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孝的意义经典语录,孝经典名句,关于孝的名言名句

孝的意义经典语录,孝经典名句,关于孝的名言名句这篇内容是经过特别精心的整理的,这篇经典语录的内容相关性较强,所以,如果您想要看看孝的意义经典语录,孝经典名句,关于孝的名言名句的话,这一篇孝的意义经典语录,孝经典名句,关于孝的名言名句应该是您需要的。



孝的意义经典语录



   孝,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操行。在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中,孝意味着 善事父母。同时,孝又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历代统治者无不崇仰孝道, 表彰孝子,因为,一个按“钦定”的模子塑造出来的孝子,决不会犯上作乱, 危及他们的统治。正如孔子的学生有若所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乱 者,未之有也。  ”于是,在五•四运动的浪潮中,旧礼教中的孝道便受到了猛 烈的抨击。时隔七十多年之后,当我们今天平心静气地反思“善事父母”的 “孝”,在家庭伦理中的作用和地位时,却不得不承认,孝是人类善良的天性, 也是对父母的回报。 在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中,儒家提倡孝道最为积极。  《论语》一书,多 处论及孝道,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论述了孝的“内涵”和“外延”。而在《礼 记》中,论及孝道的地方就更多了。孔子有一个很得意的门生,名叫曾子, 他把老师所倡导的“孝”加以阐发,写了一本《孝经》。根据曾子的意思, 孝敬父母不过是“小孝”;把天下的老百姓都视为自己的父母,这才是“大 孝”。  后来,《孝经》和《论语》、《礼记》等书都被列入专制时代“神圣不 可侵犯”的“十三经”之中,孝也就自然成为当时社会一个重要的道德 规范。 孝不仅在家庭伦理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国家政治方面也发生 过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汉朝武帝以后,地方上可以向中央或上级部门推举 人才,以充任各级政府部门的官员。  这种推举有两类:一类叫孝廉,是孝 行及其他品德均很突出的士人;另一类叫秀才,是文才卓著者。于是,“上 有所好,下必甚焉”,各地陆续涌现出大量的孝子孝女,以至有些不良之徒 趁机以“孝”行骗,沽名钓誉。当时有一首民谣说:“举孝廉,父别居。举 秀才,不知书。  ”揭露的就是这种假孝子和假秀才的丑态。汉朝以后,许多 封建王朝都标榜“圣朝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死了父母,不管他的官做得 多大,都得向皇帝请假,回家乡去为父母守丧三年。如果他隐瞒丧事,那 么监察御史马上可以提出“弹劾”,结果的处分可以严厉到“永远削职为 民”。  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能坏了这条规矩。老皇帝死了,新皇帝得为“先 帝”守丧三年。三年之内不得结婚。皇帝尚且如此,可见孝道在中国古代 社会是如何的根深蒂固。 旧时代的孝道是一个体系,内容非常庞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发展。在今天看来,这个体系中的糟粕很多,例如,“天下无不是父母”、“不 孝有三,无后为大”陈腐的教条,“昏定而晨省”和繁琐的丧事礼节等不必要 的规矩,在今天都已没有再存在的必要了。  但是,古人有些关于孝道的论述, 对今人来说仍不乏借鉴的意义。 孝是什么?孝是爱,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回报的爱”。做父母的生下子 女,养育了他或她二十年,其中不知操了多少心,担了多少惊。这种代价的 不可估量,只有当子女们也做了父母之后才能真正地深切感受到。  现在父母 老了,需要有人关心和照顾,这时,做子女的难道还有理由推脱责任吗?唐 朝人孟郊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是》晖。”(《游子吟》)要说回报,做子 女的欠父母的实在太多了,永远也无法还清。 《论语•阳货》中有一个故事,有一天,宰我问老师孔子:“父母死后为 什么要守丧三年呢?我看一年也就足够了。  ”孔子听后不很满意,对其他学生 说:“宰我这人真没良心!子女三岁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为父母 守丧三年便成了天下的通则。”这则故事,再清楚不过地说明儒家所说的孝其 实正是一种回报的爱’。我们且把父母视为曾经尽心竭力照顾过我们的老朋 友,难道就不应该在他们需要我们的时候,也尽心竭力地为他们服务几年吗? 从这一点来说,孝顺父母乃是社会伦理中天经地义的“第一要义”。  如果一个 人不孝顺自己的父母,那别人怎能相信他会爱他的同学、同事、上司、部下、 朋友、邻居呢?《孝经》上说:“孝,德之本也。”(《开宗明义章》)失去了 “孝”这个道德品质的根本,也就成了“缺德”之人了。这一论断,至今仍未 过时。 西方有一个很著名的寓言故事说:有一次,大象和蚂蚁比赛。  大象用鼻 子卷起一棵大树;蚂蚁咬断了一根小草旷结果,上帝评判;蚂蚁胜。我们孝’ 顺父母,总要尽心竭力,能做到这一点,也就问心无愧了。孔子的另一位学 生子夏曾经说过:“事父母能竭其力。”这句话后来被编人《论语•学而》篇 中。“事父母能竭其力”,就是讲的孝道,其关键在一“竭”字。  一位大富豪, 他能以花园、别墅来让父母安度晚年,但一位落拓书生或一位公司的小职员 却只能以斗室奉母。我们能责怪后者未尽孝心吗?不能。古人曾经说过:“百 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心贫家无孝子。”只要尽了心,竭了力,即使财力 不足,能力有限,父母、亲属总会理解我们的。   如果做子女的能为父母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条件,是否称得上孝了呢? 这也未必。根据孔子的解释,孝不仅在于“能养”,更在于“能敬”。因为, 我们养一只狗,养一匹马也要给它吃饱,住好;对待父母如果不尊敬他们, 这同对待犬、马有什么区别呢?尊敬,首先应该体现在心灵上,只有从内心 深处迸发出对父母真诚的敬爱,才能时时处处尊敬父母,否则,口是心非, 阳奉阴违,结果施之者勉强,受之者痛苦,枉费了许多心思。   一个人干他不愿意干的事,即使掩饰得再好,也总要在脸上反映出来, 所以,有一次子夏去问孝时,孔子就对他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 食,先生馔。曾是以为考乎?”孔子这段话说得很深刻。父母和长辈们有事, 子女和小辈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等有了好吃的,好喝的,或者其他的 舒适享受,则让父母和长辈们先享用。  做到这些,孔子认为还不能说是尽到 了孝道,他说,尽孝道最难的是态度。如果我们在为父母做事时恶声恶气, 或者把脸拉得长长的,做父母的看在眼里,心里会好受吗? “色”虽然是外在 的表现,但通过它却能看到一个人的内心。只有做子女的具有发自内心的对 父母的尊敬,才会把“色难”转化成“色不难”。   一个敬爱自己父母的子女,对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生理和心 理上的变化,应该有所了解。《论语》上也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忧。”但现代子女了解父母的年龄,是为了更好地恪尽现 代的孝道。老年人往往会变得健忘和反应迟钝,小辈们就应想方设法让老 人多动脑子,平时多和老人说话,决不要对老人的健忘和迟钝表现出不耐 烦甚至厌恶;老年人往往或多或少的患有一些慢性病,小辈们就应该关心 他们的病‘隋的发展,用适当的方式督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有利健 康的生活习惯,并定期陪伴老人去医院检查和治疗;老年人往往爱发牢骚, 喜欢夸耀自己年轻时如何如何了得,这时,小辈们应该善于用言语化解矛 盾,用乐观、旷达的情绪感染老人,注意倾听老人们的意见,切不可冲撞 他们或者扫了他们的兴。  须知:老人们发发牢骚或吹吹过去,是他们获得 心理平衡的一种方式,对家庭不会造成有害的影响;老年人往往多疑,因 此,小辈们就应该用十分诚恳的态度、十分明白的话语同老人讲话,这样, 当老人明白地理解了意思之后,他们就不容易起疑心了;老年人往往遇事 固执呆板,自尊心很强,小辈们就应该尽量不违拗他们的意志,在一些重 要的家庭事务的决策上,也倾听他们的意见。  这样做,一方面是尊重老人, 另一方面,也可以从老人们丰富的阅历和经验中获取启发和借鉴。如果老 人们的意见未被采纳,也应耐心、仔细地向他们解释清楚其中的理由,这 样,老人们还是可以理解的;老年人对孙子和孙女往往既疼爱,又希望受 到他们的尊敬,因此,小辈们就应该言传身教,引导自己的子女从小养成 敬老爱老的习惯。  《三字经》上说:“养不孝,父之过。”老人们往往会把孩 子们的无礼归咎于他们的父母,如果忽视了对孩子尊老爱老的教育,有时 甚至会影响老人与小辈们的关系;老人们往往会变得性格沉默,内心孤寂, 这时,小辈们除了应该多抽时间同他们谈家常、聊天之外,还应主动邀请 他们参加家庭的娱乐活动,让他们感受到与儿孙们在一起的天伦之乐;有 些老人,往往有很强的事业心,但年龄不饶人,自然规律迫使他们离开了 事业的天地。  然则,在安度晚年的时候,他们仍然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事 业上“青出于蓝”,这时,子女就应该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努力奋斗,使自 己的事业蒸蒸日上,以告慰白发高堂。 有一次,鲁国大夫孟懿子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了两个字:“无违”。 从字面上说,孔子似乎要人们对父母的意见“言听计从”。  后来,孔子向他的 学生樊迟解释了 “无违”两字的含义:“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 以礼。”礼这个概念很难解释,它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环。礼的根本精 神,是“中庸”,即不偏倚、恰到好处境界的追求。孔子的意思是说:对父母 的“无违”是有前提的,即父母的意见要合“礼”,子女的态度和行动要合 “礼”。  这样,孔子“孝”的思想就显得更加圆满了。如果父母的意见或者行 动显然是错误的,那做子女的该怎么办呢?孔子建议说:“事父母几谏。见志 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广(《论语•里仁》)所谓“几谏”,就是温和的、 含蓄的、在适当场合之下的劝告。“几谏”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为 什么必须这样温顺呢?因为子女的立场未必正确,如果这时马上变“几谏” 为“强谏”父母在心理上便很难适应。到此为止,孔子的意见都是正确的。 但是,如果父母的意见错得明显,而且事关重大,那子女该怎么办呢?对此 孔子虽然没有教我们对策,但他的学生曾子在《孝经》中却记录了老师的思 想。  有一次,曾子问老师:“子从文乏,可谓孝乎?”孔子答道:“文有争子, 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很显 然,主是与非、成与败、兴与衰等重大问题上,孔子的孝道是下含糊的。如 果父母固执错误的意见,做子女的就应该据理力争。  这个“争”字包含两方 面的意义,一是不从父命,二是力争说服父母放弃错误的意见。争,不是要 我们去争个面红耳赤,而是要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场合、用温和的态度 坚持正确的意见,使父母免于陷于不义。由此可见,后来的宋明理学把孝道 解释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实在不是孔子和先秦时儒家的意见。  关于 “争”的策略,明朝人洪应明《菜根谭》中有几句话可供我们借鉴,他说: “家人有过不宜暴扬,不易轻弃。此事难言,借他事隐讽之;今日不悟,俟来 日正警之,如春风之解冻,和气之消冰,才是家庭的型号。”对一般家人尚应 如此,当我们企图改变父母的某些意见和行为时,自然更应注意策略,谨慎 从事了。   古人颂扬“羊跪乳,鸟反哺”式的孝道,今人把孝解释为“爱的回报”。 然而,如果把孝道理解为血缘关系下的物质与精神的等价交换,这就使孝道 庸俗化了。而且,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为父母的时时处处记着自己对子女 的“赐予”,坐在太师椅上等待着子女前来谢恩、报答,这就在两代之间埋下 了不和睦的种子;同时,做子女的老是惦记着从出娘胎就开始欠下父母的那 笔永远也无法还清的债,无形之中也:在自己的背上压上了精神的“包袱”, 从而妨碍自己在事业上追求更远大的发展。  洪应明说:“父慈子孝,兄友弟 恭,纵做到极处,倶是合当如是,著不得一毫感激念头。如施者任德,受者 怀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菜根谭》)其识见独到而深刻,堪称是对 孝-—这种“回报的爱”的极重要的补充说明。

孝的经典句子



孝经典名句

【axxzhouaxxyyflongdd】

关于孝的名言名句

【axxzhouaxxyyflongdd】

1. 一生想安逸,莫娶两个妻。

2. 十佳宅院父慈母爱,五好家庭子孝媳贤。

3. 人大要成家,树大会结果。

4. 儿女好坏父母难评,父母好意儿女难解。

5. 儿媳面前太客气,会空着肚子;女婿面前说满话,会失去尊严。

6. 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视伤神。

7. 子女多的人家少不了吵嚷,枝叶多的树木免不了摇晃。

8. 女怕选错郎,男怕选错行。

9. 马儿看牙口,男儿看劳动。

10. 丰收靠劳动,健康靠运动。

11. 夫妻之间和睦的好,待人接物公道的好。

12. 夫妻不亲奸人乘机,兄弟不和外人欺侮。

13. 夫妻和睦,吃饱穿暖。

14. 无论到哪去旅行,没有比家更美的地方。

15. 无妻不成家,无梁不成屋。

16. 不和睦的家庭难富裕,不和的国家难强大。

17. 不经风雨不长大树,不受百炼难成好钢。

18. 互相信任是好伙伴,互相关心是好家庭。

19. 互相猜疑是分裂的苗,真诚相见是感情的根。

20. 父母的眼泪流在儿女身上,儿女的眼泪流在情侣身上。

21. 心要常操,体要常劳。

22. 丑媳妇迟早要见公婆。

23. 兄弟和睦,坏人怕似虎;兄弟不和,坏人当兔欺。

24. 冬天勤劳少得病,冬天太懒常端药碗。

25. 自主婚姻合情合理,包办婚姻法律不许。

26. 庄稼好坏是一年的事情,妻子好坏是一生的事情。

27. 忙女嫁不到好丈夫,忙男娶不到好妻子。

28. 好鸟选择树木栖息,好男选择好女结婚。

29. 男人怕娶肚疼的妻,女人怕嫁酗酒的夫。

30. 男儿莫闲坐,女儿少串门。

31. 男勤女俭丰衣足食,男懒女惰无衣无食。

32. 男勤吃得饱,女勤穿得好。

33. 谷要自己种,儿要自己养。

34. 择婿观头角,娶女访幽贞。

35. 苗好一半谷,妻好一半富。

36. 苗好米就好,娘好女也好。

37. 男也勤,女也耕,穿衣吃饭不求人;男也懒,女也懒,千万家私要讨饭。

38. 枯坐损身,运动健体。

39. 忠诚是爱情的桥梁,欺诈是爱情的敌人。

40.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相互谅解互敬互让。

孝不能等待经典语录。

关于孝的解读,摘自本人文章《论语》快读 学而第一 - wyxygmx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072487 中1.2“有子曰”部分,如下: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段话的词眼有两个,一个是“孝”,一个是“仁之本”。

先说孝。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悌,此处“弟”通“悌”。“孝”是中华民族最高贵的传统美德之一。从功利的角度来说,老人的功利价值是快速下降的,古代生产力低下,很多蛮夷民族对待老人是很差,《史记 匈奴列传》中说,匈奴这个民族“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这就是从功利的角度出发的价值取向,青壮年功利价值高,所以吃好的东西、地位高;老人功利价值低,所以吃剩下的东西、地位低下。对待老人的态度,体现了一个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否有超越功利的高度。

其实这不只是对待老人的态度,而是对待人的态度。同样是以人为本,能够超越功利(或者说短期利益)的文化,是“以人为根本”,而纯功利、急功近利的文化,是“以人为资本”;是关怀人,还是利用人,其中区别巨大。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企业一个家庭,都是如此。

当然,我们也要说明,孝不是愚孝,孝不一定是顺。子女对父母的态度应该是敬,而不是要丧失独立人格。关于“孝”,在《论语》“为政第二”、“里仁第四”当中有密集的讨论。

那么为何“孝”是“仁之本”呢?有子这段话就是在论述其逻辑过程。在家是孝子,出门多半不会犯上;不犯上,就不会作乱。所以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做“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出自《后汉书》)。连家的责任都不担负,怎么担负国的责任呢?汉朝举荐人才叫做“举孝廉”,李密《陈情表》说“圣朝以孝治天下”,都是这个逻辑。

但那是“治国之本”,而非“仁之本”。仁在《论语》中是一个非常宏大的概念,孔子都很少说,因为很难说明白(见“子罕第九”9.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四书章句集注》解释:因为过于看重“利”,对“义”是有害的;命理精微,仁体宏大)。孝真的是“仁”的本么?

北宋大儒程颐对此注解:仁主爱,爱莫过于爱亲;孝悌为“行仁之本”,非“仁之本”。我认为这个解释是说得通的。孝不是仁的根本,但是孝所体现的,是人最本真、发乎自然的对亲人的爱,把这种爱发挥出来,推广出去,就是符合“仁”的追求的,这就是“行仁之本”。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孝悌”是一个人修行君子品德的起点,也是“行仁之本”(见1.2注释),因为孝悌是源于人对于父母兄弟之爱的天性,是孟子所说的“不学而能”的良能(出自《孟子 尽心上》),是给最接近自己的人、付出最接近天性的爱。由此出发,推己及人,推近及远,就是“泛爱众,而亲仁”。推己及人的过程,正深刻体现了儒家对于“仁爱”的理解。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追远”,从道德原理上讲,还是对于亲人的真实情感,不离开“孝”字。这一点,在1.2中已经分析过了。

现代人逢年过节,不需要提醒也会记得给领导、给重要的客户和社会关系发微信、送问候,那是因为有利害关系。道德是要有超越性的,超越一般的、短期的功利目的,才是道德。所以中国人重视“慎终追远”,中国人的重要节日,如清明、端午、重阳,都和家庭团聚、祭拜祖先有关。

希望对您有用。

不孝经典语录。

孝顺不能等经典语录。

孝的意义经典语录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