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精卫顾炎武经典语录

豆豆语录网提供精卫顾炎武经典语录精选内容!是不是最近刚好要想要了解或者阅读一些精卫顾炎武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呢?在精卫顾炎武经典语录这个语录专题里面,可能会有你需要的相关经典语录!



精卫顾炎武经典语录



精卫顾炎武经典语句



生动 逼真

《精卫》·顾炎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鸣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案。

顾炎武(1613一1682),原名绛,字宁人,又自署蒋山佣,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他是明清之际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学者,学问渊博,著述宏富,有《顾亭林诗文集》等书传世。

顾炎武又是一位著名诗人。其诗重在表现坚贞的民族气节,富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善于溶铸典故,风格沉郁苍凉,在清初遗民诗中卓然自成一家。这里,我们选析他的一首五七言古诗《精卫》。

这首诗作于顺治四年。精卫是上古神话中的神鸟,又名“誓鸟”、“志鸟”。《山海经·北山经》说它原为“炎帝之少女,名日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埋(填)于东海”。诗歌即借咏精卫,来抒写诗人坚强的抗清复明之志。

全诗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小节。前面两个小节各四句,设作问答。

第一小节是问精卫。“尔”即你,指精卫;“何”是为什么;“自苦”意为自讨苦吃;“一寸身”形容躯体小;“衔木”即呵衔树枝;“终古”指永远,无休无止。大意是说,天下许多事情都有愤怒不平之处,唯独你为什么要白白地自己受苦—一总是以小小的躯体,不停地叼衔树枝呢?

第二节是精卫答。“我”指代精卫;“愿”是志愿,志意;“绝”为断绝,中止。大意是说,我的志愿是要填平东海,纵然力竭身沉,心也决不改变;大海不出现填平之日,我的心也就不可能有断绝之时!

后面第三小节即最后三句,诗歌荡开一笔,引其他鸟来作对照。“鸣呼”是感叹词;“君不见”原意是“你不看看?”但在古代诗歌中已经成为一个习用的疑问短语,所以这个“君”(你、通常都是泛指,而不必具体落实);“窠”即窝巢。大意是说,哎!你不看吗?西山衔木的各种鸟那么多,可是那些燕鹊之类来来去去,一个个都只是为自己做窝。

这首诗和《山海经》不同,运用对话的形式、对比的手段,刻划、塑造精卫的光辉形象。对话一般用于散文,而不大见于诗歌。《山海经》是散文,然而对精卫只是做叙述性的描写;这首诗前面两个小节,却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通过这样一问一答,明确揭示了精卫的内心世界,直接反映了精卫立志复仇、不惜捐躯的崇高精神。

同时,《山海经》除精卫之外,也还写到了其他许多的鸟类,但它只是“各自为政”,分别叙述,而并无故作对比之意;这首诗后面第三小节,却有意拿这些只顾“自成第”的“众鸟”来和立志填海的精卫进行对照,从而进一步反衬出精卫之伟大,塑造了“志鸟”这个光辉的艺术形象。以此而论,这首诗虽然是根据神话写成的,但在艺术上却远远高出于神话本身。

这首诗题味精卫,寄托着深刻的寓意。明朝灭亡,清兵入关以后,广大汉族人民纷纷奋起抗清,力神州,匡复故国。

当时的斗争环境极为艰苦恶劣。尽管如此,许多爱国志士仍然坚持不懈,始终如一,不惜为此献出生命,如屈大均《代景大夫舟自五屯所至永安作》十三首之十一所云:“七尺今犹壮,堪为大汉捐!”但是,也有那么一些人在这民族危亡之际,只顾图谋个人利益,甚至屈膝投降,颠颜事清,如顾炎武在其他诗作中所感叹的:“千官白服皆臣子,孰似苏武北海边?”“谷口耕奋少,金门待诏多!”

不言而喻,上面这首诗所写的精卫,实际上就是爱国志士的化身;而燕鹊种种,则可以说是民族败类的喻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首诗不妨称之为寓言诗。诗人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寓言,热烈讴歌了爱国志士“志平东海”的崇高精神,无情鞭挞了民族败类顾“自成案”的可耻行径。

这首诗的寓意,还体现在一些微妙的典故之中。诗歌取材于《山海经》,这从大处来看,本身就是用典。但除了精卫填海这件事以外,也还有不少地方值得注意。如上文已及,《山海经》描写精卫,说它是由“炎帝之少女”变化而来。这里的“炎帝”,就有一种特殊的含义存在。

根据古老的传说,汉族人民都是上古炎帝和黄帝的臣民后裔,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炎黄子孙”。所以,诗歌题咏精卫这个“游于东海,溺而不返”的“炎帝之少女”衔木填海,立志复仇的神话故事,借以象征汉族人民抗清复明,报仇雪耻的现实壮举,也就更加贴切明白了。此外如末尾引“众鸟”与精卫作对比,特地拈出“鹊”和“燕”,这是暗地里兼用《史记·陈涉世家》的典故:“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

这是秦汉之际陈胜(即陈涉)年轻时说的一句话。所谓“鸿鹊之志”,就是要起来推翻秦王朝的统治。事实上,陈胜正是最早“斩木为兵(武器),揭竿为旗”,率领人民起义灭秦的农民领袖。后来刘邦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汉朝。而前面说过,在清初,“汉”.往往指明朝,“秦”则一般指清朝(详后)。

所以,灭秦兴汉,等于反清复明。而“鹊来燕去自成案”,也就是说那些民族的败类不懂得“鸿鹊之志”,根本不想国复故国,而甘心做亡国奴。由此可见,这些细微之处,也都深刻反映了诗人坚持抗清复明的坚强意志。

前面我们读过陈子龙的《秋日杂感》。如果说陈子龙所云“不信有天常似醉”重在表现一种信心的话,那么顾炎武所云“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则重在表现一种决心。陈子龙后来在发捕的时候投水殉节,壮烈牺牲,正如顾炎武所说的“身沉心不改”。

顾炎武本人,虽然没有“身沉”,但也正是“我心无绝时”,始终坚持抗清。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作“炎武”,联系上文所说的“炎帝”来看,就表明了这种决心。清兵下江南之际,他在家乡一带组织义军,英勇抵抗,并先后受封为南明政权的兵部司务和职方司主事。失败后,他又北上山东,西至山西、陕西,仔细观察山川形胜,秘密联络遗民志士,图谋建立抗清根据地,等待有朝一日东山再起。

后来清朝统治逐渐稳固,实在事无可为,他还是通过做学问的途径,写了《肇城志》和《天下郡国利病书》等有关“经世致用”的著作,为后世抗清提供借鉴和参考。终其一生,从未懈息,以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成功为真正的“精卫”。

知其人而读其诗,恐怕可以理解得更加深刻。晚清著名革命家章炳麟积极从事推翻清朝的活动,最后终于实现了顾炎武的宏“愿”,就在许多方面受到了顾炎武的启迪和影响。章炳麟敬慕顾炎武,还一度改名绛,字太炎。这个“炎”,再推原上去,不也就是“精卫”之父“炎帝”之“炎”吗

展开阅读全文

经典语录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