?

我愣了一下,确认我并不认识这个女人。低头看看满脸哭花的小孩,我还是掏出口袋里未拆封的纸巾,递给了她。

她接过去,用耳朵和肩膀夹着电话,好像在谈论着当时正在热播的《甄嬛传》,同时熟练拆开纸巾,给抗拒的小孩擦已经几乎溜进小嘴里的鼻涕眼泪。

见她完全没有要再搭理我的意思,我有些尴尬的继续散步,可是再也没有原本闲适的心情了。

我不在乎她还不还我那包纸巾,只是对于这样“毫不见外”的行为,深感“荣幸”。为什么加引号?因为我明白,我根本不认识她,她也不愿认识我,她之所以要求我的帮助,不是因为我长的帅,也不是因为她看出我是好人,仅仅是因为她恰好需要,而我恰好路过。

所以,我对老天安排这“恰好”的偶遇,有些尴尬的“荣幸”。而我却明白,如果老天安排下一次这样的偶遇,我依旧躲不开:有谁会想到,陌生人之间无私的帮助,却像至交多年的好友一样,把“谢谢”两个字屏蔽的干干净净?

读完白岩松对张中行先生的采访,看到他对至交感情的理解,现在我明白,散步偶遇的那位少妇,并不是不懂礼貌,而是根本没把你放在眼里,更别说放在心里,所以也就不需要礼貌了。

由此总结出,凡是不存在“谢谢”的关系,一种是双方都不在乎,不想要“谢谢”,生怕被这两个字疏远了距离;

另一种,是关系的一方,对索要帮助觉得理所应当,如同是路边的一元硬币,自己不捡总有别人捡,更别提对这一元硬币说一声“谢谢”了。

然而无论哪一种,都需要我们格外的当心。一种是当心别被顺嘴的客套,僵了不分你我的关系;一种是当心别被看似“不分你我”的关系,随意榨取你的善意。

就写这么多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