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古人对廉洁的经典语录

当我们要了解一些古人对廉洁的经典语录的时候,豆豆语录网已经为您备好了这些古人对廉洁的经典语录的内容,等待您的翻阅,相信这些古人对廉洁的经典语录的相关信息会是您正想要阅读的经典语录。



古人对廉洁的经典语录



古人对廉洁的经典语句



  在封建社会里,贪官污吏比比皆是,为官贪赃枉法、以权谋私者屡见不鲜。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家训重廉洁的例子也不胜枚举,颇值得今天的为官者学习借鉴。 东汉的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个金饼,回家后告诉了妻子。妻子说:“有志人不喝‘盗泉’水,廉洁人不吃施舍的食物,何况拾到别人遗失的钱财呢?”乐羊子听了非常惭愧,马上把拾来的钱丢到野地里去了。  乐羊子离家外出学习,刚去一年就跑了回来。妻子问其原因,乐羊子说:“想家啊!”妻子听了就拿刀走到织布机前对乐羊子说:“这布从一根丝开始织到一寸,从一寸织到一丈、一匹。今天如果中途割断这机上的线,那就前功尽弃了。学业如果半途而废,跟这个道理又有何不同呢?”乐羊子受到了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七年没回家。  乐羊子在外求学期间,他的妻子在家辛勤劳动,奉养婆婆。 刘歆是刘向的儿子,年少得黄门侍郎要职。刘向及时写了《戒子歆书》教子为官。他引用董仲舒富有哲理的名言,引用齐顷公成功失败的故事,要求儿子牢记历史教训:“深处要职,在道贺声中,要保护清醒头脑,兢兢业业处理政务,建立功勋,切不可恃高官显位,骄奢淫逸,走一败涂地的道路。  ” 晋代的陶侃幼年丧父,家中贫穷,其母湛氏靠纺织供养他读书,并教导他结交比自己强的人。晋武帝晚年,陶侃在县里当小官,掌管捕鱼的堰。一次,他送给母亲一锅熟鱼,湛氏很不高兴,批评他说:“你在外当差,把公家的东西送给我,这是不孝顺,反而使我为你担心啊!”陶侃听了母亲的教诲,十分后悔,此后再也不敢占公家的东西。  后来,陶侃成为一名很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这与他母亲的谆谆教诲是分不开的。 南梁的徐勉曾任黄门侍郎、吏部尚书,权重位显,是南唐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其父徐融也任过国相,可谓世为显宦。但他一直牢记古训,清廉正直,不用职权之便经营产业,甘居贫素。  他认为给后人留下精神遗产要胜过万贯家财。他在诫子书中明确告诫儿子“以清白遗子孙”,教育儿子要继承清正廉洁的家风。“吾家世清廉,故常居贫素,至于产业之事,所未尝言,非直不经营而已,薄躬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禄,可谓备之。每念叨窃若斯,岂由才致?仰籍先代风范及以福庆,故臻此耳,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这则教子篇为世人所传诵。   唐朝监察御史李畲的母亲,做人清白廉洁。一次李畲差手下人把领的俸禄米送回家,他母亲让人把米量了一下,竟比应得的数量多出三石。她问为什么米多了,令使回答说:“给御史量米时照例是不把冒尖的部分刮平的”。她问应付多少脚钱,令使说不收钱。  李母听了非常生气,就付了脚钱,又把多的米送回去,并为此责备了李畲。李畲追查了管米仓的官吏,按法律问罪。各御史听说这件事,都感到很惭愧。 宋代的包拯以刚正不阿而闻名古今。他立下家法告诫后世子孙,书文立碑规定:“后世子孙凡做官的,若贪赃枉法,以权谋私的人,活着不得入家门,死了不得葬到祖宗坟地。  ”包孝肃公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宋朝的欧阳修在《与十二侄》中,教育做官的侄子,在公务面前要“尽心向前,不得避事”,即使临难赴死,亦应勇为。  并告诫侄子为官守廉,禁购官府的物品:“欧阳氏自江南归明,累世蒙朝廷官禄。吾今又蒙荣显,致汝等并列官常,当思报效。偶此多事,如有差事,尽心向前,不得避事。至于临难死节,亦是汝荣事。但存心尽公,神明亦自佑汝,慎不可思避事也。昨书中言欲买朱砂来,吾不缺此事。  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买官下物!吾在官所,除欲食物外,不曾买一物,汝可守此为戒也。” 历史上王吉休妇的故事广为流传。王吉年轻的时候在长安求学,东边的邻居家种了一棵大枣树,枝繁叶茂,伸到王吉家的院子里,王吉的老婆就从树上摘枣子给王吉吃。  王吉后来知道了,非常生气,休掉了老婆。东邻听后,心中过意不去,砍掉了这棵树。邻里都称赞王吉的品行,编出了“东家有树,王阳好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的歌谣。 历史上有个叫李际阳的人在外做官,家中的李母听说儿子居官不爱财,只为百姓服务,欣喜快慰之余写了《遗子弟书》。  她用从古以来有志之士都是竭尽全力为别人服务的事例鼓励儿子效法先贤圣哲,继续廉洁奉公,兴利除弊,“更当勉力多为”,“只要认得理真,力所可为”,不要顾及外人非议而终止。她告诫儿子:“行后不见一信,某多疑人也,这番我心甚挂牵,不比往时。昨闻人云:尔不好钱,只是以身借人,似乎不得时人欣羡,我心窃喜,但恐非尔所及也。  ”在“千里为官只为财”的封建社会里,李母教子做官莫贪财,教子尽心公务,为民众多谋利的精神,实在难得。

古人说:三思而后行。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绝不能不负责任地信口开河,要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才能适当表达自己的意见。古人反省自己的10句经典语录,意味深长。

1.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砺:磨刀石;磨刀。参:检查。省:反省。知:同“智”。木材用墨绳弹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放在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能明智通达而行动无过失了。这句话强调了博学和反省对一个人不断进步的重要性。

2. 事事难上难,举足常虞失坠。件件想一想,浑身都是过差。——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类》

世上的许多事,都是难上加难。采取任何行动,经常考虑到失误。每件事都认真反省,发现到处都有错误。

3. 只顾议论他人,也要看看自己。——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不可只批评他人,而不反省自己。只见别人眉毛短,不见别人头发长。形容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

4. 不自反者,看不出一身病痛。不耐烦者,做不成一件事业。——清·金缨《格言联璧·处世类》

不懂得自我反省的人,是不到自身的毛病的。没有耐心的人,是做不成一件事情的。

5.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清·金缨《格言联璧·处世类》

静坐无事时,要常常反省自己的过错。闲谈时,不要说别人的坏话。

6. 丈夫立身须自省,知祸知福如形影。——唐·樊铸《及第后读书院咏物十首上礼部李侍郎》之十。

大丈夫立身处世要常常反省自己,应当知道祸与福如影随形,紧密相连。

7. 事事难上难,举足常虞失坠。件件想一想,浑身都是过差。——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类》)

世上的许多事,都是难上加难。采取任何行动,经常考虑到失误。每件事都认真反省,发现到处都有错误。

8. 出言须思省,则思为主而言为客,自然言少。——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

发表意见之前应三思,因为思想是主要内容,而语言只是表达思想的手段,是次要的。一旦明白了这个道理,说话自然就会谨慎。

9.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贤:指贤者,德才兼备的人。齐:相同。遇到贤者,就想着与他一样;看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身切不要和他一般。这是说要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又要以他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覆辙。这句话是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也具有普适性。

10.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先秦《论语·颜渊》载孔子语。

内省,自我反省。自我反省没有愧疚,那有什么忧虑、害怕的呢?这是孔子教导学生的话,意谓只要加强自身修养,不作亏心伤德之事,那么就可心底无私天地宽了。

  关于“廉政廉洁”的故事 唐朝兴盛是因为有圣德之君 看到唐朝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的故事,再看看中共贪官污吏疯狂贪腐、盗窃国库的行径,真让我大吃一惊,原来我们的老祖宗是这样的!原来中共在电视里有意把明君康熙歪曲成去妓院的皇帝,是因为现在的高官淫乱得太厉害,他们怕人民看到历史的真实!我真羡慕那些有造化生活在有如此廉政高官的时代。  我们还有盼头吗? 唐朝宰相卢怀慎 唐朝的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他当官以后,身份高贵,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他对待亲戚朋友却非常大方。 他在东都(洛阳)担当负责选拔官吏的重要公务,可是随身的行李只是一只布口袋。  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了很长时间。宋璟和卢从愿经常去探望他。卢怀慎躺在一张薄薄的破竹席上,门上连个门帘也没有,遇到刮风下雨,只好用席子遮挡。卢怀慎平素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  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当官治理国家,皇帝寻求人才和治理国家的策略很急迫。但是统治的时间长了,皇帝身边的大臣就会有所懈怠,这时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曾经写了一个报告,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  皇帝看了报告,对他更加惋惜。 安葬卢怀慎的时候,因为他平时没有积蓄,所以只好叫一个老仆人做了一锅粥给帮助办理丧事的人吃。玄宗皇帝到城南打猎,来到一片破旧的房舍之间,有一户人家简陋的院子里,似乎正在举行什么仪式,便派人骑马去询问,那人回来报告说:“那里在举行卢怀慎死亡两周年的祭礼,正在吃斋饭。  ”玄宗于是赏赐细绢帛,并因此停止了打猎。 另外人们传说:卢怀慎去世时,他的夫人崔氏不让女儿哭喊,对他说:“你们的父亲没死,我知道。你父亲清正廉洁,不争名利,谦虚退让,各地赠送的东西,他一点也不肯接受。他与张说同时当宰相,如今张说收受的钱物堆积如山,人还活着,而奢侈和勤俭的报应怎么会是虚假的呢?”到了夜间,卢怀慎又活了,左右的人将夫人的话告诉了他,卢怀慎说:“道理不一样,阴间冥司有三十座火炉,日夜用烧烤的酷刑来惩罚发不义横财的人,而没有一座是为我准备的,我在阴间的罪过已经免除了。  ”说完就死了。 注: 卢怀慎(?—716),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武则天时任监察御史,后历任侍御史、御史大夫,玄宗开元元年(713)为宰相。卢怀慎自知才能不如另一宰相姚崇,因此凡事避让,在任期间的政绩只在于荐贤举能,任宰相三年后病故。  卢怀慎为官廉洁,家无储蓄,门无遮帘,饮食无肉,妻儿饥寒,生活得很贫穷。他是唐代比较清廉的一位宰相。卢怀慎的儿子卢奂在广州作太守时,不为当地的奇珍异宝所动,能保持清廉节操,也受到当时人的称赞。 玄宗嘉其美政,为其写有赞词:“专城之重,分陕之雄,亦既利物,内存匪躬,斯为国宝,不坠家风。  ” 廉洁的魏征夫人——故事小天地 魏征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宰相。他直言不讳,曾提出“薄赋敛,轻租税”、“居安思危”、“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等思想,加上为人俭朴,病危时还没有像样的房子,所以一直深受人民的称道。 而魏征的夫人裴氏也是一名廉洁、俭朴的好女人,历史上出名的贤内助。   裴氏虽说是宰相的妻子,自嫁给丈夫之后依旧那么勤俭节约,并随丈夫住那间旧屋,每天纺纱织布度日,而毫无怨言。 唐太宗听说魏征家的房子又窄又旧,十分破烂,便命令派人去为他调整。当官员和工匠等人来到魏家时,魏夫人对来人说:“他(指魏征)住惯了老房子,住不惯华丽大厦,请皇上原谅,不要给他调房了。  ” 由于魏夫人的再三辞谢,工匠们只得重新翻新了几间旧房子,便回去了。 唐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起不了床。唐太宗派出医生去为他治疗。谁知,医生到魏家一看,简直不相信,魏征盖的被子又破又旧,根本御不了寒。医生回来据实向皇上禀告之后,太宗立即派人给魏征送去了丝棉被。  谁知这回魏夫人又出来挡驾了。她说:“他也用惯了布被布褥,没有必要添加丝棉被,也请皇上见谅。” 就这样,魏夫人常年铺佐丈夫料理家事,一直勤勤恳恳,相互体贴,而没有后悔嫁给这样一个清贫的丈夫。 魏征于64岁那年去世了。唐太宗听到噩耗后非常伤心。  他想,这样一个好臣子理应受到表彰与敬重,于是下令举行盛大的葬礼。这时又是魏夫人出来讲话了。好说:“魏征一生俭朴,葬礼排场太大,与他平生志愿有违。” 唐太宗最终拗不过魏夫人,细细想来,她所说的也在情理,于是只得为魏征举行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葬礼。   葬礼结束以后,魏征夫人裴氏也没有去住皇上给盖的新房子,她依旧与儿子住在原先翻修过的老房子里,过着清贫、淡泊而宁静的生活。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