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老子经典语录这篇内容是经过特别精心的整理的,这篇经典语录的内容相关性较强,所以,如果您想要看看道家老子经典语录的话,这一篇道家老子经典语录应该是您需要的。
道家老子经典语录
道家老子经典语句
庄子
道家经典选摘: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致虚极,守静笃...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物生於有,有生於无。一阴一阳之谓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馀。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日月有数,大小有定;爰有奇器,示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和光同尘,知白守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老子经典语录
姚丰辉/选译
1,理性的人治理社会,要让人民心胸空虚如谷才包容;要让人民满腹学识才明是非;要让人民意志柔弱如水才自由;要让人民体魄强健才长寿。让人民保持真知卓见,真情实感,才会使人民知道慈爱。(第三章的理解:)
,2,人心的高境界就应该如水的品性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争高下,总是处于万物都不喜欢的低洼处,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人心也应该如此,像水处低处那样谦下;像水处深渊那样深邃;像水那样泽被万物具有爱心;像水那样真实而格守信用;像水那样柔和从事政治;像水那样攻无不克解决实际问题;像水那样对应季节而发不失时机解决问题;尤其人心能够像水那样不争的品性。(第七章的理解)
,3,做事情已经保有了圆满成功,不如适时停止;如果还处在显耀之处就是露锋芒了,势必难以保持长久。(第九章的理解:)
,4,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功成身退,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第九章的理解:)
,5,能够养育万物,让万物成形、演化、发育、生长、积累、成功,并且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母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万事万物深奥的德性。(第十章
的理解)
,6,理性的人追求满腹的学识而不求感官的目眩,所以摒弃感官的享乐,重视内在的精神满足。(第十二章的理解:}
7,凡是看重自己躯体(包括尊严荣誉)的人,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凡是爱惜自己的躯体(包括尊严,荣誉)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十三章解释)
,8,唯有把握其中最真实的存在逻辑,才能驾驭这种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就是说,要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就得认识“道”的逻辑规律。(十四章的理解)
,9,要想使浊水澄清,只有使浊水安静下来才慢慢澄清,只有把流动的变安静才会生长新状态的东西。善于按逻辑行事的人能够让事物保持安静而且不要求过满,像盛水的容器,只有不满,才能加入新的东西。(十五章的理解)
,10,达到虚空境界,是一种极致,保持安静境界,是一种自我督促。万物就是傍依这虚空和安静应运而作,蓬勃生长。我曾经反复观察研究其中的逻辑规律得出这样的认知的。(十六章的理解)
,11,认识了自然规律的人乃是心胸广博的人。心胸广博才会公平正大做人,公平正大做人才会周全做事,周全做事才能符合自然逻辑规律,符合自然的逻辑规律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十六章的理解)
,12,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总是放手顺从人民的意愿(猷,道也。顺大道),很少发号施令,事情总是水到渠成,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应该是这样子的。”(十七章的理解)
,13,德是聚集容纳事物之所,只有道才是界定事物的运动规律,决定德的的形态。(二十一章的理解)
,14,自己评价自己往往不实际是不可能弄清白,正如自我显露,自以为高明的人其实不明智,自己夸自己功的人没有功,夸夸其谈的人不能为长者,其实是一个道理。所谓余食赘行,多此一举。事物有时也有弊端,所以,有理性思维的人是不会居于这个弊端的。(二十二章的理解)
,15,理性的圣人之所以探求宇宙逻辑规律是为了认知世界上这些人生哲理啊。因此,不夸耀自己才明智,不自我评价才清白,不自己夸功才有功,不夸夸其谈才能为长者。(二十三章的理解)
,16,善于驾车行走的人丝毫不差沿着前面的轨迹,自己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辩论的人思辨逻辑不会发生瑕疵;善于计数的人,用不着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也能使人不能解开。因此,圣人(上帝)用一颗永恒的善心拯救人类,在他那里没有被遗弃的人,以一颗永恒的善心拯救万物,故在他那里没有被废弃的物。这就叫做包藏宇宙的智慧。(二十七章的理解)
,17,有了这些让人适自然规律而止的法律制度,人类世界就没有什么危险了。把宇宙自然规律“道”赋予天下每个人的责任,就像将河川,小溪导入大江大海一样功德无量。(三十二章)
,18,能认识了解别人需要智慧,认识了解自己是聪明人。战胜别人需要力量,能战胜自己的弱点是强者。认识到什么才算满足的人是富有者。孜孜不倦探求真理是有志向者,不失去自我,保持独立精神者恒久,其身虽死而他的符合天道的普世常识的思想永世长存。(》三十三章)
,19,用言语来表述这个大事物里面包涵的逻辑规律,难以说的清楚,甚至平淡而无味;想看,却没有形象可见,想听,却没有声音可听,想拿来使用,却没有既已存在的实体。因此,它是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三十五章)
,20,将要收敛
的事物,必然是过去不断扩张的事物;将要衰弱的事物,必然是过去不断强大的事物;将要消亡的事物,必然是过去兴极的事物;将要变化的事物,必然是过去不断外泄的事物。这就叫做万事万物幽深微妙向外的显露,柔弱之处决定刚强之处,(第三十六)
,21,要使人的精神实质得以扩张,自我世界充实饱满。就必须以精神的实质“无”去填满人心灵的空间。
,22,被称为“无”的精神充满人的心灵空间,人才不会受到侮辱,有了荣辱的情感。人类一旦有了这些情感,人类世界就会归于正义。(三十七章)
,23,周期的循环往复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规律,物质之间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四十章)
,24,
最大体积事物看不到边界;最大事物的成熟需要多的时间;最大的声响,超过听觉范围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身处其中反而看不见形状。(四十一章)
,25,德性完美思维就深邃如幽深的峡谷;德性的空间广大就会永远不知满足全方位接纳事物;德性的积累总是默默进行。最纯真的品质不可改变;最圣洁清白的德性对荣辱越敏(四十一)
,26,简明事物的平面逻辑需要转弯抹角的思维;立体的进入事物里面的逻辑需要逆向思维;不同事物之间的逻辑需要类推思维。(四十一)
,27,对于世界上的事物,往往简化它反而对人有裨益;对人有裨益的事物往往反而是得到简化的事物。(四十二章)
,28,宇宙中最柔弱的东西,总是游走于最坚硬的东西里面;那种看不见的无形体的东西静悄悄渗入没有间隙的有形体东西里面,我由此认识到“清静无为”的益处来。以身作则的不言之教,就是得益于清静无为启发,关于这点全天下很少有人认识到。(四十三章)
,29,认知到什么才是满足的人,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自然法则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四十四章)
,30,最完美的东西,也有其缺陷,只是因为它的弊端没有表现其作用;最充盈鼓起的东西也有缺口,只是因为其缺口处不被认可。由此推断,世界上没有最直东西,直只是相对而言的,因为就连宇宙都是弯曲;最灵巧的东西,也有笨拙的一面;即使是卓越的辩才,也有不善言辞的时候。(四十五)
,31,善于建设的人,他所建的物质财富由于真不会被损毁,善于抱定精神信仰的人,他的精神财富由于真不会被放弃。所以,他们能够给子孙后代留下物质和精神财富享用不尽,必然被子孙后代所记住并且不断的纪念。(五十四)
,32,在宇宙中,对厚重有所保持的事物里莫过于生命,比较而言,尤其是童子的生命持有的厚重更臻于完美。(
五十五)
,33,从事政治治理国家的人常常不声不响去干事,其治下的人民反而得到很多实惠;从事政治治理国家的人往往大肆招摇,动静搞得非常大,其治下的人民反而啥好处也没有得到。(五十八)
34,要想治理服务于人民,遵循维护大自然。不如在此之前,就重视自身的精神财富的收获。只有在此之前,有精神财富的收获,才得以能够做到早作准备。所谓早作准备,就是加强自身精神方面德性的不断积累,有加强自身德性的积累就会有善的价值追求(五十九)
,35,胡乱作为必将会招致失败,有偏见必然会导致失误。因此理性的人不会胡乱作为故不会招致失败,不会有偏见故也不会有失误。(六十四)
,36,有理性的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看重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学不到的,用以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六十四)
,37,作为善于为道的理性的人,绝不是去把人民教化成愚鲁的人,而是教导人民明白事理,不偏见,能理智而为。人们很难弄明白的事情,就让他们弄明白。,故用知识精神财富积累武装一个邦国,这个邦国就有厚重的德性,不以知识财富积累武装一个邦国,这个邦国就有弊病。(六十五)
,38,我保全有三件法宝: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简朴;第三件是以慈爱居于天下人前面。有了这慈爱,所以能勇武;有了简朴,所以能大方;以慈爱(不敢者,慈爱也)居于天下人之面前,所以能做成功大事情。(六十七章)
,39,搞懂不知道的,了解不知道的,应该成为一个邦国崇尚的风气,不学习知识不了解知识应该成为一个邦国里所诟病的弊端,理性的人之所以不犯错误,是因为他最痛诟这种弊病,故他治理的邦国就没有这种弊病之处。(七十一章)
,40,有理性的讲求自然规律的人治理国家,为社会大众尽了力而不恃其功,帮助人们致富而不占有他们的利益,事情做成功了之后也不去占居于要位。对于任何一位治理国家的人如果能够做这样,他就是不贪图富贵的贤能之士。
,41,承担全邦国的屈辱,才能成为这个社会大众的管理者,承担全邦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全天下的大众和大自然的管理者”(七十八章的理解)
42,调解大的纠纷,达到非常公平公正必定很难,往往还会有余的纠纷;所以只用德来调解纠纷,这怎么可以算是完美的的办法呢?因此,遵循逻辑思维的圣人调解的办法是重视契约,不会凭空指责别人。当然,有德的人往往会承担契约责任的,无德的人往往撕毁契约的责,。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才会保证人与人为善,和谐相处。(七十九章的理解)
,43,越是真实可信的话往往不漂亮,越漂亮的话往往不真实;越是知道很多的人往往说自己知道的很少,越是说自己无所不知的人往往是无知者;越是善良的人往往说自己善行不够多,越是说自己善行多的人往往不够善良。(八十一章的理解}
庄子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大成若缺 大盈若冲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家的代表作是《老子》及 庄子
道可道、非常道~
1)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5)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
6)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第二十五章
7)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列子·说符》
8)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9)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
10)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淮南子·说林》
11)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淮南子·泰族》
12)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淮南子·说林训》
13)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 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亢仓子》庚桑子
14)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七十七章
15)多言多败,多事多害。——《训蒙增广》
16)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列子·说符》
17)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物极则反,命曰环流。——《管子·白心》
18)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文 | 凡人问道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道德经》是道教的核心典籍,那么是否可以说“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是历史上的第一位道士?
说起“老子”那是与“孔子”并列的中华民族文化名人,虽然“老子”所处的年代与“皇帝”“炎帝”比起来要晚很多,但很多人将之视为中华文化始祖,这个观点虽有错误,但也从侧面体现出“老子”在华夏儿女心中的地位。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道德经》是道教的核心典籍,那么是否可以说“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是历史上的第一位道士?
这个问题要从道家与道教的关系开始说起。
01
道家与道教产生于不同的时代
道家由老子、庄子开创的哲学思想流派,在春秋末年创立,而道教则形成于东汉末年,源于张陵所创的五斗米教。
这就是说,在道教形成之前,道家己出现相当长的时问,人才辈出,流派纷呈,并形成了先秦和汉初道家发展的两个高峰。
即便在道教形成以后,道家与道教仍然有各自不同的传承谱系。
02
道家与道教的性质不同
道家是一种思想文化流派,而道教是一个宗教团体,两者在文化形态上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道教吸收和兼容了儒家、墨家、佛教、民间巫术等各种传统思想,有其崇拜与信仰的神明,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
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它存在于思想领域,试图以理智的思考力量改造中国人的思想。
03
道家与道教有各自不同的代表人物
即使同一个人物在道家与道教之中也具备了 不同的个性特征。
就前者来说,道家的代表人物在先秦有老子、庄子、杨朱、宋钘、尹文、 列子等,汉代有曹参、窦太后、刘安、严君平等。
道教的代表人物有张角、张陵、张鲁、葛 洪、陶弘景、王重阳、成玄英等,这两类人物相互之间是不能替代的。
以老子为例,道家中的老子是一个现实的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道教中的老子则成为太上老君, 是一个宗教教主,两者的意义显然是不一样的。
04
当然两者之间的联系也非常紧密
战国中期到秦汉时期,黄老道家盛行。尤其西汉前期,上层推崇黄老之学,无为而治,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到了汉武帝采纳大儒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黄老之说由朝廷走向民间,与方仙道合流成黄老道,由政治信仰一变而为宗教团体。
在道教的长期发展中,始终依托道家思想,如:《老子》《庄子》成为道教的重要经典,道教学者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去注解《老子》《庄子》。
可以说,没有道家,就不可能形成道教,没有道家,道教就失去了坚实的思想支柱。
汉魏以后,道家再没有形成有影响的学派,也不再出现杰出的道家学者,而道教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道家之所以没有湮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借助于道教的发展而得以延续,
《老子》(《道德经》)作为道家思想的源流,被东汉张道陵等人奉为“经书”。
但张道陵以自己所著的《老子想尔注》改造了《老子》:
一是以删、增、改字的方法,对《老子》原文进行直接的有意修改;
二是以注释的方式,将哲学的《老子》改造成宗教的《老子》。《老子想尔注》、《太平经》、《周易参同契》三书的问世,标志着道教信仰和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
近年来,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世人的兴趣,也使得道教获得更多关注。
道教教义中虽有道学成分,但远远不足以代表道学精神,远远不足以传达老庄思想,因此二者万万不可混同。
1、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老子》二十三章。
暴风刮不完一个早晨就会停息。比喻来势虽猛,但持续的时间不会长久。
2、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指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福能变成祸,祸能变成福。
3、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六十三章
难的事情,从简单的做起。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 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5、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6、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管子·白心》
7、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经法·道法》
大路因为岔道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丧失了生命的方向。
8、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淮南子·原道》
9、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
10、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淮南子·说林》
11、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淮南子·泰族》
12、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淮南子·说林》
13、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列子·天瑞》
14、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 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唐。王士元《亢仓子·用道篇》
15、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七十七章
16、多言多败,多事多害。前蜀。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九
17、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列子·说符》
18、凡物不以其道得之,皆邪也。三国。魏。王弼《老子》五章注
19、“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一章。
20、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
21、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老子》十四章。
22、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
23、坚强处下,柔弱处上。《老子》七十六章。
24、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一章。
25、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七十七章。
26、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七十九章。
2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七十三章。
28、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庄子·庚桑楚》。
29、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庄子·天下》
30、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庄子·至乐》。
31、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庄子·至乐》。
32、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天地》。
33、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庄子·在宥》。
34、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庄子·渔父》。
35、金石有声,不考不鸣。《庄子·天地》。
36、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庄子。·至乐》。
37、凡事无小大,物自为舍(位置)。《经法·道法》。
38、有生于无,实出于虚。《淮南子·原道》。
39、道自在天帝之前。《老子》第四章河上公注。
40、元气生万物而不有。《老子》第二章河上公注。
41、道德,天地之神明也。天地,道德之形容也。汉·严遵《道德指归论·勇敢篇》。
42、清静处于,虚以待之,无为无求,而百川自为来也。汉·严遵《道德指归论·江海篇》。
43、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西升经·神生章》。
44、凡物皆始于无。三国魏·王弼《老子》一章注。
45、万物皆由道(物质)而生。三国魏·王弼《老子》三十四章注。
46、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三国魏·王弼《老子》十四章注。
47、大天之内,复有小天。梁·陶弘景《华阳陶隐居集下》。
48、无名者道之体,而有名者道之用也。宋·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
49、天地之外,别有天地。宋·邵雍《皇极经世·观物篇四十二》。
50、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二章。
51、少则得,多则惑。《老子》二十二章。
5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二十二章。
5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老子》二十四章。
54、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二十七章。
55、物壮则老。《老子》三十章。
56、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三十六章。
57、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章。
58、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一。
5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四十四章。
60、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四十五章。
61、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老子》五十八章。
6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6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六十三章。
64、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老子》六十三章。
65、多易必多难。《老子》六十三章。
66、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六十三章。
6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68、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六十四章。
69、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
70、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世间》。
71、唇亡则齿寒。《庄子·胠箧》。
72、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庄子·天地》。
73、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庄子·则阳》。
74、安危相易,祸福相生。《庄子·则阳》。
75、穷则反,终则始。《庄子·则阳》。
76、计其患,虑其反,就其利,辞其害《庄子·盗跖》。
77、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庄子·天下》。
78、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庄子·天下》。
79、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轮不辗地。连环可解也。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飞鸟之景未尝动也。《庄子·天下》。
80、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81、恩生于害,害生于恩。《阴符经》卷下。
82、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应化之道,平衡而止。《纪法·道法》。
83、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李(理)也。《经法·四度》。
84、德积者昌,【殃】积者亡。观其所积,乃之【祸福】之乡。《十六经·雌雄节》。
85、土处下,不在高,故安而不危;水下流,不争先,故疾而不迟。《淮南子·原道》。
86、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淮南子·原道》。
87、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淮南子·原道》。
88、能至于无乐者,则无不乐;无不乐则至极乐矣。《淮南子·原道》。
89、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之为祸。《淮南子·原道》。
90、小有所志(记),而大有所忘。《淮南子·人叔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