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关于生死经典语录
死时有什么事情发生?
作者:葛印卡老师
中国内观-vipassanavipassana.sutta.org链接为文章出处
要明白死时有什么事情发生,首先让我们了解死亡是什么。死亡就像川流不息的形成之河中的一个河湾。死亡看来是形成过程的终结,这对一位阿罗汉(完全解脱者)或佛来说,可能是对的;但对常人来说,形成过程的流动在死后仍然会继续下去。死亡会令一个生命的活动终止,但一个新生命的活动又会在下一瞬间开始。这边厢是这个生命的最后一刻,而那边厢就是下一个生命的第一剎那。就好像太阳刚落下又再升起,中间没有黑夜一样。死亡的一瞬间,又好像形成之书本其中一章终结了,而生命的另一章又在下一瞬间开始。
虽然没有一个譬喻能够贴切地形容这个过程,但我们仍然可以说,这个形成之流动就像在路轨上奔驰的一列火车。它到达死亡车站时会稍微减速,但不旋踵又以原来的速度前进,就算在站上也不会稍息。对不是阿罗汉的人来说,死亡不是终站,而是三十一条轨道的交叉口。火车一到站就会循着其中一条轨道继续前进。这快速的「形成列车」,凭着过往业力的能量为燃料,不断循着这条或那条轨道,由一站跑到下一站,从不歇息地上路。
「转轨」的过程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就像冰溶化成水,或水凝结成冰一样,一个生命到下一个生命的过渡,也是依循着自然法则的。根据这些法则,火车不仅会自动转轨,而且更会铺设下一段的轨道。对「形成列车」来说,死亡的交叉口,即是转轨之处,是极其重要的。在这点上,现在的生命会被弃置 (这叫做cuti,即消失,死亡)。身体会坏灭,而下一个生命立即开始 (这过程叫作patisandhi–入胎,或下一次出生的开始)。Patisandhi 这一刻是死亡一刻的结果;死亡的一刻制造入胎的一刻。因为每一次死亡会成就下一次的出生,所以死亡不仅仅是死亡,它同时也是出生。在这个交叉口上,生命转化为死亡而死亡又转化为出生。
所以,每一段生命都是为下一次死亡的准备。一个有智慧的人会尽用此生及为好死作准备。一个最好的死亡是最后一次的死亡,是一个终站而非一个交叉口,即是一个阿罗汉的死。在这情况下,火车再没有轨道可让它继续跑下去。不过,在未能到达这个终站之前,我们起码可以令下一次死亡引领到一个好的出生,使最终可以到达终站。一切视乎我们自己,视乎我们的努力。我们创造自己的将来、自己的褔祉或苦恼,也创造我们自己的解脱。
我们如何铺设让形成列车奔驰的轨道?要回答这问题,我们要明白什么叫做「业」(行动)。
我们健康或不健康的心念就是业。在进行意识、说话或身体层次的行动之前,这个行动的根源就是善或不善的心念。意识借着某个感官的接触而生起,然后sanna (想–观感、辨认)会评估这个经验,感受(vedana)升起,跟着一个习性反应(sankhara)就出现。这些行为反应是各有不同的。行为有多强烈?有多慢、深、浅、重或轻?反应深刻的强弱就会随之而异。有些像在水上划线,有些像在沙上划线,而有些就像在石上刻的一道纹。如果心念是善的,行动亦会如是,而其果实就会是有益的;如果心念是不善的,行为亦会如是,而它就会产生苦果。
不是所有这些反应都会成就一个新生命的。有些太浅,所以没有生出任何果实。有些较重,但会在此世用完,不会延续到下一生。有些更重,会随着生命的流转到下一世延续,但本身不会导致新生命的开展。不过,它们会在此生及下一世继续滋长。但是,很多业是bhava-kammas,或曰bhava-sankharas,即是会导致下一轮的出生、一个新生命的那种。每一个这样的bhava-kammas (会启动形成过程的行动)带有一种与某道生存空间的振荡共谐的磁力。某些bhava-kamma 会与同等强弱程度的bhava-loka (世界、空间)的振荡连结,而两者会循着关乎「业」的普遍法则而相吸。
某种bhava-kamma一旦生起,这「形成列车」就会被引领到死亡站前三十一条轨道的其中之一。这三十一条轨道其实是三十一道生存的空间。它们分别是:十一个kama lokas (感官空间,即四道低层次的存在,及七道人类及天人的空间); 十六个rupa-brahma lokas (精致物质身存在之所),与及四个arupa-brahma lokas (只余下心念的非物质空间)。
在此生最后的一刻,特定的bhava-sankhara 会升起。这道能推动下一生出现的sankhara(业力),会与相应的生存空间的振荡连结。在死亡的一瞬间,三十一道空间会全部开放,而生命列车跑上哪一条轨道,就视乎哪一种业力升起了。如同火车被导入某轨道一样。 bhava-kamma反应的力量会推动意识之河流进入下一次的存在。比方说,愤怒或恶意的bhava-kamma,既有炽热或躁动的性质,就会与一些低层的生存界别连结。同样地,带有metta (慈悲的爱)性质者,既有安详和清凉的振荡,就只会与一些brahma-loka 连结。这是自然的法则,而其高度「自动化」会保证整个运作过程不会稍有差池。
一般来说,在死亡的一刻,一些强烈的善或不善的业力会升起。比方说,如果一个人曾在这生杀害父母或一个圣人的话,关于这件事的记忆就会在死亡的一刻升起。同样地,如果一个人曾经作过深入的静坐修习的话,相类似的心境也会升起。
如果没有如此强烈的bhava-kamma的话,一道较弱的业力会升起。任何唤醒的记忆就会呈现它的业力。比方说,一个人也许会记得向圣人施食的善业,或者会记得曾杀人。诸如这些往业的反省会升起。要不然,与某些业力相关的事物会升起,例如会见到盛满布施食物的碟子,或用来杀人的手枪。这些叫作kamma-nimittas (征兆)。
在别的情况下,一些有关下一生的征兆或符号会出现,这叫作gati-nimitta (离去征兆)。这些nimittas会与生命之流所吸引到的bhava-loka (存在空间) 相应,例如某天人、或禽畜世界的景象。濒死的人常常经历这些带预报性质的征兆,就如火车的车头灯把当前的车轨照亮一样。这些nimittas 的振荡,与下一世存在空间的振荡是相同的。
一位好的内观修习者有能力回避通往低层次存在空间的轨迹。他清楚了解大自然的法则,并努力修习,任何时刻都为死亡作出准备。如果他年事已高的话,他更加会时刻保持觉知。有什么准备功夫要做的?修习内观,对身体出现的任何感受都保持平等心,俾能打破对不愉悦感受的习性反应。如此一来,惯常不断地产生不善的习性的心,就会养成一个保持平等心的新习惯。通常在死亡的时刻,如果没有非常沉重的业力升起的话,习性反应就会出现;而当缔造新业力之际,储存于仓库的旧业就会被搞动而升上表层,并随此而增强。
当死亡来临时,人很可能体验到非常不愉悦的感受。老、病、死都是dukkha (苦)。它们会产生较粗重的不愉悦感受。假如一个人不善于以平等心来观察这些感受的话,他很可能会以愤怒、不安,或甚至恶念作出反应。如此一来,有类似振荡的bhava-sankhara便会乘机升起。相反,对一些功夫纯熟的修习者来说,他们可以在死时努力保持平等心,以免对极度痛苦的感受作出反应。如此一来,就连深藏于bhavanga (推动新生命的业力之所)的相关bhava-sankharas 也不会有机会升起。在濒死之际,常人会心存畏怯,或甚至极度惊恐,因而怖畏的bhava-sankhara会乘时出现。同理,哀戚、伤痛、沮丧及其它情绪会随着与挚爱亲朋分离的念头而升起,因此相关的业力就会出现而主宰心念。
内观修习者用平等心去观察感受,从而减弱它的业力,使它不会在死亡的时刻升起。为死亡的真正准备是:养成一个惯性模式,就是不断用平等心去观察身心所呈现的感受,同时也了解无常(anicca) 的道理。
当死亡来临时,深刻的平等心习性会自动出现,而生命列车就会连接到一条容让下一世修习内观的轨道。如此一来,我们就会避免在一个低层次的空间投生,而往生到一个较高层次的空间。这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内观是不可以在低层次空间修习的。
濒死的修习者如果幸运的话,会有亲友在场协助维持一个良好的、没有悲悼与沉郁的法的氛围;这些人懂得修习内观和发出慈悲(metta) 的振荡。这就是最有利于安详死亡的环境。
有时候,非修习者也可以于死时获得一个有利的再生,这是由于善良的bhava-sankharas,例如慷慨、守德等一些强烈的、善良的质素。但是,一个资深的内观修习者有特别的成就,就是在于他能够使自己获得一个可以继续修习内观的存在。如此一来,通过慢慢减除储存于意识河流中的bhavanga的累世bhava-sankharas,他就可以缩短他的形成之旅而早些到达目标。
一个人能于此生与法结缘,都是源于往昔的善业。修习内观,让此生有所成就。然后,当死亡来临时,平等心念的体验就会相随,带来一个幸福的将来。
附注:一列转轨的火车这个譬喻,不应被误为转世,因为一个存在的个体不会从此生走向下一世。能传到下一世的,只有累积习性业力的能量而已。
一句话:视死如归!
IG战队在小组赛的生死局中,打的真的最精彩的一局了,自从宁王上场以后,IG整体的气氛又活跃了起来,不光是在野区控得死死的,而且在团战跟带节奏都特别的厉害,不愧是S8的MVP选手呢!
Shy这个人呢,可真的是让人捉摸不透,他在比赛中单杀了别人之后异地一脸的沉默,表情很严肃,但是呢他被别人单杀之后却异常的高兴!因为之前的传言说宁王跟shy不和,不和到不能同时上场,本以为这次宁王上场,shy会一脸不屑,但是这次他们两个人在赛场打的这么愉快,而且赛后握手根本就打破了这个传言!
而且自从宁王上场了以后,IG整体的运营风格都变了,之前小乐言只是在野区闲逛,而宁王就是四处gank抓人,而且赛场上又重复了很多次那句话:宁王来上能越塔!而且宁王上场之后,中路跟上路打的更加强势一些!
IG在生死局最后直接一波拿下TL,而且IG主打的就是打架莽,慢吞吞的还真不是他们的风格,而且在最后一波团战的时候,shy呢还主动站出来指挥了一波队友,让他们四个人去上路,而自己在中路!
但是因为sht没有敌方的事业,shy呢被敌方给包围!本以为shy会直接凉凉,毕竟这么多人打他,但是shy一顿操作,直接给对面来了个血条消失术,给对面打懵了!而且宁王的酒桶也是后续跟上炸死了敌方,看来IG对内的气氛又回来了!
而这场比赛中呢语音IG对内的气氛也是十分的欢乐,shy跟宁王的互动也是非常多,经常喊宁王来上能越!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转发评论!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呵呵,死和生有什么区别呢。。。。。。。。。能写成文字的东西还是真佛法吗。。。。。。。
无量天尊 " 四 谛 " 是 佛 教 关 于 人 生 的 颠 扑 不 破 之 四 条 真 理 , 集 中 了 佛 教 对 人 生 的 基 本 看 法 。 它 包 括 苦 、 集 、 灭 、 道 四 个 方 面 。 其 中 的 " 苦 " 谛 是 佛 教 对 人 生 所 做 的 价 值 判 断 , 指 出 人 的 本 质 是 痛 苦 的 , " 苦 " 伴 随 并 主 宰 人 生 。 若 无 所 不 在 , 无 时 不 有 , 具 体 而 言 有 生 、 老 、 病 、 死 、 爱 别 离 、 怨 憎 会 、 求 不 得 、 五 取 蕴 等 八 苦 ( 这 仅 仅 是 一 种 概 括 , 佛 教 还 有 二 苦 、 三 苦 、 四 苦 、 五 苦 乃 至 一 百 一 十 种 苦 等 无 量 诸 苦 之 说 ) 。 纵 向 来 说 , 人 生 之 过 去 、 现 在 、 未 来 三 世 皆 如 现 世 之 苦 , 人 生 的 过 程 就 是 连 续 产 生 和 忍 受 痛 苦 的 过 程 ; 横 向 来 说 , " 三 界 无 安 , 犹 如 火 宅 " , 现 世 生 活 如 苦 海 、 火 宅 , 漫 无 边 际 , 将 众 生 无 情 淹 没 。 作 为 佛 教 基 本 纲 领 和 理 论 枢 纽 的 " 三 法 印 " 包 括 " 诸 行 无 常 " 、 " 诸 法 无 我 " 、 " 涅 般 寂 静 " 三 个 命 题 。 而 前 两 法 印 则 是 " 苦 " 谛 的 强 化 和 展 开 。 在 佛 教 看 来 , 世 间 一 切 事 物 皆 因 缘 和 合 而 生 , 即 世 间 一 切 造 作 而 生 的 现 象 , 包 括 各 种 物 质 现 象 、 心 理 活 动 、 形 式 概 念 , 无 一 不 是 迁 转 流 变 , 不 遑 安 住 的 , 没 有 湛 然 常 住 , 永 恒 不 灭 之 事 物 , 正 如 《 金 刚 经 》 偈 云 : " 一 切 有 为 法 , 如 梦 幻 泡 影 , 如 露 亦 如 电 , 应 作 如 是 观 。 " 人 生 亦 如 是 虚 幻 不 实 的 佛 教 把 十 二 因 缘 说 、 轮 回 说 、 业 力 说 有 机 统 一 , 提 出 了 业 报 轮 回 说 。 它 既 否 定 了 灵 魂 不 灭 、 轮 回 不 断 之 主 张 , 又 否 定 了 不 承 认 灵 魂 和 轮 回 的 观 点 。 佛 教 认 为 , 世 界 是 一 个 流 转 循 环 的 过 程 , 人 生 在 世 只 是 其 中 的 一 个 环 节 。 现 世 是 前 世 的 结 果 , 后 世 是 前 世 的 延 续 , 一 世 转 一 世 , 没 有 穷 尽 。 一 个 人 只 要 未 得 究 竟 解 脱 , 则 他 必 将 在 六 道 中 轮 回 不 息 , 即 在 地 狱 、 饿 鬼 、 畜 生 、 阿 修 罗 、 人 间 、 天 上 的 流 转 发 中 进 入 下 轮 的 生 命 历 程 。 正 如 《 心 地 观 经 》 所 说 : " 有 情 轮 回 六 道 生 , 犹 如 车 轮 无 始 终 。 " 。 至 于 人 死 后 究 竟 入 哪 一 道 , 要 看 他 今 世 修 行 、 积 德 如 何 。 前 世 决 定 今 世 , 今 世 决 定 来 世 , 三 世 因 果 环 环 相 连 。 讲 轮 回 , 必 然 要 涉 及 轮 回 主 体 。 对 此 , 佛 教 内 部 则 有 不 同 说 法 。 一 些 部 派 承 认 有 实 在 之 主 体 存 在 , 如 犊 子 部 之 " 非 即 蕴 非 离 蕴 补 特 伽 罗 " 、 化 地 部 之 " 穷 生 死 蕴 " 、 经 量 部 之 " 根 边 蕴 " 等 。 而 作 为 佛 教 主 流 的 大 乘 佛 教 和 小 乘 佛 教 的 多 数 部 派 则 坚 持 " 无 我 说 " , 不 建 立 轮 回 的 主 体 。 在 轮 回 中 , " 业 " 是 轮 回 之 贯 穿 始 终 者 。 " 业 果 业 报 决 非 以 一 期 生 命 之 死 亡 而 终 了 , 死 亡 不 过 是 ' 色 身 ' - - 物 质 所 构 成 的 身 体 循 环 的 物 理 法 则 由 聚 而 散 。 生 命 并 不 是 纯 物 质 的 , 所 以 各 人 所 造 的 业 并 不 因 物 质 身 体 之 死 亡 而 消 灭 。 死 亡 之 后 , 业 力 会 自 己 驱 引 自 己 按 一 个 新 的 方 向 、 以 种 新 的 形 式 , 又 形 成 了 一 个 新 生 命 。 " 11 按 照 释 迦 牟 尼 的 说 法 , 众 生 的 生 命 并 不 与 死 亡 同 时 绝 灭 , 虽 然 一 般 的 精 神 活 动 由 于 形 体 的 破 坏 而 休 止 , 但 生 存 的 盲 目 意 志 、 观 念 ( " 无 明 " ) 以 生 时 的 活 经 验 ( " 业 " ) 为 其 性 格 , 留 下 深 刻 印 象 而 继 续 不 停 。 这 种 盲 目 的 生 存 意 志 、 观 念 发 生 作 用 , 就 具 备 了 形 成 人 生 的 可 能 性 , 并 产 生 与 以 往 业 力 相 应 的 色 身 。 " 12 此 外 , 中 国 还 有 一 批 佛 教 学 者 和 信 仰 者 曾 撰 文 阐 述 形 尽 神 有 之 观 点 , 如 东 晋 南 北 朝 时 代 的 慧 远 、 郑 鲜 子 、 萧 衍 、 曹 思 文 、 沈 约 等 。 慧 远 在 其 《 沙 门 不 敬 王 者 论 · 形 尽 神 不 灭 》 中 说 : " 化 ( 形 、 生 命 ) 以 情 ( 情 欲 ) 感 , 神 以 化 传 , 情 为 化 之 母 , 神 为 情 之 根 ; 情 有 会 物 之 道 , 神 有 冥 移 之 功 。 " 他 们 这 一 观 点 继 承 发 展 了 犊 子 部 之 ' 人 我 " 思 想 。 但 这 已 不 是 主 流 。 由 此 可 以 看 出 , 佛 教 主 张 形 神 可 分 。 尽 管 他 们 有 的 不 建 立 轮 回 主 体 , 但 总 有 一 个 东 西 贯 穿 其 中 , 虽 然 " 它 " 或 实 在 或 虚 幻 无 常 、 念 念 生 灭 。 生 是 五 蕴 之 和 合 , 死 是 五 蕴 之 缘 散 , 死 意 味 着 另 一 个 生 存 样 态 的 形 如 。 当 " 神 " ( 暂 且 以 此 代 称 所 谓 之 轮 回 主 体 ) 与 另 外 五 蕴 和 合 , 再 加 上 业 力 之 作 用 , 新 的 生 又 存 在 了 。 因 此 , 肉 体 仅 仅 是 五 蕴 的 缘 合 , 是 无 自 性 的 , 不 能 自 我 主 宰 的 , 因 而 也 是 不 值 得 留 恋 的 , 相 反 , 要 求 提 解 脱 还 须 对 之 进 一 步 否 定 。 佛 教 尤 其 是 大 乘 佛 教 认 为 生 死 本 无 差 别 , 皆 如 镜 花 水 月 。 如 《 放 光 般 若 经 》 卷 一 《 无 见 品 》 说 , 五 蕴 是 空 , 空 是 五 蕴 , " 其 实 亦 不 生 不 灭 " 。 《 维 摩 诘 经 · 弟 子 品 第 三 》 云 : " 诸 法 毕 竟 不 生 不 灭 。 " 有 人 说 " 寂 灭 " , 其 实 本 来 无 生 , 今 则 无 灭 , 生 灭 都 只 是 " 相 " 。 人 以 生 死 大 限 之 存 在 , 是 为 感 觉 和 知 觉 所 惑 , 理 智 相 信 了 语 言 , 如 《 金 刚 经 》 说 : " 凡 所 有 相 , 皆 是 虚 妄 。 " 当 能 悟 " 空 " , 则 无 生 死 。 同 时 佛 教 又 提 出 , 一 切 存 在 都 没 有 独 立 不 变 的 实 体 或 主 宰 者 , 一 切 事 物 都 没 有 起 着 主 宰 作 用 的 " 我 " , 一 切 事 物 都 不 是 单 一 、 独 立 的 、 自 我 存 的 、 自 我 决 定 的 永 恒 的 。 这 又 给 人 生 蒙 上 一 层 厚 厚 的 阴 云 , 人 是 身 心 之 假 合 , 五 蕴 之 缘 合 , 如 水 涓 涓 、 灯 焰 焰 , 念 念 生 灭 , 相 续 无 穷 。 人 的 存 在 状 态 是 无 常 的 , 不 能 自 我 主 宰 的 。 生 为 五 蕴 之 和 合 , 死 为 五 蕴 之 解 散 , 这 就 把 人 置 于 无 穷 的 恐 惧 中 , 犹 如 把 一 利 剑 , 悬 挂 在 每 个 人 的 头 顶 , 它 随 时 都 可 能 落 下 , 死 神 也 就 可 随 时 降 临 。 因 此 可 见 , 佛 教 对 现 世 生 活 充 满 无 奈 与 失 望 。 其 出 世 态 度 是 其 " 人 生 皆 苦 " 的 价 值 判 断 的 必 然 结 果 。 总 的 看 来 , 佛 教 出 世 从 根 本 上 追 求 的 是 一 种 精 神 上 的 超 越 和 升 华 。 虽 然 它 不 主 张 入 世 , 但 也 未 绝 对 排 斥 它 , 尤 其 中 国 的 大 乘 佛 教 , 援 引 儒 道 , 对 印 度 佛 教 中 之 对 人 和 人 生 的 关 注 进 一 步 发 掘 , 立 足 于 众 生 、 有 情 之 解 脱 和 永 超 苦 海 , 提 出 " 生 死 与 涅 般 不 二 " 、 " 世 间 与 出 世 间 不 二 " 等 思 想 , 进 一 步 沟 通 了 现 世 与 理 想 之 联 系 。 如 中 国 禅 宗 , 在 充 分 肯 定 每 个 人 起 初 生 命 所 透 露 出 的 生 命 底 蕴 与 意 义 的 基 础 上 , 融 解 脱 于 当 下 的 现 实 人 生 之 中 , 化 修 道 求 佛 于 平 常 穿 衣 吃 饭 之 间 , 强 调 随 缘 任 , 即 心 即 佛 , 认 为 " 佛 法 在 世 间 , 不 离 世 间 觉 , 离 世 觅 菩 提 , 恰 如 求 兔 角 " 、 " 一 念 悟 , 众 生 即 佛 ; 一 念 迷 , 佛 即 众 生 " 不再赘述. 无量天尊 。
有生就会有死。但是死亡不是一切的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对于觉悟的众生,死亡更是就此解脱轮回苦海,而获得永恒快乐的大好机会。
就好像你吹灭了一根蜡烛,正所谓人死如同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