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生活是自己的经典语录图片
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
------读《走到人生边上》有感
终有一天,我们也将走到人生边上,朝前看看,也朝后望望。因为“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谁也逃不掉。说不定也会留些手稿,给后辈讲讲过去的故事。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是对杨绛先生最好的诠释,她与钱钟书先生的故事自是让许多同时代的人都心生羡意,而她的语录、文学作品更是激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为他们指明方向,化归坦途。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在晚年创作的一部充满哲思与意趣的散文集。书里谈到了有关本性、灵与肉、天命的思考,更是指出人生的价值在于遵循“灵性良心”,去要求、修炼、提升、完善自己。也许可以为正处在迷途的你指点迷津,授你以渔。
书里谈到了“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这个问题可以说是贯穿我们人类的始终,作为一个基本问题而存在的。据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生理的、本能的、无意识的东西,缺乏逻辑性,只是追求满足,无视社会价值。“自我”是理性的,通达事理的,与激情的“本我”相对,是可以控制的。“超我”负有监督“本我”的使命,有道德良心、负罪感,具有自我观察、为自我规划理想的功能。
这三者之间的斗争也就是灵与肉的斗争,肉体的一面自称“本我”。这个我,有无穷的欲念,要吃好的,要穿好的,要讲究衣着,要居处舒适,要游玩嬉戏,又喜新厌旧,要纵情逞欲,没有餍足。而后“自我”的理性会显现出来,不该纵欲放肆,不该贪念无终,控制着“本我”的恣意任性,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引导着“本我”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超我”这样一个神一般的存在,一般人是触不能及的,而在日常生活中所能见到的也少之又少,也许是踏破红尘,青灯古佛旁的人才能拥有的吧。
因为这个世界联系的普遍性,所以灵与肉自然不可置身事外。二者之间既有矛盾,必有斗争,经过斗争,方得统一。孔子曰“已亦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这个“内自讼”说的就是灵与肉的斗争。二者之间不停不息,至死方休。
杨绛先生曾在给青年人的回信中写到: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虽然客观上点明的是学与思的道理,但剖析内里,会发现研究的是“本我”与“自我”的问题。“本我”单纯作为一个客体没有主观意识的存在,是没有逻辑性、散漫无知的,虽然也有对人生的探索思考,但若失去“自我”的强调,都是浮华,虚无缥缈的。“自我”在没有“超我”的指导下,它起着一个统领全局的作用,你会怎么样,是什么样,完全取决于“本我”的基点和“自我”的拓展延伸。
王小波也曾说过: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这里揭示的也是“本我”与“自我”的关系,灵与肉的斗争。人的灵性良心也就是“自我”自然是希望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但与肉的斗争也就是“本我”它自带的惰性、贪欲总是得不到控制和约束,这才造成“自我”对“本我”的失望,但又无能为力的局面。
但在灵与肉斗争的过程中,二者之间相互接触,相互了解,随着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二者又会在某个阶段达到一定程度的统一。作为人的灵性良心不能全然地压倒血肉之躯,只能适度让步。况且灵性良心完全占上风的并不多。血肉之躯吞没灵性良心的,倒也不少。但是最常见的,还属灵与肉之间不同程度的妥协。
青年作家卢思浩在书中就写道:爱的时候不辜负人,玩的时候不辜负风景,睡觉时不辜负床,一个人时不辜负自己。从这里就能看到灵与肉还是可以得到妥协,达到统一的。人的灵性良心即使只占据了五分之一的上风,那这个不辜负也是一个很不错的结果了。肉体虽依然是纵欲的态度,但在灵性良心的教化下,也能得到不错的反响。
山本耀司也曾说过:“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肉体之躯虽无逻辑性可言,但真到遇见问题的时候,自是会和灵性良心统一战壕,一致对外。这时“自我”所展现的灵性良心得到了“本我”的支持,更是能在某事上如否极泰来般不同凡响。
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是作为人本身发展的全过程,二者之间相互斗争、相互冲突,又相互理解,相互统一,最后产生量变,得到一个质的提升。在这个冗长甚或乏味枯琐的过程中,人的灵性良心不能放弃对血肉之躯的救助,正是二者这样相辅相成,才能得到最后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果。虽说人在当时的处境中,像漩涡中的一片落叶或枯草,身不由己。但还有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用先生称呼女士专属于清末至开国那段时间,由于“新文化”和“女权”思想的流行,开始追求西化和男女平等,于是不论男女都可称先生,当然一般是对于较有知识或身分的人,而现在已经不会再叫女士为先生,而对一些人的称呼,譬如杨绛先生,还是沿用下来了 这是中国近现代才有的对某些在一个领域(主要是文学、政治等特殊领域)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力的女性的称谓。如宋庆龄先生(国母)、何香凝先生(廖仲恺先生之妻)、冰心先生、杨绛先生等等。 前日在洪晃的博客上,还见到有人称章含之为章含之先生(章士钊之女、已故著名外交家乔冠华之妻,著名作家,洪晃的母亲)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 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
“她坚韧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她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她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杨绛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这是网络上对杨绛最真实最透彻的评价,穿越时间的荒野,她从上个世纪一路走来,过好自己的小幸福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小家融入到家国之中,用自己最平淡的文笔描写出最细腻的感情,她用自己独具一格的写作方式记录下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
杨绛出生于江苏无锡,所以杨绛先生那种与生俱来的温柔浪漫的气质与她生活的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杨绛先生的散文在当今文学评论家的眼里有一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读者会被其中的优雅干净的词语给吸引,时而又被其韵味所痴迷,在其丈夫钱锺书的心里,一直觉得妻子的散文在自己水平之上,还称自己应该多向杨绛学习,可见杨绛先生的魅力之大以及文学功底之深
饱肚诗书著作佳
常有人问为什么后人要称杨绛先生为先生?各位有所不知,这先生一般都是对那些真正做学问,研究文学理论的那些学者的尊称,杨绛虽然为一女子,但她从小就爱读书,长大也热爱做学问,对于文学的研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被圈内的学者所称赞,后人阅读了她的文章无不被她的才华所打动,正因为如此,大家便把亲切地称呼她为“先生”了。她一生中为中外文化交流贡献了很多力量。
在那时候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写的《堂吉柯德》在西方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思想价值和学术意义不容小觑,鉴于杨绛之前有的语言经历,国内的编委会决定把这项工作交付给杨绛先生,接受了这份工作以后杨绛先生便开始自学西班牙语,经过了两年的学习她才开始正式进行翻译工作,通过几年的翻译,克服了当时环境下的种种困难,在1978年终于得到了出版,杨绛先生翻译的《堂吉柯德》是最贴近作者本意的权威译本,正因为如此,在这之后杨绛还受邀参加了国宴,西班牙的国王还亲自授予她了十字勋章,可见对于杨绛来说这是何等的荣幸,对于亿万的中国人来说又是何等的骄傲。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
胡秉言曾在《追寻》中写道“相偎知冷暖,陪伴共惜真”,钱锺书与杨绛先生在清华校园一见钟情后便私定终身,他和她初时便一见如故,两人恋爱时如胶如漆无法将彼此分开,即使身隔异地两人书信也不曾断过,他们可以接受轰轰烈烈的爱情,也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小确幸,两人在留学闲暇之余常常对坐读书,分享读书的经验与快乐,老了以后也能相濡以沫,锺书曾评价杨绛先生是“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人活于世能得到一份真爱,两人能相互理解彼此尊重,一起携手到白头是何等幸福的事情。
纷乱的人世间,除了你以外所有的繁华都是虚无的背景,自从钱锺书的遇到了杨绛,之后的故事里,钱锺书的眼里只有杨绛,只有他们的家, 同样杨绛先生也是。 “今天把墨水瓶打翻了”“今天不小心把房东家的门轴弄坏了”,每当钱锺书认错的时候,杨绛都会安慰他说到“不要紧不要紧,我回去都会安排好”,这句话仿佛给锺书吃了一颗定心丸一样,等杨绛回去以后自然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得妥妥帖帖。在世人面前钱锺书是国内一代文豪,在杨绛眼里是一个应该受到保护的孩子,两人互相依赖,互相帮助,把他们的小家变得分外美好。
钱钟书
和她在一起这么多年,从未后悔过娶她做妻子。
钱钟书
遇见她前从没想过结婚,遇见她后从没想过和别人结婚
钱钟书
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分离。
听了钱钟书对杨绛说的话,你是否也有感同身受的心动呢
杨绛先生一路走来,佳作无数,受世人好评,同时作为一个妻子又尽心尽责保护着他的丈夫和孩子,她经历过几个复杂的时代,但她却能保持初心把自己的一生过得充实有趣,我们应该高兴在此时代出现此人,我们也能从她的经历里受益终身。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又能否学习杨绛先生的平淡如水的内心,把自己高尚有趣的灵魂保存在这个浮躁的人世间也是我们现在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