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要了解一些大汉张良经典语录的时候,豆豆语录网已经为您备好了这些大汉张良经典语录的内容,等待您的翻阅,相信这些大汉张良经典语录的相关信息会是您正想要阅读的经典语录。
大汉张良经典语录
大汉张良经典语句
谢邀 @阿漾 。。。。。
关于张良,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件事,张良是什么人?他做了什么事?所以,才能得出他有多厉害的结论。
先说第一点,张良是什么人?
张良,字子房,战国末年生人,韩国世代望族,家族长辈数代都为韩国丞相,名声显赫,而其人则长于战国末年,成名于秦朝时期(刺杀秦始皇),建功于秦末楚汉时期(助刘邦成就帝业),功成于大汉建国时期。
由上,可以看出,张良所经历的时代是一个非常多变的时期,从战国末年的大乱世,到秦朝时期的天下一统;再到秦末的农民起义,天下糜烂;然后又到楚汉时期的诸侯纷争,角逐天下;最后则是大汉帝国的再一次一统九州。
而在这期间,张良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首先说第一件事,刺杀秦始皇:
那时,大秦一统天下,始皇帝君临九州,当所有人都在秦军的铁蹄下颤抖的时候,一个年轻人,荡尽家产,却只为一件事,一件在所有人看来都是绝无可能的一件事,杀始皇:
二十九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狼沙中,为盗所惊。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嬴政即位的第二十九年,也是其君临天下即皇帝位的第三年。当志得意满的秦始皇率领着其庞大的禁军卫队出巡天下之时,却没有料到,一场针对他的巨大灾难即将来临。
良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翻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至博狼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急甚。《汉书·张良传》那一年,应该是公元前218年。
此时的张良,也已经有三十二岁了,换做常人来看,此时的张良最应该做的事就是成家立业。但,谁都没有料到,这位年轻人居然会有如此的血性。
是,六国是亡了,尤其是弱韩,更是首先亡国,但,对于这位年轻人来说,却并不能轻易接受这个事实,五世相韩啊,曾经的张良家族,连续数代深受韩王恩惠而历任相国之位,然却最终将韩国带向了毁灭。虽然,他们的确是尽力了,可张良,这位年仅三十二岁的年轻人,却并不甘如此,正所谓匹夫一怒,尚且血溅五步,故而,张良眼见仇人依然存世,便决意,报必死之心,行惊天一刺。
博狼沙,古地名,位于我国现今河南省原阳县城东郊。没错,这里就是张良为秦始皇这位扫荡人间的一代雄主选择的墓地,但,能不能成,还是两说。
而张良呢?为了刺杀秦始皇,不仅散尽家财,还仔细谋划数年,更求得一力士帮助,无疑,此次张良就是要毕其功于一役,一剑杀始皇。
那么,张良成功了吗?但凡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秦始皇是病死的,所以,很显然,此次张良的行动,尽管谋划完备,但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其实,本来是可以成功的,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居然打错了,只打中了秦始皇座驾中的一辆副车,只能说是天命如此。然,此次的刺杀行动,虽然未能成,却也逼得秦始皇于全国之内捕杀罪犯整整十日,由此可见此次刺杀行动对于始皇的震慑力。
的确,这次刺杀始皇的事件,可以说是失败的,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尤其于张良这个年轻人而言却也是成功的,为何?
事实上,当时天下,隐藏在民间的各路豪杰之辈数不胜数,而类似张良这样有一定实力和能力的人更是无数,但是,唯有张良,却是第一个公然在民间对始皇行刺杀之举的人,至少从勇气这一点上来看,张良便是已经超越所有人了。是,也有人在其他情况下刺杀过秦始皇,但大都是通过一些取巧的方式,而类似张良这种,公然对秦始皇的车架发动进攻的,并差一点成功的,且逼得秦始皇发天下海捕文书的人,也就只有张良了。
所以说,问张良有多么厉害?单是其年轻时候的这一件事,便足矣看出其人之能。
然,这只是张良年轻时候的不懂事罢了,换言之,张良那时还是太年轻了,他以为杀了秦始皇,便能亡秦,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直到,他遇到了那个人,当那个人对他说了一段话后,才让他真正明白了自己的使命是什么?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後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圯上受书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吧,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那位老人对于张良说的话。
如上记载,老人在三次考验张良后,遂传其书与张良,并说:“看了这本书,可以让你助一人成为王者。”后面的话倒是其次,主要是前面这一段话,就笔者认为,这恰恰是最关键的。
因为老人的意思就是一个,你以为靠你一人之能狙杀掉秦始皇便可亡秦,本身就是不可能的,而真正能亡秦的,也只有再出来一位堪比秦始皇的王者,才能助你灭秦,所以,传你书的意思就是,希望你能老老实实的学习,并寻找到一位能够辅佐的人,而后助他成就王业,如此,灭秦之事才能成功。
以上所言并不是笔者一个人的脑洞,正如下文苏轼所写《留侯论》中的内容: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留侯论》正如苏东坡认为的,这天下真正的大勇者,是能够有大忍者,如张良曾经,为报仇,有大才傍身,却行匹夫之勇,其未死,也算是上天怜惜他。而老人为何要一次次的试探张良,羞辱张良,其实就是要让张良明白,大丈夫行世,被羞辱与侮辱都是难免的,但若事事争强好胜,事事行匹夫之勇,则终究是成不了大器的,为一小人物罢了,唯有能忍一时之忍,方才可成日后之大业。
所以,这里才是张良真正锐变的开始。而后的张良,便不再刻意行刺杀之举,而是开始于人间行走,积蓄力量,以便寻一可为王者之人,直到,张良遇到了那个人:
後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馀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集解汉书音义曰:“官名。”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史记·留侯世家》大泽乡陈胜起义之后,张良也聚集起了数百人。无奈陈胜举事不到半年便身死,于是,张良听说景驹代替陈胜成为了新楚王,便准备去追随。说来也巧,张良要去找景驹的时候,刚好碰到了沛公刘邦,遂暂时留在其帐下。而后,沛公刘邦便拜张良为厩将,张良遂为刘邦讲述其所学兵法。
然后,张良发现,唯有沛公能够清晰的看出他的计策是有用的,而旁人却无能看出。于是,张良不由得发出了一句:“沛公殆天授”,何意?
正如十年前张良在圯上受书时,老人对张良说的,要寻找一位王者。
然后,今天,张良发现自己终于找到了这个人,而这个人就是,沛公刘邦。
由此,张良遂决心誓死追随沛公,而不再寻找他人。
如此,才有了《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记载:
以厩将从起下邳,以韩申徒下韩国。言上张旗志,秦王恐,降,解上与项羽之郄,为汉王请汉中地,常计谋平天下,侯,万户。从下邳追随刘邦开始,张良便一路为刘邦的前进架桥铺路:张旗逼降秦王,调停刘邦和项羽之间的问题,然后为刘邦争取来了汉中地,可以说,单单就上述这三件事,便是决定刘邦能够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三件事:
因为逼降了秦王,所以刘邦拿到了灭秦的第一功,从而扬名天下。
因为调解了刘邦和项羽的矛盾,才让刘邦得以逃出生天,从而有了继续下去的资本。
因为说服刘邦到了汉中地,所以才为刘邦接下来的反扑奠定了基础,从而有了东山再起的可能。
而后楚汉相争,如上所述,一句以计谋助刘邦平天下的记载,便说明了张良的功绩。
最后的封侯食邑万户,更是说明了大汉帝国对于张良功绩的认可,为何?
因为大汉帝国食邑最多之人,为曹参,万六百户,而其次之人,便是张良,万户。此二人也是大汉帝国封侯食邑上万户仅有的两人。
最后,更是大汉帝国高皇帝刘邦的钦定之语: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史记·高祖本纪》那是汉五年刘邦击败项羽,登基称帝之后的一次宫廷宴会。
刘邦问诸臣:我知道,诸位没人会骗我,所以,我想问一下,大家也可以尽情的讨论,看一看我能够打败项羽,到底是因为什么?
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史记·高祖本纪》然后,有两位重臣,一个是高起,一个是王陵,他们二人回答道:陛下对待人不太礼貌,而项羽对待人虽然礼貌,但是却无大用,为何?因为陛下能用有才能的人攻城略地,并且有功者还皆能奖赏;然项羽却只是嫉贤妒能,对于有功劳者不重赏,对于有才能的人却怀疑,由此,这才是他失败的原因。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对于这两位重臣的回复,很显然刘邦是不赞同的,如此,刘邦才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如刘邦所说:你们所说的,只是一种原因罢了,更多的,还在于我麾下的三位能人,哪三位呢?统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镇国抚民,总理内事的萧何;攻必克、战必胜的韩信。这三人的才能我都不如,但是,我却能够听他们的话,用他们来做事,所以,这才是我能够取天下的根本。然项羽,他连他的亚父都不能完全听用,更不要说其他人了,所以,这才是他能被我擒获的根本原因。
无疑,在这里,刘邦作为一位开国君主,在如此公共场合之中,说出这样的话,很显然是对于张良、萧何和韩信功绩的最终确定。
而在这三人中,刘邦首先说到的就是张良,由此,更能看出张良对于刘邦的作用。
一句话,正是张良,成就了刘邦,而刘邦也是真正认可这种关系的。
所以,最后总结一句,张良有多么厉害?
张良的厉害就在于,他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真正发自内心认可的大汉建国第一大才。
而能够得到如此认可的人,古往今来,历代开国伟业示例之中,则唯有张良受过如此尊崇。
由此,说到这里,相信可以解答题主的困惑了吧。
张良作为初汉三杰之一,备受后人推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成了形容他的专用语。
然而,张良的儿子却没有他那样光辉的形象了,《史记》中对其子唯一的记载,只有几句话,而正是这几句话,差点让大汉江山易主。
从历史记载中推断,张良儿子的话恐怕不是脱口而出,极有可能是张良为了保全家族留的后手。
张良到底效忠谁?
张良为刘邦建立大汉立下汗马功劳,不过他为吕后也作出不少重大贡献,比如稳固太子刘盈的位子。
《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记载道:“如意立为赵王後,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这句话特意点明了张良在保卫太子的诸大臣中出力最多,相关史料甚至把他的计策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张良让太子请出刘邦多次未能请出的商山四皓,把四位老者安排在太子身后侍从,给刘邦看。刘邦看了果然深受震撼,认为太子羽翼已成,不能替换,悲伤地唱出了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随后刘邦把赵王如意送到了封地。
如果说张良效忠刘邦,那么主忧臣死,他自然不能明知自己的做法会让刘邦如此惆怅,还跟他唱反调;如果说张良效忠吕后,似乎更合情合理。
跟吕后也有矛盾
张良帮助刘盈坐稳太子之位后,吕后对他感恩戴德,也更加信赖,而张良是否还为吕后做了其他谋划,史料中并没有提到。
《史记》中只记载了张良要辟谷,吕后强迫他吃东西。辟谷是道家的密术,表面上看吕后是不让张良饿死,实际上很有可能是怕他得道后长命百岁,果然,没几年张良去世了。
这么看来,张良审时度势的帮助吕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谁让他那么智慧呢?
张良留的后手?
张良死后两年,汉惠帝刘盈驾崩,张良儿子张辟强的反常发言,短短几句话差点断送了大汉江山。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汉惠帝驾崩后,吕后在朝堂上对着大臣干嚎,可是怎么也不流眼泪。
这时候张良的儿子恃中张辟彊跟旁边的丞相陈平说:“你看太后干打雷不下雨,知道为啥么?”陈平愕然,张辟彊说:“那是因为现在太子太小,太后担心大臣们势大不能控制啊,如果你建议太后兄弟掌握兵权,她自然安心,而她安心,你们就不会被猜忌,可以免除祸患了。”
陈平听后马上建议太后加权给吕氏家族,太后果然欣然应允,随后声泪俱下。
这件事情也导致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后果,那就是
元年,号令一出太后。
吕后成了大汉王朝的实际当家人,而后期的诸吕之乱,也正是由此而发。
说实在的,太后哭的伤心不伤心,站得那么远的张辟彊未必看得清,而他劝说(威胁)丞相令吕家掌权,却一定会大大的讨取太后欢心。
张良如此智慧,不给自己家留后路没人信,而张辟彊这翻话,是不是乃父亲的临终嘱托,还真不好说。
总之,结果是吕后及汉文帝初期,经历诸吕之乱及频繁的改换君主,张家都做到了毅力不倒。
单选|张良会为自己留后路么
当然,人没有不自私的不会,张良是正人君子有可能,张良毕竟是智者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一句话 功成身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