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要了解一些娱乐至死经典语录英文的时候,豆豆语录网已经为您备好了这些娱乐至死经典语录英文的内容,等待您的翻阅,相信这些娱乐至死经典语录英文的相关信息会是您正想要阅读的经典语录。
娱乐至死经典语录英文
娱乐至死经典语句英文
1.我觉得有三本装B圣典,很值得看一看。《乌合之众》、《1984》,还有一本就是今天提到的《娱乐至死》。看网上论争时,需要诉诸权威的时候,人们很经常引用这三本书里头的金句。读者先别气恼,我提到装B圣典,可没有贬低的意思。我认为,要成为装B圣典的书,需要具备一些特点。首先,就是要通俗易懂,又不乏深刻。通俗易懂,不乏深刻正是大师的绝活——深入浅出(我在大学时便以此教授们有没有料。只懂浅出的,有哗众取宠之嫌;只懂深入的,也许对问题还没能研究透,至少不适合当教师,只有做到深入浅出,方为大师)。其次,不仅不乏深刻,还能穿过表象,指出问题的核心,也就是有洞见。因为是洞见,论争时候,面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案例,读者都能以之为武器,狠狠刺穿问题的表象,刺出血来,所以引用就多了。最后,便是书中讨论的问题仍有现实意义,也许,永远不会过时。
2.诸位有时间,真的要好好阅读《娱乐至死》。虽然本书开头部分比较晦涩,第二部分提到的现象现在已经习以为常,而且本书提到的新媒介是电视,而我们现在除了电视节目,还更多接触互联网,但是读完,受益匪浅。我不是仅仅“把文字读完”,而是运用理性去理解书中内容,理解作者如何提出问题,论证问题;投入了自己的情感,用心体验作者在冷静不乏幽默的叙述下焦虑不已的问题究竟是什么。我觉得自己被说服了,并产生了警惕感,这种感受进而指导了我的行动。我开始思考并信服每天刷微博,刷知乎上抖机灵的回答等行为,正在通过改变我思维的语言,进而改变我思维的方式和结果,早已有人提到,现代人的思维正在变得“碎片化”。换言之,我觉得我在变蠢。这种体验使刷手机不再只和拖延症、浪费时间的罪恶感联系起来,还和获取的知识是真正的知识吗、我的思考能力在退化等更为严重的问题结合起来。有效地抑制了我刷手机的欲望。所以说,只要阅读,开卷有益。有些读者焦虑于“看过就忘。跟别人分享也引用不了。看书真的有用吗?”当然了,阅读应该配合写作,记忆、理解,这是最好的。但是即使是读过就忘,所读的内容依然会对你产生影响,即使你记不住书中的智慧金句。
3.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娱乐至死》的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和我的理解吧。书的3、4章讲的是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和思想。这两章描述的是,社会传递信息如果比较依赖印刷品,是什么情况。首先,民众必须识字,而且具有足够的专注力,拥有静下心阅读长篇文字的能力。因为文字是连贯的,读者要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去理解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铅字印刷方便读者“回看”,作者要慎重对待铅字,不然很容易被读者发现前后矛盾之处。而且印刷品的语言表达,即使加上繁复的修辞,使用开创性的叙事手段,读者也可能挑战成功,但如果是通过听觉接受信息,语言表达就需要更加的平白通俗,方便让听众听懂。
4.关照当下,信息多是通过图像或者图像配字的方式传达。很多人已经没法安心读完一段文字了。图像是直观的,图像中的逻辑关系是模糊的。但确实对观看者产生着作用。看看房地产的广告吧。美丽的海景房,爸爸和儿子在下国际象棋,广告词“大人物,大境界”。这幅广告摆在那里,观众自然会自己脑补因果关系:因为爸爸是大人物,所以住我们的好房子。因为住我们的好房子,所以儿子成长为大人物也是指日可待的。但是这些因果关系无需絮絮叨叨说出来,更无需细细推敲。广告摆着那儿,观众自然会感到视觉上的冲击,接受这看似有力合理却又模糊的结论,对广告内容产生向往。
5.再看看语言吧。上文已经说过,如果一段信息是说出来的,表达就该通俗平白。各位读者试着听写一段文言文,看看能默写,或者说能听懂多少,就可以深刻理解口语和书面语的个中区别了。即使是罗振宇的《罗辑思维》这样的读书节目,需要的也是听众而不是读者(罗振宇在访谈中提到,节目控制在55分钟左右,也是方便跑步的人边听边跑)。那么《罗辑思维》肯定是将需要脑力思考的书籍过滤一遍,换成通俗的语言才能吸引听众。
6.这里还要针对罗振宇的“二手知识”多讲几句。《罗辑思维》广受诟病的一点,就是看了节目,不代表读了“原著”,只是读了“罗振宇对原著的理解”,这些东西都是二手的,二手的自然比不上原汁原味的。罗振宇反驳,有什么知识不是二手的?精彩的观点自有它的源流所在。原著的作者同样是站在往昔大家的肩膀上,站得高了,有所生发,才能看得远。我对罗振宇的反驳是部分赞同的。我们该纠结的不是所谓的“二手”,道理很简单,让曹雪芹来为我们解读《安娜·卡列宁娜》,让海明威为我们解读《白鲸记》,夫复何求!我们该注意的是罗振宇传递这些信息的“方式”。受众如果期待的是通俗易懂,有趣生动,而这不是原书的表达方式,就一定有所损失。这跟一手二手无关,跟方式相关。
7.听《罗辑思维》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传递信息的方式,第二点是传递信息的思路。跟很多评论节目相似,《罗辑思维》更多是抛出一个观点,一个结论,让观众看完,感受“有所收获”,时间用得“值”。所以有观众说到,“《罗辑思维》会让你感觉懂得很多知识”,注意“感觉”这个词,透露出了不自信。产生这种感受,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罗振宇读书之后有了思考,产生某个观点之后,再搜寻佐证这个观点的材料,做成节目,所以观众接受的是某个观点和一些“例子“。从阅读某一本书到产生一个观点的过程观众是没有参与的,而作为材料的“例子”其实只是一个事实描述(不考虑历史书的错误记载),而事实之所以成为例子,是因为罗振宇赋予事实和观点之间以因果关系,而这个赋予因果关系的过程观众也是没有参与的。所以观众参与的是将罗振宇的观点和一些“钦定”的材料建立起联系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的脑力和逻辑思考强度是比较弱的。所以才会产生“感觉懂很多”的不自信之感。
8.这里插入一段建议,很多读者也许会有听喜马拉雅FM的习惯。听书也是学习方式的一种,但是也许你发现了,听书的内容都是比较限制的。之前看到一篇文章,传授听书的诀窍。里面提到一种方式,就是下载一个Kindle APP。然后购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让iPhone的voiceover功能读出来(安卓系统也有读书软件)。这样就能实现自己想读什么就听什么,解放眼睛。我自己也积累了一些经验。那就是听的书最好本身就是演讲录,理由如上段所论。选择演讲录来听,信息损失较少,因为演讲录本来就是面向听众的。我在每天睡前听了几本百家讲坛,速度调快,爽死了。
9.《娱乐至死》提到了政治方面的问题。最受欢迎的总统候选人不一定是准备实施有利民生政策的人,却一定是在电视节目中表现出色,能够吸引选票的人。看看川普讲演用的短句吧。也提到了通过电视节目传道其实是消解了宗教的仪式感,消解庄严和崇高。这也非常好理解,只要你去过佛庙,曾在在氤氲的佛香中走过,只要你曾来到教堂,望着它高高的穹顶,对彩绘玻璃赞叹不已,被悠扬的音乐所震颤,你说话会变得小声,甚至沉默不语,内心泛起一种日常生活难以激发的肃穆的感情,那么你就会理解,这些是电视传道节目不能带给你的。
10.《娱乐至死》还提到我更关注的问题。第10章“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里面点出的问题让我深思不已。确实,现在的教学更多强调“趣味性”,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学方式方兴未艾,对此教育界并没有深刻的反思。除了提出“连续播放PPT”、“破坏学生文学想象”等显而易见的问题,多媒体教学仍是作为一种利大于弊的教学方式在推广着。如果我们试着反思,就会意识到,现在孩子们的思维确实受到了新兴媒介的影响。比如有些孩子读到微博上140字以内的“名句摘录”就会觉得自己已经读完书本最精华的部分,如果能引用到作文里,那更是赚了。越来越多的孩子,失去了静心阅读一整本书的能力。他们熟练运用互联网,表现出“博览群书”的状态,收集信息的能力甚至超过老师,但是也只是停留在百度百科相关搜索,对信息进行思考整合的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加之基础教育中没有“逻辑学”的教学,学生也许很迟才能接受逻辑训练,或者并没能在校园接触到相关训练。而看过网路各路喷子混战的你们,肯定能深刻了解逻辑训练的重要性。
11.《娱乐至死》的观点带给我很多启发:学习本来就不是娱乐。学习本身有苦有乐,孔子说的“困而学之”,才是大部分人的状态,升学、求职是大部分人学习初始动力。如果希望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主动成为“学而知之者”,内容就一定不能过于艰涩,要减量,要有趣。而这种学习方式肯定是低效的。因为那些“有趣”的东西本质上就是加在学习上的娱乐成分。
12.所以,如果以后你的孩子冲你嚷嚷:“妈妈/爸爸,我看名侦探柯南也学到很多知识,为什么你总是说看动画片没有用!”你不要一味说“没用就是没用,好好学习才是正道!”这不是事实。事实“有用”,但是“低效”。这才是问题核心。因为看一集柯南,你也许只学到一个小知识,而同样的时间,你可以通过阅读了解更多。区别在效率,并不是有用没用。相信跟孩子讲清楚其中的道理,他自己会权衡利弊,至少也不会觉得你蛮横无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