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经典语录知乎-豆豆语录迷
返回
豆豆语录迷
菜单
造句大全 组词大全 句子大全 个性签名 心情说说 经典语录 换背景

娱乐至死经典语录知乎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9-11-22 点击:
经典语录 > 经典语录 > > 娱乐至死经典语录知乎
《娱乐至死经典语录知乎》正文内容

娱乐至死经典语录知乎

说起创造知乎高赞,网上有很多泛滥的方法,梳理下,无非就是以下这些:日常养号、打造人设、创造高赞、人工干预、筛选问题、建立关键词库.....

说的冠冕堂皇,可看完后又觉得似是而非。到了真要操作之时,更不知从何处下手?

这就难倒了许多人。

众所众知,知乎是一个用户量级大的平台,简单的一个回答,就可能获得上千甚至上百的高赞与关注。

有了关注以后,就可以将流量引流到自己的平台,实现变现赚钱。因此,爆款的创造方式也就非常重要。

那真正的高赞答主都是怎么创造高赞的?有没有什么真正简单易上手的方式?

当然有,而且也并不复杂。说白了,无非也就六个字:

创造垃圾故事(或垃圾共识)!

一、模仿爆款小说套路

知乎创造故事的能力有多强?不强,顶多是知乎一下,分享你刚编的故事!

首先,我们拿出爆款的案例来,具体参考下高赞答主都是怎么精心造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护肤的话题,我们选择最高赞来看看。

最高赞未2.9k以上,感谢1k以上,还被收入了知乎专题。那他到底写了什么引来这么多的认同?接下来具体分析下。

第一部分:“我烂脸了,皮肤暗淡,皮肤干燥,就不发丑照吓住大家了。”

分析:说自己很丑、皮肤很差,切中读者痛点,引起大家共鸣。

第二部分:这个产品很好用,比如说XX化妆品,列上具体的名称;为了变美,我的某个坏习惯要改,具体如何才能改掉。

分析:推荐几个产品,顺带分析效果、使用步骤、优点以及缺点,越详细越好。

然后再来一波变美后的美图。

第三部分:我用了以上的步骤,从此成为美白女神,再放上自己的照片,有图为证。

分析:逆袭成功,丑小鸭变白天鹅,成为众人心中的绝对女神。

于是,几千的高赞,就这么轻易到手了。

再仔细拆解下,上面三段都写了什么:

(1)我很丑很自卑,别人瞧不起我。(2)我拼命努力,才发现自己天赋异禀,不同于凡夫俗子;于是更加奋进,终于顿悟,轻易掌握成功的诀窍(3)最后,我蜕变成功,成了女神,人人对我刮目相看。

这跟一路开挂的爆款小说有什么区别?

爆款小说套路:

(1)我卑微下贱,父母不疼,姊妹不爱,人人都瞧不起我,人人都欺负我。

(2)我对天发誓,此生不成功,绝不回头,于是踏往远方,遇到高人指点,从此人生开挂,一路升级打妖怪。

(3)我最后逆袭成功,坐拥美女江山,成为人上之王,狠狠惩罚曾经看不起我的人,扬眉吐气。

所以说,屌丝逆袭、丑小鸭蜕变的故事是很这么经典的。

很多人之所以喜欢看,就是因为它满足人不切实际的幻想,想要一朝逆袭,从此平步上青云。

这样的套路,无论是用于网文,还是用于知乎,都屡试不爽。

好,那换成是我,如何创造一篇高赞?也来仿造一下:

第一段:用第一人称叙述,说我皮肤很差,长得很丑,百度丑照,直接贴上去。

第二段:推荐几个产品,列上步骤。产品步骤哪里来?去小红书、淘宝、公众号搬运内容,去知网搬专业知识,为了让答案显得更加专业。

第三段:我终于变好看了,成为大家公认的美女,再放上某度某宝的妖娆美女照。

这样写下去,前后对比强烈,正好符合大众的逆袭心理,十个少说有八个,绝对拜倒在地下喊一声:大神,求带!

套路如此之深,怪不得在一篇揭露知乎高赞的文章之中,引来这样的评论:

逆袭的故事总是这么悦耳动听,伪造的故事被推崇到真实暖心。在知乎,就是这么一个诡异的现象。

所以说,要想创造高赞,就不要去试图改变大众,要试图去顺应大众,满足大众,其中,爆款小说的套路就是最粗暴的参照方法。

二、创造鸡汤型共识

有人以为知乎是个高逼格的地方,因此他的回答就要往高逼格钻,其实这个想法是错的。没有所谓的高逼格,有的话也是装出来的。

人们只是喜欢简单的东西,越是简单,越是大众化,就越能让人理解。

就像咪蒙,就像喜羊羊,被人骂鸡汤、骂弱智,骂的天花乱坠,看的人还不是那么多,追捧者同样也不少。

因此,在娱乐至死的时代,越是简单,越是容易让人理解,就越能抚慰那颗稍动不安的心。

曾经有一个问题,如何看待知乎大V靠爆照、编故事拿几千上万的赞。我找到了这样一个高赞的回答,答主说的很贴切了。

“爆照之后,两天之内涨粉上千;发照片比写作涨粉快得多;知乎也不能免俗。”

百度上有一篇关于知乎高赞的回答:20多岁的年纪做什么,将来才不会后悔?出现这样的内容:

粗暴点,就是说:20多岁,谨慎被骗;20多岁,努力工作;20多岁,早日寻找梦想.......

这么一本正经的废话居然能得到高赞?

这跟从小家人念叨要好好读书、好好工作有什么区别?

可能区别就在于后者是家人的鸡毛蒜皮,一边是大V的高赞。前者让人熟视无睹,后者自带强者光芒。

所以,要在知乎取得高赞,怎么做?

四个字:参照微博,发一些心灵鸡汤;三个绝招:如下:

1、知乎不是喜欢以高学历自居?不是喜欢打造虚拟人设?那就学着来!

谢邀,刚下飞机,月收百万,熟人太多,匿了。

截图为证:工资XX万元,转账XXX万元。

2、知乎用户不是自视甚高、喜欢怼人怼物显示优越感?那就满足它的优越感。

怼拼多多割韭菜,怼快手视频垃圾,怼某某娱乐明星不务正业。

怼天怼地怼大V,不为别的,就是显示我比你高明!你怼的用户心上去了,用户的心自然给你了。

3、知乎用户他说喜欢鸡汤?喜欢诗与远方?那就来个暖暖的鸡汤,喂胖点!

情节一定要跌宕起伏,先穷后富,先美后丑,先屌丝后大神,先草根后成功人士。

内容一波三折,曲折婉转,将用户情绪控制的牢牢的。再无事呻吟两句,风花雪月一番,你就是别人的诗与远方。

写作的第一要义在于迎合,任何平台产生爆款都在于迎合。迎合大多数的认同感,让他们感动舒心,再稍微抖点机灵,露出点真理的尾巴,大家就越喜欢你的文章。

所以,要在知乎产生爆款,也记住一点:

纯干货可能只能带给你100赞,但纯干货+鸡汤故事+爆照美图能带来5000以上的赞。

三、搬运网络信息差

如果不会创造,怎么办?三个字:信息差!

从百度搬运到知乎,豆瓣搬运到知乎,公众号搬运到知乎。要写高质量的回答固然没错。但每天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搜索相关的内容,时间成本太高。

既然如此,就用数量来砸死质量。

每天回答3-4篇,一个月就是90-120篇,一年就是3万-4万篇,总有一篇能够砸中。

写的多意味着曝光度高,浏览量大;浏览量大,意味着点赞更多;高浏览量与高点赞又能够提升账号的权重,促进曝光量的增加,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不需要你写的太多,一两百字就好。就比如下面这个问题:如何看待拼多多领现金活动?

其中的一个回答,不到一百字,得到了13k以上的高赞。

不到一百字的回答,打字不超两分钟,也就一万多的赞,没人知道他怎么来的。

这个关于拼多多优惠券的问题,本就是赤裸裸的割韭菜,每个人心理清清楚楚。答主说了什么引起人灵魂震动的东西,引来这么多高赞?

可能他回答的比较早,时间比较靠前,在这个问题没上热榜之前,就运气好站对了队,迎合了大众。上了热榜,自然被推了上去。

所以说,质量不够,就靠数量来凑。凑多了,总会凑出好运气。一次高赞,一次热搜,基本就能一飞冲天,暴涨粉丝,持续引流。

如果你还嫌数量不够,再多申请几个知乎号,每天同样的办法搬运。一个号一年3-4万个回答,3个号就十万左右的回答。

回答多了,权重高了,自然能砸出高赞来。

这样做,辛苦是辛苦点,但是又效果啊!

四、总结

总的来说,要在知乎创造高赞,就要创造大众喜闻乐见的共识。

食物链养成,不是靠由上到下的控制,而是靠由下到上的依赖所决定。

不仅是知乎,任何搜索引擎诸如百度头条微博等都是如此。

以标题党裹挟媚俗,以热点绯闻制造冲突,用激烈观点迎合大众,将分外媚俗的回答,推送到更大的流量池。

而网络上的鸡汤泛滥、阶级对立、情感煽动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让用户看的舒心,最后留在大佬设计的平台之中,进行变现赚钱。

所以说,信息投喂从来都是自上而下兼容,人们喜欢什么,就投喂什么,知乎也是如此,要学会创造大众喜欢的东西才能获得真正的认同。

作者:天策姐

来源;卢松松博客,欢迎分享。

1.我觉得有三本装B圣典,很值得看一看。《乌合之众》、《1984》,还有一本就是今天提到的《娱乐至死》。看网上论争时,需要诉诸权威的时候,人们很经常引用这三本书里头的金句。读者先别气恼,我提到装B圣典,可没有贬低的意思。我认为,要成为装B圣典的书,需要具备一些特点。首先,就是要通俗易懂,又不乏深刻。通俗易懂,不乏深刻正是大师的绝活——深入浅出(我在大学时便以此教授们有没有料。只懂浅出的,有哗众取宠之嫌;只懂深入的,也许对问题还没能研究透,至少不适合当教师,只有做到深入浅出,方为大师)。其次,不仅不乏深刻,还能穿过表象,指出问题的核心,也就是有洞见。因为是洞见,论争时候,面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案例,读者都能以之为武器,狠狠刺穿问题的表象,刺出血来,所以引用就多了。最后,便是书中讨论的问题仍有现实意义,也许,永远不会过时。

2.诸位有时间,真的要好好阅读《娱乐至死》。虽然本书开头部分比较晦涩,第二部分提到的现象现在已经习以为常,而且本书提到的新媒介是电视,而我们现在除了电视节目,还更多接触互联网,但是读完,受益匪浅。我不是仅仅“把文字读完”,而是运用理性去理解书中内容,理解作者如何提出问题,论证问题;投入了自己的情感,用心体验作者在冷静不乏幽默的叙述下焦虑不已的问题究竟是什么。我觉得自己被说服了,并产生了警惕感,这种感受进而指导了我的行动。我开始思考并信服每天刷微博,刷知乎上抖机灵的回答等行为,正在通过改变我思维的语言,进而改变我思维的方式和结果,早已有人提到,现代人的思维正在变得“碎片化”。换言之,我觉得我在变蠢。这种体验使刷手机不再只和拖延症、浪费时间的罪恶感联系起来,还和获取的知识是真正的知识吗、我的思考能力在退化等更为严重的问题结合起来。有效地抑制了我刷手机的欲望。所以说,只要阅读,开卷有益。有些读者焦虑于“看过就忘。跟别人分享也引用不了。看书真的有用吗?”当然了,阅读应该配合写作,记忆、理解,这是最好的。但是即使是读过就忘,所读的内容依然会对你产生影响,即使你记不住书中的智慧金句。

3.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娱乐至死》的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和我的理解吧。书的3、4章讲的是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和思想。这两章描述的是,社会传递信息如果比较依赖印刷品,是什么情况。首先,民众必须识字,而且具有足够的专注力,拥有静下心阅读长篇文字的能力。因为文字是连贯的,读者要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去理解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铅字印刷方便读者“回看”,作者要慎重对待铅字,不然很容易被读者发现前后矛盾之处。而且印刷品的语言表达,即使加上繁复的修辞,使用开创性的叙事手段,读者也可能挑战成功,但如果是通过听觉接受信息,语言表达就需要更加的平白通俗,方便让听众听懂。

4.关照当下,信息多是通过图像或者图像配字的方式传达。很多人已经没法安心读完一段文字了。图像是直观的,图像中的逻辑关系是模糊的。但确实对观看者产生着作用。看看房地产的广告吧。美丽的海景房,爸爸和儿子在下国际象棋,广告词“大人物,大境界”。这幅广告摆在那里,观众自然会自己脑补因果关系:因为爸爸是大人物,所以住我们的好房子。因为住我们的好房子,所以儿子成长为大人物也是指日可待的。但是这些因果关系无需絮絮叨叨说出来,更无需细细推敲。广告摆着那儿,观众自然会感到视觉上的冲击,接受这看似有力合理却又模糊的结论,对广告内容产生向往。

5.再看看语言吧。上文已经说过,如果一段信息是说出来的,表达就该通俗平白。各位读者试着听写一段文言文,看看能默写,或者说能听懂多少,就可以深刻理解口语和书面语的个中区别了。即使是罗振宇的《罗辑思维》这样的读书节目,需要的也是听众而不是读者(罗振宇在访谈中提到,节目控制在55分钟左右,也是方便跑步的人边听边跑)。那么《罗辑思维》肯定是将需要脑力思考的书籍过滤一遍,换成通俗的语言才能吸引听众。

6.这里还要针对罗振宇的“二手知识”多讲几句。《罗辑思维》广受诟病的一点,就是看了节目,不代表读了“原著”,只是读了“罗振宇对原著的理解”,这些东西都是二手的,二手的自然比不上原汁原味的。罗振宇反驳,有什么知识不是二手的?精彩的观点自有它的源流所在。原著的作者同样是站在往昔大家的肩膀上,站得高了,有所生发,才能看得远。我对罗振宇的反驳是部分赞同的。我们该纠结的不是所谓的“二手”,道理很简单,让曹雪芹来为我们解读《安娜·卡列宁娜》,让海明威为我们解读《白鲸记》,夫复何求!我们该注意的是罗振宇传递这些信息的“方式”。受众如果期待的是通俗易懂,有趣生动,而这不是原书的表达方式,就一定有所损失。这跟一手二手无关,跟方式相关。

7.听《罗辑思维》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传递信息的方式,第二点是传递信息的思路。跟很多评论节目相似,《罗辑思维》更多是抛出一个观点,一个结论,让观众看完,感受“有所收获”,时间用得“值”。所以有观众说到,“《罗辑思维》会让你感觉懂得很多知识”,注意“感觉”这个词,透露出了不自信。产生这种感受,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罗振宇读书之后有了思考,产生某个观点之后,再搜寻佐证这个观点的材料,做成节目,所以观众接受的是某个观点和一些“例子“。从阅读某一本书到产生一个观点的过程观众是没有参与的,而作为材料的“例子”其实只是一个事实描述(不考虑历史书的错误记载),而事实之所以成为例子,是因为罗振宇赋予事实和观点之间以因果关系,而这个赋予因果关系的过程观众也是没有参与的。所以观众参与的是将罗振宇的观点和一些“钦定”的材料建立起联系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的脑力和逻辑思考强度是比较弱的。所以才会产生“感觉懂很多”的不自信之感。

8.这里插入一段建议,很多读者也许会有听喜马拉雅FM的习惯。听书也是学习方式的一种,但是也许你发现了,听书的内容都是比较限制的。之前看到一篇文章,传授听书的诀窍。里面提到一种方式,就是下载一个Kindle APP。然后购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让iPhone的voiceover功能读出来(安卓系统也有读书软件)。这样就能实现自己想读什么就听什么,解放眼睛。我自己也积累了一些经验。那就是听的书最好本身就是演讲录,理由如上段所论。选择演讲录来听,信息损失较少,因为演讲录本来就是面向听众的。我在每天睡前听了几本百家讲坛,速度调快,爽死了。

9.《娱乐至死》提到了政治方面的问题。最受欢迎的总统候选人不一定是准备实施有利民生政策的人,却一定是在电视节目中表现出色,能够吸引选票的人。看看川普讲演用的短句吧。也提到了通过电视节目传道其实是消解了宗教的仪式感,消解庄严和崇高。这也非常好理解,只要你去过佛庙,曾在在氤氲的佛香中走过,只要你曾来到教堂,望着它高高的穹顶,对彩绘玻璃赞叹不已,被悠扬的音乐所震颤,你说话会变得小声,甚至沉默不语,内心泛起一种日常生活难以激发的肃穆的感情,那么你就会理解,这些是电视传道节目不能带给你的。

10.《娱乐至死》还提到我更关注的问题。第10章“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里面点出的问题让我深思不已。确实,现在的教学更多强调“趣味性”,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学方式方兴未艾,对此教育界并没有深刻的反思。除了提出“连续播放PPT”、“破坏学生文学想象”等显而易见的问题,多媒体教学仍是作为一种利大于弊的教学方式在推广着。如果我们试着反思,就会意识到,现在孩子们的思维确实受到了新兴媒介的影响。比如有些孩子读到微博上140字以内的“名句摘录”就会觉得自己已经读完书本最精华的部分,如果能引用到作文里,那更是赚了。越来越多的孩子,失去了静心阅读一整本书的能力。他们熟练运用互联网,表现出“博览群书”的状态,收集信息的能力甚至超过老师,但是也只是停留在百度百科相关搜索,对信息进行思考整合的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加之基础教育中没有“逻辑学”的教学,学生也许很迟才能接受逻辑训练,或者并没能在校园接触到相关训练。而看过网路各路喷子混战的你们,肯定能深刻了解逻辑训练的重要性。

11.《娱乐至死》的观点带给我很多启发:学习本来就不是娱乐。学习本身有苦有乐,孔子说的“困而学之”,才是大部分人的状态,升学、求职是大部分人学习初始动力。如果希望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主动成为“学而知之者”,内容就一定不能过于艰涩,要减量,要有趣。而这种学习方式肯定是低效的。因为那些“有趣”的东西本质上就是加在学习上的娱乐成分。

12.所以,如果以后你的孩子冲你嚷嚷:“妈妈/爸爸,我看名侦探柯南也学到很多知识,为什么你总是说看动画片没有用!”你不要一味说“没用就是没用,好好学习才是正道!”这不是事实。事实“有用”,但是“低效”。这才是问题核心。因为看一集柯南,你也许只学到一个小知识,而同样的时间,你可以通过阅读了解更多。区别在效率,并不是有用没用。相信跟孩子讲清楚其中的道理,他自己会权衡利弊,至少也不会觉得你蛮横无理吧。

上一篇:刘德华 经典语录
下一篇:花容月貌 经典语录

相关经典语录

推荐经典语录

热门经典语录

  • 五五开骂人经典语录
  • 说说社会经典语录
  • 快手经典语录,快手社会语录短句霸气,快手里面经典评论
  • 将进酒唐酒卿经典语录
  • 嚣张by巫哲经典语录
  • 快手评论经典语录
  • 栖见的白日梦我中的经典语录,白日梦我金句,白日梦我经典台词
  • 鼠疫加缪经典语录瞎子
  • 最新经典语录

  • 虚伪的人生的经典语录,送给耍心机的人的语录 至虚伪朋友的经典语录
  • 中国人的素质经典语录
  • 翡翠玉石经典语录
  • 经典语录电影截屏
  • 狮子座 经典语录
  • 社会姐经典语录霸气
  • 电影北极之恋经典语录
  • 爱情宣言经典语录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