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替我收尸 经典语录

豆豆语录网提供替我收尸 经典语录精选内容!是不是最近刚好要想要了解或者阅读一些替我收尸 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呢?在替我收尸 经典语录这个语录专题里面,可能会有你需要的相关经典语录!



替我收尸 经典语录



替我收尸 经典语句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宦海沉浮都是一种常态。

这期间,很多人无法适应这种剧烈的变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继续挺直脊梁做人,有的则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志向和底线,向现实妥协。相比于现代社会,古代社会的职业选择更少,对于那些已经当上官的人来说,丢掉官位或者被降级,则是一件损失很大的事情。

也因此,很多古代人在被贬官后都会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改变自己的做人底线和原则的大有人在,再也不敢跟朝廷叫板的人也有,而继续坚持自己的做人、做官原则的人虽然不多,但是,还是有一些杰出代表的。从这方面说,韩愈与范仲淹都是中国文人里面的“硬骨头”。

在大家的心目中,唐代的韩愈是一个比宋代的范仲淹更加出名的人物,毕竟,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他,是有着很大的名气的,我们也曾经学习过他的很多文章,读起来也觉得很有深度、很有品味。而且,他在朝堂上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上崇尚佛教且风气十分盛行,传统的儒家地位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之时。

此时,对韩愈这样一个从小学习孔孟之道的人来说,是无法接受这种现实的。更何况,连朝廷也都开始更加的重视佛教了。因此,韩愈便给皇帝上了一道折子,大谈佛教的坏处,对中国文化的破坏等等。皇帝看后十分生气,不久,便把韩愈贬斥到了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的潮州去了。大家都知道,对此,韩愈还曾经为此给侄子写了一首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诗中,韩愈让侄子准备为自己收尸,可见,当时的潮州,生存环境之恶劣。

到了潮州之后,韩愈被当地艰苦的生活条件折磨的很是难受,但是,他秉持着儒家学者的基本做人底线,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既然,皇帝不喜欢自己在中央做官,那么,到了地方上自己也要有一番作为。当时潮州都没有把韩愈当回事,知道他是被朝廷贬官到这里的,所以,也没有指望他能够做什么事情,而且,当地方言属于南方语言,韩愈根本听不懂。

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韩愈仍然为当地做了很多好事情。这其中,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兴办教育了。虽然,韩愈不懂得当地语言,但是,汉字是通行天下的书面语。这就要感谢秦始皇统一文字这个功劳了,毕竟,现今的中国,大家都使用汉字这种统一的书面语言,也就相当于电脑的同一套操作系统,大家书面交流还是没有什么阻力的。

所以,韩愈就一直用官方书面通告来办理相关事务,把当地逐渐治理成了一个教育盛地,读书人也是越来越多。

到了宋代,也出现了一位骨头很硬的儒家传统士大夫,这个人就是范仲淹。他对于天下当官的人有一个自己的看法,在他眼里,全天下的官只有两种:一种是忠于天道、人道的人,这类人是真正的忠臣,也是国家真正的顶梁柱。另一种是渴求功名富贵的人,他们唯利是图,从来不以天道、人道为底线。所以,范仲淹当然要做的是前一种人。

他不但要做大忠臣,而且,要树立起自己的这个标杆,不怕别人说闲话。也因为,范仲淹这样刚正不阿的性格,他得罪了很多人,最后,仁宗皇帝也把他贬到了地方做官。范仲淹没有丝毫后悔,反而更加坚持自己的原则,即便是被贬到了地方,范仲淹仍然时刻关心着国家大事,也经常就一些事情上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不管皇帝乐不乐意,他依旧频繁的给皇帝上书言事。

范仲淹在地方待了很长时间,也被朝廷冷落了很久。后来,朝廷又想起来范仲淹这个人了,心想,此时的范仲淹应该有所收敛了,性格应该被磨的差不多了。但是,范仲淹没有变,仍然是那么的耿直。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范仲淹却回作《灵乌赋》,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

有一次,南方闹饥荒,范仲淹对此十分忧虑,也为此专门给皇帝上了书。但是,皇帝一直忙于自己的事情,根本没空搭理范仲淹。这时候,范仲淹坐不住了,在朝堂上大声喊道:“皇帝应该绝食反省自己,因为,天下还有灾民吃不饱肚子。”皇帝一听这话,觉得很没面子,但自己确实也理亏,毕竟,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就是要给天下带来太平,给老百姓带来好生活。

之后,虽然皇帝也立即开始了赈灾的工作,但是,对于范仲淹这样的行为很是反感。毕竟当朝仁宗皇帝也算是一个明君,虽然当时很恨范仲淹的耿直,但事后想来,还是希望有越来越多这样的大臣:他们不图名利,只为天下百姓不是很好吗?这样自己的江山也可以稳固了。因此,范仲淹日后的仕途还是比较顺利的。所谓好人有好报,就是范仲淹这样的例子吧。

参考资料: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宋史·卷三百一十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