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世界的凛冬 经典语录

当我们要了解一些世界的凛冬 经典语录的时候,豆豆语录网已经为您备好了这些世界的凛冬 经典语录的内容,等待您的翻阅,相信这些世界的凛冬 经典语录的相关信息会是您正想要阅读的经典语录。



世界的凛冬 经典语录



世界的凛冬 经典语句



从此以后不谈地久天长,单刀赴会做气质流氓。

我不指望谁能在我困难的时候雪中送炭,你的寒王我只想告诉你们,少做恶事多行善。

点头哈腰是为了学会尊敬,挺直腰板是为了发号施令

生死在天,富贵由命,如今社会就是看谁钱多看谁硬,你的寒王,没毛病。

鬼饿敢拦路,虎饿他敢吃人,鱼饿他敢跳门这人饿,丧尽人伦。

寒王送你们一句话,人在做天在看,坏事别瞎干,谁说我的语言太乱,我字字句句都在劝人行善。

天热脾气暴,我不微笑,你别闹

做人是该傲,但是给你脸,你得要。

路还长,别太狂,人生不定谁辉煌。

天黑路滑,月黑风高,没有能耐,别tm叫嚣。

花花世界迷人眼,没有实力别赛脸。

铁子,刀不锋利马太瘦,我还不想和你斗。

天生一身傲骨,你别在你寒哥面前摆谱。

我这野马不识归途,但是你这小人,我必须铲除。

分享-李宇航-/灵寒子的单曲《你 的 寒 王》: http://music.163.com/song/554027878/?userid=343254692 (来自@网易云音乐)

大概是2011年的时候

看完《至暗时刻》的电影,意犹未尽。索性就用“至暗时刻”做了标题。看完这本书和电影,才深知高中历史书里对二战的只言片语是那么的苍白无力,那段历史确实如电影名"Darkest Hour",也贴切如这本小说的名字——世界的凛冬。

这是世纪三部曲的第二部,也就是“巨人的陨落”续篇,时间跨度从“一战”到了“二战”。还是以英德苏美四国为主线,四个家族的兴衰起落真实的再现了国家的没落,时代观念的蜕变,以及文化的替代更迭。

因为注定失败,所以放手一搏

-01-德国“生命就意味着要接受一切——既包括儿女出生时的痛苦,也包括亲人离去时的悲哀。 ”

故事从我最喜欢的茉黛和沃尔特开始,就像第一部从他们结束,只是茉黛五十岁了,已经是两个十来岁孩子的母亲,沃尔特也开始发福。岁月好像从未放过任何人,好在除了容颜,他们的信仰,他们对彼此的爱都未曾改变。

“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脸上却看不到丝毫痕迹。”,这是书里对茉黛的评价。时光变迁,岁月流转,内心依旧平静,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自己的丈夫、孩子和这个国家,她身上的美跨跃了时间。茉黛放弃了英国贵族奢华稳定的生活,追随爱人到食不果腹的德国,生活艰辛自不用说,可她没有哪怕一时的消极和后悔,我想这也正是五十岁的茉黛却依旧风采不减的原因所在。她说“祖国是和人息息相关的地方,在德国,有许多爱着她和她爱着的人。这里有她亲爱的丈夫沃尔特,有管教不严、正走向歧途的儿子埃里克,有禀赋异常的女儿卡拉...",我想对祖国的感情并不是高谈阔论、毫无实际的爱国主义,这中间一定有爱人和家庭的强大纽带。她和沃尔特之间的爱情让多少人唏嘘羡慕,那种强大的纽带,远超于世俗的婚姻关系。最后沃尔特因为抵抗希特勒被盖世太保活活打死,唯一的慰藉是他死在了茉黛的怀里,沃尔特的死也宣告着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然结束,芳华已逝,时代更迭,历史交由下一代书写。

埃里克是他们的儿子,一个被希特勒蛊惑的青年人,他的人生就是那个时代大多数德意志青年的真实写照。 书里写“埃里克爱自己的家人,因此更为他们的执迷不悟和顽固而痛苦。”听起来很滑稽,但他又有什么错呢,他爱自己的家人,爱自己的国家,也为国家勇敢出战,只是信仰指错了方向罢了。他如愿做了战地医生,为元首和国家而战,但终在苏联看到的纳粹的残暴后放弃了曾坚定不移的信念。他在苏联冰天雪地里挨过冻,满怀希望为自己的祖国奋战过,被俘后进过集中营,最后改变信仰支持共产主义。在我们看来,他的一生何其不幸,可是我们谁又能逃脱时代的洪流。埃里克犯过不少错误,却也曾为自己的理想激昂奋斗,为保护自己的家人拼尽全力,何尝不是一种活法,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缩影。年轻时做出的决定或有对错,但青春只有一次,努力过,也就不算虚度,对错就留给旁人和后世评说吧!

卡拉是他们的女儿,仿佛是另一个茉黛,勇敢、正义。面对父亲的离世,哥哥的执迷,她和茉黛一起撑起了乱世中风雨飘摇的家。埃里克的幸运在于理想和祖国是一体的,而卡拉不是,在理想和祖国之间,她选择了理想,这样的抉择太艰难。为了帮助苏联抵抗纳粹,战时她成了民间谍报员,一心盼着苏联红军解放柏林,却未曾想过被红军解放不像多数人向往的那样是件开心的事。大多数的德国女性被苏联红军玷污,卡拉也不例外,可是她欣然接受了一切,包括接受因为被玷污而出生的孩子,和大多数德国女人一样,除此之外,她们别无选择。就像书里写的:“德国女人必须做这种艰难的决定。我们在为德国男人十五年前的轻率选择付出代价。”好在经历炼狱过后家人都活着,身边还有爱人相伴,不幸却又万幸。

“队伍里有两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和十多个不到二十岁的少年,他们都骑着自行车,车前把上绑着新型反坦克步枪。军服和军帽对孩子们来说太大了,如果不是他们面临的可悲命运,旁人看到他们头戴的庞大军帽一定会发笑的。他们将从这里出发,到前线与苏联红军作战。 他们完全是去送死。”,多么形象却残酷的描写。经历过两次战败,战后的德国已经没剩下多少男人,大多是女人和孩子,她们买不起食物,家里的地板上满是弹孔,窗户都用报纸糊着,柏林已是满目疮痍。很多人也没能像茉黛一家如此幸运,毕竟家庭的支离破碎是战后的常态。书的最后卡拉说:“她想做父亲做过的所有事——把孩子抚养好,让德国的政治面貌焕然一新,爱别人,也被人爱着。”多么平凡却又奢侈的愿望,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与痛苦,还能爱别人,也被人爱着,多好!

-02-英国“对于世上的万物生灵,死亡迟早会降临,要为守护先祖的遗骨与信仰的神殿去直面强敌,并力战而亡 ”

敦刻尔克大撤退时的“发电机计划”

英国这部分还是从上一代的艾瑟尔讲起,艾瑟尔曾是茉黛家的女仆,是茉黛志同道合的好友,最后成为英国的议员,当然也曾是茉黛哥哥菲茨伯爵的情人,被菲茨抛弃时已经怀上了劳埃德。所以谁没有过不堪的过往,面对爱情我们都曾手过分的全情投入,毕竟“爱情和聪明无关。爱情和地震一样,发生了就无从选择。”被抛弃的艾瑟尔最终嫁给了稳重的伯尼,就此过了一生。他们之间没有缺乏理智的激情,他们的爱情更加历久弥新。和茉黛一样艾瑟尔从没对以前的事发过牢骚。艾瑟尔一生活得坦荡,面对不堪的往事她欣然直面曾经的错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就如她对她的准儿媳黛西说,“你要准备面对质疑和敌意,但不要躲避,更别隐瞒你的过去。”看来幸福真的只是一种感知和态度,没有谁真正幸福,除非你自己认为自己幸福。

艾瑟尔的儿子劳埃德是个讨人喜欢的人,他一直清晰的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付诸行去追求,面对挫败,他带着对未来殷切的期盼耐心的等待。就像他和黛西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困难重重却最终修成正果,他的耐心就像他这个人,乍看上去并不起眼,相处越是长久越是耐人寻味。劳埃德也像大部分英国男儿一样扛枪上过战场,几次幸运的从西班牙和法国辗转回国,黛西也在伦敦大轰炸期间尽了一个女人最大的努力去保卫这个国家。对于这场战争,每个人都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世界却因为每个人的绵薄之力而彻底改变。

举世闻名的'V”字手

小说里对丘吉尔着墨不算太多,看完电影倒是喜欢上了这个脾气不怎么好的胖老头。1940年带着抗战的决心临危受命,除了民众,政坛支持他的人微乎其微,著名的口吃国王乔治六世不喜欢他,保守党领导人张伯伦和他意见相左,坚决主张和谈。丘吉尔成为首相的时候正是三十万英国士兵被困敦刻尔克的时候,正是英国政府在和谈和抗战间摇摆不定的时候。他举世闻名的差劲判断力以及担任海军大臣期间的糟糕政绩让他饱受质疑。他也曾在和谈和抗战中徘徊过,他说“他在考虑和谈是否是他责任的一部分”。即便内心不愿意,为了国家的利益,却不得不低头示弱,去做违背自己的意愿的事情,也许为了大局能屈能伸也许比只有一腔热血的爱国主义更难。现在对“卖国”这样的字眼相较以前更宽容,李鸿章、张伯伦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国家,因为政治主张不同,曲线救国罢了,毕竟谁愿意被人唾弃和遗臭万年呢?

谁就配得上我们所有人的信任

电影里没有过分渲染历史上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但可以看出丘吉尔发动的“发电机计划”的重大意义。原本只报着成功撤退1万人的期望,最后因为征用了英国800多艘民用船只的“发电机计划”撤回了二十多万英国士兵。还记的“敦刻尔克”那部电影里民众自发的开着自家的船穿越英吉利海峡,茫茫大海里各式的船只浩浩汤汤好不壮观。他们从海里捞起英国士兵,对他们说“我们带你回家”,可能过于情怀,但谁都无法他们创造了奇迹。他和英国民众挺过了敦刻尔克,挺过了伦敦大轰炸,德国的铁蹄没有踏上英国的国土。虽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终于在丘吉尔上台的五年后他们赢得了胜利,实现了“V”字手势的诺言。

-03-苏联&美国“成功非终点,失败也非末日,最重要的是继续前行的勇气 ”

很难想象,苏联人为了保卫自己的城市和国家,有几百万的苏联红军永远的躺在寒冬中的莫斯科城外,苏联人简直是在用自己的尸体阻挡德国人的铁蹄,为了胜利,他们比任何国家的牺牲都大。对一个几乎失去所有的国家,抑制不住的仇恨酿成了他们对德国妇女犯下的恶行,虽然事出有因,但这种事情始终不能被理解和原谅,当然看完小说后对斯大林并没有什么好印象, 他独裁,不听劝解,就像书里写的一样“斯大林打个响指就能让人送命,而且经常这么干”,但体制或许才是一切的根源。

苏联和美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书中苏联人沃洛佳面对美国来的伍迪说:“罗斯福是总统,却要解释自己做的每一件事,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伍迪说“我们称之为民主。这句话完美的体现了两个国家极端的差异。

沃洛佳是格雷戈里的儿子,格雷戈里是苏联的将军,当然他自己也是一名非常出色的谍报人员。和受着党国教育长大的青年人一样,他认为苏联的共产主义坚不可摧,是世上最好的体制,而苏联是世界最美好的国家,他为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国度而骄傲,甚至愿意为捍卫这个国家付出一切。可是当他去了美国,一切都在冲击和刷新着他的认知,书里的两个描述非常生动:“在美国,人们似乎不必得到允许或说明原因就能到火车站、汽车站买张车票去任何地方。沃洛佳产生了一种自由的愉悦。他想去哪就能去哪!”“宣传页一页上的东西就比苏联的整家店要多!”在信息匮乏的以前,我们的眼界最大可能就是自己的国家,哪怕在今天,我们对世界的认知都太浅薄,眼界太狭窄,世界太大,而我们的一生太短。

-The End-“世界仍旧在眼前, 但世界永远地改变了 ”

我们不过是时代的小人物

我们不过是时间长河里沧海一粟的小人物,短短几十年能在历史长河里翻江破浪的人微乎其微。但即便只是小人物,也要尽力活得自如和出彩,活出自己的幸福和意义。改变不了世界,那就在推陈出新的世界里努力的摸索一种和自己相宜的活法。愿你我都有如茉黛一般历经世事却风轻云淡的心胸和气魄。

世界仍旧在眼前, 但世界永远在改变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