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品红楼梦经典语录
我从小开始看百家讲坛,可以说是它带我走进了历史的大门,对它产生一种不可明言的感觉。小学看不了太多的历史书,就一集一集的看百家讲坛。像听故事一样去学历史,长大了就会有兴趣去认认真真读一些当时听到过的故事的史书,也不觉得枯燥。可是后来我不知道怎么回事,百家讲坛不讲历史了,讲各种类似于论语这样更适合自己读的经典。就兴趣不大,再后来,我偶尔看到了一个系列是讲甄嬛传中的什么。我当时看的都流泪了,我想,我从小喜欢的那个为我打开历史大门的百家讲坛彻底离我而去了。再后来,我还是会有一搭没一搭都去看一下。我看到了和健康讲座一样的系列,我彻底无语了。自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看过这个我喜欢那么多年的节目了。其实说实话,小时候我对整个科教频道都喜欢。比动画片更吸引我,不知道为什么,大概是收视率的追求,它越来越俗气,越来越去迎合,而不是去引导。不过最近几年的诗词大会之类的,我也重新有了点希望。希望科教频道能真正做到科教。
易中天品三国很容易懂,比较诙谐,建议研究不深的人看看很好。 刘心武揭密红楼梦我个人认为看法比较好,尤其是在秦可卿和贾元春方面讲得很好。 现在新华书店可以买到《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揭密红楼梦》电视上不放了,书上也是有的,内容一样
我也常看百家讲坛,我的看法是:有学术性,趣味性,但缺少时代性,及现实意义. 1.如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揭密红楼梦,还有清十二帝等.大多是对古代文化的探讨研究. 其实,作为主流媒体的央视,完全可以让那些大家学者们讲讲如,各国之政治制度,当今世界之经济发展,现代新思潮,新价值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民主与法制建设,亚洲四小龙之崛起,历次世界大战,抗日战争,民国史等等,要讲得太多了. 2.令人深思的是对现时之百家讲坛,讲者滔滔不绝,听者津津有味,从来无人置疑其现实意义. 我们希望讲坛有一个结构性的变化,使其具有显明的时代感特征,更充满活力,使更多人爱益. 个人浅见,望共同探讨!
图说:在新书发布会上,刘心武给孩子们讲《红楼梦》风筝大会的故事。
【环球时报记者 张妮】“刘爷爷,您最喜欢《红楼梦》里哪个人物?”一个十几岁的男孩问。“我最喜欢贾宝玉。因为贾宝玉对社会地位不同的人平等对待,而且有同情心。”刘心武答。“如果面对成年人,您的答案是什么?”这位著名红学家回答《环球时报》记者:“妙玉。”“这就证明,我向孩子们推广《红楼梦》时会尽量避免个人学术立场,尽量采取中性的态度和叙述,这套书也是这样的观点。”刘心武口中的这套书,就是他刚刚出版的《刘心武爷爷讲红楼梦》(6本)。在新书发布会上,几名小书迷还重现了“海棠诗社”的吟诗派对。11岁的“贾宝玉”扮演者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最喜欢“海棠诗社”的故事,因为“大家一起读诗特别有意思。”对于这套儿童版红楼梦,刘心武的原则是,只讲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美好的画面、美好的场景。比如,“迎春穿花”,讲贾迎春在花荫下,用花针穿茉莉花,做成项链。“一个懦弱的女孩,在秋日的午后默默地享受她宁静的快乐、生命的尊严。我要告诉孩子,对懦弱的生命要给予一份欣赏和怜爱。”刘心武说。
刘心武给孩子们讲解《红楼梦》风筝大会。
先给孩子的心灵布一些香草,撒一些花瓣
环球时报:您怎么想到要创作给孩子读的《红楼梦》?
刘心武:我写关于《红楼梦》的书、讲《红楼梦》,是一个偶然的触发。2005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邀请我录制节目。之后一说《红楼梦》就有很多人知道我,好像我在《红楼梦》这方面的发言权挺大似的。实际上我一开始并不是想在这方面造成多大影响,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但在这以后社会上愿意听我讲和看我书的人特别多,我就觉得自己的使命并不是在红学研究方面的建树成果,而是推广《红楼梦》。现在我就把推广工作进一步扩展到我们民族目前最小的一代。当然还有一些具体的原因。近几年,我的孙女长大了,我之前的小粉丝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如何让这些孩子也知道《红楼梦》?现在越来越多家长、教师意识到,要学习中国文化,最好的入门就是读《红楼梦》,因为它把中华文化的精华基本都囊括进去了。从文学形式来说,文言文、白话文、诗词歌赋、骈文、楚辞等都有,更不用说佛学、道教的理念,以及家庭伦理、园林文化、饮食文化等,这里无所不包,等于是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百科全书。但现在有些家长强行让孩子读《红楼梦》原文,或者家长给他读。结果孩子不了解书中的社会背景、家庭背景,读不进去。年轻家长希望我给下一代创建一种孩子们能接受的《红楼梦》讲述。这个文本和音频就是这么产生的。
环球时报:《红楼梦》里可能有一些少儿不宜的内容。“儿童版红楼梦”对于内容的取舍有什么标准和考量?
刘心武:第一,在这套书里,我摒弃了个人有关观点,绝不探讨秦可卿真实出身什么的。我也不完全站在我的老师周汝昌先生的立场,完全弘扬周派红学研究的成果,而是保持一个中性立场、中性叙述,把各种不同流派红学研究者都公认的一些通识性知识讲给孩子们,求得一个关于《红楼梦》的最大公约数。第二,这套书化繁为简、化深为浅、化整为零。红楼梦是浩大的文本,一回一回讲对孩子不适合,我把它简化为50个话题。第三,儿童不宜的内容都不讲。比如,爱情我不讲,我讲贾宝玉、林黛玉的时候就说少男、少女怎么在一起游戏,讲他们的友情不讲爱情。婚姻更不讲,还有一些人际冲突、勾心斗角都不讲。只讲里面的诗情、画意。先给孩子们的心灵布一些香草、撒一些花瓣,形成一些关于《红楼梦》的亮斑型的美丽记忆。让他们知道《红楼梦》是美丽的,里面关于青春的描绘是有趣的,先用这些东西来熏陶孩子。
刘心武接受《环球时报》专访
练好中国文化的童子功
环球时报:您认为将中国名著改成儿童版本的意义何在?《西游记》《水浒传》等很早就有儿童版,《红楼梦》为什么现在才出现比较正式的儿童文本?
刘心武:意义很大。现在童书很多,音频平台上讲故事也很多,但外国故事占很大份额。我一点不反对,我举双手赞成,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应该接受外来文化,整个人类的优秀文化都应该吸收。但我觉得首先要重视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说中国话,用方块字来阅读、写作。我们的母语留下了这么瑰丽的文本,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他一下子读原文可能困难,读普及性文本就可以在他的成年阅读之前留下童子功。中国古人很讲文化童子功,比如说学戏,没有童子功长大后演不好。古人做了很多童蒙、启蒙的工作,比如《三字经》就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儿童化、普及化。现在,新的时代也应该有人做这件事。至于为什么别人不做我回答不了,我意识到了我来做,大家应该支持我,鼓励我。
环球时报:有专家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文学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存在一种意象,比如《红楼梦》的想象空间特别大,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也可以从那个角度思考。您是否认同?
刘心武:说得对,这个意见很好。《红楼梦》里有适合儿童的,也有适合老年人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人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我们现在说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传统太丰富了,所有中国人都可以从《红楼梦》入手。很多人让孩子读唐诗、宋词,很好,其实《红楼梦》里的一些诗词水平不在唐诗宋词之下。比如,林黛玉写的“咏柳絮词”《唐多令》: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比宋词的一些名词还好,多厉害!你读《红楼梦》等于把唐诗宋词也领略了。它里面也有非常通俗的语言,像刘姥姥说,“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把大家笑成一团。这在其他的古典文本里很少见。
新书《刘心武爷爷讲红楼梦》
《红楼梦》最反对以“最”打头问问题
环球时报:您在“百家讲坛”中阐述的一些红学观点,也引发一些争议,您怎么看这些不同意见?
刘心武:我在“百家讲坛”主要是展示自己在《红楼梦》研究中的独特观点。探究秦可卿的血统和出身,这是很偏门的一个研究路径,引起了轰动。可能人们觉得新颖、好奇吧,收视率特别高。后来出了同样的书,销量也特别好。那么抨击的意见就出现了。那时有人问我,人家批评你、否定你,你生不生气?我真的不生气。因为我有一次见到了新华书店的经理,他说:不管你的观点怎么样,自从你的讲座出来后,新华书店全国各门店《红楼梦》的销量都直线上升。我才明白,我的观点正确不正确不重要,中国人应该读《红楼梦》,这很重要。我等于是在推广《红楼梦》方面起了点微薄的作用,我感到很欣慰。
环球时报:研究《红楼梦》20多年来,您认为它最大的魅力是什么?
刘心武:《红楼梦》其实是最反对以“最”打头来问问题了。比如说两个女主角林黛玉和薛宝钗,作者老让她们平起平坐,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册页上她们两个合为一幅画,合为一首判词。她们是“两峰对峙、双水分流”,不分名次。所以我们谈《红楼梦》不用最字,可以各取所需,你有你的最,我有我的最。
《红楼梦》还有非常深刻的思想性。它一开头就写:浮生着甚苦奔忙。我们浮萍一样的生命每天那么辛苦,为什么?这是对人生目的的终极追问。人的生存意义是什么,《红楼梦》在200多年前就提出来了,伟大不伟大?这在《水浒》《三国》里都没有过。西方是伏尔泰、卢梭较早提出的。《红楼梦》不得了,真不得了!
不错,每天中午吃完饭看
哪个想呆在这种鬼地方哟。 ……然后韩信就和那个南昌亭长绝交了~~~不跟他玩了! .那个封印就在手里磨阿磨,磨阿磨,等到方的都磨成圆的了,还不给人家!~ “这么多人你不追,偏去追那个韩``什么信的” 他(韩信)经常去蹭饭吃的一家叫南昌亭长……把饭先做好,等他来了就吃完了——人家讨厌他嘛……他脾气还大的不行,一甩袖子,绝交。 您老人家(南昌亭长)是个小人啊。 韩信大笑“想不到我今天与樊哙这种人为伍啦!”——樊哙怎么了吗? (胶西王卖官):和尚摸得,我摸不得?秦始皇卖得,我卖不得? .他好看啊,他帅啊,他酷啊,没有用啊。(知道说谁呢么?) 大夫范蠡下海经商,据说还带了一个小蜜 .刘邦对萧何说:你小子他妈的跑哪去了! 萧何:我去追人才去了, 刘邦:谁啊? 萧何:韩信。 刘邦:扯——淡。 .空城计不符合逻辑啊,你想想,司马懿十万大军开过来了,他诸葛亮叫几个老兵去扫地,大开4城门,再叫2个小孩在他身边,他自己呢,拿着张琴唱卡拉ok… 再说了,司马懿当时十万大军,就一点办法都没有,我看不会吧…… 第一,当时司马懿看诸葛亮神态自若,听琴声平稳,说明他俩离的很近嘛!你司马懿派一个连队进去打探打探虚实不行吗? 第二,诸葛亮高高在上,司马懿就不会找个神箭手把他给射下来?(哈哈~~) 第三,司马懿十万大军啊,你把诸葛亮的城池围他个三天三夜,看他到时候会怎么样嘛! 所以我说,空城计这件事,是决不会发生在诸葛亮身上滴~~ 吕布想:曹操这个贼,狡猾狡猾地
清朝入关前将领们都学三国,把《三国演义》印了1000本,发给各个将领作内部文件.... 司马懿是个知识分子...... 不服周,不服周,老子奏丝不服周~(武汉话,作痛苦状...) 宝贝,你回来吧,好不好? 别闹了,跟我回去吧…… (说的是曹操劝老婆回家) 《品人录》121页:武则天拿着那张旧船票,重新登上了后宫这艘豪华游艇。 曹操他吃不讲究,穿不讲究,住叶不讲究,常年在外行军打仗,估计他女人也不讲究,只能将就 曹操是喜欢美女的,他不管走到哪里都喜欢“搂草打兔子”,收编一些美女什么的! 这个时候的曹操因为刚刚出道,二十岁还不太懂得官场,是个生瓜蛋子。以为他当了一个副县级的公安局长就怎么了不起了,他放出话来谁敢违令格杀勿论,结果蹇图这个大尾巴狼撞上来了,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只好硬着头皮把他打死。” 曹操从中央到地方,又从地方到中央,给朝廷写了无数的建议,都如泥牛入海,杳无信讯。 男孩子小的时候不调皮的长大了没出息. 就使我们觉得袁绍这个人好像有一种天才,凡是对他有利的正确的意见他一定是不听的,凡是对他不利的错误的意见他一定是要听的,那才是怪了。 政治上失利,道义上失理,战略上失策,指挥上失误,用人上失当,组织上失和,有此六失,还不失败,那才叫天理不容。 因为大概袁绍这个人也是一表人才,是一个帅哥,然后他三个儿子当中小儿子最帅,于是袁绍就认为老帅哥的接班人那就应该是小帅哥,荒唐嘛,这不是荒唐嘛! 袁绍这个人政治上短见,军事上弱智,组织上低能。 (袁绍)整天在家里面大会宾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办沙龙,开party,车水马龙,门庭若市。这个事情当时就引起了当局的注意.
“哪有说大侠用斧头的,或者是两把铁锤(作企鹅状),这不成体统.所以说剑是很高贵的。” “晁错说:‘那不管啦,削之亦反,不削亦反!’那我们就搞他一下!结果两个人一看,还真反哪!” “刘邦想‘对啊,这个时候不能骂韩信哪,这个时候不能得罪他,可是我已经骂过了呀。’继续骂:‘混蛋!男子汉大丈夫建功立业,要当就当个真齐王,干吗当假的呀!’” “我要是把衣服让给别人穿,那是‘以身相许’! “晴雯又没和宝玉那个,和宝玉那个的是袭人!“ “韩信刚参加工作那会儿... “ “我被你雇佣了,我是忠心耿耿给你谋划,如果我的主意你不听,byebye,我换一个老板。 “ “韩信是待业青年““ 刘邦:我是流氓我怕谁啊““ 朝廷派人去查吴王,也没有发现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嘛” “杨奉、董承就把皇帝迎回洛阳……从长安到洛阳一走就是一年,天子就成了‘浪子’”
新解《红楼梦》系列
新解《红楼梦》01_曹雪芹其人其书(上)-周汝昌
新解《红楼梦》02_曹雪芹其人其书(下)-周汝昌
新解《红楼梦》03_曹雪芹的生平与家世-顾平旦、张书才、沈治钧
新解《红楼梦》04_《红楼梦》是怎样写成的(上)-蔡义江
新解《红楼梦》05_《红楼梦》是怎样写成的(下)-蔡义江
新解《红楼梦》06_漫话宝黛钗-李希凡、张庆善、孙玉明
新解《红楼梦》07_是是非非王熙凤-周思源、吕启祥、丁维忠
新解《红楼梦》08_大观园里的丫鬟们-李希凡、蔡义江、卜键
新解《红楼梦》09_《红楼梦》的诗词曲赋-蔡义江、吕启祥、曹立波
新解《红楼梦》10_《红楼梦》的艺术个性(上)-周汝昌
新解《红楼梦》11_《红楼梦》的艺术个性(下)-周汝昌
新解《红楼梦》12_《红楼梦》的思想与研究流派-段启明、张俊、孙玉明
新解《红楼梦》13_《红楼梦》的思想-冯其庸
新解《红楼梦》14_《红楼梦》的言与味-王蒙
新解《红楼梦》15_周汝昌答疑《红楼梦》(上)-周汝昌
新解《红楼梦》16_周汝昌答疑《红楼梦》(下)-周汝昌
新解《红楼梦》17_《红楼梦》的空间叙事艺术-张世君
新解《红楼梦》18_大观园与清代园林艺术-顾平旦
《红楼六家谈》系列(共12集)
20041130红楼六家谈(一)胡德平:曹雪芹的创作思想-胡德平
20041201红楼六家谈(二)胡德平:曹雪芹在香山-胡德平
20041202红楼六家谈(三)周思源:亦石亦玉说宝玉-周思源
20041203红楼六家谈(四)周思源:孰优孰劣话黛钗-周思源
20041207红楼六家谈(五)刘心武:揭秘秦可卿(上)-刘心武
20041208红楼六家谈(六)刘心武:揭秘秦可卿(下)-刘心武
20041209红楼六家谈(七)蔡义江:诗人曹雪芹-蔡义江
20041210红楼六家谈(八)蔡义江:大观园里论诗才-蔡义江
20041214红楼六家谈(九)吕启祥:王熙凤的魔力与魅力(上)-吕启祥
20041215红楼六家谈(十)吕启祥:王熙凤的魔力与魅力(下)-吕启祥
20041216红楼六家谈(十一)梁归智:《红楼梦》的断臂之美-梁归智
20041217红楼六家谈(十二)梁归智:曹雪芹的超前之思-梁归智
《红楼梦里的配角》系列
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配角01_《红楼梦》里的坏男人-周思源
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配角02_《红楼梦》里的小人物-周思源
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配角03_《红楼梦》里的大丫头-周思源
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配角04_晴雯之死与袭人之冤-周思源
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配角05_穿针引线刘姥姥-周思源
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配角06_莫名其妙赵姨娘-周思源
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配角07_举足轻重说贾母-周思源
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配角08_红楼二尤-周思源
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配角09_侠骨柔肠柳湘莲-周思源
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配角10_《红楼梦》里的小戏子-周思源
《揭秘〈红楼梦〉》系列
20050402揭秘《红楼梦》01_刘心武谈红学(上)-刘心武
20050409揭秘《红楼梦》02_刘心武谈红学(下)-刘心武
20050416揭秘《红楼梦》03-贾府婚配之谜-刘心武
20050423揭秘《红楼梦》04-秦可卿抱养之谜-刘心武
20050430揭秘《红楼梦》05-秦可卿生存之谜-刘心武
20050514揭秘《红楼梦》06-秦可卿出身之谜-刘心武
20050521揭秘《红楼梦》07-帐殿夜警之谜-刘心武
20050528揭秘《红楼梦》08-曹家浮沉之谜-刘心武
20050604揭秘《红楼梦》09-日月双悬之谜-刘心武
20050611揭秘《红楼梦》10-蒋玉菡之谜-刘心武
20050618揭秘《红楼梦》11-北静王之谜-刘心武
20050625揭秘《红楼梦》12-秦可卿原型大揭秘(上)-刘心武
20050702揭秘《红楼梦》13-秦可卿原型大揭秘(下)-刘心武
20050903揭秘《红楼梦》14_秦可卿被告发之谜(上)-刘心武
20050910揭秘《红楼梦》15_秦可卿被告发之谜(下)-刘心武
20050917揭秘《红楼梦》16_贾元春原型之谜-刘心武
20050924揭秘《红楼梦》17_贾元春判词之谜-刘心武
20051008揭秘《红楼梦》18_贾元春死亡之谜-刘心武
20051011揭秘《红楼梦》19_妙玉排序之谜(上)-刘心武
20051012揭秘《红楼梦》20_妙玉排序之谜(下)-刘心武
20051013揭秘《红楼梦》21_妙玉身世之谜-刘心武
20051014揭秘《红楼梦》22_妙玉情爱之谜-刘心武
20051015揭秘《红楼梦》23_妙玉结局大揭秘-刘心武
2005.01.20.红楼梦里的配角(11集)
2005.04.02.刘心武揭秘《红楼梦》(44集)-刘心武
2008.03.31.周岭解密曹雪芹(10集)-周岭
2008.06.07.《红楼梦》中的端午节(1集)-周岭
2009.01.24.《红楼梦》中的春节(2集)-周岭
2010.03.11《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17集)-刘心武
也许有漏的吧 不过总体来说还比较全
本人认为百家讲坛是个好栏目,中央台这事作的好!让各行业的大家来开坛论讲,可以以正视听,大大提高国民素质.本人尤其喜欢易中天;有些专家批他瞎讲,歪批;我以为非也.人家讲的是"品三国",告诉你三国志哪些是对的,三国演义哪些是编的;怎么歪批了?我没看出来.难道非要说曹操是奸臣才行?我很认为曹操就是历史英雄!刘备等才是小人.说刘备正统,不就是因为他姓刘吗?!
我比较喜欢这个节目,但懒得看广告。
新解《红楼梦》05_《红楼梦》是怎样写成的(下)-蔡义江
新解《红楼梦》06_漫话宝黛钗-李希凡、张庆善、孙玉明
新解《红楼梦》07_是是非非王熙凤-周思源、吕启祥、丁维忠
新解《红楼梦》08_大观园里的丫鬟们-李希凡、蔡义江、卜键
新解《红楼梦》09_《红楼梦》的诗词曲赋-蔡义江、吕启祥、曹立波
新解《红楼梦》10_《红楼梦》的艺术个性(上)-周汝昌
新解《红楼梦》11_《红楼梦》的艺术个性(下)-周汝昌
新解《红楼梦》12_《红楼梦》的思想与研究流派-段启明、张俊、孙玉明
新解《红楼梦》13_《红楼梦》的思想-冯其庸
新解《红楼梦》14_《红楼梦》的言与味-王蒙
不错,但是看《易中天品三国》的人不少,读三国的人不多,真是一个怪现象啊。与其听人家的理解吃人家嚼过的馒头,为什么不能自己看了之后作出一番评论呢?虽然不如人家的细致,但也是自己的。
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性的吸收 更多评论请浏览我博客:
百家讲坛——经典语录 苏格拉底在法庭申辩时所说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语,在我看来是道出了哲学的根本使命,这就是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爱智慧甚于爱一切,包括甚于爱生命。 苏格拉底的结束语是:“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哲学家的幽默和达观跃然眼前。莫洛亚引哲学家桑塔耶那的话说:“爱情的十分之九是由爱人自己造成的,十分之一才靠那被爱的对象。” 对于一个生命力旺盛的人,爱和孤独都是享受。莫洛亚这本书的结尾句是说得很精彩的:“若将幸福分析成基本原子时,亦可见它是由斗争与苦恼形成的,唯此斗争与苦恼永远被希望所挽救而已。”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把这个观点运用到读书上,爱默生提倡一种“创造性的阅读”。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记当作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几乎一切创造欲强烈的思想家都对书记怀着本能的警惕。蒙田谈到“文殛”,即因读书过多而被文字之斧砍伤,丧失了创造力。叔本华把读书太滥譬作将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爱默生也说:“我宁愿从来没有看见过一本书,而不愿意被它的吸力扭曲过来,把我完全拉到我的轨道外面,使我成为一颗卫星,而不是一个宇宙。” 一个愚钝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对他也是毫无用处的,他坐在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中间,不过是一具木偶,一个讽刺,一种折磨。 每人都是一个神,然后才有奥林匹斯神界的欢聚。 爱默生说的漂亮:“当一个人能够直接阅读上帝的时候,那时间太宝贵了,不能够浪费在别人阅读后的抄本上。” 有两种自信:;一种是立志上的狂妄自大,永远自以为是,自我表现感觉好极了。 半人半神走了,神就来了。 人类精神的逆反形式:大智若愚、大善若恶、大悲若喜、大信若疑、大严肃若轻浮。 丑角也许比英雄更知人生的辛酸。 正经不是严肃,就像教条不是真理一样。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但仔细玩味,发现这话的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看人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灵性是心灵的理解力。有灵性的女人天生慧质,善解人意,善悟事物的真谛。她极其单纯,在单纯中却有一种惊人的深刻。 寄旅和漫游深化了我们对人生的体悟:我们无家可归,但我们有永恒的归宿。 艺术境界和魔术境界都近乎游戏。区别仅在于,在艺术境界,人像孩子一样忘情于游戏,现实融为一体。在魔术境界,两者的界限是分明的,就像童心不灭而又饱经沧桑的成年人一边兴致勃勃地玩着游戏,一边不无悲哀地想,游戏只是游戏而已。 诚然,和历史、宇宙相比,一个人的生命似乎等于零。但是,雪莱说得好:“同人生相比,帝国兴衰、王朝更迭又算得了什么!” 一味执著也和一味悲观一样,同智慧相去甚远。悲观的危险是对人生持厌弃的态度,执著的危险则是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我们宁愿怀着从容闲适的性情玩味它,而不要让过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患占有了我们,使我们不再有玩味的心情。 不过,深刻更在于,无论获得多大成功,也消除不了内心蕴藏的悲观,因而终能以超脱的眼光看待这成功。如果一种悲观可以轻易被外在的成功打消,我敢断定那不是悲观,而只是肤浅的烦恼。 我们心不在焉,百事无心,觉得做什么都没意思,并不是疲倦了,因为我们有精力,只是茫无出路。并不是看头了,因为我们有欲望,只是空无对象。 人,永远走在从生存向存在的途中。他已经辞别兽界,却无望进入神界。他不甘于纯粹的生存,却达不到完美的存在。他有了超出生存的精力,却没有超出生存的目标。他寻求,却不知道寻求什么。人是注定要无聊的。 由此可见,无聊生于目的与过程的分离,乃是一种对过程疏远和隔膜的心境。 生命害怕单调甚于害怕死亡,仅此就足以保证它不可战胜了。它为了逃避单调必须丰富自己,不在乎结局是否徒劳。 神话衰落,哲学兴起,人要自己来解释和安排一切了,他几乎在踌躇满志的同时就发现了自己力不从心。面对动物或动物般生活着的芸芸众生,觉醒的智慧感觉到一种神性的快乐。面对宇宙大全,它却意识到了自己的局限,不得不承受由神性不足造成的痛苦。人失去了神,自己却并不能成为一个神,用爱默生的话说,只是一个破败中的神。 生命害怕单调甚于害怕死亡,仅此就足以保证它不可战胜了。它为了逃避单调必须丰富自己,不在乎结局是否徒劳。 神话衰落,哲学兴起,人要自己来解释和安排一切了,他几乎在踌躇满志的同时就发现了自己力不从心。面对动物或动物般生活着的芸芸众生,觉醒的智慧感觉到一种神性的快乐。面对宇宙大全,它却意识到了自己的局限,不得不承受由神性不足造成的痛苦。人失去了神,自己却并不能成为一个神,用爱默生的话说,只是一个破败中的神。 ?? 我们终于怅然发现,与时光一起消逝的不仅是我们的童年和青春,而且是由当年的人、树木、房屋、街道、天空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世界,其中也包括我们当年的爱和忧愁,感觉和心情,我们当年的整个心灵世界。 ?? 塞涅卡说:只有不愿意理屈才是被赶出,而智者愿意,所以“智者决不会被赶出生活”。蒙田说:“死说不定在什么地方等候我们,让我们到处都等候它吧。”斯多葛派哲学家完全听不见灵魂的呼声,他们所关心的仅是人面对死亡时的心理生活而非精神生活,这种哲学至多只有心理策略上的价值,并无精神解决的意义。 ?? 人人都得死,这能给我们什么安慰呢?大约是两点:第一,死是公正的,对谁都一视同仁;第二,死并不孤单,全世界都与你为伴。 ?? 自我意识强烈的人本能地把世界看作他的自我产物,因此他无论如何不能设想,他的自我有一天会毁灭,而作为自我的产物的世界却将永远存在。 对死的思考推动人们走向宗教,而宗教的实际作用却是中指这种思考。从积极方面说,宗教倡导一种博爱精神,其作用也不是使人们真正相信不死,而是在博爱中淡忘自我及其死亡。 ? 面对永恒的死,一切有限的寿命均等值。随想:哲学总是在以各种神秘的姿态诱惑着我们人类思想的前行,而哲学背后的指示者就是世界。然而一旦诱惑成功,它却又立即嘲笑人类智慧的愚昧与无能为力,它让我们矛盾,在矛盾中悲观,却也滋生出超脱;悲观的便成了可怜的无谓的牺牲者,超脱的便成了它手中不安分的精灵。 亚里士多德和霍布斯都认为,爱名声之心在青少年身上值得提倡,尚可激励他们上进,对于成年人就不合适了。 能被失败阻止的追求是一种软弱的追求,它暴露了力量的有限。能被成功阻止的追求是一种浅薄的追求,它证明了目标的有限。 圣徒是激进的理想主义者,智者是温和的理想主义者。 诚然,抱着过时的信仰不放,或者无信仰而装作有信仰,都是可悲可笑的,不妨调而侃之,哈哈一笑。可是,当我看见有人把无信仰当作一种光荣来炫耀时,我再也笑不出来了。 昆德拉:“明天当自然从地球上消失的时候,谁会发现呢?……末日并不是世界末日的爆炸,也许没有什么比末日更为平静的了。”我知道他绝非危言耸听,因为和自然一起消失的还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整个心灵生活。上帝之死不足以造成末日,真正的世界末日是在人不图自救、不复寻求生命意义的那一天到来的。 活着的往事——这是灵魂之所以具有孕育力和创造力的秘密所在。 圣埃克絮佩里创作的童话中的小王子说得好:“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 未完成让很多东西看起来很伟大很完美。包括文学作品,也有婚姻爱情。很多东西如果停止了追,就失去了意义,魅力也随之而去。 不要试图求得别人的理解也不要试图去完全了解别人,这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失尊重的。在我看来,后者倒像是把对方当成了研究对象。所以倒不如在保持一定距离的同时给予对他人的信任,岂不落的双方都轻松? 未完成是人生的常态,也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当然,如果一个人在未完成的心态中和死亡照面,他又会感到突兀和委屈,乃至于死不瞑目。但是,只要我们认识到人生中的事情是永远做不完的,无论死亡何时到来,人生永远未完成,那么,我们就会在生命的任何阶段上与死亡达成和解,在积极进去的同时也保持着超脱的心境。 ?? 死神喜欢蹑行,当我们听见它的脚步声时,我们甚至来不及停住唇上的生命之歌,就和它打了照面。 ?? 沉默是绝望者最后的尊严。沉默是复仇者最高的轻蔑。 ……又问他(苏格拉底)葬礼如何举行,他笑到:“如果你们能够抓住我,愿意怎么埋葬就怎么埋葬吧。”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我们也许可以称这种晕眩为一种虚弱的自我迷醉。一个人自觉软弱时,决定宁可屈从而不再坚挺,就是被这种软弱醉倒了,甚至会希望变得更加软弱,希望在大庭广众中倒下,希望倒下去,再倒下去。 ?? 亚里士多德说:“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 ??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的人群,而在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 殊不知在人类历史上,以救主自居的世界征服者们造成的苦难远远超过普通的歹徒。 ? 我甚至相信,人最接近上帝的时刻不是在上帝向人显示奇迹的时候,而是在人认识到世上并无奇迹却仍然对世界的美丽感到惊奇的时候。 我们为什么会渴望爱?我们心中为什么会有爱?我的回答是:因为我们都是孤儿。 ? 韩愈把毁谤的根源归结为懒惰和嫉妒。 ?? 有两种自卑。一种是面对上帝的自卑,这种人心怀对于无限的敬畏和谦卑之情,深知人类一切成就的局限,在任何情况下不会忘乎所以,不会狂妄。另一种是面对他人的自卑,这种人很在乎在才智、能力、事功或任何他所看重的方面同别人比较,崇拜强者,相应地也就藐视弱者,因此自卑很容易转变为自大。
平时咱能上哪听去教授们高谈阔论,总比没有强
现在大家看娱乐节目多了,也有了想探索文学的兴趣了,所以编导就投其所好,办了个这个节目,和娱乐节目比确实很不错,起码讲出了一种这些学者看书看历史的一种思想方法。可供我们参考。
百家讲坛是央视最特殊的一个节目,适合我们这些不搞学术研究的人看,也使整个社会掀起了学术热,有助于学术的发展
不错,但是大家之言也不能当作一言堂