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网提供无声告白里面的经典语录精选内容!是不是最近刚好要想要了解或者阅读一些无声告白里面的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呢?在无声告白里面的经典语录这个语录专题里面,可能会有你需要的相关经典语录!
无声告白里面的经典语录
无声告白里面的经典语句
我们到底要怎么样才能过好这一生?
小说《无声告白》里,开篇女主角莉迪亚就死了。一个成绩优异,在家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16岁少女,为什么会选择在深夜走向湖面,最后落水而死?
是期待逼死了她。
莉迪亚的母亲因为怀孕嫁给父亲,从此放弃学业,未能如愿当上医生。后来生下哥哥及莉迪亚后,母亲为了未完成的医学梦离家出走,重返校园,可不久发现自己又怀孕了,于是彻底放弃学业,回归家庭。
而正是母亲的这段“抛弃”经历,让莉迪亚养成了讨好型人格,她非常害怕母亲再次离开,故而表现乖巧,对母亲言听计从,而这也是一切悲剧的起源。
为了让母亲开心,莉迪亚从小努力学习,假装自己喜欢医学,而母亲则把自己未完成的医学梦全部投注到女儿身上,给她买各种相关的书籍,提前让她学习高年级的课程。
家人不知道的是,其实十几年来 ,莉迪亚都从未喜欢过医学,也极度讨厌数理化。随着年级的升高,她学习越来越吃力,甚至有几次考试不及格,但为了满足家人对她的期待,她只能继续苦苦假装。
莉迪亚作为这个家里唯一近乎“完美”的人,被父母寄予厚望。母亲渴望她成为医生,完成自己的梦想。父亲则希望她活泼开朗,受人欢迎,这也是父亲半生都没有实现的愿望。他上学期间孤僻、自卑、被排斥、没有朋友,所以希望女儿能成为社交宠儿。
而莉迪亚为了满足父亲的愿望,在家里给每一个同学打电话,其实她一个朋友都没有,她也像父亲一样孤僻,只是为了父亲开心,假装自己很多朋友。
后来她唯一依赖的哥哥也逃离了家这个牢笼,去上大学了,而她的成绩更是一落千丈,过于沉重的压力让她喘不过气,最终导致她以生命的代价去寻求解脱,落入了冰湖……
从这个悲剧里,我们应该反思什么?
父母的过度期待,让孩子认知产生偏差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反省,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对孩子过度期待是否有问题?
大部分孩子,因为尚未形成独立人格,很容易受父母老师价值观的影响。在学生时代一般以“成绩”分人:优秀学生、中等生、差生。此时如果家长对孩子过度期待,以唯一的尺度“成绩”衡量孩子:成绩好就对孩子好,成绩不好就冷落孩子,很容易让孩子认知产生偏差,以为只有考取了好成绩自己才有价值,否则自己就一无是处。而如果有一天考砸了,便会觉得失去所有,以至于无法承受,做出极端的事。
在电影《银河补习班》里,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有个疯子,他是博喻学校闫主任领养的孩子,从小到大,就被闫主任寄予极高的期待,每次考试都要考第一,他也没有让闫主任失望,成为了博喻学校历史上的第一个省高考状元。
然而在大二的时候,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挫折,他在一次考试中考砸了,就被贴上了不再优秀的标签。在闫主任的眼里,他的儿子从小都是优秀的,绝不允许有任何的不优秀。而就是这么一次小小的考试失败与闫主任的冷落,让他无法承受,最终从高楼跳下,变成了一个 “疯子”。
父母的过度期待,会让孩子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觉得人生只有成绩这个评价维度,一输便一无所有 。可是人生辽阔又复杂,“考试成绩”在漫长的人生中其实只是一小部分,怎么可以用你的一小部分来衡量你的全部呢?
而自我价值是由个人精神内核决定的,持续而稳定,而非外在易变的东西,否则我们怎么面对将来起起伏伏磨难不断的人生?
在学生阶段,比考第一更重要的,应该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因为好奇而求知,而非为了成绩而学习,这才是学习的本质。而对学习越有兴趣,接触的知识面越广,孩子越可能越早找到终生想要从事的事业方向,而这也是孩子将来过得幸福快乐的基础。
摆脱他人的期待,你才能过好这一生
我常常想如果莉迪亚不那么乖,“反叛”一点,勇敢摆脱父母的期待,她的结局或许就会很不一样?
而生而为人,我们又应该如何面对父母的期待、社会的期待?
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面临无数抉择:选择理科还是文科?考公务员还是做程序员?到了年龄就结婚安稳下来还是继续等那个适合的人出现?选择工资高的工作还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继续北上广漂还是回老家?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还是满足他人的期待?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里说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薄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阿德勒说:“你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要说为谁活着,那当然是为你自己。假如你不为自己而活的话,那谁会为你而活呢?我们最终还是为自己活着。”
杨绛先生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王尔德说:“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意愿生活才是。”
历史上无数智者无一不在告诫,要过好这一生,必须摆脱他人的期待。因为人只有活得像自己,才能幸福。
这里的期待不止是父母的期待、还包括家人朋友、社会世俗成功的期待。而摆脱他人的期待,是不再寻求认可,不怕被人讨厌,你才有勇气走自己想走的路,找到自己喜欢且擅长的领域,找到能让自己免于一系列精神内耗的、适合自己秉性的活法,然后做自己擅长且能产生价值感的事,安度此生。
试想下,如果当初李安不是在家煮饭、带孩子、读书、写剧本,整整蛰伏六年,始终坚持他的电影梦,而是按照社会期待的那样,不在家“吃软饭”,随便找份工作赚钱养家,那么我们还能看到后来拿奥斯卡拿到手软、在好莱坞最成功的华人导演吗?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
属于肢体语言或心理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