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正想要阅读杨绛经典语录 世界终究是自己的,想要了解杨绛经典语录 世界终究是自己的的相关语录,豆豆语录网精心整理了杨绛经典语录 世界终究是自己的的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阅读,那么,下面这些杨绛经典语录 世界终究是自己的内容,如希望是您喜欢的。
杨绛经典语录 世界终究是自己的
时隔五年后,我再次拜读了杨绛的《我们仨》,有了新的体会与感悟。这是一本情感浓烈而又温和的书,文章篇幅不长,没有华丽的辞藻、思辨的哲理,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和复杂的写作技巧,只是行云流水般地讲述杨绛先生和家人的日常生活,但却处处弥漫着先后失去亲人的至痛,让人置身其中,对这种悲痛感同身受,不禁潸然泪下。
平凡的文字记录平凡的爱,平凡的爱孕育着深刻的思念,情感细腻,刻骨铭心,这也许就是大家风范。我愿做一个宠辱不惊的人,不因昨日之事悔恨,不为明日之事烦忧。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事。人生知己能有几个,人生乐事又有几多?
人生的旅途中,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快乐时不得意忘形,低谷中不颓然放弃。何不珍惜当下,做好该做的事,过好每一个今天,至少当它们成为回忆时,我能开心地感慨“那时候真好,现在也不差”。我愿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探寻乐趣,体验生命之旅。我一直在想,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虽然至今仍没有答案,可正因如此,才要不停探索。
就像书中所述,杨绛先生和钱老一起出门散步叫“探险”,彼此的欢乐叫“石子”,对着旁人“格物致知”。让我们用能发现美的眼睛,探寻各自独有的小秘密,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吧!
我愿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包容他人的个性,理解他人的思维,学会换位思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书中杨绛先生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各执争议,不必求同。小时候总会因一点小事与人争得面红耳赤,长大后也常因观念不同而与他人分道扬镳。现在明白,即使是亲人、伴侣、知己,只要是独立的个体,思想上总会有所分歧,不能强求他人认同自己的观点。
我愿做一个淡泊宁静的人,沉心静气,岁月静好。杨绛先生一生经历过风风雨雨,体验过异国求学的孤寂枯燥,经历过社会时局的动荡不安,也享受过亲人重聚的天伦之乐,不论是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她始终没有改变坦然的生活态度。
当今社会风气较为浮躁,有人归结为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巨变给人心理上造成的影响,外界因素虽不能忽视,但内因才是根本,我们所能做的是在浮躁的世界里修炼内心,做到宠辱不惊。
文化的理想国,让每一个诗意的灵魂,都有栖身之地。感谢您的关注!
杨绛经典语句 世界终究是自己的
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
------读《走到人生边上》有感
终有一天,我们也将走到人生边上,朝前看看,也朝后望望。因为“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谁也逃不掉。说不定也会留些手稿,给后辈讲讲过去的故事。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是对杨绛先生最好的诠释,她与钱钟书先生的故事自是让许多同时代的人都心生羡意,而她的语录、文学作品更是激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为他们指明方向,化归坦途。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在晚年创作的一部充满哲思与意趣的散文集。书里谈到了有关本性、灵与肉、天命的思考,更是指出人生的价值在于遵循“灵性良心”,去要求、修炼、提升、完善自己。也许可以为正处在迷途的你指点迷津,授你以渔。
书里谈到了“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这个问题可以说是贯穿我们人类的始终,作为一个基本问题而存在的。据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生理的、本能的、无意识的东西,缺乏逻辑性,只是追求满足,无视社会价值。“自我”是理性的,通达事理的,与激情的“本我”相对,是可以控制的。“超我”负有监督“本我”的使命,有道德良心、负罪感,具有自我观察、为自我规划理想的功能。
这三者之间的斗争也就是灵与肉的斗争,肉体的一面自称“本我”。这个我,有无穷的欲念,要吃好的,要穿好的,要讲究衣着,要居处舒适,要游玩嬉戏,又喜新厌旧,要纵情逞欲,没有餍足。而后“自我”的理性会显现出来,不该纵欲放肆,不该贪念无终,控制着“本我”的恣意任性,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引导着“本我”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超我”这样一个神一般的存在,一般人是触不能及的,而在日常生活中所能见到的也少之又少,也许是踏破红尘,青灯古佛旁的人才能拥有的吧。
因为这个世界联系的普遍性,所以灵与肉自然不可置身事外。二者之间既有矛盾,必有斗争,经过斗争,方得统一。孔子曰“已亦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这个“内自讼”说的就是灵与肉的斗争。二者之间不停不息,至死方休。
杨绛先生曾在给青年人的回信中写到: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虽然客观上点明的是学与思的道理,但剖析内里,会发现研究的是“本我”与“自我”的问题。“本我”单纯作为一个客体没有主观意识的存在,是没有逻辑性、散漫无知的,虽然也有对人生的探索思考,但若失去“自我”的强调,都是浮华,虚无缥缈的。“自我”在没有“超我”的指导下,它起着一个统领全局的作用,你会怎么样,是什么样,完全取决于“本我”的基点和“自我”的拓展延伸。
王小波也曾说过: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这里揭示的也是“本我”与“自我”的关系,灵与肉的斗争。人的灵性良心也就是“自我”自然是希望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但与肉的斗争也就是“本我”它自带的惰性、贪欲总是得不到控制和约束,这才造成“自我”对“本我”的失望,但又无能为力的局面。
但在灵与肉斗争的过程中,二者之间相互接触,相互了解,随着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二者又会在某个阶段达到一定程度的统一。作为人的灵性良心不能全然地压倒血肉之躯,只能适度让步。况且灵性良心完全占上风的并不多。血肉之躯吞没灵性良心的,倒也不少。但是最常见的,还属灵与肉之间不同程度的妥协。
青年作家卢思浩在书中就写道:爱的时候不辜负人,玩的时候不辜负风景,睡觉时不辜负床,一个人时不辜负自己。从这里就能看到灵与肉还是可以得到妥协,达到统一的。人的灵性良心即使只占据了五分之一的上风,那这个不辜负也是一个很不错的结果了。肉体虽依然是纵欲的态度,但在灵性良心的教化下,也能得到不错的反响。
山本耀司也曾说过:“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肉体之躯虽无逻辑性可言,但真到遇见问题的时候,自是会和灵性良心统一战壕,一致对外。这时“自我”所展现的灵性良心得到了“本我”的支持,更是能在某事上如否极泰来般不同凡响。
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是作为人本身发展的全过程,二者之间相互斗争、相互冲突,又相互理解,相互统一,最后产生量变,得到一个质的提升。在这个冗长甚或乏味枯琐的过程中,人的灵性良心不能放弃对血肉之躯的救助,正是二者这样相辅相成,才能得到最后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果。虽说人在当时的处境中,像漩涡中的一片落叶或枯草,身不由己。但还有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用先生称呼女士专属于清末至开国那段时间,由于“新文化”和“女权”思想的流行,开始追求西化和男女平等,于是不论男女都可称先生,当然一般是对于较有知识或身分的人,而现在已经不会再叫女士为先生,而对一些人的称呼,譬如杨绛先生,还是沿用下来了 这是中国近现代才有的对某些在一个领域(主要是文学、政治等特殊领域)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力的女性的称谓。如宋庆龄先生(国母)、何香凝先生(廖仲恺先生之妻)、冰心先生、杨绛先生等等。 前日在洪晃的博客上,还见到有人称章含之为章含之先生(章士钊之女、已故著名外交家乔冠华之妻,著名作家,洪晃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