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性思维 经典语录
#情感语录##正能量、励志、经典语录合集# 发散性思维的坏处之一:想到一件难过的事就会想起千千万万难过的事。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
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 是一种从不同途径, 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 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 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应循序渐进着力于三个层次: (1)流畅性。流畅性是发散思维的第一层次,即培养学生的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枚举较多的解决问题方案,探索较多的可能性。 (2)变通性。变通性是较多层次的发散特征,即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问题的良好品质。 (3)新颖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层次,也是求异的本质所在。即培养学生大胆突破常规,敢于创新的创造精神。
相信很多设计专业的人,在设计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的窘境:
· 灵感自觉不错,但发散过程中越发散越觉平淡;
· 不知道如何将想法视觉化。
产生上述创作瓶颈的原因,归根结底是还没有掌握熟练思维发散的逻辑,但个人的发散性思维其实完全可以通过日常训练得到提高。为此,康石石特别邀请了毕业于英国金斯顿大学 Graphic Design&Photography BA专业的同事Head. Y,以“光污染”的主题为例,通过实际项目推演的方式,直截了当为题主演示解决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顺利度过创作瓶颈。
以下来自:Head. Y英国金斯顿大学 Graphic Design&Photography BA徐冰工作室,雕塑项目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增强与病人互动项目英国红十字(British Red Cross)募捐项目汉艺国际 (H-Art) 视传学部 资深讲师一、“发散到中间卡住了,有什么方法继续下去?”在设计过程中,很多人习惯“自己的逻辑”将灵感套到主题上,并随着瓶颈期的来临而陷入自我怀疑中,怀疑目的,怀疑人生,最后开始忐忑作品集无法按时完成。
这个僵局,自然是有打破的方法。通过日常教学及教研会的讨论总结,加上我在国外学习时无数项目积累经验所得,为大家总结出以下两种最为容易接受及应用到创作中的方式:
1.“大—小—大….”原则
所谓“大—小—大”原则,我们先看具体案例:
在“光污染”的项目主题中,首先通过调研了解到其中一个细化点叫做“视觉污染”,可以说,“视觉污染”属于“光污染”大主题下的细化分支,亦可将其称为一个“小主题”。
之后,调研了解到“城市中杂乱的视觉环境”也是光污染的一种,但这10个字中包含的信息仍旧很多,比如“城市、杂乱的、视觉环境”三个词都可以继续发散出更多内容,这个阶段是大家很容易出问题的阶段,因为无法分清方向,便会造成每一个话题都衍生出很多想法,但却不知道哪一个更有用。
因此,这个阶段,大家需要在这样一个稍大概念时便做出自己的一个选择。以我个人为例,我对城市中纷繁复杂的环境并不感兴趣,所以在这一分支下,我并没有做更多深入,而是从“杂乱视觉环境”入手,去做更多发散。
其后,通过网络及查阅大量相关书籍文献,我从中抽离出一个概念:任何不想被看到的“反射(事物)都叫光污染”,即我不想看到的事物对我而言都是光污染。而“我不想看到的事物”,便将设计的情感更偏向于个人化,设计中便开始带有自己的影子。
于我而言,我特别不喜欢粘在身上那种bling bling的亮片,于是我决定选取“亮片”这个及充满视觉感受有代表个人感受的材质作为我想法的一个载体,然后我再根据这一视觉元素去决定表现形式,比如拼贴、海报、装置或者字体。
以上便是我就“光污染”这一主题的前期思考,抽茧剥丝式推演下来打击可以发现,其实主题的并不难,大家要在这一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细化”和“抽离概念”,而这也是所谓“大—小—大”原则的真实意义:大到小,深化主题;小到大,抽离概念。这样不断循环思考,将一个大而广之的话题,附上个人情感,让话题核心更深入且不可取代。
2. 找寻图像,寻求灵感
第二种方法,也是极为常用的寻求灵感的方法,但更建议大家在对话题稍有深化后再进行这一步,如今对于主题的把控度还不够成熟,如果没有主题的深化,很容易出现“找到的图片多数围绕话题本身,浮于表面,深度不够”这样子下来,还是没有头绪,白白浪费了时间。
而找图时,大家需要自己对于图片质量进行把控,这里的图片质量不只是说审美过关,还要与主题概念相关。而把控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我与大家简单分享下我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的一个习惯:在找图时,我会通过纸笔或者其他自己习惯的方式做以下记录。具体记录内容包括:
1. 我为什么选择这张图,哪些地方吸引到我?2. 我选择的这些图中,现在这张可以归到哪一类里,这类图片传递出的信息是什么?3. 这些图中可以分成几类,每一类间的关系如何,主题深入的逻辑顺序是什么?4. ........依照此逻辑,关于“光污染”图片找灵感方法,我的思考过程如下:
下面几张图,都给我一种光污染的氛围感,尤其是光晕开的外围,对我而言像是光污染的一个标志。因此我根据这个点继续发散,并与现实相结合,自己得出一个结论:外发光的物体都是光污染,比如佛光、荧光等。
另外,这个过程中,大家如果觉得文字记录过于隐晦,也可以采用画简笔画的方式,来帮助自己更直观的表达想法。
二、“我该如何将想法视觉化?”关于如何把想法视觉化,大家基本都看过或者听过创意绘画、创意拼贴、创意装置、创意材料等方式,方法都对,但用到自己的作品上,怎么看怎么契合不上,硬怼上去更是看着十分另类。将自己深入调研的结果初步予以视觉化其实也有具体方法可以借鉴,而大家最常遇到的“抽象概念无法转换”的问题,以下两种方法是在教学中,我对学生应用最多的:
1. 比喻、同义替换(具象、抽象)
其实一些抽象概念还是偏具象,只是大家可能未曾找到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这时候大家可以借助比喻或者同义替换的方式,将这一词汇变个说法,或者在此基础上不断变化同义词,将其变得立体。比如从光污染中,我找到了“室内照明过度”这个点,然后借助我的视野及认知联想到了“无影灯”。这便是一个典型的同义替换,让一个本来抽象的词变得更具象,更容易被可视化。
2. 深化细节、找概念
另一类抽象概念,蕴藏很深的含义,使得大家难以描述出其具体形象,这时候大家便需要在此想法的基础上,继续深化细节寻找概念,过程更像我最开始谈及的“大—小—大”原则。而我第一个mindmap图便可以看的比较直观:
在“光污染”这一主题下,我以其中推导出的某个想法做例子:我最终的想法为“用采访污染变大一种多余溢出的过载情绪”,其中“彩色污染”和“溢出的情绪”是最为关键的词语。之后我抽离出基本元素:
彩光污染→“刺眼的彩色颜料、彩色金属丝、碎玻璃.....”溢出的→“爆裂状、液态、射出”然后这些元素可以任意拼凑在一起,做多种尝试,最终形成最为合适的视觉。
以上是汉艺教研团队在教学中常用的引导学生思维发散的方法之一,而面对每一位留学生的项目时,考虑到学生性格及实力所在,引导其形成具体的思维发散方式。而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让大家成功收获理想院校offer,其中不乏转专业申请到CSM等顶级名校的案例:
最后,向题主推荐东尼·巴赞的思维导图系列书籍,篇幅不长,相对比较实用,但最重要的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在拓宽视野的之余,熟练掌握发散思维的方式与方法,才能最终提高自、自己发散思维的能力。
以上,望有帮助,如有疑问,可后台私信。
———————————————————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官方微信(kang-shishi)
如有艺术留学、院校、专业、作品集方面的问题,可私信康石石咨询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 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 例如,风筝的用途可以“辐射”出:放到空中去玩,测量风向,传递军事情报,作联络暗号,当射击靶子等等。 这种思维方法可广泛应用于企业产品开发。如鹅的综合利用,除鹅肉外,它的毛就有许多用途:刁翎,可直接出售;窝翎,用于做羽毛球;尖翎,供做鹅毛扇;鹅绒可加工衣、被、枕等产品。此外,鹅血可以加工血粉作饲料添加剂,鹅胆可作胆膏原料,鹅胰可提炼药物等等。
多方面,多层次,随意性,探索求知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